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分析

合集下载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龙源期刊网
《越战纪念碑》
作者:凌夫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12期
《越战纪念碑》是美国政府为纪念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官兵而修建的,位于华盛顿白宫前的大草坪之中。

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1959~)是华裔美国人。

1980年,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1982年11月,纪念碑建成。

《越战纪念碑》没有采用矗立的传统纪念碑方式,而是陷入地下的空间形式:两道均为246.75英尺长的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墙,在平面上相交成一个V字形;相交的中轴,距地面约有3米,从中轴逐渐向东、西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碑墙上按年代(1959~1975)刻着58132名阵亡和失踪者的名字。

人们沿墙走在慢慢向下的斜坡上,会产生一种哀伤的情绪,在大墙前反思这场失败的战争。

诗人非马在《越战纪念碑》中写道:“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

越战纪念碑分析

越战纪念碑分析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
• 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 构成。
阵亡者的名字排列顺序
• 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照惯常的做法,按字母表 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 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 将阵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 石板上,直到这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 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 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象征着 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哈特创作的纪念性作品雕塑
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种不 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 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解。
• 今天到华盛顿参观或凭吊越战纪念碑的人们,会在距林璎 设计的“越南墙”有36米之遥的入口处看到一面高高飘扬 的星条旗,在距“越南墙”同样为36米的斜对面看到一座 高2.4米、由三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组成的巨大铜雕。 铜雕里的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三个美国兵,似乎刚从越 战前线返国,茫然地望着眼前镌刻着他们阵亡战友姓名的 “越南墙”。两种艺术风格本该相互冲突和排斥的艺术品 被放置在一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和政治之争的产物。 不过,在今天看来,它们倒是一个和谐互补的整体,参观 或凭吊过越战纪念碑的人们,有谁会从中嗅出当年那场具 有硝烟味的全国性争议呢?
• 林璎因建筑和艺术上的不凡表现,被美国杂志评为“二十 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 袖”。2005年7月14日,林璎和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 林顿与其她8人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同年,获得了 美国艺术文学院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 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月25日,白宫 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 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 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越战纪念碑解析

越战纪念碑解析
纪念碑解析越战
1.越战纪念碑英文全称是什么?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 顿,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 战争纪念碑。纪念碑包括三部份:三位战士雕像、越 南妇女的纪念碑和越南退伍军人纪念墙,其中以纪念 墙最为出名。纪念碑有时被普遍地称越战纪念碑、越 战墙或简称为墙。
3.“华盛顿广场”周边主要的构筑物及 其它们的构成关系?
• 主要建筑物
• 1.华盛顿纪念碑 •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 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 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 ,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 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 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 。
2.甲方对纪念碑设计的要求是?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 斯 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 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 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 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 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 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 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 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 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 5.白宫 •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 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 ,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 霍 本。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 多· 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 白宫坐南朝北,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分为主 楼和东西两翼,东翼供游客参观,西翼是办公区 域,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位于西翼内侧。主楼底 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厅外是南草坪,来访国宾的 欢迎仪式一般在这里举行。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作者:谢天海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7期1982年秋,美国财政部会议大厅当中挤满了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对准室内的一张长桌。

桌子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建筑模型,模型旁边放着很多小国旗和几个迷你士兵雕像。

桌子周围坐着一圈衣冠楚楚的美国白人,对着这些东西指指点点。

他们轮流走到麦克风前,对着记者发表着言辞激烈的讲话,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争论的关键就是要不要把这些国旗和雕像安放到建筑模型的旁边。

众人讲话之后,一个小个子亚洲女孩儿站到了话筒前面。

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穿着一身浅蓝色套装,斜戴着一顶时尚的宽边帽,脸几乎完全被帽子挡住,长长的黑发扎在头后,圆圆的脸上显出几分稚气。

她手里拿着一份稿件,说话声音微微颤抖,说出的话语却坚定不可动摇:“这座纪念碑给了每个人以自由的空间去想象那些参加越战的人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它不是献给政治、战争抑或辩论的,而是献给所有曾经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过的人们。

它将人们带入一个静默与沉思的空间,使他们成为纪念碑的一部分,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那些附加的设计对于原作来说无异于一种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丝毫不顾作品的空间美感。

