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林则徐的家风家教
林则徐的十无益家训

林则徐的十无益家训摘要:一、家训背景- 林则徐简介- 家训的来源和重要性二、十无益家训内容-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三、家训的意义和启示- 家训对后人的影响- 家训的现代意义和启示正文:林则徐的十无益家训林则徐,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深受后世推崇。
除了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贡献,林则徐还留下了丰富的家训,对后世子孙的修身、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十无益家训”。
一、家训背景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 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
林则徐一生历任要职,清廉奉公,关注民生,主张“海禁”政策,被誉为“民族英雄”。
他的思想和品质受到后世的敬仰和赞誉,毛泽东曾称赞他为“中国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十无益家训,是他对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旨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这些家训来源于林则徐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对后人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十无益家训内容1.存心不善,风水无益这句话强调了为人处世要以善为本,如果心存不善,即使风水再好也无济于事。
2.不孝,奉神无益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即使奉神也无益。
3.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兄弟亲情是家庭稳定的基石,如果兄弟之间不和,交友也会受到影响。
4.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人的品行和举止很重要,如果行为不端,读书再多也无益。
5.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即使博学多才,如果心高气傲,也难以成就大事。
6.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为人处事要讲情理,如果行为乖张,即使聪明也无益。
7.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人生有顺境和逆境,时运不济时,要懂得蛰伏和等待时机,妄求无益。
三、家训的意义和启示林则徐的十无益家训,旨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林则徐家风家训故事

林则徐家风家训故事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林则徐的家风家教和家训

林则徐的家风家教和家训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启蒙思想家”。
林则徐的家风、家教和家训也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一、林则徐的家风林则徐一家墨客世家,从世代信仰儒家经典,重视家风家教。
林则徐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形成了强烈的家风。
他注重教育,启迪子孙思想,指引成长。
他要求子女以框框先进、心胸开阔为修身要义,不陷溺于权钱之中,不骄恣放纵,不荒废人生。
他常常与子女们商量家庭重大事务,引导他们理性思辨,学会独立决策。
林则徐一家非常注重家族荣誉,强调家庭纲纪,严格要求家人做到廉洁奉公、道德高尚。
他的家风深受后人的传颂,成为一种尚贤博学、褒扬道德的精神标杆。
二、林则徐的家教林则徐的家教以儒学为主要内容。
他非常重视儒家经典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他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启发子女独立思考的能力,灌输孝道、仁爱之心和忠诚、诚信的美德。
林则徐在自己的家教中尤其注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注重发掘每一个子女的特长,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他也将心灵手巧的技艺教给子女,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乐趣和启示。
三、林则徐的家训林则徐的家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家和家长的思想和理念。
他在家训中倡导了以“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谦虚谨慎”等为核心的生活态度和美德。
具体来说,林则徐的家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长敬祖:强调要尊敬长辈,对祖先敬谢不已,注意尊师重道,传承家族文化。
(2)敬事爱人:强调要对他人尊重,谦虚有礼,和睦相处,注重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勤俭持家:强调节约,勤俭持家,避免浪费,从小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
(4)忠诚守信:强调诚实守信,讲信用,遵守承诺,保持真诚和坚定的立场。
(5)刻苦努力:强调勇往直前,兢兢业业,不怕困难,发奋图强,不断进取。
总之,林则徐的家训是一种重视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家庭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文化的交融。
林则徐名言与家风家训

林则徐名⾔与家风家训【林则徐名⾔与家风家训】发表时间:2017-05-08 来源: 福州⽂明⽹ ⼈物简介:林则徐,1785年8⽉30⽇(乾隆五⼗年)——1850年11⽉22⽇(道光三⼗年),汉族,福建省福州市⼈,字元抚,⼜字少穆、⽯麟,晚号俟村⽼⼈、俟村退叟、七⼗⼆峰退叟、瓶泉居⼠、栎社散⼈等。
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伟⼤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吸收西⽅⽂明成果并为我所⽤,编写《四洲志》,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和向西⽅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者”。
