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机电专业为例

合集下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方案一、指导思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河东区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设置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临沂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我校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设置,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设置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设置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机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融合 , 形 成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 相互 衔 接 、 由低 到 高 的 系
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2 0 2 0 ) ) ) , 提出“ 到2 0 2 0 年, 形成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 体现终 身教育理念 、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 , 满足人 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 的需求 , 满 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 ,
家教育制度对职业 教育与普教文凭 等值 的规定确保
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 ; 法国通过课程分类法来实 现 中高职 的相互衔接等 。而我 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 此领域也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 , 如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
院 总结 的 “ 2 + 3 ” 衔 接模式 、 上 海 机 电高 专 的 “ 四五 套

现从 注 重规 模 的外 延 式发 展 , 转 变 到注 重质 量 的 内涵
式发展道路上来。在这个过程中,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
才 培养 层次 需 要提 升 , 从 培养 技 术 型人 才逐 步 向培养
的安排 。2 0 1 0 年, 又颁 布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 , 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 自 然
专 业设 置 的衔 接 , 逐 步 编制 中等和 高 等职 业 教育 相 衔

中高职 课程衔 接 的必 要性
当前 , 中职 教 育 普 遍 面 临 吸 引 力 不强 , 甚 至 在 社
接 的专业教学标准 , 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
规范 ” , “ 规 范初 中后 五 年 制 高 等 职业 教 育 , 依 据 区域
出现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 并构建了一体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关键词 : 中高职 ; 衔接 ; 3 + 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为 了保证高职教育 的可持续发展 , 2 0 0 2 年国家颁 布 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 , 文件对 中职学校学生升人高职学校学习做 了统

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电工 、电子基本操作技能 普通机床操作能力 中职 机械加工能力 数控机床操作能力 选择使用工 、量 、夹具 的能力 装配钳工技能 机电设备 的安 识别机 电设备结构的能力 装 、调试能力 识读 机电设备原理图的能力
识 ,进行优化 组合 ,加 以综合 化改造 ,强 调知 识间 的相互 联 系和衔 接 ,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 内容。综合化课程 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中高职衔接必须充分考虑人 才培养 目标的有效衔接
中职与高等职属于职业教育 中两个 不同的层次 ,前者重点培养技 能型人才 ,而后者重点培养的是技术 技能型人才。在机电专业人才需 求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中高职机 电专业 就业 岗位 、岗位群及职业能力
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 以知识应用 为主线 ,以能力 培养为核心 ,文化基 础知识 以 “ 必需 、 够用 ”为度 , 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 岗位 群有针对性 地设 置专 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 、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 强的知
学 术・ 理 论 现 代衾 誊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培养学生智慧与能力
张宪勇 (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牡丹 目标
职 业 能 力 C AD / C AM 设计 能力
机电产品设计 能力 气动 、 液压技术应用及设计能力
P L C编 程 能 力
高职 生产管理能力 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与协调管理的能力 职业 拓展能力 自动化控制系统编程调试能力 机 电一体化设备管理能力 = 、中高职衔接必须充分考虑课程体 系的有效衔接 课程体 系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 的核 心问题 。以机 电岗位职业 能力为核心 ,并从 中高职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和课程 内容角度构建 中 高职模块化渐进式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 根据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 目标和要求 ,构建模块化渐进 式课程

“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摘要:“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涉及到中高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中高技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对国内外中高技衔接教育策略的借鉴,探讨了如何在“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策略,从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教育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中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为目标,而高技教育对学生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具有创造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理论知识。

技术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一项由低到高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所以,中技教育可以说是高技教育的一个预备期,高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技教育的基础建设,没有中技教育的建设,高技教育也就无法得到升华。

而中技教育若无高技教育的接续,就会丧失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沦为“瘸腿教育”,毫无活力。

因此,通过对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技能教育的教育质量。

一、中高技衔接类型简介目前,我国中技教育和高技教育的衔接方式主要有三种:“3+2”、一对一培养和“3+3”。

第一种“3+2”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实施得比较早,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凭借初中的中考成绩录取进入技师学院,学习五年,毕业时为高技层次。

第二种,一对一培养即各省市可以按具体条件组织选拔性考试,考生按照自愿原则报考。

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断代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衔接。

第三种是“3+3”,即学生先在中技主修三年,然后通过升学考试或者自主报名,到技师学院或者高职高专学校继续学习三年,从而拿到相应的文凭。

二、健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课程体系的意义构建与完善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发展与完善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文 / 高龙士 吕原君 何吉利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当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着许多“脱节”“断层”“重复”“偏向”等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脱节”——衔接目标不统一许多中职学校误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工,没有与高职阶段及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

不少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没有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契合,更没有与企业需求真正匹配。

2.课程体系“断层化”——衔接主体不渗透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

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

而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当前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中所必备的能力,它也必将成为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基础课被“忽视”。

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导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缺失”。

普通的三年制中职教学,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就业了(追求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培养),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学校(追求升学高考分数),这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缺失”。