而5英尺高的塑像也已经超过了纪念碑本身的高度。

这些塑像凌驾于那些名字之上,已经破坏了原作的涵义。

”这个女孩就是林璎,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争论的焦点就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华盛顿越战退伍士兵纪念碑的建造计划,从这一刻起,她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华盛顿越战退伍士兵纪念碑时间退回到1979年,美国越南战争正式结束四年之后。

马里兰州退伍军人简·斯库鲁格斯受到电影《猎鹿人》的启发,觉得美国政府应当为战死在越南的美军士兵建立纪念碑以供士兵家属缅怀逝者,同时也让全国人民永远铭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

他发现美国政府并没有这方面的意向,于是发起成立了越战纪念碑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募集基金并游说美国政府完成这一计划。

在他的努力下,1980年7月1日,卡特总统签署了专项法案,紀念碑项目正式上马。

越战纪念广场

越战纪念广场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 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 (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 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 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 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 的变化。
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它的走向分别 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 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越战 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6.空间关系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 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 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 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 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 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 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 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1.纪念园的性质
性质:越战纪念园是为了纪念 参加越南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 而建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开放 型的公园。公园中最具特色是 由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 越战纪念碑。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

集体记忆研究景观设计符号语义表达摘要:本文通过对符号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获取景观所针对人群的心理体验以及景观的集体性质。

研究关注的是标志性具体地点,如公共雕塑、纪念碑等在人们认同形成中的参与。

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它们通过物体的汇合,构成“概念性表达〞,在记忆中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被理解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包括主动记忆以及有意和无意的遗忘,这些场所被置于语境中,并被赋予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集体记忆;语义叙述;隐喻象征1引言欧文-扎洛克〔Irwin-Zarecka,1994〕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明确叙述和社会维护的‘过去的现实’〞。

集体记忆的表达是动态的,包含了历史和现在的连续性,是基于眼前重建过去,不是简单地反映过去的观念并将其扎根于地面。

景观空间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群体通过对载体的记忆共享把思想扩展到世界各地,并使人们在不同的时期积极参与阅读,答辩和进行集体记忆,从而研究景观中的元素符号语义叙述。

2关于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由语言学家与建筑学家共同引入设计领域的,其领头人是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符号学由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组成。

符号学已经延伸到了符号意义的接收端,即研究与意义相关的全部活动,从而占领了福柯所认为的解释学的局部。

因此,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科,重在解释认知,表达是符号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而语义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一切交易,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是对符号赋予意义研究。

语义叙述以符号为载体,通过符号学理论研究景观符号组成。

符号又是传达意义的载体,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似的。

本文是通过对符号学的理解,通过参与者表达、记忆,从而提炼出在事物中重复出现且代表性元素进行集体记忆。

3景观设计中符号语义叙述建构途径隐喻、象征是符号语义叙述的伎俩和办法,语义通过外在形态和被赋予的意义通过隐喻、象征的手法传达出来,同时也是事物传达情感和进行集体记忆的一种表现方式。

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景观最初是由人创作的,而后由无数的社会参与者复制,参与者随后对这些地点进行了解释,他们的切身体验那么是符号语义的转换过程。

纪念碑景观环境设计的儒道思想初探_以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美国越战纪念碑为例

纪念碑景观环境设计的儒道思想初探_以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美国越战纪念碑为例

9596设计成一种政府的政治标志或是政治勋章,而是希望它能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使其成为能供孩子们玩耍的华盛顿广场中的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

她形容这座纪念碑是刻在地面上的一道伤疤,向人们,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者们,述说战争带来的悲痛和苦难。

她的设计异常简单而朴实:两面简单平滑的黑色花岗岩石墙,以一定角度相连,石墙上刻着5万8千多名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将士的名字。

两面石墙各长246.75英尺,整座纪念碑总长度为493.5英寸。

每段墙由70块板块组成。

最大的板块上刻有137行人名,最小的板块上只有一行。

每行各有五个人名。

在两面墙连接处的顶点高10.1英尺。

墙面向两端逐渐变薄,末端只有8英寸厚。

修建越南战争纪念碑是在1981被提出的。

从林璎提交她的设计到纪念碑完成历时五年,不仅因为其规模宏大,还因为她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一些越战老兵团体的坚持下,纪念碑的设计增加了一座现实主义的战士雕像,不过为了使雕像和石墙保持各自的整体感,雕像的位置离石墙有一段距离。

