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
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精选5篇)

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精选5篇)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精选5篇)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精选5篇),欢迎阅读!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1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
但是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
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浪费了很多水。
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
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
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
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
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
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家训故事2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家庭清廉小故事(勤俭节约,敬老孝亲)

家庭清廉小故事(勤俭节约,敬老孝亲)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家,是成长的摇篮,是休憩的港湾,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最深的地方。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族的精气神。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风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涵养。
我的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身上的品质就是我们家无形的家风。
勤俭节约,是我的父母潜移默化教会我的第一个品质。
父母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从小马车到手扶式拖拉机再到货车,车子的变化始终伴随着我们家庭的成长。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事要勤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父母讲述了一遍又一遍。
在我眼中,父母是一刻也闲不下来的人,就连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也总是瓜果飘香。
也正是因为勤恳,家里的日子才蒸蒸日上。
爸妈常常教育我们“死水经不起瓢舀”,金山银山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节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母亲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于是我和妹妹有了补了又补的“新”书包。
孝老爱亲,是我的父母言传身教的第二个品质。
俗话说:“有爱才有家”。
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家里飘香的饺子味又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父亲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太奶奶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但母亲那次给老人家送去一层一层认真包裹的糖葫芦的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仅仅是因为太奶奶说想吃串糖葫芦,母亲便大老远买回来给她尝一尝。
太奶奶在86岁高龄去世的时候还在一个劲夸儿孙孝顺。
去年年初的时候奶奶突然查出得了肺癌,一家人一下子像泄了气一样。
沉寂了几天,大家心照不宣地忙碌起来。
有的想方设法给奶奶找名医找偏方,有的天天陪着两个老人聊天。
奶奶病重吃不下饭,大家竟然不约而同给奶奶买了酸奶,那天爷爷奶奶的房间堆满了各种类型的酸奶。
一听说老人家想吃什么,下午的饭桌上肯定就有这个菜。
三个月以后奶奶还是离开我们了。
奶奶去世以后,家里人遵从爷爷的意愿,给爷爷换了房间,换个新环境。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精选30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精选30篇)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篇1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应该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家的家训是:做人正直,节俭持家,戒骄戒躁,热爱祖国。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热爱自己的祖国。
给我讲爱国的故事,让我看新闻,解国家大事,教育我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父母教育我为人要正直,说到就要做到。
我借别人一本书,爸爸妈妈就要我记好还书的时间,要求我准时还书,兑现自己的诺言。
有一次,我送给同学一个玩具,但我又后悔,我非常喜欢那个玩具,想要回来。
爸爸知道后,立刻阻止我,说:“你把东西送给别人,你就要说到做到,东西就不能再要回来。
”父母的生活一直很节俭,从不浪费。
吃饭的时候他们要求把饭吃完,每次做的饭菜我们都能吃光。
他们还要我养成出房间随手关灯的好习惯,不该开的灯和电源不要开。
每次洗手和洗澡的时候,他们要我把水调的小一些。
父母从小就教我为人谦虚,不要因为一时成功而骄傲。
每次我取得成功时,他们都会提醒我不要浮躁。
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错,在学校到处炫耀,回家我奔向父母,拿成绩给他们看。
我本以为他们会表扬我,谁知他们不仅没表扬我,反而把我批评一顿。
从此我再也不骄傲,养成谦虚的良好行为。
家风家训在点点滴滴中塑造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
在良好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下,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会逐步提高。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篇2如果说家庭是大地,那么我们就是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植物,家风家训就是滋润我们的阳光和露水。
每个人的家庭里应该都有家风家训,而我家的家风家训就是——不贪图钱财,诚实做人。
记得那是我8岁时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房间里画画,突然觉得有10个孙悟空在我肚子里翻江倒海——我饿了。
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饿了。
”因为家里停电,所以妈妈拿了50块钱让我出去自行解决。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喊一声:“妈妈万岁!”接着就冲出家门,来到了很多小孩喜欢的地方——KFC。
一进KFC的大门,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通用28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通用28篇)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篇1家是人们最温馨的港湾,给予人们温暖。
但是家也要有家的样子,不能没有规矩。
正如老人们常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则,就不成方圆。
”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们家的家风就一个字:“孝”。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爸爸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对我的要求很严格。
妈妈常常对我说:“要我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有思维的人。
”爸爸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他常给我讲:“三条鱼”的故事。
其中微山湖乌鳢的故事非常让我感动。
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
母鱼活过来了,而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自己年幼的生命。
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爸爸常说:“如果一个人不孝,没有人会和他真心交朋友。
”爸爸妈妈对奶奶爷爷很孝顺,我要向爸爸妈妈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优秀征文篇2一个国家有法律制度,一个家庭也有家庭准则。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
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
是呀,难怪在当今社会人会有优劣之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
古有《孟母三迁》的家教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是一位注重家教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诫那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于是像孟子、岳飞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便在这样的家教中应运而生。
家教,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到新的道德建设中。
传承家风故事

