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一)写作目的最近几年,在我国国内发生了我国上市公司伊利股份高层管理人员未经董事会同意挪用公司资金、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私自将上市公司款项打入自己创办企业等重大事件,这些事皆同内部控制失效有关。
内部控制是否得到完善执行也就成为如今关注的焦点。
2006年,我国出台了两部《内部控制指引》,虽说各上市公司对其信息都相应的进行了披露,但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却没有所谓的实质性内容,相对而言,形式主义占了上峰,在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愿性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及让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看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收益性,提高其自愿性等。
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
(二)相关概念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提高员工的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
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责任。
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投资者逐渐要求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
(三)综述范围本文参考了2004-2009年间发表于《会计之友》、《财会月刊》、《商业经济》、《财经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商业经济》、《商场现代化》、《会计研究》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东北师范大学等硕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体把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相关主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分别从管理者信息披露意识不强、披露披露内容和形式不具体、责任主体不明确等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文献综述

中文文献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较早研究了COSO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中提到国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新趋势,即“控制自我评估”(CSA) 。
刘明辉,张宜霞((2002)借鉴了契约理论和经典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内涵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内部控制测评后仍存在很大的风险。
邓春华((2003)从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角度出发,探讨了经济学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引用了Mc Gladrey &Pullen会计师事务所和KPMG 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两份报告中新的观点,美国内部控制的评价研究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
王立勇,张秋生(2004)认为目前忽视了面向管理由内部审计实施的评价,这种评价在我国现阶段意义尤为重大,并以此为立足点对管理方面评价中主体定位问题加以研究,指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并受审计委员会委托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
不过目前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皆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①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2004)讨论了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预防作用,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八个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在我国企业实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发现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没有得盈有效执行,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②文胜泽(2007)从管理学和经济学地角度论述了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提出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科斯理论、控制理论等十种理论,使得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审计和公司治理领域,而扩展到了整个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做了更深入的论释。
③张宜霞(2007)认为由于需求的差异以及自身专业领域的限制,人们赋予了“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的范围和性质,这既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务上的偏差,又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整体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概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管理系统,旨在确保企业运作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是对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相关学者通过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
而在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历史较长,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相对更为深入。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动态,发现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方向。
本文将就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差距、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内部控制的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国,内部控制一直是财务管理和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较为深入。
他们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内部控制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治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国内学者还关注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效果。
他们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案例分析,总结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涵盖领域也逐渐拓展。
未来,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2 内部控制的国外研究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化,内部控制在国外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综述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设置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以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保障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股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法人治理、财务透明度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领域内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研究内容与现状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施针对企业的业务性质、规模、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贯彻内部控制政策,以实现对企业各项活动的控制管理。
(2)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评价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全面性等,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好坏,从而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和改进。
(3)内部控制法律监管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维护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公正性和监管性,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康发展。
(1)控制环境和控制风险评估研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风险进行评估,为企业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政策提供依据。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部控制的结构和管理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自从美国内部控制法案(SOX)的颁布实施以来,国外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SOX法案的实施效果评价SOX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注册的公开上市公司都必须遵守其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实施、检测和改善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因此,对SOX法案实施效果的研究成为了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重要方向。
Kwon(2009)通过对500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实证研究,得出了SOX法案在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的结论。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作者:翁晓毋蒙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06期从安然事件、世界通信等的会计造假丑闻,到我国的郑百文、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都显示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进而保护利益相关者以及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一、国外文献综述(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新要求——萨班斯法案的强制性披露要求。
针对安然等财务欺诈事件,2002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正式提出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
Hollis等(2006)发现上市公司在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进行披露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投入较少和由于不披露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较多的审计人员辞职等。
Ge,McVay(2005)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实质性缺陷和公司经营的复杂性有关,但和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关系不大。
(二)国外相关学者文献综述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性文献综述。
Doyle等(2005)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内部控制报告和公司盈余质量有关,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并研究了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Doyle.Ge.Mcvay(2006)选取了779个披露有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样本公司进行分析,证实了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通过调查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没有实现现金流的盈余估计有关。
Harnmersley等(2007)检验了股票价格对管理者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特性及其他重要公告的反应,还研究了管理者的报酬与实质性控制缺陷之间的关系。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研究文献综述。
Bapa(2004)认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财务报告的舞弊有抑制作用,但是可能成本很高。
Maria等(2006)研究了按照证监会要求进行披露的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隐含成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和披露没有缺陷的公司相比有更大成本。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500字》

从理论方面来看的话,从我国上市公司的三表一注的披露到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扩大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这些也表现了内控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本文以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目前状况以及存在哪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进一步丰富完善内控信息披露理论上的体系。
从现实意义方面来看的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对于相关部门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其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我国上市公司起到借鉴的作用。上市公司通过对比参照,寻找自身的不足,积极找寻好的方法去使其内控信息披露更加完善。最后,对于有关投资者来说,它有决策指导的作用。
[13]彭文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6):44+46.
