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发生的机理

合集下载

试述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水肿的机理。

试述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水肿的机理。

试述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水肿的机理。

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是导致水肿的主要机理之一。

水肿是指机体组织间隙或腔隙内过多液体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的病理表现。

水肿的发生与机体内外液体平衡失调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外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液体交换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调节。

机体内的液体主要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血液。

细胞内液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重的2/3;细胞外液则包括细胞外液和血液,约占体重的1/3。

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间质液两部分。

液体交换的平衡主要依赖于毛细血管壁的两种力: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

胶体渗透压是维持液体平衡的重要因素,它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

静水压则是由血管内的血液压力引起的。

当这两种力平衡时,液体交换就处于正常状态。

然而,当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时,就容易导致水肿的发生。

导致水肿的机制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

第一种机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就会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等病理状态。

例如,组织受到刺激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局部水肿。

第二种机制是血管内压力增加。

当血管内压力增加时,液体和蛋白质就会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静脉淤血、心力衰竭等情况。

例如,在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增加,使液体和蛋白质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第三种机制是胶体渗透压降低。

胶体渗透压是维持液体平衡的重要因素,当胶体渗透压降低时,液体就会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这种情况常见于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例如,肝功能不全时,肝蛋白合成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除了上述几种机制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可以导致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

例如,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肿瘤侵犯淋巴管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使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引起水肿。

内环境稳态—组织水肿及其发生机理(带例题)

内环境稳态—组织水肿及其发生机理(带例题)

内环境稳态—组织水肿及其发生机理一.知识概述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

水肿不是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

水肿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与某些疾病相伴随的病理过程。

水肿可发生于局部,称局部水肿,如肺水肿、脑水肿;也可波及全身,称全身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心性水肿、肾病或肾炎时的肾性水肿、肝脏疾病时的肝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时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另外还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水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与血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由两方面的力量所决定的:一种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即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渗透压;另一种是促使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的力量,即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这两种力量对比决定着液体的滤出和回流时的方向和速度。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据测定,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3.33kPa,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压平均为4kPa,毛细血管静脉端的血压平均为1.6kP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2kPa,组织液静水压为 1.3kPa。

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2-[3.33+1.3]=1.37kPa,由于其滤出的力量大于回流的力量,液体自毛细血管滤出;毛细血管静脉端相反,有效滤过压为1.6+2-[3.33+1.3]=-1.03kPa,由于回流力量大于滤出力量,大部分组织液又回流入毛细血管内,另一小部分则通过淋巴管回流入大静脉。

这样,血管内外液体就保持了平衡。

当然,淋巴回流具有强大的代偿性,对防止组织液在组织间隙内积聚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四)-水肿、血尿

小儿常见症状鉴别要点(四)-水肿、血尿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王凡写在课前的话水肿和血尿在儿科临床上是非常多见的,很多的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肿和血尿。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水肿和血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水肿和血尿的伴随症状,了解水肿和血尿的发病机理。

【一】水肿(一)定义人体组织间过多的液体集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水肿按分布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按性质分为凹陷性和非凹陷性。

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水,如胸腔、腹腔、心包积水,常发生在水肿严重时。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一方面,液体不断的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收入血管中,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的液体集聚。

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的时候,就出现组织间液聚居过多,产生水肿。

影响该平衡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毛细血管进水压增高,一旦超过胶体渗透压时,组织间液回吸收即受到阻碍而发生水肿,临床上常见于充血性心率衰竭,肾源性水钠潴留,肝硬变、静脉血栓形成等。

第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导致血管内的渗出多余吸收,各种导致血浆蛋白降低的因素都可以发生水肿,只要血浆中总蛋白少于40 g/L,白蛋白少于25 g/L就可以发生。

第三,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当组成受到损伤或发炎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滤出血管,致使组织间隙的渗透压增高,影响液体由间质区向血浆区回流,发生水肿,见于各种炎症、过敏反应。

第四,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系统对于维持毛细血管与组织间液体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直接影响组织间液的回吸收,如丝虫病、血栓性静脉炎。

水肿发生同时可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病例基础,因此应针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合理的治疗。

(三)病因与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多见于右心衰竭,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的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水钠潴留以及静脉瘀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常表现在躯体的下垂部位,行走活动以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者消失,颜面部一般不浮肿。

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机制
1 吸收出乎
吸收出乎是水肿发生的一种基本机制。

当水份过多,就会被肾脏吸收,当血清渗透压增加时,肾小管会吸收相应的水分。

此外,组成血液的蛋白质也有一定能力吸收水分,这种被称为吸水性凝集,这种机制也会促进水肿发生。

2 血管渗透压
血管渗透压也是水肿发生的另一种基本机制。

当某个区域的血管渗透压减低时,它会导致血液循环流动性增加,血液中水份也会被渗出血小板细胞壁,从而使血液中的水分增多,从而导致水肿发生。

总之,水肿的发生是由吸收出乎和血管渗透压两种基本机制结合而成的。

肾小管的吸收出乎作用可以使多余的水分得以吸收,而血管渗透压的减低会导致水分渗出,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肿发生。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组织的异常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两个方面,探讨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细胞水平细胞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失调有关。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液体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液体交换的关键结构,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当细胞膜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水肿的发生。

