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课件新人教版PPT
合集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件】

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
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
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
无所不能的创眩造晕力。
尽情卖弄
“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 体,更有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 创造的情态。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三、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 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自然环境恶劣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住宿环境恶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 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 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1.手背生起冻疮 2.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优质课 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 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重点)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 3.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读者对大自 然的感情。(重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 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 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 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 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 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 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 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 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 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A.棱角(líng) 虔诚 演绎(yì) 安营扎寨 B.黧黑(lí) 孺动 衰竭(shuāi) 风云变幻 C.懈怠(dài) 漫溢 骤然(zòu) 气喘吁吁 D.敦实(dūn) 蜿蜒 腈纶(jīng) 鲜有人迹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棱léng。B项, 孺—蠕。C项,骤zhòu。
纷纷扬扬飘洒的雪粒, 千姿百态的冰体,冰 山上波状褶皱的裂纹
张望冰峰和冰河, 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身处冰窟,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
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
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课文研读
景物各有特点
突出表现了各拉 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 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 和心灵触动。
课文研读
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景物画面中,哪一幅画面让你感 到最震撼?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内心感受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 自然伟大 赞美,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 被自然震撼
想象长江的故事
主旨归纳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 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 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 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PPT课件

中考在线
考点:理清写作顺序
画卷徐徐展开。峡谷内道如羊肠,壁如刀削。石崖上有泉,泉水从人工制作的茶壶口涓涓流出。伸手接一捧泉水喝 到口里,立刻感到透心的清凉与甘甜。此刻,我真想捋一把绿草为茶,舀一碗清泉为水,泡一壶浓缩大自然精华的淡茗。 让我坐在峡谷中的石头上,仰望青天,平视白云,抿一口青山绿水,尝一口潺潺清泉,喝一口鸟语花香,再品一口这千 年的静幽。
实战演练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1)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 后。 (2)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3.面对各拉丹东的天气变化无常、寒冷异常,作者不仅出现了典型的 高原反应,尾椎骨还折断错位,她是否心情抑郁恶劣,诅咒谩骂呢?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明确:不是。作者是怀着一种对自然、对雪域高原热爱敬畏崇拜探索之情踏 上各拉丹东的,面对冰塔林,无论是景色壮美秀丽,还是风雪弥漫寒冷异常, 即使出现典型的高原反应,尾椎骨折断错位,作者始终都愉悦地、心旷神怡 地陶醉于自然之中,甚至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同时也有对生命冷静思辨的 理性思考。
实战演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 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 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ppt课件(53张)

1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文章最后一段写坚冰之下的流水,议论抒情。各拉丹冬这 片雪域高原辽阔寒冷,但是在坚硬的冰面下却有汩汩的流水, 这水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汇聚成了长江,给这人迹罕至的 地方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思路?请简要分析。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 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AT THE SOURCE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DANDONG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 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 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 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C. 电影《战狼2》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26.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常误用为见到不好的事物。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第二部分(3--4):写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写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13):写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
晶莹连绵 的冰峰
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文章最后一段写坚冰之下的流水,议论抒情。各拉丹冬这 片雪域高原辽阔寒冷,但是在坚硬的冰面下却有汩汩的流水, 这水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汇聚成了长江,给这人迹罕至的 地方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思路?请简要分析。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 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AT THE SOURCE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DANDONG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 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 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 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C. 电影《战狼2》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26.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常误用为见到不好的事物。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第二部分(3--4):写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写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13):写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