基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式,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剖析对我国其他上市企业建立丰富内部控制体制更加有实际效果。
创新之处如下:本文使用了案例结合的方法,是通过具体案例揭露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把中国上市企业整体情况作分析来与一个案例分析相结合来展现我国上市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现实状况,能更好的佐证前面的理论分析。
四、研究工作进度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7.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5-2017.11.18
完成文献查询工作,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2
2017.11.19-2017.12.05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的拟写并上交定稿
3
2017.12.06-2017.12.23
进行开题答辩
4
2017.12.31-2018.02.26
毕业论文拟写、修改阶段
袁蓉丽(2017)明确表示:现代公司所有权以及运营权的分离,造成公司里出现了两大制约主体,也就是公司所有者以及接受委托运营者。双向制约主体之间的权益不尽相同、信息不相符,导致实际生活里会计相关信息真实性较差,所以必须要增强现代公司会计制约。如此一来,才可以保证现代公司体制得以正常执行。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企业利益、促进经营活动的合理运转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系统地总结了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在国内,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有效性;而在国外,研究侧重于国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比较和跨国实践。
未来,内部控制研究将继续深入,关注企业管理的实践问题,并强调全球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标准化和合规要求。
本文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概览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发展趋势、不足、展望、综述1. 引言1.1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概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旨在促进组织达成经济、效率和遵从性目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本文旨在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目前的研究现状,探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着重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国外学者则更注重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方面的作用,探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未来,内部控制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同时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内部控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把握内部控制研究的脉络,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的进步。
2. 正文2.1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目的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达成业务目标所制定并执行的各项政策、程序和措施。
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组织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运营效率。
通过内部控制,组织可以有效管理风险、提升运营效率、保护利益。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作者:高丽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03期一、研究背景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前的最后一击。
”事实证明,此言对于企业同样适用。
美国安然,这个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的公司,自1997年以来,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于2002在几周内破产,从此,成为公司欺诈与堕落的代名词。
在我国,郑百文和中航油的巨额亏损,以及四川长虹的巨额欠款,也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率低下造成的。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先后出台。
两部《指引》要求两地上市公司应从2006年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自我报告的审核评价意见。
2008年5月颁布了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
2010年4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应当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二、国外文献综述(一)内部控制报告是否对外披露的研究。
Ragahunandan和Rama(1994)对《财富》100家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调查后发现,有80家公司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
McMullen、Dorthy和Raghunandan(1996)对1989~1993年的4,145家样本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平均有26.5%的公司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而那些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中,仅有10.5%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
对小公司而言,内部控制报告与财务报告问题的相关关系更为明确,因而认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部控制报告。
(二)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是自愿性还是强制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吴国萍 蒋丽霞(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文章以2002—2009年发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和《财会通讯》四本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依据,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四方面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制度阐述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中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以年报、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调研资料为依据,以实证方法为工具,以揭示发生规律、提供经验证据为目的,针对自评报告的格式、内容、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评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7;F27616;F83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10-0075-06随着中外财务欺诈案的频频曝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备受质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 OX法案)出台4年后,我国分别于2006年6月5日和9月28日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上交所内控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深交所内控指引》),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再次升温。
纵观国内学者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四大方面。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研究 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最早出现在金融类上市公司,大量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处于自愿性披露阶段。
美国的S OX法案出台后,中国学术界开始了是否制定规则、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讨论。
朱荣恩、应唯从美国S OX法案404条款出发,在研究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及SEC提案和A I CP A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指出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出明确要求,并建立起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时间、范围等在内的评价规则。
①陈关亭、张少华采用问卷调查和分析论证的方式,提出我国应当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意见;首次提出制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建议。
②周勤业、王啸从美国S OX法案以及SEC出台的有关规则出发,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披露性质、披露内容、审计验证、评价依据及责任主体问题,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环境、制度背景,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视角指出我国需构建包作者简介:吴国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其监管;蒋丽霞,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财务会计理论。
① 朱荣恩、应唯:《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② 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审核》,《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括披露内容、评价及审核标准在内的一整套披露规则。
