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解析

合集下载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分析

越战纪念碑分析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

从林璎作品中解读场所精神摘要:简要介绍场所和场所精神的理解。

分析林璎作品越战纪念碑的场所营造和场所体验。

对其场所精神进行总结。

结合林璎其他作品解读纪念性空间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纪念性空间1引言林璎女士《交界线》一书中提到“身体在运动中的体验是建筑的重要部分”[1],这和斯蒂文·霍尔强调对建筑的体验和感知是类似的,最终将反映到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上。

这种立足于建筑与场地本质的建筑现象学设计理论在斯蒂文·霍尔的建筑实践中大量出现。

基于这一线索,证明林璎的作品也立足于现象学理论基础,追求空间本质意义,进而凸显出不可替代的场所精神,她的作品总是让观者叹服于她对于氛围的营造。

通过对其成名作越战纪念碑和其他作品的分析,在实例中体会场所和场所精神。

2场所与场所精神2.1 场所的理解场所的定义,不仅包含了构成空间的实体,也包含了精神方面的特征。

空间实体构成了场所的外在布局方式,可以从触觉、听觉、嗅觉等直观体会到;场所的精神特征是它制造出的独有的场所氛围,由具有形状、材质、光影、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基于以往人们自身体验所产生的思维联想共同构成。

《说文解字》中也将场解释为“祭祀道也”,可见在我国的早期文化中,对场所的定义就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含义。

2.2 场所精神的理解场所精神的概念在1979年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是建筑现象学说的核心。

事实上,东方哲学中早有对场所精神的表达,例如贯穿中国建筑史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交融,强调营造意境。

诺伯格·舒尔茨将场所精神的产生归结为对外的方向感和对内的认同感。

方向感强调的是明确自己与场所的关系,使自己不至于在场所中迷失,例如城市建设。

认同感则是人对场所的心理适应和情感依附,产生原因可以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信仰记忆等等,例如人对城市的依赖感。

场所精神对于建筑的意义,是让它不再是一个空间,穿插的体块,而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能给人提供特定氛围的精神场所。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越战纪念碑解析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3.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林璎设计手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5.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 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 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 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 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6.越战纪念碑上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 阵亡战士姓名没有依照惯常的做 法,按字母顺序来排列。而是首 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第一个 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 后依照时间顺序将阵亡战士的名 字自上而下一个一个的刻写在东 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 墙完全的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 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 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 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 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 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 拉开有合上。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是20世纪最具有震撼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让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越战纪念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一座越战纪念碑,需要在表达悼念和纪念的传达深刻的历史教育,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严重性和和平的珍贵。

下面将就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展开阐述。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尊重生命。

越战是一场具有极大人道主义意义的战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丧生,家庭破碎,生灵涂炭。

设计者应当通过纪念碑的形式、材料、构建方式等方面体现对这段历史的敬意,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之情。

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对越战期间的各方人民的尊重,呼吁和平与理解,削减对战争的美化或歪曲。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苦难,传递反战和和平的主题。

设计者可以通过建筑布局、雕塑造型、图文信息等方式,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以此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把和平的理念融入设计中,让人们深刻认识战争的灾难性,珍惜和平,倡导对话和合作,向世人传递反战、反暴力、爱与和平的理念。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融入越战时期的历史元素与文化符号。

设计者可以在纪念碑的布局、装饰、文字、雕塑等方面融入越战当时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通过这些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越战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这场战争对越南和美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增进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应当引导观众积极反思和传递和平的力量。

设计者可以通过文字、音像资料、互动式展示等方式,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战争的意义和后果,唤起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和珍惜。

设计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使纪念碑更具互动性和教育性,让观众能够深刻理解和认识越战这段历史,感受到和平的伟大,激发对和平的向往和责任感。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当尊重历史、传递和平、融入文化、引导反思,使其成为一个展现历史真实、反映人性悲剧、引领和平向往的纪念性建筑。