四是专业拓展课程“跑偏”。

中职学校因为追求升学率,必然忽视专业拓展,即使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根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的,而并没有根据“五年贯通”教学的一体化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五是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许多中职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

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实训设备设施反而缺乏先进性,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3.课程内容“重复化”——衔接基础不坚实一是课程重复。

如果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独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课程大面积的重复。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机电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下,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

1.2 意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抓手及实施路径(1)结合行业需求。

通过深入调研,充分了解行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2)强化实践环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

(3)引入先进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

2.2 实施路径(1)调整课程设置。

将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剔除陈旧的知识,引入最新的技术,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2)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

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践课程的时间和力度,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技能。

(3)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改革的实践案例某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该学校作为当地专业性较强的中职学校,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受到广泛关注。

因传统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问题,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急需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

该学校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行业调研工作,了解了当地机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学校还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力度,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实践项目,并引进了国内外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最新的工作技能。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与教学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徐冈9,郁冬,许江平摘要: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主要任务。

以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立足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考量中职、本科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主要探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紧密衔接,提出“立足产业需求、正视差异存在、适应发展导向”的紧密贯通型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实践思路。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课程体系;衔接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3+4'分段培养为例”(项目编号:ZYB116)作者简介:徐刚,男,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郁冬,男,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许江平,女,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职加工制造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4-0105-06实施中职一本科教育的“3+4”培养模式既是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也是服务学生多目标选择、多方向成才之需,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创新项目叫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高地,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升级,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要求。

为此,本研究依托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3+4”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立足学生现状、瞄准培养目标,聚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具体衔接内容,提出“立足产业需求、正视差异存在、适应发展导向”的紧密贯通型课程体系开发的工作路径。

