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第1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旧知复习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和。
2、底面是形,它的面积=。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形。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二)列式为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3)侧面积的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和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表面积=(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
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①帽子的侧面积=②帽顶的面积=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
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是完全相等的圆形,关键是侧面它是一个曲面,计算侧面的面积就成为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初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笔筒等。
教学过程:师:(拿着圆柱模型)昨天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圆柱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略)师:拿出圆柱形状的罐头,辨析:外面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什么?学生(圆柱的侧面积)。
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师:想一想如何计算包在外面的商标纸的面积?生: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商标纸包在外面也是曲面,必须要把它拿下来。
师:说的对呀,那么怎么把商标纸拿下来,拿下来后和圆柱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你们带来的圆柱形物体,动手操作去探究,去发现。
汇报交流:生1:我们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的,剪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 (还没有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就抢着说)生2:我们是斜着剪的,剪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再问:还有不同的剪法吗?生3:我没有剪,就是沿着罐头的接头撕开的,展开后也是一个长方形。
生4:我这个圆柱的商标纸有点紧,我撕得有点破,不太像长方形。
师:看来大家的方法很多,有两人剪成长方形,还有两人不是,有办法把那两种也变成长方形吗?生5:简单,用我们上学期学的转化法就行了。
接着他说了方法:就是再把那两种沿着高对折,剪开重新拼成长方形。
我照着他说的做演示,并且大声表扬他说:“同学们,这并不简单,转化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它,就会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啦!”师:那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师:这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住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住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的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住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设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布置民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
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两面图形。
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与同学对比,拿尺子量各自手中的圆柱,在观察,触摸,对比,测量中得出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包办代替,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而且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己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主动地从事数学思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教师在本节课也真正体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柱切拼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表面积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拼时圆柱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对圆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圆柱切拼时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圆柱切拼后的表面积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圆柱切拼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切拼的过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圆柱切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模型、切拼工具、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模型、切拼工具、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圆柱形的饮料瓶、笔筒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测量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操作?从而引出圆柱切拼的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圆柱切拼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切拼前后的变化。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切拼前后,圆柱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切拼工具将圆柱切割、拼接,观察和记录切拼前后的表面积变化。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合集5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合集5篇)第一篇:《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二、新课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①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②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与反思【第1篇】——《圆柱的表面积》教案5篇《圆柱的表面积》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表面展开图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牛奶盒,纸箱,可比克。
提问(1)这些东西我们很熟悉吧!谁来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2)制作这些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指名说)师:谁能说说上一节课你学过圆柱体的哪些知识?生:...........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摸一摸生:动手摸圆柱体师:谁能说一说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生:..........师:你所摸到的圆柱体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积,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导语: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面呢?(指名说)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研究圆柱侧面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
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
(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等)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操作活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4、小组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第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
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
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为了能充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应用等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营造愉快、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反思整堂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数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题,分步教学。
备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争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后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了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
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
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与教材。
例题并没有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合作—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1、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沿高线展开;另外实践中使所有图形进而转化为长方形。
实现教材的回归,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惯穿始终。
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
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后,安排学生强化训练:紧接着又复习圆面积公式,训练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计算所得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导教学。
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猜想和实验,最终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思考,探讨出了侧面积计算方法。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大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