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学习:120个多义实词120个练习(答案附后)

文言文学习:120个多义实词120个练习(答案附后)

文言文学习:120个多义实词120个练习(答案附后)1.爱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发被()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5.本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9.察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10.朝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11.曾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31、国 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③国都,京城。 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岳阳楼记》) ⑴国都,京城;⑵诸侯国。 32、过 ①走过,经过;②过错,过失;③犯过错;④形容词,错了,错误的;⑤ 超过,胜过;⑥拜访,探望;⑦过分;⑧指出过失,责备。 ⑴人恒过( ),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鸿门宴》) ⑹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⑻一日,大母过(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⑼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 )蒙拔擢。(《陈情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⑿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⒀孟浩然《过( )故人庄》 ⒁成语“文过( )饰非”“过( )犹不及” ⑴犯过错;⑸超过;⑹责备;⑻探望;⑼过分⑿过分;⒀拜访; ⒁过错,过失/过分。 • 33、恨 • ①遗憾;②怨恨,仇恨。 • ⑵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出师表》) • 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 )久之。 (《陈涉世家》) • ⑷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 ⑸成语“一失足成千古恨( )” • ⑵遗憾;⑶遗憾;⑷怨恨,仇恨;⑸遗憾。
• 36、或 • 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有时。 •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 )不焉。(《师 说》) • ⑷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 ⑹成语“智者千虑,或( )有一失” • ⑵有的/有的;⑷有时;⑹有时。 • 37、疾 • ①病,疾病;②生病,患病;③痛苦,疾苦;④缺点,毛病; ⑤厌恶,憎恨;⑥快速,急速;⑦妒忌。 • ⑸成语“疾( )恶如仇”“痛心疾( )首”“讳疾( )忌 医”“疾( )言厉色”“眼疾( )手快”“奋笔疾( ) 书”“大声疾( )呼”

课内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40例

课内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40例

1、属(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________(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________(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________(4)衡少善属文(《张衡传》)________(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_______(6)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________(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________(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________[答案](1)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2)动词,隶属(3)动词,属于(4)动词,撰写(5)动词,通“嘱”,嘱托(6)名词,等辈、类(7)名词,等辈(8)动词,连,跟着2、居(1)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________(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________(3)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________(4)昂其值,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________(5)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梓人传》)________(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________(7)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________(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________(9)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________(10)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答案](1)动词,居住(2)动词,居住(3)动词,处在,处于(4)动词,积蓄,贮存(5)动词,治理,安置(6)动词,停留(7)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8)动词,担当,担任(9)动词,过了,经过(10)动词,占据,占有3 故(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_______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________(4)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________(5)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________(6)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________(7)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________(8)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________(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答案](1)形容词,旧(2)连词,所以(3)副词,特意,特地(4)名词,原因(5)形容词,衰老(6)副词,故意(7)副词,仍然,还是(8)名词,老交情(9)名词,缘故,原因4 、度(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________(2)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________(3)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________(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________(5)卒其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________(6)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________(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________(8)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________[答案](1)名词,制度(2)名词,年(3)动词,创制(4)动词,衡量(5)名词,常态(6)动词,估计(7)动词,越过(8)动词,考虑5 知(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________(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3)其真不知马也(《马说》)________(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________(5)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________(6)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________(7)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________(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________[答案](1)动词,知道,懂得(2)动词,了解(3)动词,识别,分辨(4)名词,通“智”,智慧,明智(5)动词,主持,管理(6)名词,知觉,感觉(7)动词,认识,熟识(8)名词,知识6 除(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2)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________(4)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答案](1)动词,授职(2)名词,台阶(3)动词,清除,去掉(4)动词,逝去,过去(5)动词,清理,修治7 多(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2)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________(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________(4)绝山献多生怪柏(《三峡》)________(5)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韩非子》)________[答案](1)数量大(2)副词,大多,大都(3)副词,常常,往往(4)副词,多多地,大量地(5)动词,称赞,赞美8 、当(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________(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___(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________(5)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________(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________(7)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________(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________(9)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________(10)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________(11)当窗理云鬓(《木兰诗》)________(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________[答案](1)动词,面对(2)动词,对等,比得上(3)动词,应当(4)动词,担当,担任(5)动词,判处(6)副词,在,正在(7)动词,相抵(8)动词,把守(9)动词,应当(10)动词,主持(11)介词,对着,面对(12)连词,通“倘”,如果9 易(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2)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涉江》)________(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________(4)贼易之,对饮酒,醉(《童区寄传》)________(5)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愬雪夜入蔡州》)________(6)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种树郭橐驼传》)________(7)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________[答案](1)动词,交换(2)动词,改变,变换(3)形容词,容易,与“难”相对(4)动词,轻视(5)形容词,平坦(6)动词,更换(7)形容词,容易10 、事(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________(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________(3)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________(4)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________(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6)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________(7)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________(8)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高考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16、从

