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字音字形第一单元氓蚩蚩愆期垝垣筮咎言桑葚陨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夙兴夜寐咥言笑晏晏矛戟姝城隅踟蹰娈彤管说怿女美归荑洵美苗裔孟陬庚寅揆肇事飞扬跋扈辟芷搴阰之木弃秽骐骥申椒蕙茝窘步尧舜险隘惮殃踵齌怒謇謇箜篌公姥怀忿槌床伶俜葳蕤蹑玳瑁明月珰磐石拊掌便言窈窕否泰许和踯躅青骢马赍钱赏赉拔擢迢迢皎皎纤纤机杼譬如子衿呦呦掇吐哺羁鸟暧暧樊笼阡陌笨拙相形见绌咄咄怪事第二单元瀛洲天姥山横财蛮横横祸横肉剡溪木屐訇然渌水殷岩泉殷红殷切惊层巅澹澹霓虹鸾鸟悸动转徙悲悯浸湿悲怆荻花管弦捻熟稔幽咽下咽咽喉船舫钿头银篦红绡呕哑喧闹浣女渚惘然衰鬓骤雨凝噎暮霭纶巾樯橹酹鞍马荠麦豆蔻黍离堆砌沏茶罗衾船棹舞榭歌台欸乃元稹一幢房子灯影幢幢贬谪神妪罗襦阑珊嗟叹溽暑玉簟第三单元长歌当哭菲薄踌躇芳菲桀骜租赁黯然噩梦喋血尸骸辗转碾米攒射攒钱抹杀拐弯抹角抹布杀戮戳穿浸渍不恤干练面面相觑不惮惩创创伤点缀辍学啜泣拾掇椽子掾吏潭柘寺盗跖平仄廿房檩扫帚敷衍坍塌朔风上溯凛冽毁家纾难歆羡关卡憨厚蹊跷官邸肮脏偌大分泌自诩寥落寥落长歌当哭妄自菲薄立仆造化沉勇惩创浸渍桀骜不驯喋血殒身不恤落寞歆羡第四单元嗜好编纂时日曷丧万姓胪欢妇孺怪癖蓬蒿汲取勾结勾当恬淡饯别客栈罄露禅让轩冕作揖辑录缉拿解剖愤世嫉俗熠熠发光哀悼显赫睿智第五单元弊端敝帚自珍大放厥词一蹶不振噘嘴巴猖獗草芥丛冢荒谬未雨绸缪窈然懈怠伶人勖勉仇雠逸豫衣襟彭蠡钟磬聆听桴硿硿栖鹘磔磔咳嗽鹳鹤窾坎镗鞳噌吰臆断罅隙无射钟第六单元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偃仰冥然兀坐异爨犬吠扃牖长号象笏先妣阖门门扉殆姊姊蓼洲旌皦皦湮没逮捕丁卯赀财缇骑抶溷藩傫然詈骂脰缙绅矫揉造作逡巡佯狂谥号自缢猝发扼腕社稷冏卿二、文学常识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2.命名:《诗经》中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305篇作品。

故又名《诗三百》或《诗》。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3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汇编(超强)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3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汇编(超强)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3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汇编(超强)《蜀道难》知识点梳理一、写作背景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噫吁嚱yīxūxī巉岩chán 石栈zhàn 喧豗huī猿猱náo 砯崖pīng 飞湍tuān 崔嵬wéi扪参历井mén shēn 吮血shǔn三、实词归纳实词归纳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去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去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佛印绝类弥勒非常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解释加点的字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10.青泥何盘盘多么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18.所守或匪亲同“非”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20.锦城虽云乐虽然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琵琶行》知识点梳理〔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

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

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老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离骚》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n)朝谇(su)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n)郁邑余侘(ch)傺(ch)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谣诼(zhu)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制芰(j)荷以为衣兮(用……做)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惟,只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