细胞内水肿是指细胞内液体过多,导致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内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细胞内的离子和分子向细胞外扩散,而水分则向细胞内聚集。

细胞内水肿常见于缺氧、毒素、炎症等情况下。

细胞外水肿是指细胞外液体过多,导致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

细胞外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向组织间隙渗出,而组织间隙的液体则难以被排出。

细胞外水肿常见于炎症、过敏、创伤等情况下。

组织水平组织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结构,水肿的发生与组织内液体平衡失调有关。

正常情况下,组织内外的液体也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

组织内的液体主要由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内的液体组成,而组织外的液体则主要由淋巴液组成。

当组织内外液体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水肿的发生。

血管性水肿是指由于血管内液体渗出或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血管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向组织间隙渗出,而组织间隙的液体则难以被排出。

血管性水肿常见于炎症、过敏、创伤等情况下。

淋巴性水肿是指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淋巴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淋巴管阻塞或淋巴循环不畅,使得组织间隙的液体无法被排出。

淋巴性水肿常见于淋巴结切除、淋巴管炎症等情况下。

总结水肿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是水肿发生的两个基本方面。

在细胞水平上,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失调有关;在组织水平上,水肿的发生与组织内外液体平衡失调有关。

高中生物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高中生物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

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

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

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

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

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

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

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

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或临床进行广泛摘除淋巴结;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正常人体主要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水和钠盐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体液总量和组织间隙液量相对恒定。

正常情况下,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钠,99%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约1%从尿中排出。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是指体内组织间隙和腔隙中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局部肿胀现象。

水肿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管、组织和细胞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水肿的发生机制。

一、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是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血管壁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紧密,形成血管壁的主要屏障。

当血管受到刺激时,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变得松弛,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和腔隙中,引起水肿。

例如,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其发生机制之一就是血管通透性增加。

过敏原进入体内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组胺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液体和蛋白质大量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二、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障碍也是引起水肿的重要机制之一。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组成,主要负责体液循环和免疫防御。

当淋巴循环出现障碍时,组织间隙和腔隙中的液体无法被淋巴管吸收,导致积聚引起水肿。

例如,淋巴水肿是一种由淋巴循环障碍引起的水肿。

淋巴水肿患者的淋巴管或淋巴结发生病变,无法正常吸收组织间隙中的液体,导致液体积聚引起水肿。

三、组织细胞水肿组织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液体过多而引起的水肿。

细胞内液体过多可能是由于细胞内代谢障碍、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或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等原因引起的。

例如,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机制之一就是心肌细胞水肿。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细胞内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液体过多,引起心肌细胞水肿,加重心肌损伤。

综上所述,水肿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肿。

水肿

水肿

5.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 (1)粘液性水肿 ◆ 粘液性水肿也称真性粘液性水肿,是由甲低 导致甲状腺素缺少,面部出现蜡样水肿。 ◆非凹陷性水肿,水肿处皮肤苍白或蜡黄色,
由粘多糖沉积所致
◆特点: ◇全身性浮肿 ◇非凹陷性水肿 ◇有特征性的面部表现为: 表情淡漠、呆板, 面及眼睑水肿, 鼻宽,唇厚,舌大 光滑发红, 发音喋喋不清,言语缓慢费力。
◆非凹陷性水肿 ◇概念: 体液渗聚在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 织下陷不明显或没有凹痕。 ◇病因: 粘液性水肿(组织液蛋白含量增高)? 丝虫病(慢性淋巴液回流受阻)
(一)全身性水肿 病因 ◆心源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 ◆肝源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其他原因所致:
◇粘液性水肿 ◇药物性水肿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特发性水肿等
3.肝源性水肿 病因: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 水肿和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门脉高压 ◆低蛋血症 ◆肝淋巴液回流受阻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患者常伴有: 黄疸、肝肿大、脾肿大、 肝掌、蜘蛛痣、 腹壁静脉曲张等体征。
特点:◇主要表现为腹水 ◇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渐向上发展
4.营养不良性水肿 病因: ◇慢性消耗性疾病:艾滋病、癌症病人


杨小波
合川区人民医院肾内科
一.概述
1、 水肿定义: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 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2.水肿分类 :全身性和局部性。 (1)全身性水肿定义 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称全身性水 肿。如心源性水肿
(2)局部性水肿定义
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称局部性水肿。 如血栓性静脉炎积水:液体积聚在体腔内, 如胸水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该平衡依赖于 ◇体内的容量和渗透压 ◇排泄器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如肾积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发生的机理:
一、组织液的生成量与回流量的关系。

1、正常状态下: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组织间隙交换物质后
回流到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此循环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病理状态下:组织液生成量和回流量的平衡遭到破坏,生成量大于回流量,大量
组织液蓄积在组织间隙中,则发生水肿。

二、水钠潴留。

动物不断地从饮水、饲料中获取水分和钠盐,并从呼吸、汗液以及大小便中排出。

肾脏是机体调节水钠的最主要器官,一旦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水钠重吸收增强,引发水钠潴留,则发生水肿。

肾脏的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保钠排钾的功能。

(促进肾脏对水钠的吸收)
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中蓄积过量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