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次课教案 肝炎病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

第三十章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经消化道传播,常因患者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引起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

2.培养与动物模型

3.抵抗力

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可耐受60℃1小时,-20℃可存活数年。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

二、致病性

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时病人和隐性传染者。其潜伏期为15~30天,在潜伏期末,病人转氨酶升高前7~10天出现病毒血症。病毒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可持续3~4周。随着特异性抗体的出现,血清及粪便中的病毒才逐渐消失。

2.传播途径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病毒污染的食具、食物、用具、玩具等,直接或简接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最常见的方式是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而感染。

3.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用RIA或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HAVIgM,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的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抗HAV 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原则

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因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食品、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丙种球蛋白注射对甲肝有非

特异性被动免疫作用,可用于高危人群或接触者的紧急预防。特异性预防主要用减毒活疫苗活灭活疫苗。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现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乙型肝炎约1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肝癌,危害性远比甲型肝炎大。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电镜观察,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

(1)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为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球形,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构成。内衣壳是20面体对称结构,相当于一般病毒的核衣壳。其内部含有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外衣壳的脂质双层中镶嵌有HBV的表面抗原(HBsAg),内衣壳蛋白为HBV的核心抗原(HBcAg)。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主要成分是HBsAg,是病毒体复制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成分,不具传染性。

(3)管形颗粒:是一串聚合的小球形颗粒,有HBsAg的成分。

2.培养与动物模型

HBV尚不能在传统的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目前常采用细胞培养系统作为病毒DNA的转染系统。

3.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由S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在患者血清中HBsAg存在于大球形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上。HBsAg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保护性抗体(抗-HBs)和细胞免疫反应,因此HBsAg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HBsAg大量存在于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指标。相反,血清中出现抗-HBs 倍认为是乙型肝炎恢复的标志。含抗-HBs的血清无传染性而有保护作用。

(2)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是HBV内衣壳的成分,其外被HBsAg覆盖,故不易在血液中检出。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

体产生抗-HBc,抗-HBc在血中存在时间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特别是抗-HBc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3)HBeAg 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分子量19KD。产生的e抗原存在于Dane 颗粒核心结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HBcAg之中,HBV内衣壳裂解时释放出来,可游离存在于血清中。与DAN多聚酶消长一致,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此时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HBe抗体,对HB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被认为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4)PreS1和PreS2 由S基因编码,被证明其具有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的决定簇,可以使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有利于病毒侵入细胞内。常在感染早期出现,一个月左右消失,若持续存在表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

4.抵抗力

HBV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高压蒸汽灭菌或100℃10分钟可将其杀灭。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及2%戊二醛等可消除其传染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不能被70%乙醇灭活,故不能用70%乙醇消毒HBV污染的物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HBsAg无症状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危害最大。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条:(1)血液、血制品传播输血、血浆和各种血制品均可传播乙型肝炎。因此,通过输血、手术、注射、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各种医疗器械,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2)母婴传播也称垂直传播,母亲若为HBV患者或携带者,孕期可经血流致胎儿宫内感染,分娩时可经产道感染,长期与婴儿密切接触也可感染,故乙型肝炎可表现为以母亲为核心的家庭聚集倾向。

2.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的病理特征是肝细胞的损伤坏死与再生,并伴有单核、淋巴细胞的侵润。HBV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三、微生物学检查

方法较多,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以RIA和ELISA最为敏感。检测项目主要是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以上各项检查组成一套HBV抗原抗体检测系统,俗称两对半。各项抗原抗体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不同,其检出结果的分析和实际意义也不同。

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判断。急性肝炎患者血中出现抗HBs,是肝炎恢复的标志。HBsAg将随后消失。若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则考虑已转为慢性肝炎。。无症状携带者是HBsAg长期阳性而无症状者。这类感染者,肝功能检查正常,但HBsAg阳性者具有传染性。抗-HBs是HB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HBV 感染者或接种HBV疫苗后。抗-HBs的出现表明机体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HBeAg阳性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传染性强,若持续阳性则表明有转化为慢性肝炎的可能。若HBeAg转阴,抗HBe出现,表示病毒停止复制,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HBV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降低,患者愈后好。但出现PreC区突变者例外。

抗HBc-IgM是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患者血液传染性很强。常出现于急性肝炎的早期,且滴度很高。而慢性肝炎时抗HBc-IgM可持续阳性,但滴度低。抗HBc-IgG出现较晚,且可持续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指标。

四、防治原则

1.一般性预防: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加强传染源的检测和管理,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消毒,防止血液传播。

2.人工自动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特异预防乙肝的方法,主要用于新生婴儿,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此外也可用于高危人群。使用方法是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6个月个注射1次共3次,其他使用对象对照参考次方法。

3.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可用含有高效价抗-HBs制备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在一周内注射有预防效果,2月后重复注射一次。也可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以获得被动-主动免疫效应,有肯定的保护作用。

4.治疗:目前治疗乙肝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