中高职职业能力异同性对比研究分析——机电技术专业衔接教育案例

中高职职业能力异同性对比研究分析——机电技术专业衔接教育案例
能 从 事 自动 化 设 备 和 自动 生 产 线 的 安 装 、 调试 、 招考 试 , 普高 的 学 生 升入 高 职 无 需 参加 高考 。 中、 高 职 衔 接 的 知 识 与 技 能 , 相关 问题 研 究 迫在 眉睫 。
表2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 岗位群分析
就 业 岗 位 职 业 方 向 具 备 职 业 能 力
促 进 中、 高职 机 电专 业 的人 才 培 养 , 更 好 地 为 社会 服 务,
必 须 开 发 中 高职 衔 接 的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课 程 标 准 。 职
业 能 力 研 究 是 构 建 机 电技 术 专 业 课 程 体 系建 设 的 一 个 重 要
环节, 是 确 定 职 业 能 力标 准 、 获得技能点、 知识点、 能 力 点 的 前 提和先 决条件。 研 究 中 高 职 机 电 技 术 专 业 每 个 岗 位 所 要 完 成 的 岗位 任 务和 职 业能 力, 为 下 一 步 中 高 职 机 电 技 术 专 业
团圆狙蟊囝 2 0 1 7 N O . 0 5 T e c
! !
创 新 教 育
DOI :1 0. 1 666 0 /j . c nki . 1 67 4—0 98 X. 2 01 7 . 0 5. 2 20
中高 职 职 业 能 力异 同性 对 比研 究分 析 ①
— —
机 电产品的设 计、
工艺 员、
机床 操 作高 级
加 工 工艺制定 、 车 车 间主任 工 间管 理 C AD / C AM软
件 高 级 工
机修 钳 工 ( 四级 )
修 与管 理
①基 金 项 目: 江苏 省高 等 教育 学会 高等 教 育科 学 研 究 “ 十三 五”规 划课 题 一 般 课题 项 目《 基于 机 电一 体 化技 术专业 的 中高职 课 程 与教 学 衔接 的 研 究与 实践 ( 编号 : 1 6 YB0 3 9 ) 。 作者 简 介: 孙健 ( 1 9 8 1 一 ), 男, 江苏 扬 州 人, 硕士 , 讲师, 扬 州江 海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机 电工 程 系副 主任 , 研 究 方向: 中高职 机 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江苏教育 ・ 职 业 教 育/ - ma i l . 2 9 0 8 4 3 7 0 4 @ q q . c o m
“ 3 + 3 中 高 职 衔 接 项 目 课 程 体 系 建 设 研 究
— —
,,
以 机 电 专 业 为 例
■ 朱 明 松
中高职衔 接项 目对应衔 接专业 在最新 国家 专业 目
录 中已明确 规定 , 都 是性 质相 同的专业 , 对 应 专 业 在 中
职和 高职 阶段原有 的课程 体系 中有许 多课程尤 其是 专
业 课 程 有 重 叠 。中 高 职 衔 接 项 目课 程 体 系 在 构 建 时 如
复、 提高效 率的作 用 。
免重 复 ,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又如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
课程, 大 部 分 知 识 内容 均 可 安 排 在 中职 阶 段 学 习 , 但由
于大 多中职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欠缺 , 力学 性能 、 热处理 、 材料及 热处 理后的金相组织无法 观察等 , 构建本课程体
系时 , 高 职 阶 段 可 以 相 关 实 验 项 目为 主 线 , 融 人 需 要 提 高 的 知识 技 能构 建 高 职 学 习模 块 。 同样 可 以 起 到 避 免 重
【 摘 要】 推进 现代 职业教 育体 系建设 , 核心在 于加 快 中高职 衔接
的课程体 系建设。在进行机 电专 业“ 3 + 3中高职衔接项 目” 课程体 系建
设 过 程 中要 明确 前 后 阶段 不 同的 培 养 目标 , 强调 课 程 的 深 度 融 合 , 实 施模块 化课程 , 不 断 地 实践 一 修 正一 再 实 践 , 从 而 实 现 课 程 体 系 建 设
高素质劳动者和 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 课程体 系以就业
为导 向 , 倾 向于 培 养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 实践能力 , 如 机 电设
从事机电设备 及其他 行业设 备 的生产线 ( 自动线 ) 安装 、 维修 、 操 作及 管理 . 机 电产 品零部 件设 计 、 加工 工 艺 编 制、 加工编程 等应用 型 、 技 能型 、 创新型高 等职业 人才 。 由于学生来 源方式不 同 , 学生具备 的知识 、 能力结 构也
备操作 能力 、 自动化设备安装 、 运行操作能力等 。 机电专 业“ 3 + 3中高职衔 接项 目” 前 三年 培养 目标既要 达 到 中
职就业 班学生 的就业水 平 , 如维修 电工 、 维 修 钳 工 中 级 水 平 .还 需 要 达 到 综 合 高 中 班 学 生 的 基 础 理 论 知 识 水 平, 为学生继 续学 习提供保 障 , 课 程 体 系 综 合 文 化 基 础 知识 、 专 业 基础 理论 知 识 与 技 能 知 识 , 如 文 化 课 中语 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专业理论课 中的“ 机械制 图” “ 机 械 基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同等 要 求 , 以适 应 学 生 升 人 高 职后 学 习 的
系 的根 本 依 据
( 一) 机 电专业 “ 3 + 3中 高 职 衔 接 项 目 ” 中 职 阶 段 培
养 目标设定 机 电专业 “ 3 + 3中高职衔 接项 目” 前 三年 人才 培养
目标 应 介 于 机 电 中职 就 业 班 和 机 电综 合 高 中班 的 培 养
圃2 0 1 4 年 第 1 1 期
识 的 学 习 和 深 度 方 面 要 求 ,英 语 教 学 也 应 降 低 学 习难 度。 二、 课程深度 融合是“ 3 + 3中 高 职 衔 接 项 目” 课 程体
系构 建 的 目标
保 证 中高 职 机械 制 图学 习 的连 贯 性 , 又 各 自相 对独 立 , 避
四、 实 践一 修 正一 实 践 是 中高 职 衔 接 课 程 体 系构 建 的 主 要 方 法 和 程 序
不进 行 中高职课程 的深 度融合 .很难发 挥 中高 职衔接 项 目人才培 养优势 。机 电专业 中高职 阶段重叠 的课程
高 职 阶 段 培 养 目标 原 则 上 与 从 其 他 途 径 进 入 高 职 的 学生 培养 目标 没 有 太 大 差 别 , 主 要 培 养 面 向现 代 制 造
业, 德、 智、 体、 美全 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 型专 门人才 ,
培养 适 应 市 场 经济 需 要 , 具 有 良好 职 业 道 德 和 较 高 职 业 素质 , 具 有 较 强 职业 综 合 技 能 , 能独立创业 , 因 地 制 宜 地
的最 优 。
【 关键词 】 3 + 3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 系 机 电专业


培 养 目标 是 建 设 “ 3 + 3中 高 职 衔 接 项 目” 课 程 体
础” “ 液压与气 动” “ 电工 基础 ” “ 电子基 础 ” 等. 深度 和难
度 要 求 与综 合 高 中学 生 一 致 , 技 能 知 识 学 习 与 中职 机 电
不相同 , 中 高 职 衔 接 项 目的 学 生 职 业 能力 强 而 逻 辑 思 维 能 力相 对 较 差 , 构 建课 程 体 系 时 应 区 别 对 待 。要 相 对 弱 化逻辑思 维能力 、 研 究 能 力 培 养 方 面 的要 求 , 强 化 学 生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 在 课 程 安 排 中 淡 化 数 理 等纯 理 论 知
需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的需要 。 ( 二) 机 电专业 “ 3 + 3中高 职衔接项 目” 高 职阶 段培
养 目标 设 定
目标 之间 ,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文化 修养 和职业道德 , 掌握
机 电技 术 应 用 专 业 对 应 职 业 岗 位 必 备 的知 识 与技 能 . 培 养 能 从 事 自动 化 设 备 和 自动 生 产 线 的 安 装 、 调试 、 运行 、 维 护 和 营销 等 工 作 , 能胜任生产 、 服务 、 管 理 一 线 工 作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