浏览死者姓名的参观者们,能看到自己映在墙面上的面孔,许多人把这种效果比作生者与死者的见面,在游人心中掀起无限情感的波澜。

另外,参观者还可以用铅笔把他们阵亡的亲人的名字做成拓印。

二、关于两个作者——梁思成与林璎梁思成出生于广东省新会,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于1927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194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他回到中国时创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一个研究古代中国建筑的学术组织。

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指导并参与了对2000余座古建筑样本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系统而彻底地研究了中国古建筑与古代艺术的发展、特征和成就”。

1949年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热心地参与北京城镇建设工程。

他建议把北京变成新的首都。

北京,这座古建筑云集的城市,是建设一个景致迷人、植被丰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理想地点,就如美国的华盛顿特区那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空间关系
(三)空间关系
(三)空间关系
(三)空间关系
• 与哈特创作的《三战士》之间的关系 • 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
种不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 更能够表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 解。
越战纪念碑解读
• 与纪念墙遥相呼应的,是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这 是越战纪念碑征集活动中,获第二名的佛雷得瑞 克·哈特的设计,也被安放在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对 面。雕像是黑色的,与人的大小比例相同,三位越 战军人着装随便,疲态尽显,表现了越南丛林战争 的艰辛状况。
(三)空间关系
• 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 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 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 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 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 题并充满人文色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 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 调,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 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 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 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的变化。
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
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
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雕塑
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设计者简介

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
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
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
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
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
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按年表排列人名,纪念碑向地 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地 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 面光洁如镜,明可鉴人,上面刻着58132名自1959至 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或死去的美军士兵的名字, 每个字母高1.34cm,深0.09cm,碑体上的名字没有按 惯例以字母排列为序,而是采取士兵死亡的年代顺序, 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战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 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
就是班上的尖子生, 毕业后即被耶鲁
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 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 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 博士学位。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
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
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
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
(二)甲方要求
• 基本要求 •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
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 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 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 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 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 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 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 •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 • (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 • (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 • (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 和评价。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 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 。 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
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
(三)空间关系
• 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 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 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 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 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 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
的要数她的成名
作“越南战争
纪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 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

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
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
“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
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荣誉是 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010年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 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
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
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
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
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 的亚裔。
二具体解析
(一)历史背景
·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 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 · 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 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 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 “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 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 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 · 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 Scruggs由于受到影 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 美元。 · 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 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
(五)设计师的理解
•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 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 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 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 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 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 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 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 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 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 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 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 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越战纪念碑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五)设计师的理解
• 准备: • 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近的
“林阴墓园”去走走,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 她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 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大学 三年级的时候,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走访了 许多墓园,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 一项专门的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将坟墓建筑列为自 己的选修课。 • 在设计时,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 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 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 结果林璎的设计在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中获得第一名,反倒 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 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
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
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
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越战纪念碑解读
(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
• 越战纪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
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
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
• 多数美国人认为,越战是一场不光彩的战争,政府 对此也不掩饰。但越战纪念碑落成时,里根总统出 席了仪式,显示了美国人直面历史和失败的勇气。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越战纪念碑解读
(三)空间关系
实际结果表明,林璎的《越战纪念碑》比哈特的《三战 士》产生和发 挥了更具有语义丰富和情感复杂性的效果。
越战纪念碑解析
毛丹 201120541022
一 设计者简介
设计者简介

林璎(Maya Ying Lin,可译为玛
雅·林,1959年10月5日-),著名的美
籍华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
林徽因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
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
我认为,与哈特用习以为常的塑造方式创作的具象性雕 塑《三战士》相比, 《越战纪念碑》即使采用的是看似简单 的V字型抽象结构,也在人们的接受和解读中具有更丰富的 含义。这个纪念碑的力量,来自于它为表达和压抑公共领域 的暴力而采取的对纪念碑传统惯例的巧妙违反和转化。它实 际上是反英雄、反纪念碑的。一个V形的结构塑造了深长的 伤口或伤疤,表现曾经遭受暴力的痕迹,而不是在献身光荣 事业时发生的暴力留下的伤痕,如惯例化的传统战争纪念碑 所表现的那样。这个纪念碑所具有的公共纪念碑的普遍性, 不是通过克服它所在的环境来突出政治性的因素。恰恰相反, 它是通过避开政治因素来突出那种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或 者说,这样一种伤痛或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正是这一点 使它具有普遍性的共享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