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

合集下载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往的教学理论中,对于“沉默的螺旋”的实质和含义等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并探讨其原因,以便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沉默的螺旋”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S.A.弗罗姆。

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个不受欢迎的情境中时,他就会对那种情境做出无声的抵抗,但这种抵抗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感。

人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由于言语的相互冲突导致的。

当一个人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境时,他采取保持沉默的态度,却被人看成是冷酷无情,因此他又采取反击的方法,结果引起更大的冲突。

弗罗姆根据心理学的这些原理,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实证调查,提出了他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曾经是解释人类集体行为的最好理论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等许多领域,成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揭示了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与自身压力共同作用下而引起的自我意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公开的我”——“私下的我”——“我在别处”。

“公开的我”指一个人内心里真实的自我形象,也称之为“表层的我”。

它包括个性倾向(如热情、支配、顺从等)和意识倾向(如同情、拒绝、幻想等)。

个性倾向和意识倾向总是交织在一起,构成“我在别处”的完整内涵。

“我在别处”是个人的潜意识活动。

个人在独处时,只有通过这种心理机制才能保持自己真正的内心生活。

它告诉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每个人都存在一个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感——意识过程,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心理和行为的牺牲品。

反省自己,你是否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以下几条错误呢? 1、当你不愿与他人交流时,是否将他人排除在你的社交圈之外? 2、当你心烦意乱时,是否拿别人来撒气? 3、当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是否怨天尤人? 4、当你遭受批评时,是否把责任推给别人? 5、当你与朋友发生争执时,是否得理不饶人? 6、当你做错事时,是否常常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一概述沉默的螺旋模式是一个描述有关舆论生成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其重要影响的模式,1973年由德国的传播学者纽曼提出,属强大效果论的代表观点。

他于1973年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并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此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趋势有强大的效果,但是,由于过去研究的局限性,这种效果一直被缩小了,或未能测试出来:二是在舆论传播中,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是站在少数人的一边,便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与大众主流保持一致,便会侃侃而谈。

这样便开始了一个一方日渐沉默而另一方却日渐高涨的螺旋上升过程,并把不断上升的一方的意见确立为主要舆论倾向。

二大众传媒与沉默螺旋的关系由于个人的感受和判断大多来自媒体所提供的讯息,人们常说在媒介面前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有两种情况,一是获得大众对某种事业或观点的支持的困难,二是人们在面对大众媒介时的无能为力。

大众传播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螺旋,一是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二是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三是对何种意见可以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

而大众传播只要发挥它的累计性、普遍性和共鸣性的功能来营造意见环境,就能发挥强力的传播效果。

三公众舆论与沉默螺旋公众舆论通常是指公众对现实社会中近期发生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共同态度、意见和情绪。

纽曼认为,“沉默螺旋”在影响公众舆论上最为明显。

它建立在四个假设上,一是人们知道什么观点流行而什么不流行,这种感觉能使人们对舆论做出知识性的猜测,并且能够感觉到赞成或反对某一见解的人数百分比。

二是人们根据上述感觉调整自己的意见表达。

纽曼作了许多研究来支持这些假设,如“火车测试”的实验、“政治选举”的民意调查等。

心理学之沉默的螺旋定理

心理学之沉默的螺旋定理

心理学之沉默的螺旋定理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

该理论指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交往中的孤立,而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竞争一方地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势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发展过程。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出现一个问题:团队意见的最后决定可能不是团队成员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的主流思想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

然而,有时候,主流思想所强调的东西,却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东西。

当团队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少数有可能屈于“主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团队成员心口不一的现象。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有和善的,也有刁蛮的。

而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性格的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那么,究竟该如何与人相处呢?既要融到大家的队伍中去,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再人群中迷失自我。

透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我们地生活,让我们学会更多为人处世地方法。

让“螺旋”在“沉默”中上升,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特立但不独行。

第一,要尽量融入到积极的环境中。

如果身边的人都勤奋好学、朴实稳重,那么,自己作为一个随性的人,就要尽量融入到这样的氛围当中。

因为,这种主流的行为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实,则会就是典型的沉默的螺旋。

第二,要勇于在消极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独特性。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环境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的环境容易把人引向歧途。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凌艺蜻一、沉默的螺旅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发展历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E-Noelle-Neumann提出的。