林则徐禁毒销烟受到马克思的称赞。
⽑泽东曾经说过:中国近代历史是从林则徐开始的,就是1840年的鸦⽚战争。
(⽑选第五卷)1996年6⽉7⽇北京天⽂台发现⼀颗⼩⾏星,被国际天⽂联合会命名为“林则徐星”,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福州⼈的光荣。
1、海纳百川,有容乃⼤;壁⽴千仞,⽆欲则刚。
释义:⼤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才能成其⼤,⼈没有私欲贪念才能像峻峭的⼭峰挺拔刚强。
林则徐这则⾃勉联语展现了博⼤的胸襟和⾼尚的⼈格,并成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
2、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有容乃⼤千秋⼏?⽆欲则刚百世师。
释义:这⾸诗是林则徐1842年8⽉被充军去伊犁途中所作。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命去换取,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有利就上前伸⼿呢?为国家利益⽣死以赴,不避个⼈祸福勇往直前,有容乃⼤千秋永照,⽆欲则刚百世为师。
3、⽐武守疆驱虎豹。
论⽂说理寓诗词,为官⾸要⼼⾝正,盖世功勋有⼝碑。
4、林则徐给陈寿祺的⼀⾸诗:“呜呼利禄徒,骄昼⽽乞昏。
有欲刚则⽆,此际伏病根。
” 5、林则徐赠友⼈:“庙堂之上,以养正⽓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为本。
” 6、“能使贤⼈君⼦⽆郁⼼之⾔,则正⽓培矣;能使群黎百姓⽆腹诽之语,则元⽓固矣。
” 7、林宾⽇给其⼦林则徐写过⼀副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曹任之”。
近代 廉洁自律小故事

近代廉洁自律小故事
林则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
林则徐出生于贫寒的家庭,自幼就接受父母严格而又良好的教育,自身廉洁节俭,在子女们的教育上注重儒家思想,树立廉洁勤俭的家风。
林则徐的父亲为私塾教师,林则徐姊妹八人,家庭人口众多,全家一日三餐常常难以为继,林母经常瞒着丈夫,偷偷地帮助有钱人做些针线活,弥补生计。
林则徐每天到私塾上学之前,都会先把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再到店铺收钱交给母亲。
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勤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
他在书信中谆谆教诲儿子:“惟念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
”
林则徐在50岁时手书“十无益”的格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悬于家中,作为林家的家训。
他时常要求子孙们尊崇儒家“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的思想,修身养性,砥砺奋进。
林则徐一生不仅个人为官清廉,而且家教严谨,家风悠远,这在封建士大夫中的确是难能可贵,实现了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思想境界。
林则徐清朝的家与文化改革家

林则徐清朝的家与文化改革家林则徐被誉为清朝的著名文化改革家,他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对他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林则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入手,探讨他是如何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化改革家的。
一、家庭背景与教育环境林则徐生于清朝嘉庆八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
他的祖父是一位望族大族的名人,对于家族的教育重视程度极高,林则徐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林则徐被灌输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忠孝尊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他的父亲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教育家,注重培养儿子的品德修养和学术能力,林则徐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全面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对林则徐的影响林则徐的家庭环境给了他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厚重的学术氛围。
他的家族藏书丰富,其家庭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这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支持。
在家庭的熏陶下,林则徐从小就对古代经典文化产生了兴趣,他对于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许多知识和智慧。
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他的良好的学术习惯和扎实的学识基础。
三、林则徐的文化改革观念林则徐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改革家,他主张推动社会变革,提倡注重教育、弘扬科学、促进智力发展,并深信通过文化的改革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在林则徐的眼中,清朝社会存在着许多弊端,儒家文化的僵化和官僚制度的腐败是其主要问题。
因此,他积极倡导文化改革,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推动学术思想的独立和社会制度的创新。
四、林则徐的文化改革实践为了推动文化的改革,林则徐成立了纲饰堂,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和改革者。