晶莹连绵 的冰峰
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

二、寻感受,悟真情
大山黧黑的骨骼
尚属正常Biblioteka 冰雪世界、坚冰丛莽、 雪峰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像屏风的冰山、由庄 园院落组成的冰塔林
手背生冻疮,全身痛 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尾椎骨折断 腰椎错位
头痛,恶心,双脚绵 软,呼吸困难
各种形状的冰体 冰河、砾石滩
我要死了
似乎已经衰竭, 没有力气挣扎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虔诚、崇敬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跟着作者行踪,理清文章脉络。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独特的景色之美 3.寻找作者的身体状况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走上一遭
一、明游踪,理脉络 山脚冰塔林 → 草坝子上 → 砾石堆上
→
→
→
进入冰塔林
置身冰窟
接近冰山
按时空顺序,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根据“走上一遭”我看到了哪些景,完成以下表格
大山黧黑的骨骼
冰雪世界、坚冰丛莽 晶莹连绵的冰山 平坦辽阔的冰河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 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晶莹和洁白冰体形
态多样
冰河、砾石滩
高峻、雄伟、变化多端
威严、神圣、
辽阔、浩茫
神奇、图案美、整体性 风力强劲、圣洁、千 姿百态、历史悠久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解题
各拉丹冬是长江的发源地,是 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 “高高尖尖的山峰”,被认为是长 江的源头。它以俊朗挺拔的高大 身躯,被尊为中华儿女的父亲山。 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 组雪山群,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冰川活动十分活跃,地形条件也 因此变得十分地恶劣。仰望各拉 丹冬主峰,可以看到白云缭绕, 晚霞如梦如幻,静静地矗立在天 地之间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共19张PPT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 形象地突出各拉丹冬整个雪 山冰川的神奇壮美,字里行 间流露出对自然的崇拜和仰 慕之情。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 着各种图案。”
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冰 山冰壁的美和奇。
那些冰塔、冰柱、 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 苏,像长发披肩。
比喻,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 发披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用 语精简而准确,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找出作者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句子来朗读, 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 让文章更亲切、真实、可信。 写出各拉丹冬环境的艰险。作 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潜 在线索。身体越来越糟糕,感 受越来越细致,想象越来越有 诗意。
读一读 记一记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 工作基地。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现在眼 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索? 3、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幽默的句子,表现出由 于病痛而行动迟缓的样 子。也反映出作者的乐 观、豁达和坦然。
“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 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 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行几个小 小的身影。”
用人的渺小衬托出 冰峰的巨大,冰谷 的辽阔。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 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 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 的创造力。
二、(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景象及感受。 三、(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请用一句话概 括全文大意。
记述了作者跟随 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 览的见闻和感受。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 着各种图案。”
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冰 山冰壁的美和奇。
那些冰塔、冰柱、 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 苏,像长发披肩。
比喻,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 发披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用 语精简而准确,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找出作者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句子来朗读, 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 让文章更亲切、真实、可信。 写出各拉丹冬环境的艰险。作 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潜 在线索。身体越来越糟糕,感 受越来越细致,想象越来越有 诗意。
读一读 记一记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 工作基地。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现在眼 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索? 3、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
幽默的句子,表现出由 于病痛而行动迟缓的样 子。也反映出作者的乐 观、豁达和坦然。
“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 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 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行几个小 小的身影。”
用人的渺小衬托出 冰峰的巨大,冰谷 的辽阔。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 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 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 的创造力。
二、(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景象及感受。 三、(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请用一句话概 括全文大意。
记述了作者跟随 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 览的见闻和感受。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

冰塔林景色壮美秀丽。 第5 自然段:"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 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第11 自然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 刀,..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 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 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 夺目。"
手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1.详略结合
第相5同段:略都写远做望到冰了塔情林景的交奇融观,。第6段略写近看冰山的形态,第10、 1不1段同详:写《置壶身口冰瀑窟布时看》到在的写奇景丽中景,象更,第多1地2—运1用4段议略论写、第二直天接重返
冰抒塔情林的听句到子坚引冰出下关的流于水人声生。的思考;本文中作者则更多现 2身.修于辞景手物法描、写词之语中运用,其景物描写更偏向于主观的感受、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之源的重要, 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滴水汇成浩荡长江这种自然伟力的赞美 和敬畏;作者更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于那些用坚韧不拔的意 志力来改造自然,创造了各种可歌可泣故事的英雄的景仰!