她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一“沉默的螺族”。

“沉默的螺旅” 一词最早见于Noelle-Neumann 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一《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决定了其公开表达意见的意愿。

如果个体感到自己的意见与主流舆论相矛盾,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

这一心理机制将会导致一个公众舆论极化的过程,Noelle-Neumann将其称为"一个某种意见被不断强化的螺族式过程”。

1980年,Noelle-Neumann在《沉默的螺症: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 I 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Noel le-Neumann 提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达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1990年,Noelle-Neumann发表了《大众观念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一文。

文中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补充。

她认为,媒介意见要想影响大众观念,必须对以下六点进行分析:1、持主要观点的人分布何处2、对民意状况的估计(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3、对未来是否成功的预测4、公开捍卫自己的立场(发表见解)的勇气5、话题含有多少感情和道德因素6、在议题设置中,媒介讨论话题的主旨和强度(被其他媒介引用其内容,并引起政治家们注意的媒介)1993年,Noelle-Neumann更进一步将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视为一个被个体恐惧驱动的过程。

具体而盲,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为了实现社会整合,孤立会被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来威慑个体,而个体会出于对这种惩罚的畏惧,会试图发表与主流舆论一致的意见。

“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阐释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由来1965年德国举行大选,开始选民对参选两党的投票倾向数目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表明两党实力旗鼓相当。

可是在最后阶段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压倒性优势获胜。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对此产生了困惑并开始思考。

她研究发现:尽管双方的支持率开始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

她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

此后,纽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1974年她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最早表述了“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

1980年纽曼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基本含义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地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纽曼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已的观点;(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

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在这五个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沉默的螺旋文献综述

沉默的螺旋文献综述

沉默的螺旋文献综述沉默的螺旋这个话题,听起来好像很高深,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人们在社会交流中,特别是在舆论压力下,怎么一个个都变得沉默,生怕说错话。

这种现象我有点切身感受,想起我前几天跟朋友一起聚餐的场景,真是让我有些心有戚戚焉。

那天我们约了几个老朋友,热热闹闹地在一家新开的餐厅里吃饭。

大家都是好久不见,见面那一刻,欢声笑语立马充满了整个餐厅。

可是在聊到某个敏感话题时,气氛突然变得微妙。

一个朋友提起最近的新闻,说有个明星因言论不当被骂得一无是处。

大家原本的兴致似乎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四周瞬间安静下来,就像所有人都在思考“我是不是也该闭嘴?”我注意到,坐在我对面的老张,刚刚还热衷于分享他去爬山的奇遇,突然开始捣鼓自己的手机,像是在看什么重要信息。

其实他根本没什么事情要处理,只是有些怕被卷入那个话题。

其他人也纷纷低头,桌子上就只听到刀叉碰撞的声音。

想想其实也挺可笑的,大家心里明明有话想说,却谁也不敢打破这层无形的“沉默”。

我心里有点不爽,就故作轻松地说:“哎,大家不是都说话题越敏感,越能让人上瘾吗?怎么现在像被人罩住了一样,不敢说了?”这句话一说,大家才缓缓抬起头,笑了笑,气氛才渐渐活跃起来。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场合里,都是这种状态。

明明知道大家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却因为外界的压力,或是对自己言论的担忧,宁愿选择沉默。

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真实感受都不敢表达,就像老张那样,只好把注意力转向手机,企图用电子屏幕的“冷静”来掩饰内心的紧张。

这让我反思,沉默的螺旋到底是个什么鬼?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大家都想在群体中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不想因为一言不合被孤立。

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于是,那个本该热火朝天的聚会,最后变成了一场“深思熟虑”的安静聚餐。

虽然最后还是聊得开心,但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有时候,打破沉默的第一声雷,真的是需要勇气的。

就像我那句调侃的话,虽然只是随口一说,却让大家意识到,沉默并不能解决问题。

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诉

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播学上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内尔·纽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纽曼说,自己提出该理论的灵感来自她的一个女学生。