他们共同研究各种学问,探讨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法,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育事业和社会改革运动。
林则徐还着手编纂了一系列的书籍,如《禁烟小志》、《织造调级钞法》等,旨在宣传科学知识、改良社会风气。
他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五、林则徐的家与文化改革家林则徐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林则徐的故事(精选6篇)

林则徐的故事林则徐的故事(精选6篇)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它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林则徐的故事(通用6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则徐的故事篇1清朝名臣林则徐,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他的成长与父亲林宾日的家教很有关,无论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之后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林则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败,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
林父因家境贫寒,中途放下举业,做了私塾先生,半饥半寒,将就度日。
林则徐出生后,林父寄厚望于他,历尽艰辛,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人。
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开始实施启蒙教育,每一天上私塾课,便带上儿子入塾识字读书。
尽管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孩子淘气,林父从不打骂,在授完课后,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
至七岁时,林则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明白不少道理。
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
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这样早教林则徐作文,林父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由于林父耐心教诲,循循善诱,林则徐的智力得到开发,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事实上,林则徐的智力得到较早开发,是林父教育方法适当的结果。
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
”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讲授义理时注意以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孩子的智慧,这样智力自然日增。
林则徐清廉的故事

林则徐清廉的故事
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改革家,他以清廉正直
而闻名于世。
林则徐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便对学习充满
了热情。
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在考取进士后,顺利进入官场。
作为一个清晰正直、弘扬忠诚的官员,林则徐在官场中一直秉持
着严守法度、恪守廉洁的原则。
他将清廉的行为准则贯彻到每一个工
作细节中,从不接受和仕途有关的贿赂和受贿,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
己的职责。
他在担任福建巡抚时,针对当时广泛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林则
徐积极整顿官场,加大打击腐败力度。
他严肃查处贪官污吏,清除官
场的不良风气,为地方政治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林则徐还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积极推动农业、商业、教
育等方面的发展。
他提出许多有益的政策和改革方案,力求改善民众
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林则徐为人低调谦逊,生活简朴,他的财产从未出现过丝毫涨幅,也没有私人产业。
他坚决抵制以权谋私,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林则徐清廉的故事,鼓舞了后人的道德追求,他的崇高品质对于
维护公正、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他以自己的榜样告诫我们,
应当坚守廉洁正直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为私欲动摇,始终为人
民利益着想。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节高清的书香之家上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本被称为“确立新传记的典范”的《林则徐传》,作者是林则徐玄孙林崇墉。
他概括林则徐成长的家风特点和林公本身的性格,竟是两个字:”恬淡。
”乍一看,这两个字与林则徐官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多少有些反差;但细想之,却透着极深的哲理。
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林公之“志”,林公精神境界之“远”,何尝不是从淡泊宁静之处求之!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对于书香的执著。
据林崇墉先生追述,林家“历代固守儒业”,林则徐祖父是个廪生,长期飘泊在外教书谋生。
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
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手里,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落到社会贫困阶层的地步。
林宾日没有因贫困而丧志,固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