越战纪念碑剖析

越战纪念碑剖析

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 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 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 部宽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 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 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 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 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 会举行集会和游行。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 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 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 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 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 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 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纪念碑的逻辑(及年代)起点不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 的两端,而是两面墙的交汇处。因此当任何一个人从 纪念碑的一端开始,他实际上都是从名单的一半看起。 名单自两面墙的交汇处开始,从右面墙的顶端残忍的 一个接一个连续下去,一块接一块,直到这面墙东边 指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个顶点。名字的序列在指向林 肯纪念堂的西顶点继续开始,并在左面墙的底部终止。 因此,纪念碑的中心既是名单的起点也是名单的终点。
尺度

纪念碑总体成V字形,从纪念碑的结构上看,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而简洁的造型,整 个V字形墙体由黑色花岗岩砌成,长约152 米,中轴深约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岩 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 体向两端逐渐缩小,最后消失于地面,纪 念碑呈现出完全对称的V字形。
越战纪念碑上亡者姓名的排列

越战纪念广场

越战纪念广场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 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 (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 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 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 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 的变化。
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它的走向分别 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 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 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6.空间关系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 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 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 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 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 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 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纪念园的性质
性质:越战纪念园是为了纪念 参加越南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 而建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开放 型的公园。公园中最具特色是 由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 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

公共艺术之美国越战纪念碑作者:刘宫佐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内创作的作品反映了现代大众人群对于个体心理索取或者社会诉求的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公共艺术正朝着多元化、呼吁时代鲜明记忆的方向而不断发展着。

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于林肯纪念堂几百米处的宪法小树林里,两端分别延伸至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用黑色的花岗岩石砌成长 500 英尺的“v”字形碑墙,按照阵亡日期为顺序镌刻逝者姓名,用于纪念越战中阵亡的美军士兵。

与传统的纪念碑不同,它本应该拔地而起,雄伟挺立,而设计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它陷入地下,渐渐的使它向中心升高。

这一碑林的建立立刻就引发热议,但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却不失为是人们表现情感并与之发生共鸣的典范之作,最终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首先;越战纪念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它实际上更是一个由公共性所构成的行为和观念空间。

它符合公共艺术的核心理念“公共性”。

从建设之初,美国国会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征集方案,鼓励社会公众群体广泛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设计和使用,使他们能以自己的切实感受来表达,最后采用了来之耶鲁大学建筑专业21 岁的华裔学生林璎的设计方案。

其次:建造位置的选择是公共领域空间与私人领域融合的表现,在位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的中心公园建设,直接使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界线消失。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定领域在中世纪中期的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