一天早晨她碰到一个戴有基民党徽章的女学生,而下午再碰到这个女学生时,这位女学生已将徽章取下,因为基民党的徽章很少有人佩戴,戴着这样一个徽章“太可怕了”。

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1)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实,捍卫真理(2)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3)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4)增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守住心灵的那扇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洪水般冲溃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防线,可是仍有一扇门我们必须坚守,那扇门叫做:“坚持真理!”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世界没有真理,究竟会是何般模样,是黑漆漆的人吃人的混乱,还是浮华背后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阴险?于是,我开始怀念古人了。

夏言,一个坚持真理、铁骨铮铮的汉子,折服了多少心怀正义的仁人志士。

奸佞当道,他何曾皱过一次眉头,毫无畏惧地惩恶扬善正是他刚劲的骨格;皇帝怒骂,他又何曾退缩,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方显他的英雄本色。

他就是一个擎天巨人,扬起了鲜艳夺目的真理的旗帜,藐视着不讲原则的无耻小人。

然而,这个巨人即将轰轰烈烈地光荣倒下,因为坚持真理总会让人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下第一大奸臣严嵩向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谓进攻,不过他的看家本领——栽赃陷害而已。

“沉默的螺旋”理论文献综述(1974-2016)

“沉默的螺旋”理论文献综述(1974-2016)
螺旋” 和“ 颠覆论 ” “ 倒 置论 ” 等观点. 随着科 学技 术及社会文 明的发展 , 该理论的适用 区间和存在 条件也在不断地调整. 进入互联 网时代 , 更有许 多学者尝试从 网络技术与新媒体 的发展等方面
来探 讨 该 理论 的适 用性 . 在 对该 理 论 的研 究 角 度 越 来 越 多 的今 天 , 从 理论 本 体 出 发 , 探 究 理 论 的
结论 可 能并 不是 理性 讨论 的结 果 , 而是 少数 派 由 于惧 怕 被孤 立 而 不敢 发 声所 作 出 的妥 协 . 也 就是
中图分 类号 : G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9 7 4 ( 2 0 1 7 ) 0 6 ~ 0 1 3 9 — 0 4
DoI : 1 0 . 1 3 8 7 7  ̄. c n k i . c n 2 2 —1 2 8 4 . 2 0 1 7 . 1 2 . 0 3 2
强度 、 害怕 孤立 本 身 是 变量 还 是 一个 常量 、 个 体 理 性 的 有 限 和第 三 人效 果 以及认 知 不 协 调 等机 制存 在 导致 的意见 气 候 难 以评 估 、 由“ 态度 不 确 定性理论 ” 引发 的相 关 问 题 等 目前 都 是 难 以解 决 的. ( 2 ) 跨 文化 背 景下 理论 的适 用性 . “ 沉 默 的螺 旋” 以1 9 6 5 年和 1 9 7 2 年 两 次大选 为样 本 , 研 究对 象 为 德 国 的社 会 心 理 , 不 能保 证 其 普 遍 性 . 早 期 学 者 的研 究 选 取 了美 国 、 加拿大 、 墨西 哥 和香 港 等 不 同 国家 和地 区 , 其 结 论 不 能 支 持 假 说 且 毫 无规律可寻. 随后 , 为 了验 证 文 化模 型 的差 异 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上)凌艺蜻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发展历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E·Noelle-Neumann提出的。

她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Noelle-Neumann 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舆论气候的感知决定了其公开表达意见的意愿。

如果个体感到自己的意见与主流舆论相矛盾,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

这一心理机制将会导致一个公众舆论极化的过程,Noelle-Neumann将其称为“一个某种意见被不断强化的螺旋式过程”。

1980年,Noelle-Neumann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Noelle-Neumann提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达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1990年,Noelle-Neumann发表了《大众观念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一文。

文中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补充。

她认为,媒介意见要想影响大众观念,必须对以下六点进行分析:1、持主要观点的人分布何处2、对民意状况的估计(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3、对未来是否成功的预测4、公开捍卫自己的立场(发表见解)的勇气5、话题含有多少感情和道德因素6、在议题设置中,媒介讨论话题的主旨和强度(被其他媒介引用其内容,并引起政治家们注意的媒介)1993年,Noelle-Neumann更进一步将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视为一个被个体恐惧驱动的过程。