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在科场却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补了廪生,后来便再也考不上举人。
一直到4l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放弃举业。
从此“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
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林则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
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
他说:“《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
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
夏楚收威,特其偶耳;若习焉,有不生玩者乎?”。
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林则徐从小就有较高的天赋,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
有人质疑是不是太早了,林宾日回答:“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
”他教学极有耐心,“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还特别注重身教,“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
”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打骂,连大声呵斥都绝少。
如此温文尔雅,没有深厚的修身养性功夫和非凡的定力,是很难做得到的。
林则徐说“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绝不沾染社会的丑恶习气,更不贪图不义之财。
当时考秀才必须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清”的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出具保送。
林宾日问他,为何不请他人保送?回答说,因先生一向信誉好,若出具,没有人会怀疑我。
洁身自好的林宾日最不屑掺杂这种事,回绝了他。
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他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也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反映出他安贫乐道的恬淡性格和道德意志。
林宾日能够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其妻陈帙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家无立锥”,还欠有许多债务。
“当时贫簍之状,有非恒情所能堪者”。
但陈氏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
林则徐从小孝顺,看到母亲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
母亲总是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可见,陈氏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和守贫砺志的毅力。
林宾日夫妇的高洁志尚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
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他们总是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
林母怕拂了儿子美意,曾短期就养,也仍是“珍食必却,美衣弗御”。
她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境界,对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
乐观融洽的仁爱之家林家虽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家庭气氛却极其融洽欢乐。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林则徐母亲陈氏的维持。
陈氏在林家最困难的时候嫁过来,从未抱怨过日子艰难。
为了支持丈夫专心举业,她常常暗地里自己饿肚子,还做出吃饱轻松的样子。
不久,林宾日考取秀才,生活才有些改善,但随着子女的增添,日子很快又艰难如故。
陈氏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穿,教育子女互推互让,面对困窘,一家人过得和和气气,保持了健康的心态,绝无争执和悲戚情调。
笔者曾听林则徐五世孙女林子东先生讲述,林家后代曾长期保留两件象征性的东西:一盘素炒豆腐和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
那是林家乐观向上家庭氛围的物证。
据说,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隔壁林家欢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饭,好奇地从矮墙上探望过来,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的一大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也依赖的一盏油灯,平时一向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过年的喜庆气氛,便被熊熊地燃了起来。
后来林则徐显达,林家过年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那盏油灯和一盘素炒豆腐,一直被持续作为林家年夜饭的保留节目,以纪念往日的艰辛和家人之间的团结和睦。
在油灯下吃着素炒豆腐,林家人总要谈论起先祖文忠公的种种德行,重复他老人家的遗训,教育年轻后辈要把林公精神代代传续下去。
和睦家风需要爱心的滋润,子女成才更需要爱心的浇灌。
林宾日夫妇极富爱心,为人厚道,他们的爱心不但施之于子女,而且推及宗亲、乡里和学生。
林宾日所教学生,有的因家贫无法赴考,他就以自己微薄的束修,予以资助。
他“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
家虽至贫,而三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忘乎其为屡空也”。
