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

合集下载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纪念碑解析越战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越战纪念碑与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合法性建构

越战纪念碑与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合法性建构

越战纪念碑与里根政府外交政策合法性建构王丽(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内容摘要]越南战争结束后,作为战争遗留问题的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安置问题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政治问题之一。

受越南战争特殊性的影响,这一群体具有不同于美国历史上其他退伍军人的特殊性。

他们在爱国旗帜下参战,却以“失败者”的身份回国,因此这场战争给越战退伍军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

与此同时,不管是战争期间还是战后,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不同态度已严重分裂了美国社会,影响了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政治合法性之构建。

有鉴于此,越战退伍军人希望通过修建越战军人纪念碑,使美国社会认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里根政府亦希望通过纪念碑给越战退伍军人“正名”的方式,试图重构历史记忆,消解创伤,以治愈“越南综合征”,重拾民众对政府的信心,重构政治合法性。

[关键词]集体记忆;国家认同;越战军人纪念碑[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19)04-0073-10集体记忆通常以某些有形的事物作为媒介来体现象征性的、精神性的价值。

就如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言,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含义的东西或依附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为群体所共享的东西。

传统上,维持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机制就是历史和纪念活动。

①但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存在地区的、国家的、族群的、社区的、宗教的等多种多样的记忆。

出于不同的经历和现实需要,不同的群体关切不同的事件;对同一事件,不同群体也会有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认知。

多层次、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含义的记忆之间必然形成竞争。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辩论中,支持政府实行强硬外交政策者,援引慕尼黑事件和德国的纳粹主义;而反对者则援引越南战争作为先例。

显然,越南战争和纳粹主义形成了相互竞逐的两种记忆,影响着美国人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方式。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摘要:简要介绍场所和场所精神的理解。

分析林璎作品越战纪念碑的场所营造和场所体验。

对其场所精神进行总结。

结合林璎其他作品解读纪念性空间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纪念性空间1引言林璎女士《交界线》一书中提到“身体在运动中的体验是建筑的重要部分”[1],这和斯蒂文·霍尔强调对建筑的体验和感知是类似的,最终将反映到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上。

这种立足于建筑与场地本质的建筑现象学设计理论在斯蒂文·霍尔的建筑实践中大量出现。

基于这一线索,证明林璎的作品也立足于现象学理论基础,追求空间本质意义,进而凸显出不可替代的场所精神,她的作品总是让观者叹服于她对于氛围的营造。

通过对其成名作越战纪念碑和其他作品的分析,在实例中体会场所和场所精神。

2场所与场所精神2.1 场所的理解场所的定义,不仅包含了构成空间的实体,也包含了精神方面的特征。

空间实体构成了场所的外在布局方式,可以从触觉、听觉、嗅觉等直观体会到;场所的精神特征是它制造出的独有的场所氛围,由具有形状、材质、光影、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基于以往人们自身体验所产生的思维联想共同构成。

《说文解字》中也将场解释为“祭祀道也”,可见在我国的早期文化中,对场所的定义就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含义。

2.2 场所精神的理解场所精神的概念在1979年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是建筑现象学说的核心。

事实上,东方哲学中早有对场所精神的表达,例如贯穿中国建筑史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交融,强调营造意境。

诺伯格·舒尔茨将场所精神的产生归结为对外的方向感和对内的认同感。

方向感强调的是明确自己与场所的关系,使自己不至于在场所中迷失,例如城市建设。

认同感则是人对场所的心理适应和情感依附,产生原因可以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信仰记忆等等,例如人对城市的依赖感。

场所精神对于建筑的意义,是让它不再是一个空间,穿插的体块,而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能给人提供特定氛围的精神场所。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3.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林璎设计手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5.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 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 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 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 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6.越战纪念碑上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 阵亡战士姓名没有依照惯常的做 法,按字母顺序来排列。而是首 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第一个 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 后依照时间顺序将阵亡战士的名 字自上而下一个一个的刻写在东 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 墙完全的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 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 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 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 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 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 拉开有合上。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越战纪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越战纪念碑

Page
15Leabharlann 平面圖Page16
立面圖
Page
17
在这没有英雄形象的纪念碑下,在这刻满了死去人名 的大墙下,人们思考着战争与和平,安慰无数美国士 兵牺牲他乡的灵魂 。
Page 18
Page
19
Page
5
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镌刻着美军 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Page
6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 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Page
7
设计师的理解设计主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 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 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 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 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 直到地面消失。通过借景让人 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 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 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 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 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 的寓意贴切、深刻
Memorial )
又称越战将士纪 念碑、越战阵亡 将士纪念碑、越 战墙 位于美国首都华 盛顿中心区坐落 在离林肯纪念堂 几百米的宪法公 园的小树林里。
Page
3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 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 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 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 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 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 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 面消失
Page
4
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 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 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 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 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 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 (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 (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 (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越战纪念碑剖析