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为了实现社会整合,孤立会被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来威慑个体,而个体会出于对这种惩罚的畏惧,会试图发表与主流舆论一致的意见。

1995年,Noelle-Neumann提出两种关于公众舆论的基本假设:1、公众舆论作为理性表达2、公众舆论作为社会控制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198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民意测验显示总统Jimmy Carter和竞选者Ronald Reagan在竞选的最后两个月异常激烈。

但是Noelle-Neumann认为,大多数民意调查问的问题是不对的。

他们总会问“你打算投谁得票?”而事实上,他们应该问“你认为谁会赢得这次选举?”。

他们将会发现尽管投票者对于两位竞选人的支持度差不多,认为里根将竞选成功的人仍在一周一周地增长。

Noelle-Neumann声称人们很早就能对政治气候做出评估,尤其是对于一个选举的未来趋势的预测,而且是十分可靠的。

在这次总统竞选中就得到了印证。

数百万的投票者在最后关头转向了里根。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阐释了舆论的增长和传播。

作为Allensbach舆论研究中心的建立者和负责人,她逐渐认识到舆论的力量。

Noelle-Neumann定义舆论为“表达时能够没有被孤立的危险的态度”。

“沉默的螺旋”指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意见时会感到压力从而隐藏起自己的观点。

Noelle-Neumann相信电视加快了螺旋式过程,但是要想把握住大众媒介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人们特别的对于社会不断变化的标准敏感度。

1、人们的“准统计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能感知舆论气候Noelle-Neumann对人们识别舆论气候的能力感到非常惊奇。

科学已经证实有5种人体器官能感知他们所处的外界环境:眼睛(视觉)、耳朵(听觉)、舌头(品尝)、鼻子(嗅觉)、皮肤(触觉)。

不够严谨地说,人们有一种“准统计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一种能够感觉出社会大体脉络的第六感,这是由思维和感觉主导的。

这就像人们有种触角,它能够感知社会的每一次转变的微风带来的颤动。

她说道:“当舆论气候发生转变时,比如转向支持或反对一个党派,一个人或一种观点,人们似乎无论在哪都能同时感知到。

我们如何合理解释这样的事实呢?”Noelle-Neumann建议通过两个问题来了解人们大脑的想法:(1)当前的舆论气候:“抛开你的个人观点,你认为大多数人……?”(2)对未来的预测:“一年以后,持这样观点的人会增多还是减少?”人们很少会回答:“我怎么会知道?”或者“我又不是先知。

”她相信人们对于当前的或者未来的公众情绪的评估是最自然的一件事,并且30多年的研究经验使她相信人们通常把握得很准确。

甚至就算人们漏掉了对当前气候的了解,他们仍然可以感觉出未来的趋势。

2、恐惧孤立是促使沉默的螺旋形成加速的引擎Noelle-Neumann认为,恐惧孤立是使沉默的螺旋加速旋转的离心力。

对此,她大量借鉴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olomon Asch的著名实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Asch以研究群体压力和从众问题而著称。

他证明了人们屈服于察觉到的群体压力而有意忽视自己具备清晰确定证据的感觉和认知。

1955年,Solomon Asch请一位实验对象同他的四位助手一同回答一个并不难判断的问题,不过这位实验对象事先并不知道与他共同回答问题的那四个人都是Asch的助手,而那四个人在实验中又都故意地并且一致地做出错误的判断。

实验开始后,Asch先给他们5个实验对象出示一条线段X,再在这条直线的旁边标出另外三条长度各不相同的线段A、B、C,如图所示:A 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X 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Asch请他们判断哪条线段和X这条线段一样长,答案显而易见,应该是A。

如果让人单独判断,谁都会认为是A线与X线长度一样。

可是当其他人都选择B线时,群体压力竟使人们放弃明白无误的选择,而遵从大家的意见。

Asch本人事先也不曾预料到遵从群体压力的倾向会如此强烈,但实验结果却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在123位参加过该实验的人中,有33%的人即37人都跟着群体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那么恐惧孤立是否只是美国人的特性呢?在耶鲁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 针对欧洲人做的后续试验的基础上,Noelle-Neumann排除了这一假设的可能性。