甚至出门在外,“遇旅人穷困,每竭赀济之,而已转匮乏,略不介意”。
为了周济别人,宁愿自己“匮乏”,这种大度的爱心,是林氏家风的又一过人之处。
据林则徐《先考行状》记述,其父有兄弟四人,其父最小。
他“笃于天伦,事诸兄惟谨”。
长兄起先无子,宾日便以自己的长子过继给他,后该子夭折;长兄去世得早,宾日又“抚从子逢吉若己子,携往将乐书院,教之读书,月赡其家,既又为之谋衣食之地,至今如一日”。
次兄家境更糟,中年贫不聊生,“府君时时典敝衣、鬻文字给之”。
有一次,林则徐亲眼见他父亲将家里的米送给二伯父,回来后与母亲一起饿了一顿,还告诫儿子说:“你伯父若来,不得告诉他我们家未开伙。
”为的是怕兄长难为情。
三兄得了比宾日更严重的眼病,生活艰难,“府君常扶掖之,衣食之,且为嗣续之,殁则丧之葬之,其友于之笃如此”。
可见林家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林母也同样富有同情心和好施之德,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
可见林家助人为乐的品格是非常突出的。
林则徐之品行,受之于家风者尤多,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写道:“公……自奉俭,而资助族戚,岁必数千金,尤爱士,所至必择其秀异者,召入官署,勗以学行。
”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也说:“千里之外,旧交故吏,虽历久,辄询其处境之枯菀,有不待请而拯掖者,有当困厄而远为湔雪者,皆喜过望,感之次骨……周旋朋旧,睦敦戚党,必诚必信。
于细民之情伪困敝,赈灾诸事,深思曲体,凡所设施,即其人自谋,亦不及此。
”这些都反映出林则徐沿袭自家风的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的品德。
奋发进取的勤勉之家林家人安贫乐道,“藜藿自甘”,绝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事实上,全家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变现状的努力。
奋发进取,昂扬向上,是林家家风家教的又一突出特点。
林宾日因家贫,从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幼年就学着帮父母干活,到13岁才得以入学。
他拍着胸脯发愿:“男儿当自奋发,岂甘以贫废学耶?”刚入学时,他文理未通,被同学取笑,“愈自激厉”,不到一个月就超过所有同学,连塾师都刮目相看,可见他是个非常要强和勤奋的人。
由于父母先后去世,他“数年之中,心力交瘁”,但“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以至用眼过度,得了“目疾”。
后来科场挫折,他不得不以教塾为业。
塾师收入少,林家人口多,加上常接济别人,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维持一家人生活。
他“养其廉耻”“养其天真”的教学理念和“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的教学方法,极受学生欢迎,请他执教的私塾很多,前后舌耕四十余年如一日,所教学生,考上举人或进士的多达数十人。
乡人对他的敬业精神,无不交口称誉。
林则徐20岁中举后,也开始教馆和游幕,林家境况已有所改善。
但林宾日依然没有停歇的念头,他以年近60岁的高龄,远离家乡,到将乐受聘为正学书院主讲。
将乐人文素盛,其时却有衰微之象,林宾日到任后,即以振兴当地文教为己任。
他每年春往冬归,“以朱子分年读书之法,与诸生相切劘,其贫不能赴省试者,解囊为助”。
在他循循善诱的教学和鼓励之下,当地学生“士气奋兴”,考取功名的人又多了起来。
林宾日在将乐执教长达16年,将近70岁才退休。
将乐人感激他对本地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相约要为林宾日塑像纪念,林宾日淡于名利,“力止之”。
林宾日勤勤恳恳的执业精神,给全家树立了榜样。
为了谋生,林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体面生活的梦想。
林家生计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林则徐母亲的女工手艺。
据林则徐记述,“先妣工针黹,又善剪彩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
”这种手艺对林家生计派上了大用场。
距林家不远的三坊七巷,有一条南后街,是福州传统手工艺品的集市街,商业极为繁华。
林母剪裁一些花草,寄在别人店里代销,居然销路不错。
林母便发动全家做手工。
林则徐有8个姐妹,个个得母亲手艺真传。
她们坐在一起批量剪裁,俨然一个家庭手工作坊。
该项营生每年可以为林家带来数十缗的收入。
虽然发不了大财,但对于林家来说,已是一项极其可观的收入。
林家上下十几口,若无此项收入,仅凭林宾日教书的微薄收入,是远远不敷家用的。
手工利润很低,为了增加收入,林母和她的女儿们必须日夜不停地制作,有时为了赶出货,甚至通宵达旦。
林则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状》中,反复提到当时全家人男读女工的辛劳之状:“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
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
”“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
”这些描写,既是当时林家生活艰辛的写照,也是林家人坚毅勤奋、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生活在这样的勤劳之家,林则徐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
他每天早起晚寝,手不释卷。
母亲为了让他专心读书,不要他插手家务粗活,但他只要一有闲暇,就主动帮母亲的忙。
他每天上学,都要先将母亲和姐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提到店铺寄卖,晚上从书院归来,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
在书院读书期间,如若写了好文章,便有“膏火”奖励,他便加倍用功,经常获取“膏火”贴补家用。
在林则徐一生中,勤奋是他贯穿始终的最突出品格之一。
他曾经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家里:“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希望勤奋、自立的家风,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林则徐承前启后的家教家训淡泊、仁爱、勤奋是林则徐家风的突出特点。
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