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全面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二、说教法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4.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说课课件

永 遇京
口 北
乐固 亭 怀 古
学 ➢ 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
习 目
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 领会词中用典的寓意 ➢ 背诵全词,体会这首词表达的作者之志
标
生平回顾
少年立志起义反金
步入仕途官场失意 归园田居晚年起用
词牌词题
➢ 《永遇乐》:始创于柳永,又名《消息》 ➢ 《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古城名,今江苏雄无觅”表达出一种当今朝廷没有像孙权这样的 英雄的愁苦;
② 作者称孙权的字“仲谋” ,表现出作者对孙权的敬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以看出作者也想像孙权一样实现理想,建立功业;
③ 孙权是东吴国君,善于用人。但现在没有孙权也是暗 示当朝皇帝不善用人,浪费人才。
明生动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深入词,赏析技巧
4.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 明确:本词的上阕,词人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难觅”的隐伤之 情。下阕,词人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同时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 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任务活动五 赏析词,比较异同
赏析词,比较异同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思考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 【注】 这句话是曹操对孙权的赞叹之语,全句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 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即汉末群雄之一的刘表,有三子,但都没能将其父的基业 发扬光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
1.1.3 能够解释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理解。
2.1.2 诗词的情感分析。
2.1.3 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
2.2.2 理解作者的历史观点和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4.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4.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情感等,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2 写一篇关于诗词情感的分析短文。
5.3 预习下一课《青玉案·元夕》。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情感分析短文的质量。
6.3 小组讨论观察: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史,明确杜甫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理解“怀古”诗的写作方式和意义。
3. 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构、意象和意义。
4. 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诗歌中反映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中所用的比喻、典故及其意义。
4.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较为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使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分析话题。
四、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讲授,学生讲解、讨论、任务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模式。
同时,课堂也要注重情景模拟和情境营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前置任务:请学生观看贾平凹《伟大的旅程》中关于杜甫的片段,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内涵。
2. 导入与导出: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杜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整首诗,并让学生对其整体感受进行表述。
接着,提问:“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触?”“觉得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3. 阅读与理解:(1)教师整体朗读全诗并讲解其背景、作者及其书写动机,学生可以结合学过的唐代历史和文学知识进行理解。
(2)教师将全诗分成三部分,讲解其结构(第一、二部分描写过去,第三部分描写现在),并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在不同时期的状态所表达的主题。
(3)教师针对诗歌中的名句和箴言进行解释讲解,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同时,也可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和象征。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典故,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其意义。
4. 提高能力:(1)课堂小组讨论:以“如何写好怀古诗的要诀”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和自己的体验经历进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安附中语文组的苏娇。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3课《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词两首》是高一必修模块最后一篇讲读的诗词。
这首词之前的几首词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教学生从什么角度,如何抓住重点精读。
柳永词重在领会婉约风格、苏轼词重在体会豪放风格。
在此学生已经基本明确诗词要反复诵读体会,学会欣赏其思想内涵、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辛弃疾这个人及词作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辛弃疾的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感受他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将辛弃疾词两首进行对比,学习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其中,这三个目标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用典是本课是难点,没读懂这些典故根本无法领悟作品。
接下来是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
本节采用诵读法、提问讨论法、点拨法、对比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诵读、讨论、想象、拓展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下面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1、课前准备
课前我会印发施蛰存的《永遇乐》赏析。
(材料见教参71页。
)让
学生熟读这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用典是本课的难点,没读懂这些典故根本无法领悟作品。
所以学生通过读这篇文章,再品读优美散文的同时,可以深入领略辛词的内涵,还能感受诗词赏析的写法,借助这些赏析材料,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导入
我以臧克家为济南的辛稼轩纪念馆撰的对联导入:“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
”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在温故后概括出辛词的两个显著特点: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
我简单介绍下辛弃疾生平,通过写作背景,自然导入新课
3、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自读,派代表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学法建议1、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而且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情感目标。
朗读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检查学生预习成果的过程。
4、文本探究
本环节重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用典的手法。
通过教师一一提问这首词“用了那些典——为什么用这个典——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效果”的方式,让学生回答。
回答的过程就是学生课前准备成果展示的过程,要求学生尽量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典故,同时通过想像、联想体会诗人情感。
明白什么是用典及用典的妙处: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5、拓展延伸
将《水龙吟》《永遇乐》这两首辛弃疾不同时期写下的词进行对比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比这两首词,(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学会品评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法
6、布置作业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知人论世法提前预习品评下一课《李清照词两首》,将其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