圈点勾画文中相关语句,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各拉丹冬有什么特点。 (答题格式∶我从课文第……自然段第……句,看出各拉丹冬有……的特点)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尚书·禹贡》中说“岷山导江”,把天 府之国的岷江、嘉陵江当作万里长江的源头。
徐霞客在《水经注》中说古丽水(即金 沙江)当作长江上游。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长江考察 团经经过艰辛的考察,才真正探查清楚了伟 大长江的正源——沱沱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第⑤段“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 永远的香气”一句,你有哪些感想? _示__例__:__人__要__像__冬__日__的__香__山__一__般__有__铮__铮__铁__骨__和__浩__浩__正__气__,__褪__尽__繁__华__,__坚__ _守__正__义__,__不__怕__磨__难__,__只__有__这__样__,__才__能__立__于__天__地__之__间__,__才__能__拥__有__更__加__美__ _好__的__人__生__。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7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表__达__作__者__因__高__原__反__应__和__受__伤__而__造__成__的__痛__苦__凄__凉__的__心__情__,__以__及__不__能__像__伙__ _伴__们__一__样__尽__情__欣__赏__雪__域__美__景__的__极__度__遗__憾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色或紫色的小 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 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 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 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 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 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 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 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 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 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11.读了第⑤段“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 永远的香气”一句,你有哪些感想? _示__例__:__人__要__像__冬__日__的__香__山__一__般__有__铮__铮__铁__骨__和__浩__浩__正__气__,__褪__尽__繁__华__,__坚__ _守__正__义__,__不__怕__磨__难__,__只__有__这__样__,__才__能__立__于__天__地__之__间__,__才__能__拥__有__更__加__美__ _好__的__人__生__。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7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表__达__作__者__因__高__原__反__应__和__受__伤__而__造__成__的__痛__苦__凄__凉__的__心__情__,__以__及__不__能__像__伙__ _伴__们__一__样__尽__情__欣__赏__雪__域__美__景__的__极__度__遗__憾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色或紫色的小 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 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 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 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 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 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 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 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 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 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的驮运大潮也已然萧条。
2020/4/11
7
导入新课
• 这里是混沌天际,是苍茫大地,是旷野; • 是冰雪凝固尘埃的地方,是离天最近的土地。 • 藏羚羊在此练跑,野牦牛抵角驻望远方; • 雪山连绵环绕,大地镶嵌翠绿湖泊。 • 牧家炊烟袅袅,悠扬牧歌从远方传来; • 珍珠般散落的牛羊,在草原散漫踱步。 • 让我们一起跟随说唱艺人吟唱的千年史诗,一
•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 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 这种忘 我的精神境界中, 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 也是一种不朽, 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2020/4/11
21
赏读品析
•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 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这里的 “眩 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眩晕”指美景 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 景物带 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 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起走近马丽华笔下的格拉丹东,
2020/4/11
8
教学目标
•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 的写作特点。
•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 语句 的含义。
• 3、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探索自然的艰辛。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 感0/4/11
22
• 2.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风何来 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 流不息 .................. ,把冰河上的 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洒 落在河滩上、 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 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删去 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 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2020/4/11
3
2020/4/11
4
冰塔林
2020/4/11
5
壮实的野牦牛悠闲又警惕地眺望远方的闯入者,英 峻的藏野驴闲庭信步,灵巧可爱的藏羚羊迈着优雅 的舞步……它们个个像在骄傲宣告:“这里就是属
于我们的乐土。”
2020/4/11
6
曾经,遥远的无人区,是藏北驮盐牧民赶着驮牛驮 羊跋涉数百里、上千里的盐湖世界。现在,驮盐悲 歌早已远去,人们一年又一年踏上驮盐大道前往盐
大意。) • 2、学生朗读。 • (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2020/4/11
16
细读课文,感受探索之艰
2020/4/11
17
跳读课文,品味探索之乐
2020/4/11
18
结构探究:
•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 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 一 次艰苦的旅行。
•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 摔跤的遭遇。
11
背景资料
• 蓝天白云, 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 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 三 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 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 3月上旬,作者 跟随电 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 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 篇游记。
2020/4/11
12
检测生字词
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 《终极
风景》、《西藏之旅》,长
篇散文《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灵魂像
风》,《走过西 藏》等。
曾于 1992年、 2001年两
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
奖,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
奖, 1997年《走过西藏》
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
高奖202地。0/4》/11 获第四届老舍 文学
•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 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 清 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 ; 泛指像虫类爬行 的样子。
• 5、熠熠:闪烁的样子。
2020/4/11
14
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
2020/4/11
15
朗读指导
• 1、教师范读课文。 •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
• 安营扎寨 zhài
( ì)
• 磅礴
páng b)ó
lí
( pī lì
)
熠熠 y mìǎng
• 黧黑( )
来(
)
• 霹雳( (2020/4/11
) )
演绎 (y
zhǒng
qián 纶
zhòu zhě
接踵而
虔诚
13
释义
•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 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马 丽 华
2020/4/11
1
• 格拉丹东,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 “高高尖尖的山峰”。它攒聚约50余条巨 龙般之山岳冰川群所组成。除主峰格拉丹 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 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 130条。
2020/4/11
2
唐古拉山——如梦幻般,一年四季 里,这里基本处于漫漫冬日。
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