越战纪念碑剖析

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 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 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 部宽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 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 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 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 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 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 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 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 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 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 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 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纪念碑的逻辑(及年代)起点不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 的两端,而是两面墙的交汇处。因此当任何一个人从 纪念碑的一端开始,他实际上都是从名单的一半看起。 名单自两面墙的交汇处开始,从右面墙的顶端残忍的 一个接一个连续下去,一块接一块,直到这面墙东边 指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个顶点。名字的序列在指向林 肯纪念堂的西顶点继续开始,并在左面墙的底部终止。 因此,纪念碑的中心既是名单的起点也是名单的终点。
尺度

纪念碑总体成V字形,从纪念碑的结构上看,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而简洁的造型,整 个V字形墙体由黑色花岗岩砌成,长约152 米,中轴深约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岩 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 体向两端逐渐缩小,最后消失于地面,纪 念碑呈现出完全对称的V字形。
越战纪念碑上亡者姓名的排列

wd12华盛顿三座战争纪念碑

wd12华盛顿三座战争纪念碑

看看华盛顿之五背景音乐天堂在华盛顿心脏地区受人关注的,还有二战、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这三场战争的纪念碑。

在这三场战争中,美国死了几十万人,是美国历史上死得最多的。

这三场战争是两种不同性质。

尽管他们抹杀了这种区别,不论是为国捐躯还是为侵略政策卖命,都加以纪念,但对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来说,他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面对这些纪念碑,在怀念亡灵的同时,回顾战争结局带来的后果,引发人们对战争和和平、过去的噩梦和今日的世界,以至未来生活的无穷思考,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在上空俯瞰美国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The National World War Two Memorial)。

二战纪念碑坐落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倒影池之间的主轴线上。

二战纪念碑是个花岗岩建筑群,1993年国会批准决定兴建,2001年动工,建成于2004年,耗资1.75亿美元、占地7英亩。

整个纪念馆是一个下沉的椭圆形广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古代露天圆形剧场。

它由一个广场、一个有喷泉的中央水池“彩虹池”、两面“自由墙”、两个方亭和56根花岗岩石柱共同组成,一个庄重肃穆的纪念堂!在面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一面,参观者沿着一个个草地台阶拾阶而下就可以进入纪念碑的中心。

这是纪念碑中央的有喷泉的水池——“彩虹池”中央的彩虹池中央喷水池和一侧的自由墙——一个方亭和28根纪念石柱另一侧的自由墙每一根花岗岩柱子代表着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一个海外领土。

每根石柱的前后两面都有一个铜质花环。

花岗岩柱子的下端刻有它所代表的州或者海外领土的名字。

花岗岩柱子和铜质花环两个方亭代表两大战场:这是代表太平洋战场的方亭。

每个方亭里面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了象征胜利的花冠。

这是另一端代表大西洋战场的方亭。

“自由墙”,上面刻着4000颗金星,每一颗星代表着在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

进入纪念碑的中心,沿途可以看到反映美国在二战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经历的浅浮雕。

基于记录历史,缅怀先烈的考虑,经过十年建设,2004年5月29日正式揭幕,成为华盛顿的一个新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战纪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简要介绍 简要介绍 设计思路幻灯片 设计思路幻灯片 7 设计背景幻灯片 设计背景幻灯片 12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 设计特色
越战纪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 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邻 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 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 该纪念碑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征集方案,最后采用的是 当时耶鲁大学建筑专业21岁华裔女学生林璎的方案,1982年 建成,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 筑”第7名,美国建筑师学会2007年度“25年奖”等。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 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 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 被说服,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 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设计背景】 设计背景】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 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 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 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 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 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 介绍和评价。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 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 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 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 化逐步转变。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 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 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 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华盛顿纪念 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 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彩的景观环境, 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 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呆板,缺少生气, 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 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 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 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的变化。
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
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由黑色花岗岩制成、按 年表排列人名、呈大V字抽象造形,纪念碑向地下 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 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黑色磨光花 岗岩饰面光洁如镜,明可鉴人,上面刻着58132名 自1959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或死去的美 军士兵的名字,每个字母高1.34cm,深0.09cm,碑 体上的名字没有按惯例以字母排列为序,而是采取 士兵死亡的年代顺序,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战 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 战争
设计俯视图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 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 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 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 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 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 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 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 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 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