(1)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4) 乃使其从者衣褐
(5)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7)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 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7、次

(1)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8) 时有患疟疾者
(9)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0)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8、患 (4)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5)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
之战》 (6)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7)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8) 时有患疟疾者 (9)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0)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5)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6)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8)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9)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10)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朝

(1)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6)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1、及 及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2)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3)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4) 徐公何能及君也 (5)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 (6)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7)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9)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0)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

【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

【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文言实词】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8)71、使①派,派遣;②使,让;③使用,使唤,驱使;④出使;⑤使者;⑥官名,如转运使、节度使、按察使等;⑦连词,假使,假若。

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⑵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⑷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⑸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传》)⑹成语“颐指气使()”⑴派,派遣;⑵假使,假若;⑶使,让;⑷使唤,驱使;⑸使者;⑹使唤,驱使。

72、是①正确;②认为……正确;③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这时;④表示判断;⑤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⑥【于是】:⑴连词,表承接,与今义相同;⑵在这时;在这(方面、事等);⑶对此。

⑴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⑵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⑶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⑷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⑸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⑻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⑼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⑽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⑾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⑿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⒀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自以为是()”“一无是()处”“实事求是()”“是()古非今”“唯利是()图”“惟命是()从”⑴宾语前置的标志;⑵这;⑶这;⑷宾语前置的标志;⑸这;⑹正确;⑺表示判断;⑻认为……正确;⑼在这时;⑽连词,表承接,与今义相同;⑾对此;⑿在这件事上;⒀这/正确/正确/正确/认为……正确/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三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课件

高三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课件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 责怪,反对 )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不是 )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除非,除了 )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 6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的,错误的 )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 返回、回来 )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恢复 )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再,又 ) 4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 ) 5王辞而不复( 回答 )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报复 )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免除赋税徭役 )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遮盖,盖上 )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复算,追究 )
固 坚固 )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要的地势 ) 3固请,召有司案图( 坚持,坚决 )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固执 )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本来,原来 )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安定 )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坚守、安定 )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跟随,随从 )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听从,顺从 )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向…学习 ) 4樊哙从良坐( 依傍 ) 5从此道至吾军( 由,自 ) 6弟走从军阿姨死( 参与 ) 7其从如云( 随从的人 ) 8欲不可从( 放纵 )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办事 )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 路,道路 取道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 5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谈论 )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 10故园谁道有书来( 料想 ) 11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12道义: ( 道德和正义 )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练习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练习

必备知识清单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5)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6)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答案】(1)吝惜,舍不得,吝啬;(2)喜爱,爱护;(3)喜爱;(4)喜爱;(5)爱护;(6)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7)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14)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答案】(1)(2)使……安定;(3)疑问副词,怎么;(4)疑问副词,怎么,哪里;(5)疑问代词,哪里,哪儿;(6)安稳,安定,安全;(7)安逸,安乐;(8)使……安定;(9)疑问代词,哪里,哪儿;(10)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11)安逸,安乐;(12)疑问副词,怎么,哪里;(1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14)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练习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练习

必备知识清单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5)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6)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答案】(1)吝惜,舍不得,吝啬;(2)喜爱,爱护;(3)喜爱;(4)喜爱;(5)爱护;(6)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7)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14)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答案】(1)(2)使……安定;(3)疑问副词,怎么;(4)疑问副词,怎么,哪里;(5)疑问代词,哪里,哪儿;(6)安稳,安定,安全;(7)安逸,安乐;(8)使……安定;(9)疑问代词,哪里,哪儿;(10)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11)安逸,安乐;(12)疑问副词,怎么,哪里;(1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14)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⑪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⑫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⑬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⑮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⑯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⑪吝惜,舍不得,吝啬;⑫喜爱,爱护;⑬喜爱;⑭喜爱;⑮爱护;⑯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⑪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⑫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⑬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⑮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⑱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⑷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⑪⑫使……安定;⑬疑问副词,怎么;⑭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⑮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⑯安稳,安定,安全;⑰安逸,安乐;⑱使……安定;⑲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⑳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⑴安逸,安乐;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⑶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⑦音同“披”,披散,散开。