Milgram从不同文化的角度上选择了法国和挪威作为研究对象——法国人具有很高的独立性,而挪威人更倾向一致。

但是就像在美国的调查结果,两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在面对群体压力时都很难保持坚定。

Noelle-Neumann还考虑到人们屈服于多数意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想要和赢家保持一致而不仅是恐惧孤立。

比如说,一场重要的选举结束后,更多的人会谈论自己投票的对象是赢家而不会关注投票总数。

Noelle-Neumann认为只有罪犯或者精神领袖不在乎社会的看法。

其他的人都渴望归属感带来的平静和满足。

诺贝尔奖获得者Mother Teresa肯定了Noelle-Neumann的分析:“最坏的病症不是麻风病或者肺结核,而是不被人爱和尊重,被每个人抛弃的感觉。

”3、大众传播——强有力的角色“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行动”的全过程。

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尽管每个人具备分析舆论气候的“准统计器官”(quasi-statistical organ),初期的警告系统也要求数据的推进。

直接的观察感知只给我们提供了一小部分可用信息,而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则提供给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大部分知识。

Marshall McLuhan认为,不同的媒介是人体不同感官的延伸。

Noelle-Neumann把所有类型的媒介都看做是假设的第六感的“代理人”,但是她并不相信它们每次都能把我们服务好,因为有影响力的媒体总是对它们所支持的观点做出过高的评价。

她猜想,当多数人发生错误观察时(Pluralistic ignorance),可能是因为媒体没有利用它们在社会的力量呈现一种适当的综合的观点。

和其他的欧洲学者一样,Noelle-Neumann不认同仅仅是增强先前的信仰。

她承认文字改变态度的力量会受到选择性接触的限制。

就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和目前的事件文献而言,读者回避阅读与自己认识相反的观点是非常可能的。

但是电视是一个例外:“大众媒介的影响相对于选择性观察来说是在加强的。

”一个乡下小镇手段不正当的纸牌游戏证明了她的言论。

一个农场工人都在每周五结束领到工资后去当地一个酒馆后房玩纸牌赌博。

几个月后一个朋友建议他“不要再和那些人玩了,他们是作弊的。

”但是农场工人却回答:“我知道这个游戏是骗人的,但是这是小镇上唯一的游戏。

”同样地,电视也常常是小镇上唯一的娱乐,尽管Noelle-Neumann认为大多数媒介研究者总是认识不到这个事实。

他们试着在实验室测试媒介影响,但他们不能再创造出“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带给电视的力量。

大众传媒对某一事件和议题通过反复地、集中地和一致地反映,能够使大部分人在看待这一事件和议题时采用与媒介意见一致的方式。

这些因素都优先于选择性接触,所以使整个国家的判断会产生一种普遍的意见倾向。

Noelle-Neumann说道:“我从来没有发现一个沉默的螺旋是与媒体的主要意见相违背的,因为自愿表述基于媒体的支持以及合法化的感知。

”所以,Noelle-Neumann同意Stuart Hall对于媒体在民主决策中的闯入性角色的悲观估计。

她把其归于比议程设置更进一步的媒介功能。

大众传播不仅告诉我们思考什么,还会向我们提供它们认可的其他人的观点。

4、何时表达及何时保持沉默因为人们能够分辨出他们的意见何时与舆论不同步,并且他们害怕在提出不被支持的观点时被孤立,我们可以猜想那些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意见的人会保持沉默。

结果的确像Noelle-Neumann预测的那样:当个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德国舆论研究中心有一种方法来研究人们是否愿意表达自己被支持的观点。

比如,这个话题是关于堕胎的。

他们会问:假如你有5个小时在去旅游的火车或者飞机上,你旁边有人开始跟你谈论堕胎的问题。

你愿意和这个人一起讨论吗?这个火车/飞机测试揭示了一系列决定人们是否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性的因素。

(1)那些赞成大多数人意见的人更愿意公开自己的言论;(2)如果对于目前舆论气候的感知与一个人对未来的预测不一致,表达意愿更多地取决于未来的趋势;(3)人们更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交谈;(4)自信心不强的人更容易保持沉默;(5)男人、年轻人以及中上阶层的人更容易公开言论;(6)现存的法律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