传承家风故事家风,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它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是家族凝聚力的源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传承家风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能够让家族的传统得以延续,更能够让家人们心灵相通,共同成长。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传承家风的故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家风传承的重视和思考。
故事一,勤俭节约。
曾经,有一位叫做王大爷的老人,他家世代务农,生活并不富裕。
然而,王大爷一直秉承着勤俭节约的家风,从不浪费一粒粮食。
他告诫子孙们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每当家里有米饭剩余时,他都会将剩饭淘洗干净,做成米饭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保存起来。
有一次,家里的粮仓被鼠患所害,粮食都被咬坏了,家人们无粮可吃。
这时,王大爷拿出了之前晒干的米饭团,让家人们吃饱肚子。
从此,王家的子孙们明白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他们也都开始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食物。
故事二,孝顺敬老。
在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叫做李婆婆的老人,她一生孝顺敬老,深受村里人的尊敬。
李婆婆有一位儿子,儿子结婚之后,儿媳妇对李婆婆不够尊敬,经常和李婆婆发生矛盾。
然而,李婆婆从不和儿媳妇计较,她依然每天早早起来做饭,照顾儿媳妇和孙子。
她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儿子和儿媳妇,也感染了村里的人。
渐渐地,村里的人都学会了孝顺敬老,村风也变得更加和谐。
故事三,诚实守信。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家人世代经营着一家小商铺。
他们一直秉承着诚实守信的家风,待人诚实守信,从不欺骗顾客。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诚实守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也才能让生意越做越红火。
他们的诚实守信也感染了村里的人,村风变得更加纯朴和谐。
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成为了村里的一大标志。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传承家风是多么重要。
勤俭节约、孝顺敬老、诚实守信,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只有将这些美德代代相传,我们的家风才能得以延续,我们的家族才能得以团结,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勤俭节约家风故事

勤俭节约家风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勤俭节约一直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家风。
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家风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爷爷的一碗稀饭。
小时候,我常常听爸爸讲述关于爷爷的故事。
爷爷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他生活非常简朴,从不浪费。
有一次,我爸爸生病了,爷爷亲自下厨给爸爸熬了一碗稀饭。
当时家里并不富裕,爷爷只煮了一小碗米饭,然后用水煮成了稀饭。
爸爸吃完后,感动地说,“这一碗稀饭,比什么都珍贵。
”爷爷的勤俭节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爸爸,也影响了我,让我们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
故事二,奶奶的织布机。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的时候,奶奶总是会拿出那台旧织布机,给我们织一些新衣服。
奶奶的手艺非常好,织出来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非常结实耐穿。
奶奶总是说,“这样一来,既能省钱,又能练织布技能,何乐而不为呢?”奶奶的勤俭节约精神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每一寸布料,珍惜每一分钱,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乐趣。
故事三,父亲的精打细算。
爸爸是一个非常会理财的人,他总是能够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记得有一次,我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我一直想要的书,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却是我最喜欢的礼物。
爸爸说,“孩子,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学会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爸爸的话让我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也让我懂得了珍惜父母的辛劳。
这些家风故事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加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珍惜每一分资源,精打细算,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勤俭节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习惯。
勤俭节约家风故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让勤俭节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习惯,让我们的家庭充满着节约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优秀4篇)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优秀4篇)尊老爱幼,其中“尊老”指的是尊敬长辈,“爱幼”即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4篇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闻雷泣墓篇一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一个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其中勤俭持家的这种优良传统作风更值得我们弘扬下去。
通过这个故事更让我们懂得‘‘勤俭”二字的重要性。
母亲常常告诫我们:‘‘男人是搂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绳绳。
’’这个俗语也是说明‘勤俭’的重要性。
男人要勤劳,女人不忘根本。
懂得节约不能浪费,不能大手大脚,或者女人一切从简非常俭朴,但男人懒于行动,不手勤,眼勤,脚勤,照样没有幸福的日子。
这两个字紧密相连。
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
‘家和万事兴’有了和谐的家庭,再加上勤俭持家,这无疑是锦上添花。
生活中我们便是如此。
我们的家规:人走灯灭,人离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
我经常倡导孩子们不轻易浪费粮食,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饭放到下次在吃,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用过后的水也可以擦地板,冲马桶等等。
这样一年下来水电费也用不了多少,还有平时用的纸张,我把未用过的反面钉在一起,以便孩子们进行练习题演算。
这样的言传身教都默默的影响着每个孩子,他们都会学着我们的样子,不浪费粮食、水、电、纸……这些虽然都很微小,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也是我们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家庭美德小故事