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
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
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020/4/11
20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 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 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 这片雪原高原, “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 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 “足迹和心迹 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 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 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020/4/11
9
教学重点、难点
•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 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 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020/4/11
10
作者介绍
•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 长期
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
作。著有 长篇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
• 第三部分(7— 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 拉丹冬的经历。
• 第四部分(14、 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 滋养了人类。
2020/4/11
19
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 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
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
2020/4/11
7
导入新课
• 这里是混沌天际,是苍茫大地,是旷野; • 是冰雪凝固尘埃的地方,是离天最近的土地。 • 藏羚羊在此练跑,野牦牛抵角驻望远方; • 雪山连绵环绕,大地镶嵌翠绿湖泊。 • 牧家炊烟袅袅,悠扬牧歌从远方传来; • 珍珠般散落的牛羊,在草原散漫踱步。 • 让我们一起跟随说唱艺人吟唱的千年史诗,一
•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 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 这种忘 我的精神境界中, 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 也是一种不朽, 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2020/4/11
21
赏读品析
•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 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这里的 “眩 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眩晕”指美景 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 景物带 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 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起走近马丽华笔下的格拉丹东,
2020/4/11
8
教学目标
•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 的写作特点。
•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 语句 的含义。
• 3、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探索自然的艰辛。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 感0/4/11
22
• 2.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风何来 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 流不息 .................. ,把冰河上的 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洒 落在河滩上、 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 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删去 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 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2020/4/11
3
2020/4/11
4
冰塔林
2020/4/11
5
壮实的野牦牛悠闲又警惕地眺望远方的闯入者,英 峻的藏野驴闲庭信步,灵巧可爱的藏羚羊迈着优雅 的舞步……它们个个像在骄傲宣告:“这里就是属
于我们的乐土。”
2020/4/11
6
曾经,遥远的无人区,是藏北驮盐牧民赶着驮牛驮 羊跋涉数百里、上千里的盐湖世界。现在,驮盐悲 歌早已远去,人们一年又一年踏上驮盐大道前往盐
大意。) • 2、学生朗读。 • (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2020/4/11
16
细读课文,感受探索之艰
2020/4/11
17
跳读课文,品味探索之乐
2020/4/11
18
结构探究:
•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 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 一 次艰苦的旅行。
•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 摔跤的遭遇。
11
背景资料
• 蓝天白云, 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 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 三 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 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 3月上旬,作者 跟随电 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 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 篇游记。
2020/4/11
12
检测生字词
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 《终极
风景》、《西藏之旅》,长
篇散文《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灵魂像
风》,《走过西 藏》等。
曾于 1992年、 2001年两
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
奖,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
奖, 1997年《走过西藏》
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
高奖202地。0/4》/11 获第四届老舍 文学
•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 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 清 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 ; 泛指像虫类爬行 的样子。
• 5、熠熠:闪烁的样子。
2020/4/11
14
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
2020/4/11
15
朗读指导
• 1、教师范读课文。 •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
• 安营扎寨 zhài
( ì)
• 磅礴
páng b)ó
lí
( pī lì
)
熠熠 y mìǎng
• 黧黑( )
来(
)
• 霹雳( (2020/4/11
) )
演绎 (y
zhǒng
qián 纶
zhòu zhě
接踵而
虔诚
13
释义
•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 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马 丽 华
2020/4/11
1
• 格拉丹东,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 “高高尖尖的山峰”。它攒聚约50余条巨 龙般之山岳冰川群所组成。除主峰格拉丹 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 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 130条。
2020/4/11
2
唐古拉山——如梦幻般,一年四季 里,这里基本处于漫漫冬日。
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
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
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
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020/4/11
20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 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 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 这片雪原高原, “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 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 “足迹和心迹 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 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 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020/4/11
9
教学重点、难点
•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 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 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020/4/11
10
作者介绍
•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 长期
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
作。著有 长篇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
• 第三部分(7— 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 拉丹冬的经历。
• 第四部分(14、 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 滋养了人类。
2020/4/11
19
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 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
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