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选修5
新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一些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及重大减灾项目,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
2.知道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3.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一、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1.指导方针:①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措施(1)颁布和实施了与②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③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
思维活动1.2006年和2007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都是“减灾始于学校”,想一想,该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答案学生是脆弱的群体,连续两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确定为”减灾始于学校“,说明对学校尤其是学生的重视,加强在灾害中学生的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同时在学校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具有高效性,传播速度快,这样也有利于社会上人们防减灾意识的增强。
二、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思维活动2.你了解我国有哪些防灾减灾工程?答案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淮河治理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太湖综合治理工程等。
3.我国有哪五大防护林体系?答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含京津周围绿化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为我国五大防护林建设工程。
探究点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原因探究活动读“流域内四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和“长江某年份某河段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回答问题。
(1)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2)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答案(1)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围湖造田、不合理的建筑,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湘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课件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运用材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理解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及原因。
一、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1、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2、有关法律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 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 关的法律”,回答问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思考讨论】
• 阅读教材P79~80材料“洞庭湖‘4350工程’”,对洞 庭湖以前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预测未来的变化, 谈谈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与建国以前相比,现在的洞庭湖水面面积已经明显
缩小。随着今后退耕还湖的开展,洞庭湖将逐渐恢
复到建国以前的面积,使调蓄洪水功能逐渐增加。
阅读教材P80~81材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思考以下问题:
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阅读教材P81正文内容,说明: (1)“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过程及其作用。
“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垦殖、 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方面原因,“三北”地区的大面 积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灾害。
把防灾工作上升到立法的程度,能使防灾工作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 吗?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海上交通运输法》等。
【活动】阅读教材p78“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和
200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材料,了解下列主要内容:
高中地理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课件湘教版选修5

探究
(tànjiū) 三
列举改变洞庭湖面积变化趋势的对策。 解析:洞庭湖面积的减小,主要是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围湖 造田引起的,所以改变洞庭湖面积变化趋势的措施应该是退田还湖以 及加强河流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答案:退田还湖;加强河流上游的水土保持。
第十三页,共36页。
探究(tànjiū) 一
第十六页,共36页。
探究
(tànjiū) 一
探究(tànjiū) 二
探究
(tànjiū) 三
(2)“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哪些效益? 提示1978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 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荒漠化土地
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的控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第七页,共36页。
一二
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1)水灾原因。 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2)治理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 (3)目标效益。 提高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发挥巨大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效益。 思考讨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减灾工程有哪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 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减灾工程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三 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治热带风暴、风暴潮侵袭 (qīnxí)和海水、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第十四页,共36页。
探究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tànjiū)一
二
三
探究二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问题导引●
材料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
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讲防灾减灾的意义及措施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考试要求]列举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第一讲防灾减灾的意义及措施一、我国的减灾防灾工作1.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措施(1)颁布和实施了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与减灾(1)应用⎩⎪⎨⎪⎧ 灾害前兆监测进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报帮助救灾,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建立灾害模型,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2)举例⎩⎪⎨⎪⎧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对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的预测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预报对洪水灾害的预报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1)作用: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及时间数据。
(2)应用:防洪、预报台风、抗震、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
3.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
三、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1)应用:灾害监测、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考点一|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考点整合]1.自然灾害的防御性措施(1)非工程性措施(2)工程性措施2.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1)主要气象灾害[应用体验]2015年1月27日~3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局地降水量超过25 mm,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以及湖南北部、贵州中部等地最低气温低于0 ℃,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
说明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的成因、对交通不利影响及采取的防御措施。
解析:读图,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发生在1月份,主要是北方冷空气南下或寒潮南下影响而成。
地理: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同步教案(湘教版选修5)

个整体。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需要政府统一 调控管理,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减灾活 动,建设一批重大减灾工程,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 P77 页材料“我国重大减灾项目举例”和图 4-2 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思考: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哪些类型? 主要分布在哪里?这些项目当中你以前听说过哪些? 【参考答案】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地震防御、沉陷与地裂治理、滑坡 泥石流治理、水利工程、防护林体系等。主要分布(答案略) 【板书】(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1998 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 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的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 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 1954 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干 流连续出现 8 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然保住 了长江大堤,但造成近 500 万所房屋倒塌,2000 多万公顷土地被淹, 经济损失高达 1600 多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长江流域地图
【过渡提问】淮河水患给两岸人列措施治理淮河。建国后国家治理淮河有几2个阶段2,采取了什
的材料。 【点拨】(1)国际社会非常重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确立国 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就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 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 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在这 期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就气候变化问题达 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海啸预警 机制等。 (2)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的减灾十年倡议,于 l989 年 4 月成立了国 家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 列活动,初步形成了全民综合减灾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并取得了 显著成就。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第1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第1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1.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了解和掌握长江防洪体系树立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流域管理工程的主要作用。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我国的防灾减灾任务阅读教材P76~P79第1段,完成以下效果。
1.目的: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继续开展,必需防灾减灾。
2.指点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措施(1)公布和实施了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指导并展开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
正误判别。
(1)防灾减灾主要靠公民自觉。
( )(2)我国防灾减灾的指点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 )【提示】(1)×防灾减灾必需经过立法,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
(2)√教材整理2我国严重减灾工程项目阅读教材P79第2段~P83,完成以下效果。
1.长江防洪体系树立工程(1)洞庭湖水系管理:使长江中下游地域逐渐摆脱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
(2)洞庭湖水面的恢复即〝洞庭湖4350工程〞。
(3)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改善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状况,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4)三峡水利工程:作为管理开发长江、防范长江洪水关键性工程建成后,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地域的要挟将进一步减轻。
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范围:地跨西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局部地域。
(2)〝三北〞地域的环境效果(3)措施:经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收获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以树立一个功用完备、结构合理、系统动摇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4)成效:①使三北地域森林掩盖率由5%提高到15%,荒漠化土地失掉有效管理,水土流失失掉基本控制;②重点管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清楚;③促进了该地域乡村经济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课件第四章防灾与减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点拨】(1)“三北”防护林工程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一直通 向新疆的最西端。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 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涉及l3个省、 市、自治区。
(2)对,沙尘暴的产生主要是西北季风影响,以及植被的破 坏,“三北”防护林已经初具规模,绵延在祖国的北部边境,提 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抵御了冬季风,起到保护(bǎohù)农田、 防风固沙的作用。
防灾减灾(jiǎn zāi)在于防,防重于治。 “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第三页,共28页。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jiǎn zāi)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jiǎn zāi)的主要成就
第四页,共28页。
【自主(zìzhǔ)学 习】
阅读课本76页第一(dìyī)自然段内容,说明防灾减灾的必要性、 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
(2)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运输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
第七页,共28页。
【阅读(yuèdú)】
阅读教材P78材料“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 说明 (shuōmíng):
(1)“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具体时间及主要目的。 (2)“国际减灾日”是哪一天?
第五页,共28页。
【探究(tànjiū)活动】
阅读教材 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jiǎn zāi)有关的法律”,讨论材料后的两个思考 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fǎlǜ)以 外,你还能补充吗?
第六页,共28页。
【点拨(diǎn bo)】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案 选修5