家庭美德小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港湾,家庭的教育是我们一生受益的根基。
而家庭美德更是我们永远怀念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家庭美德小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孝敬父母。
有一位叫小明的男孩,他的父母年纪渐长,行动不便,但小明总是不厌其烦地照顾他们。
每天早晨,小明都会为父母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然后陪着他们慢慢散步,给他们做按摩,帮他们洗衣做饭。
父母的笑容是小明最大的满足。
小明说,“父母养育了我们,是时候该我们孝敬他们了。
”。
故事二,诚实守信。
小红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女孩,她曾经在学校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装满了现金和证件。
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交给了学校老师。
后来,失主找到了她,非常感激她的诚实。
小红的父母听说后非常欣慰,他们说,“诚实守信是我们家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
故事三,友爱互助。
小李是一个非常友爱的孩子,他经常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文具和零食,而且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总是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
有一次,他的同桌生病了,他主动请假照顾同桌,给他送水送药,帮他整理书包。
同桌的妈妈非常感动,感谢小李的照顾。
小李的妈妈说,“友爱互助是我们家庭的传统美德,你做得非常好。
”。
故事四,勤俭节约。
小王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一直以勤俭节约为家风。
小王的父母从不浪费食物和物品,他们总是告诉小王要珍惜一切。
小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节约习惯,不挑食,不浪费,而且学习刻苦,不乱花钱。
小王的父母说,“勤俭节约是我们家庭的传统美德,我们希望你能够继承下去。
”。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家庭美德小故事,这些故事或许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俭节约,这些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些小故事中汲取力量,让家庭美德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让美德之花在我们的家庭中绽放。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家庭美德的传承者,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
家,是成长的摇篮,是休憩的港湾,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最深的
地方。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族的精气神。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
风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的涵养。
我的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
们身上的品质就是我们家无形的家风。
勤俭节约,是我的父母潜移默化教会我的第一个品质。
父母是典
型的白手起家,从小马车到手扶式拖拉机再到货车,车子的变化始
终伴随着我们家庭的成长。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事要勤恳,吃
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父母讲述了一
遍又一遍。
在我眼中,父母是一刻也闲不下来的人,就连房前屋后
的空地上也总是瓜果飘香。
也正是因为勤恳,家里的日子才蒸蒸日上。
爸妈常常教育我们“死水经不起瓢舀”,金山银山也有坐吃山
空的一天,节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母亲常说:“新三年,
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于是我和妹妹有了补了又补的“新”
书包。
孝老爱亲,是我的父母言传身教的第二个品质。
俗话说:“有爱
才有家”。
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家里飘香的饺
子味又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父亲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太
奶奶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但母亲那次给老人家送去一层一层认真包
裹的糖葫芦的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仅仅是因为太奶奶说想吃串
糖葫芦,母亲便大老远买回来给她尝一尝。
太奶奶在86岁高龄去世的时候还在一个劲夸儿孙孝顺。
去年年初的时候奶奶突然查出得了
肺癌,一家人一下子像泄了气一样。
沉寂了几天,大家心照不宣地
忙碌起来。
有的想方设法给奶奶找名医找偏方,有的天天陪着两个
老人聊天。
奶奶病重吃不下饭,大家竟然不约而同给奶奶买了酸奶,
那天爷爷奶奶的房间堆满了各种类型的酸奶。
一听说老人家想吃什么,下午的饭桌上肯定就有这个菜。
三个月以后奶奶还是离开我们了。
奶奶去世以后,家里人遵从爷爷的意愿,给爷爷换了房间,换个新环境。
没有奶奶的陪伴,家里人就尽可能陪着爷爷聊天看电视,让爷爷在儿孙满堂的热闹气氛中生活。
爷爷最终还是突发疾病离开了我们,但家里人孝敬长辈的故事也被村里人连连称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也都有老的一天。
从古至今,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但“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却始终不变。
勤俭节约,孝老爱亲,淳朴的家风伴随着我成长。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母亲,将这份淳朴的家风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看到女儿把啃了两口的苹果丢到垃圾桶里,我是又气又急。
苦口婆心给她讲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故事。
饭后又牵着她到村后的地里去看看她爷爷奶奶刚种上的菜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好像渐渐明白了要节约粮食。
吃饭的时候也不再动不动就倒掉碗里的饭了。
吃东西的时候也学会先把东西分给爷爷奶奶了。
父母看着我把自己学到的家风传给孙女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万事兴。
家风和家教是中华民族延续不息的精神营养。
只要我们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汇聚起来,社会和谐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梦想之花定能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