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摘要】这篇论文详尽地分析了虚实相生之“虚”与“实”以及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对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的诗词进行鉴赏时,须紧紧抓住实境并以实境为依托,实现对实境画面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同时立足延伸画面,注重情思体悟,方可不断开拓诗词的审美想象空间,把握诗词的灵魂。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虚实相生概念例析练习

【说明】1、本稿件绝对原创。2、编辑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删去后面的练习,并请同时删去“关键词”中的“练习”。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古诗词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等等。

从以上对举中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

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态度。

3、设想或未来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象、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没有“虚”,诗歌就没有空白,没有余味,没有灵气;而若不能化“虚”为“实”来填补空白,不能品出新意,读诗还有什么意思?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小诗构思新颖,诗前两句写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最后无影无踪,再也不见;一片孤云在辽阔的长空。越飘越远,也越来越小。孤山之中惟有山与人为伴,别见他物。这首诗前俩句逝去的飞鸟、浮云是实,而它们在至高至远的天际消失,则让人自然联想到无垠的宇宙空间,则是虚。在这样的高远开阔通畅的一刻,抛了一切尘世的烦忧,与山独坐,是一种怎样的平淡恬静与和谐!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

虚景;“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如: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pei)。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表现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这样的实例很多。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诗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九个字,就形象而生动地把愁之繁多,愁之无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虚实相生,使愁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之多是贺铸笔下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对此类诗词进行鉴赏时,须紧紧抓住实境并以实境为依托,实现对实境画面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同时立足延伸画面,注重情思体悟,方可不断开拓诗词的审美想象空间,把握诗词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