统治阶层从等级制度中走出来发展为公共权力,劳动阶层在城市企业和某些乡村阶层中扎根而发展成为“市民社会”。

人们热衷于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艺术问题。

越战纪念碑静静的坐落在小树林中,每当闲暇之余,总会有目光聚集于此,面向全面公众开放。

从公共艺术的特点来看,越战纪念碑以其独特的“V”字形构造,与周围的绿树草地相协调,形成一种安静深沉的的场景,通体黑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与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相呼应,旨在呼吁民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碑解析越战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 3.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国会大厦建于1793-1800年,与华盛顿的多栋重要建筑一样 ,亦未幸免于1814年英美战争的损毁。 • 战后重建之后,百年以来,国会大厦又进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内的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了今日的 格局。国会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 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 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 ,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 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 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
空间环境富有变化。在华盛
顿纪念碑西边与林肯纪念堂
之间有一矩形水池,映射着 纪念碑身和纪念堂的倩影, 加强了中心区的空间艺术效 果。中心区结合了西南方向 的波托马克河的自然景色, 恢弘壮观,空间舒展,环境 优美。
White House United States Capitol Lincoln Memorial Jefferson Memorial
华盛顿建立在轴的关系上
• 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 “独立”、“宪法”两条林荫 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 厦延伸到华盛顿纪念堂;第二 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 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 府。第三条从白宫总统府至华 盛顿纪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 状三角鼎立之势。其间有“联 邦三角”建筑群。
• 这三条主轴,构成的三角形为 城市布局的骨架,在其间的各 个细部又分为若干个小的三角 形,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 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物。
• 2.林肯纪念堂
•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它被 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 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 林肯而建。纪念 堂位于在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 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 相望,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 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
• 越战纪念碑摈弃了战争题材纪念碑惯常使用的传统元 素,诸如:战士雕像、旗帜、武器、英雄主义文字和 装饰性的构件,采用简洁而特殊的造型,巧妙而合理 的布局,反常却恰当的下沉,最终完成了思想性与艺 术性的智慧统一。这也许正是因为林璎特殊的文化背 景、成长经历,使她的设计不含功利色彩,没有定式 思维,在朴实无华中迸发出年轻人所特有的精彩火花 。
•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杰斐逊纪念堂
• 杰弗逊纪念堂坐落于美国华盛顿,为纪念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 杰斐逊而建。这座 纪念堂,按杰弗逊喜爱的罗马神殿式圆顶 建筑风格设计,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 理石建筑。大厅中央耸立着高近6米的杰弗 逊总统立身铜像。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 杰弗逊生前的话:“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 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 形式的暴政。”
7设计师是如何理解设计主题的?
•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 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 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 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 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 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 ,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 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 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 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 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 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 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摘自林璎自述)
•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 ,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 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 ,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 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 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 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 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 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如何理解“名字”这个设计要素的?
• 越战纪念碑按年表排列人名,纪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 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 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面光洁如镜,明可鉴 人,上面刻着58132名自1959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 失踪的或死去的美军士兵的名字,每个字母高1.34cm, 深0.09cm,碑体上的名字没有按惯例以字母排列为序, 而是采取士兵死亡的年代顺序,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 战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平滑如镜,闪烁生辉的巨型墙面和陷进墙面里密密麻麻 的名字,在视觉效果上也给人以无可抗拒的感染力,促使 每个参观者的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奇异的心理体验。
6.越战纪念碑上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 阵亡战士姓名没有依照惯常的做 法,按字母顺序来排列。而是首 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第一个 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 后依照时间顺序将阵亡战士的名 字自上而下一个一个的刻写在东 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 墙完全的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 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 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 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 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 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 拉开有合上。
• 林璎设计手稿
5.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 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 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 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 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
• 规划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使两者位于一条轴线上,把国 会这个立法机关放在了华盛顿地块的最高处,即高于波托 马克河约30米的琴金斯山山顶。然后,从国会山庄和白 宫向四面八方放射出许多道路,通往一系列的纪念碑、纪 念馆、重要建筑物和广场。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白 宫、国会、美国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均设在这 里。
作者介绍
• 林璎(Maya Ying Lin,可译为玛雅· 林 ,1959年10月5日-),著名的美籍华 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林徽因 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 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 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 尖子生, 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 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 ,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林璎 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 •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 ,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 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 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 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 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 下了基础。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 散文。”
构成关系
城市轴线 华盛顿的轴线由较长的东西向轴线和较短的南北向轴线组成 ,是典型的“拉 丁十字”结构。华盛顿中心区由一条约3.5km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及其周边 街区所构成,朗方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所在 ——国会大厦放在一处高于波 托马克河约30m的高地上(即今天所谓的国会山);作为城市的核心焦点,国会大厦 恰巧布置在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南北短轴的两端 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亭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是对这组 空间轴线相交的恰当而必要的定位和分隔。东西长轴以华盛顿纪念碑为界,东边是大 草坪,与国会大厦遥相呼应,
9 从材料的角度解析设计
• 纪念碑的材质为黑色大理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象征 纯洁和高尚的白色大理石。林璎解释说,纪念碑坐北 朝南,太阳正好明晃晃地照着,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 会产生刺目的反光,那样会使人们难以看清纪念碑上 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