①缪艳娟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规则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议借鉴英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中的合理理念,建立一套相互衔接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对狭义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进行强制性要求;对广义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予以规范和引导。
②杨华介绍了美国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新变化,并将其与我国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建议在我国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建立逻辑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让管理层提供“可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③陈敏、邵志高针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硬性要求、格式和内容不详细、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以及责任主体不完全到位等问题,提出通过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④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成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的主要内容。
相关学者多借助于上市银行的分析框架,以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为依据展开讨论,不涉及配股等情况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强制性披露规则⑤出台后形成明显的差异。
11强制性披露规则出台前的研究我国强制性披露规则出台前,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均属自愿性披露。
尽管年报中的披露位置多,内容差异大,内部控制信息的提取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已达成共识。
张立民、钱华以我国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为分析框架,对2001年和2002年A股ST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2002年的披露状况比2001年有所改善,但是不少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前后矛盾,且大多倾向披露好的信息。
建议ST公司强制性披露标准的、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核的内部控制报告,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
⑥李明辉、何海对我国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114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84家(77107%)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只有4家银行、证券公司全部披露了内部控制有关信息,其他880家公司大多数的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且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
建议对有关规定进行改进,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并加强注册会计师对披露的审核。
⑦21强制性规则出台后的研究2006年中国版的S OX法案出台后,国内学者多以《上交所内控指引》、《深交所内控指引》为分析框架,以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为研究对象描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
秦冬梅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并结合2006年年报分析披露现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2005年有所进步,但2006年仅有6家上市公司按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意见;且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格式不一,内容简单。
秦冬梅、黄秋敏选取2005年在深市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年报进行研究,发现528家一般性上市公司有428家(81106%)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监事会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的有383家(72154%),董事会提到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有160家(3013%),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
并对上市银行2001—2006年报中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分析, 67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金融①②③④⑤⑥⑦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杨华:《浅议美国内控鉴证业务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8期。
陈敏、邵志高:《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1期。
本文视《上交所内控指引》和《深交所内控指引》为强制性披露规则。
张立民、钱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李明辉、何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着内容过于简单、风险制度设计欠缺的问题。
①李晴阳和杨有红、汪薇针对《上交所内控指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2006年沪市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上交所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规则并未得到有效执行,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不足;自我评估报告和核实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
②吴劭堃对我国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上交所内控指引》的发布,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强制性披露规则的执行效果较差,出具自评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公司较少,质量参差不齐。
③陈丽琴、封华在回顾了内部控制信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2006年在沪市公开发行A 股的832家上市公司中分行业采用系统选样法随机抽取了200家作为调查样本,研究其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公司本身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有隐瞒不利信息的动机。
④瞿辉、李明以民生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现状,发现年报中各部分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含量差异较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缺乏统一的评价审核依据,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倾向于同责任划分的缺失和不恰当的授权、培训的缺乏、不适当的对账相联系。
⑤以上研究虽然视角不同,但结论基本殊途同归:强制性披露规则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应进一步完善披露规则,改进内部环境,强化核实评价,加大监管力度。
三、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研究 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是制约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关的研究随着内部控制概念界定的差异以及评价标准选择的不同而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
11会计视角的研究周春喜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多层次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
⑥李晓燕、田也壮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以新《企业财务通则》为蓝本,吸收COS O 框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保证标准I S O9001先进理念,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的确立有机结合,创建了持续改进的我国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力图解决国际公认的评估标准在中国本土化的问题和实践操纵层面上的应用问题。
⑦池国华认为《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缺少对内部环境的评价,缺乏对企业非财务部门的评价,缺乏细化每一项指标的计分方法。
建议将内部控制评价的范畴从财务领域扩展到非财务领域,将内部环境要素纳入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之中。
⑧77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秦冬梅:《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探讨》,《财会通讯》2007年第11期。
李晴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建议》,《财会通讯》2008年第10期;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以2001—2006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审计研究》2008年第1期;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吴劭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基于沪市2006年报的调查》,《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陈丽琴、封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5期。
瞿辉、李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周春喜:《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