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才是我们的母语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关于母语的议论文 母语议论文素材

关于母语的议论文 母语议论文素材

关于母语的议论文母语议论文素材关于母语的议论文篇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便是《诗经》的魅力,短短16个字便引起了人无尽的情愫。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这是诗仙李白用华丽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浪漫的画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声嘹亮的声音如霹雳般划破天空,打破寂静,这是苏轼用诗文彰显着自己豪放的性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句诗文是永远理不清的愁思,李煜用他细腻的文字抒发了自己满腹的忧伤。

哦,诗文绚丽多姿,简约明快。

每当读诗都会引起我对它的无限遐想,我痴迷于它,不仅是因为它带给我的一次次感动,更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文字真正的灵魂,那便是我的母语——汉语。

汉语博大精深,从象形的甲骨文,到现在方方正正的汉字。

几千年悠悠岁月,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进步着,积淀着,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平平仄仄的读音,尽管简单,却构成了朗朗上口的佳作;方方正正的汉字,从中流露出中国人自古而来的性格——正直。

我如此痴迷于我的母语,是她带我走进了文化这神圣的殿堂,是她领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她真的如一位母亲,耐心地教会了咿呀学语的孩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大了的孩子却忘记了母亲的恩情,对她日益冷淡。

他们投身于一次次的外语热的浪潮中。

雅思托福成为他们追捧的对象。

历史观悠久的中华文化被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外语学习的狂热。

我不禁要大喝一声:“都学外语,你们就不说中文了吗?”然而在一片外语声中,我的声音却显得那样的微弱,最后只能淹没在声潮中。

我痛心,为母语被淡漠而痛心。

我们都曾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不能说母语的悲伤。

在我看来,或许领土的侵略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我们还有思想做支柱,有力量重夺山河。

最可怕的是文化的侵略,那种思想被彻底控制,击毁了思想的支柱,不知反抗,最终沦为侵略者的奴隶。

而现在的中国,面临的就是这种严重的文化侵略:有中文的地方一定有英语,而在中国本土上,有英语的地方,却寻不到方方正正的汉字!面对这样的侵略,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是否也会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永久的封存呢;在几千年后,我们会不会手捧汉字却早已忘记它的读音,胸中回荡的是莫名的熟悉与悲伤呢?啊,中华的龙子龙孙们,请放慢你们对外语追捧的脚步,静下来听听来自母语,来自母亲的呼救吧!关于母语的议论文篇二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精髓,挖掘了我们一幕续一幕的传统言语;母语授给了我们毕生的光辉,讲述了人生的启明之路。

汉字学习心得范文_汉字大学优秀心得体会5篇

汉字学习心得范文_汉字大学优秀心得体会5篇

汉字学习心得范文_汉字大学优秀心得体会5篇学习汉语没有止境,汉语这门学问博大精深,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得经典,其中的奥妙是很神奇的。

你知道汉语学习心得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语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汉字相关内容推荐↓↓↓汉语学习心得1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

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

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

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

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

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

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

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一、母语1.1什么是母语母语,有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种。

(1)《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

(2)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

这两个解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其一,母语与个人和民族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它是人们最初掌握的民族共同语;其二,母语是人们“最初”通过“习得”而获得的,与获得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其三,母语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自然”工具,这种“自然”也有别于外语。

我们最初习得的语言,可以是民族标准语,也可以是某一方言,这又提出了“母言”的问题。

1.2母语和母言母言,就是指人们最初习得的作为方言形态出现的民族共同语。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每个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他所习得的语言往往是方言,或者是带有方言特色的民族标准语;习得“标准”的标准语,是罕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母言就是母语,母语往往是以母言的形式出现的。

母言与方言有关,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方言,它是母语通常的存在形式。

从理论上说,母语包括了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因此,如果说某人持某种母言,也包含持该母言所属的母语的意思。

母语和母言的区分,是讨论问题的需要。

尤其是对于认识方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方言及其地方文化的保护问题等等有重要意义。