第四章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材分析】防灾减灾是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简称。
防灾是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避防性措施,它是最经济却是重要而有效的减灾措施。
防灾与减灾是综合性、系统性地维护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探讨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在内的综合减灾途径,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防灾减灾的涵义(2)学会区分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3)了解国际关注的减灾防灾的重点,减灾项目及减灾战略2.能力目标(1)理解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2)掌握减灾防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以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人类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危害的正确的减灾观,增强减灾防灾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防灾减灾的涵义【教学难点】防灾减灾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你知道古代和现代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其中有哪些具有防灾功能?你能说出他的结构和历史吗?(课件展示)都江堰风光,都江堰的结构、功能、历史。
(提出问题)都江堰工程是怎么实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思想有哪些优点?给你哪些启示?(总结归纳)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减灾防灾工程。
它由三部分组成,巧妙利用自然规律,既解决了自然灾害的威胁,也解决了引水问题。
都江堰工程为我们的减灾防灾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都江堰工程的设计理念——巧妙利用自然规律,和谐人地关系。
(板书)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一、减灾防灾的涵义(提出问题)人类的技术水平进步很快,生产力飞速发展,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征服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了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2,结合课件展示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虽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力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减灾防灾”,而不能“战胜”或“根治”或“杜绝”自然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能说出一些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2.能列举一些我国的重大减灾项目;3.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4.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5.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学会用实例说明国际防灾减灾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2.能多途径地获得资料并通过对众多材料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形成观点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3.通过调查当地防灾减灾的做法以及效益,初步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我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增强民族成就感与自豪感;2.通过学习,明白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预防和减轻灾害程度而不能避免的道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灾害意识;3.通过学习,强化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4.通过了解许多灾害在其带来灾害的同时,还有其有利的一面,进一步掌握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1.我国防灾减灾的做法2.重大减灾项目[教学难点]主要减灾项目的分布与防治方向。
[讲授过程]【板书】一、减灾防灾1.方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6页第一自然段内容,说明防灾减灾的必要性、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防灾减灾的必要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减灾防灾;(2)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各级政府努力采取多方面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损失,在防灾减灾中,起着核心作用;(3)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2.有关法律【探究活动】阅读教材 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讨论材料后的三个思考题:(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吗?(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灾的条款。
【点拨】(1)我国的防灾法律、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了较完整的防灾行政法规体系,使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2)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运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
(3)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日期:1997年12月29日实施日期:1998年3月1日内容分类:一般行政法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3.重大防灾项目举例【学生活动】读图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找出我国重大减灾项目。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①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形成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mauona1 Decadefor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②了解“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及具体目标。
③国际减灾日的主题。
【板书】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过渡】1998年后空前规模的投资大大促进长江的防洪体系建设,使沿江各地取得防范长江洪水、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板书】(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1.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点拨】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湖南的湘江、资水、沅水、澧水,江西的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以及汉江、岷江、嘉陵江等支流也相继得到了治理。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①洞庭湖在防汛方面的作用②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③4350工程的规划目标【点拨】湖南省洞庭湖“4350工程”总体规划目标是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搬迁等方式,在2010年,使洞庭湖水面面积由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
2.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改善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上游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3.三峡的建设——防洪【过渡】中国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区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
规划造林667万公顷,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
建设时间为1989-2015年。
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为什么?【点拨】主要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原因是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点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
【过渡】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
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板书】(二)“三北”防护林1.范围【点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2.三北地区的原有状况【点拨】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人口增加、农业垦殖、战争和大兴土木→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变为裸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过渡】针对上述情况,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点拨】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4.工程的效益【点拨】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有利的促进了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板书】(三)淮河流域治理工程【过渡】“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淮河流域人民对这条河流的美好赞颂。
然而也正是这条河流,几百年来水患严重,使淮河流域成为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发生在1931年的洪水便是有记录以来的严重水灾。
1.淮河流域水害严重淮河,这条中国第三大河流,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几乎成了灾害的代名词。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50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从16世纪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50年间每100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
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困苦。
淮河,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淮河治理始终给予高度重视。
2.治淮工程的目标【点拨】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
3.工程效益4.淮河水害严重的严重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了解:①淮河水灾的成因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我国重大减灾项目举例和几个主要的生态工程。
我们重点掌握这几个主要的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