⑪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⑫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史记•屈原列传》)⑬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⑭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⑮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⑯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⑰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⑪覆盖;⑫音同“披”,披散,散开;⑬介词,表示被动;⑭蒙受,遭受;⑮音同“披”,穿;⑯音同“披”,穿;⑰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

4、倍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

⑪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⑫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⑬成语“倍()道而行”“乡(通“向”)利倍()义”⑪一倍,加倍;⑫通“背”,违背;⑬一倍,加倍/通“背”,违背。

5、本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

⑪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韩非子》)⑫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⑭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⑮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末,指工商业;残,祸害。

)(《论积贮疏》)⑯成语“舍本()逐末”“本()末倒置”⑪根源;⑫草木的根;⑬推究,探究;⑭副词,本来;⑮本业,特指农业;⑯根本、基础的东西/根本、基础的东西。

6、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⑪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⑫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⑮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⑪庸俗,浅陋;⑫边邑,边远的地方;⑬庸俗,浅陋;⑭庸俗,浅陋;⑮看不起,轻视,鄙视。

7、兵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

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⑫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⑬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过秦论》)⑮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⑰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⑱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鸿门宴》⑲可汗大点兵()(《木兰诗》)⑳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⑴成语“穷兵()黩武”“兵()不厌诈”“厉兵()秣马”“兵()临城下”⑪兵器,武器;⑫兵器,武器;⑬用兵器伤害人;⑭兵器,武器;⑮兵器,武器;⑯兵器,武器;⑰军事,战争;⑱兵士;⑲军队;⑳军事,战争;⑴军事,战争/军事,战争/兵器,武器/军队。

8、病①重病;②患病,生病;③疲倦,劳累;④困苦;⑤毛病,缺点;⑥担心,忧虑。

⑪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项脊轩志》)⑫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⑬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⑯成语“悯时病()俗”“切中时病()”⑪患病,生病;⑫重病;⑬困苦;⑭毛病,缺点;⑮担心,忧虑;⑯担心,忧虑/毛病,缺点。

9、察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⑤精明;⑥明察,细究。

⑪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⑫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⑬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成语“明察秋毫”)(《齐桓晋文之事》)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客难》)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以,根据。

)(《曹刿论战》)⑪考察;⑫考察后予以推荐;⑬看清楚;⑭精明;⑮明察,细究。

10、朝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⑦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⑪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⑫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⑬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⑭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⑮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逍遥游》)⑰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⑲成语“班师回朝()”“朝()秦暮楚”⑪朝见(天子);⑫使……朝见;⑬早晨;⑭朝见(天子);⑮朝代;⑯早晨;⑰朝见(天子);⑱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⑲朝廷/早晨。

11、曾①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②zē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竟然”或“连……都……”;③通“增”,增加;④céng,,曾经。

⑪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⑫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⑬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⑪竟然,连……都……;⑫竟然,连……都……;⑬通“增”,增加;⑭曾经。

12、乘①驾驭,乘坐;②登上;③趁,顺应;④顶着,冒着;⑤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⑥车的量词,“辆”。

⑪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⑫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⑬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⑭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⑮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⑱成语“乘()人之危”⑪登上;⑫趁着;⑬兵车;⑭兵车;⑮顶着,冒着;⑯顺应;⑰辆;⑱趁。

13、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

⑪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⑫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⑬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⑭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报任安书》)⑮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史记•屈原列传》)⑯成语“诚()惶诚恐”⑪确实,的确;⑫真心;⑬如果,果真;⑭如果,果真;⑮如果,果真;⑯确实,的确。

14、除①台阶;②任命,授职。

⑪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⑫洒扫庭除()⑪任命,授职;⑫台阶。

15、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言辞,文辞;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⑧命令⑪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⑫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⑰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⑲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报任安书》)⑳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赤壁之战》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以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⑶成语“在所不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⑪托辞,借口;⑫推辞;⑬辞别,告别;⑭推辞;⑮文体的一种;⑯辞别,告别;⑰推辞;⑱推辞;⑲言词,词句;⑳托辞,借口。

借口。

⑴言词,词句,言辞,文辞;⑵命令。

⑶推辞/托辞16、从①跟随;②使……跟随;③依傍,紧挨着;④顺从,听从;⑤堂房亲属;⑥通“纵”,合纵。

⑪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⑫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这个字的解释以课本为主,字典和词典以及有关资料都是使动用法,课文是“率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