高中语文第三册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第三册知识梳理

8、非常之观 观——景象
二、词类活用
1、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做名词 深度
穷——形容词做动词 走到尽头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至——动词活用做名词 到的人
3、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做动词
照明
4、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险远的地方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错、弄错
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主要有两种情况: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
如:劳民伤财(使 …… 劳,使 …… 伤)、沉
鱼落雁(使 …… 沉,使 …… 落)、闭月羞花
( 使 …… 闭 , 形 容 词 “ 羞 ” 也 具 有 使 动 功
能)、息事宁人(使 …… 息,“宁”为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 …… 熔化)、 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 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⑶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
⑷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⑸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⑹桴止响腾:响,声音,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焉 崆崆焉
(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 (兼词,“于是”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即“到那里”)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森然欲搏人 (抓,扑。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发现,找到。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至莫夜月明 (通“暮”,名词) 故莫能知 (不。否定性副词)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沪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沪教版第三册

游褒禅山记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

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

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第一篇: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上海高中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一、《种树郭橐驼传》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文体:寓言。

2.内容概要:通过对郭橐驼种树情况的记述,映照当时弊政,表达了作者关于“养民”的思想。

3.艺术手法:①立意新颖:烦政扰民;②对比、类比手法。

(类比:养树--治民;他植者—长人者)二、《病梅馆记》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

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内容概要: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艺术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

三、《促织》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内容概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艺术手法:①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②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③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内容概要: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艺术手法:①使用大量的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传统技巧;②语言特点:使用若干散句,整散结合;③注意韵脚变化,更加自由奔放。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栾城记》。

苏辙:字子由,晚年退居颍川,自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

内容概要:苏辙被贬筠州期问,借为快哉亭作记,寄情于山水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所守或匪亲。

“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

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

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危:危乎高哉。

高。

危如累卵。

危险。

正襟危坐。

正,端正。

上屋骑危。

屋脊。

去: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离。

阳虎去齐走。

离开。

除残去秽。

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介词结构后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

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

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语千载琵琶作胡语。

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话,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

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告诉,动词。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劝学(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劝学(1)

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荀子及其思想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随堂讨论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某某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某某某某。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X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诸子喻山水》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加选择,今义:不选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

)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1.于(1)仲尼亟称于水(对)(2)何取于水也(从)(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4)故几于道(与)(5)天下莫柔弱于水(比)2.而(1)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2)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3.之(1)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2)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3)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4.为(1)苟为无本(是)(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5.善(1)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6.动(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动善时(行动)7.下(1)以其善下之(处……下游)(2)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8.厌(1)明主不厌人(嫌弃)(2)士不厌学(厌倦)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知者乐(感到快乐)2.仁者寿(延年益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四)动词活用作名词: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故声闻过情(名声)3.动善时(行动)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利导)(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3.日月有明(光辉的形象)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点)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被动句:1.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省略句:1.不舍昼夜。

(省略主语)(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知者动,仁者静。

(省略谓语)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省略动宾)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4.水因地而制流。

(省略介宾)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5.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省略定语)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6.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省略状语)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7.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省略介词)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介词结构后置:1.仲尼亟称于水。

(于水称)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何取于水也(于水取)(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于圣人之门游)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于道几)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

(于水柔弱)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五)宾语前置:1.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不覆遍)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何取于水也(取何)(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3.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取是,“之”作标志)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4.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莫能胜之)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六)定语后置:源泉混混。

(混混源泉)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固定句式: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秋水》一、词语解释(一)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二)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三)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四)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 (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 (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 (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连词,然而)13.于.是焉 (介词,在)14.至于.北海 (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 (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 (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 (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10.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形容词做动词,满溢)四、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①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如今你从河岸边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

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还海更大的了。

③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这是因为)我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了形体并且从阴阳那里秉承到元气。

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2、宾语前置①以为莫己若...者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②我之谓...也。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③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满呢?3、定语后置①闻道百..听到了上百条(许多)的道理4、省略句①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省略主语“海水”)尾闾泄漏海水,永无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不会流尽。

③人卒.九州..(省略介词“于”)人们遍布在九州④伯夷辞之以为名..博(省略介词的宾语)...,仲尼语之以为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注:如果“以”解释为连词就不算省略句)5、被动句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永远被有极高修养的人所讥笑②方存乎见.少正存念会被人看少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曲士不...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他们谈论海,是因为他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他谈论冰雪的事,是由于他被生存的时令所..;对见.......限制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