1.3母语的意义1.3.1母语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母语是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要基础,母语缺失,民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系联纽带,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

另外,母语缺失也是民族文化缺失的表现。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基础。

就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等方面来说,必须依托在语言之上,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因此可以说,语言不仅仅是人的交际工具,语言还是人的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那么失去母语,就等于失去一种最好的存在方式。

另外,语言还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要精通一门语言,首先需要了解它的语法,身为中国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研究这门语言,而不是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

而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是国际通用语言,为了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我们也要学好英语。

因此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将会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汉语与英语的区别相当大,但是依然有相似处可寻。

就词类方面说,汉语与英语有不少相同之处,汉语和英语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和代词等。

但是词类的使用上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例如,汉语动词灵活,可单独使用,可连续使用,也可叠用,而英语则不能重叠使用。

另外,英语动词受人称、时态等限制,词形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翻译时须视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果在一个汉语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译成英语时,要么使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要么加连接词使其成为并列成分,要么使动词变成其他形式,如名词、介词短语等,有时也可省略某个动词。

英译汉时则注意把这些句子变为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句子。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名词,但是,英语名词词形随单复数发生变化。

汉语名词除“……们”为标志的复数外,几乎所有单、复数的形式都是相同的。

英语里存在大量的冠词,而汉语却没有。

英语的冠词通常分为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两种,分别用the, a或an表示。

定冠词表示特指某事或某人。

不定冠词表示泛指。

但是定冠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泛指。

汉语与英语在句子成分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汉语有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以及补语六大句子成分。

英语中没有补语,汉语中补语所表示的意思英语中放到状语里去了,英语中的表语所表达的意思汉语中用宾语来表示。

从主语方面来看,它们又存在不同。

英语中有用there和it做主语来引导的句子,而汉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

再比如汉语中,我们有时把主语与宾语倒过来句子仍然成立,十分灵活,而英语中主语和宾语不可互换。

另外,英语多被动句,而现代汉语多为主动句,被动句较少。

【汉族文化】民族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族文化】民族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族文化】民族传承之根本——汉语汉语作为中国第一大语言,近几年更是受国外友人的追捧,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跟着推向了世界发展的前端,成了除英语外的热门必备语言之一。

汉语博大精深,你想知道汉语文化的根源吗?跟着店铺小编一起看看汉族文化吧!【汉族文化】民族传承之根本——汉语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全境、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掸邦、以及海外华人社区。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通用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分析语,有声调。

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

书面古代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

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目前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使用汉语作为母语。

汉语口语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主要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汉语方言分布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如马来西亚等)。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历史沿革上古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汉语国际教育 母语的定义

汉语国际教育 母语的定义

汉语国际教育母语的定义汉语国际教育的母语定义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将汉语作为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非汉语母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提高汉语沟通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的母语定义要明确汉语教学的对象是非汉语母语学习者。

这些学习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背景来进行调整。

汉语国际教育的母语定义要包括对汉语学习的全面覆盖。

汉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听和说是汉语学习的基础,读和写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写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的母语定义还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汉语的非母语学习者也应该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非母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的母语定义还应该强调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沟通能力。

汉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与汉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汉语国际教育的母语定义是将汉语作为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旨在帮助非汉语母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汉语沟通能力。

通过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非母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为个人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贡献。

现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篇一:现代汉语学习心得现代汉语学习心得20XX级朝鲜语班杨曦14028023现代汉语是我们外国语学院很重要的一门选修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有时候自己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给老师造成了麻烦,但是谈到感触和体会还是颇多,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这段时间的心得与总结。

(一)对现代汉语的认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汉语便是这其中重要的一项。

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我们的文明的进步都依靠着它。

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是有义务学好它的,而且作为一名学习语言的大学生,我们更是有这个责任来仔细学习研究这门学问。

现代汉语难学吗?如果要我平心而论的话我想我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汉语是世界上较难学的语言之一,它的字,型,音,义都包含着巨大的学问,我们几乎可以说每一项都可以独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背后都将会是巨大的研究学问。

这一本书十分详细的囊括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针对现代汉语的众多体系整体来说都有一个全面的概括。

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我们初次接受将汉语作为一门专业来研究的大一学生来说它是十分合适的。

(二)自我的总结《现代汉语》的重中之重是语音、文字和语法,这也是汉语的精髓,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地方,当然,这也是叫枯燥难懂的地方。

语法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分为词、短语、句法。

是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这一章中我有许多地方还未完全弄透彻,首先要从句法成分说起,因为对一个句子当中各个词之间是做这个句子的什么成分还没有弄明白所以直接导致了我后面对短语类型的学习。

所以针对这一章节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继续学习,争取能够弄透彻。

在现代汉语中我觉得较为生动有趣的一章节应当为修辞。

修辞这一章讲述了许多辞格,从辞格中显现出语言的魅力,才正真领略到原来语言也是一门艺术的正真含义所在。

所以说现代汉语是一门很平衡的专业,我们能体会到它的枯燥无味(理论性太强),也可以找到这其中的乐趣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才是我们的母语
现在如果我对别人说要重视汉语文化的学习,体现咱汉字、咱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我可能会被许多同学投来的异样的眼光所惊呆,那眼神可能在告诉我:什么年代了,还学汉语,还学汉语文化?
咱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汉语?
首先,我们是个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汉语文化。

其次,咱们是个文化人,咱们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

汉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也就是我们的生命。

第三,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的学习能陶冶性情、提升品位与修养。

汉语是我们的基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她,并且要发扬光大。

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了,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连几幅对联都作不出来,更不说诗词了。

——“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2010年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就做出了之前那么一个荒谬至极的解释。

而在招考现场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
“取消语文教学,高考取消语文考试是个很不错的办法。

现在最大的头都不是学文科的,学汉语哲学历史没用。


2006年第三期,吴复民《透视汉语“外热内冷”之怪现状》一文中说:当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通过六级、八级,甚至托福考到600分以上者已是司空见惯。

但许多人的中文水平只能和初中生打个平手。

从这其中我们看出了什么?学习外语当然不错,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大部分对我们自己的汉语却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千军万马的人学英语,不到10岁的小学生都在考托福,只是功利主义地学,把母语搞丢了。

学好外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本身必须有一定的母语修养,而且母语修养越高外语水准越好。

丢了母语,这是断了自己文化的根。

再这样下去,高级外语人才也将出现断层。

而且,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谁会真正来尊重你!失去母语,我们也将失去世界!
有人说你的外语水平取决于你的汉语水平。

对此我也表示赞同。

莎士比亚在其《驯悍记》一书中写到: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学习汉语也一样,不要认为汉语仅仅了解就行了,应该还要有意念去深入、去研究、去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

因为只有对一门语言学得越深入,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才能更好地相互理解。

余秋雨在其《华语情结》一文中也写到:语言像山岳一样伟大。

不管哪一种,堆垒到20世纪,都成了山。

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绵的历史那么长,用着它的人数那么多,特别有资格接受e.sapir给予的“庞大”、“广博”这类字眼。

一度与它一起称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大多已经风化、干缩,唯有它,竟历久不衰,陪伴着这颗星球上最拥挤的人种,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

但是,山一大又容易让人迷失在里边。

苏东坡早就写好一首哲理诗放着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终身沉埋在华语圈域中的人很难辨识华语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须走到它的边沿,进出一下山门。

现在,上大学、读研究生、求职、评定职称,英语都是必考科目,而汉语却不是所有大学的必修科目,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科目。

大学语文教育被排除出公共必修课。

“为考试而学”的指挥棒压制了青年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在人们看来:“学汉语有什么用?又不能加分。

”当汉语高调向世界传播的时候,是否会在她的故乡沦陷?如果说外语是对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那么汉语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中国的学生一定要学好汉语——这个道理就如同“美国人一定得懂英语”一样正确!
什么都可以丢,唯有汉语不能丢,要知道:咱们是中国人,中国的大学生,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中国文章,还配做中国人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