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
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前言国有景区是我国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机制对于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提高游客体验和增加景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典型案例,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我国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1. 国有景区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僵化2)效益不明显3)服务质量不高2. 国有景区改革的必要性1)促进管理创新2)提升景区服务质量3)增加景区效益三、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典型案例1. 九寨沟景区改革1)改革背景九寨沟景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因其自然风光优美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九寨沟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
2)改革措施为了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九寨沟景区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引入民营资本、优化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等。
3)改革效果九寨沟景区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景区管理更加灵活高效,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景区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增长。
2. 黄山风景区改革1)改革背景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景区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弊端,如管理体制僵化、效益不明显等。
2)改革措施黄山风景区在改革中引入了现代化管理理念,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3)改革效果经过改革,黄山风景区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游客体验大为改善,景区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改革1)改革背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的一处自然风景区,一段时间以来,其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如管理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高等。
2)改革措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改革中进行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了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3)改革效果改革措施的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管理更加灵活高效,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游客满意度明显增加,景区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增长。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一、公地悲剧定义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学》上提出,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二、案例导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大自然迷宫”和“天下第一奇山。
”武陵源1998年被国务院省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景区在发展和经营中采取了“强化旅游设施建设,弱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导致了武陵源游客蜂拥而来,总收入呈阶梯状攀升,景区有限的旅游环境容量与过度增长的游客人数之间的矛盾也突显出来。
由于武陵源景区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居民转变过来,整体素质低下,“经济导向”十分明确:在景区内修建索道和电梯,强行炸毁小山头;在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强行乱占滥建,加修门面和修建猪舍;在天子山神堂湾砍伐林木10立方米。
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性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导致武陵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典型的“公地悲剧”。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治理模式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考虑到世界遗产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性和受保护性,应该强调的是把公地悲剧理论的三种主要的治理方式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结合“政府强权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和“多中心自主管理”这三种方式。
对世界遗产不仅要实行两权分离,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实行政府的强权管理。
同时将世界遗产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核心区是世界遗产的主要精华和意义所在,要严格禁止一切外界的干扰。
缓冲区一部分可对游客开放。
实验区是开展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区域。
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过 生态旅游 开发 ,当地 居 民和旅游 者可 以更 好 的认 识到
旅游相结合等诸多问题 , 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 ( 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
( 二) 社会效益
当地居民认识到保护 自然的重要性。 但是从 目前来看, 现 有旅游业的发展对 当地 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破坏, 主要表现为对 山川湖泊 、 森林资源, 动物资源、 名胜
古迹等 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武陵源区作为重要科研基地 ,将为国内外的科学工
作者提供天然的实验和实习基地 ,吸引国内外专家和学 者来此开展工作 , 促进 自 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通过生态旅
游开发 建设 , 以解 决 当地一 定数 量人 员就 业问题 , 外 可 另
( 旅游产品单一, 三) 特殊产品缺乏创意
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是增强旅游竞争力 的核心。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强弱与很多因素都有着非常 重要的联系 , 包括门票价格、 交通条件、 产品品质、 营销手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很大的区别 ,它在中国发展 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处在湘西地区武陵源对生态旅游的
规律性认识还不够 , 对发展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 对旅 游城镇化建设 、 旅游文化开发 、 旅游农业提升如何与生态
育创造了条件。 植物垂直分布鲜明, 群落完整 , 生态稳定, 被誉为“ 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有高等植物 30 余 , 00 种, 重点保护种子植物 3 种 , 5 药用植物 70 0 余种 , 中属 其
武陵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样地三 水绕四门 29°20.913″ 110°28.235″
568m 20° 西北:40°
样地四 文星岩 29°20.117″ 112°26.386″ 593m 10° 西北:40°
生长型(types)
乔木(arbor) 灌木(shrub) 藤本(vine) 草本(herbage)
灾害频繁发生、规模加剧,造成资源的匮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 下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武陵源景区由张家界
展面临严重挑战。由此可见,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研究,是 减缓珍稀物种的大规模灭绝、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协调 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自然风景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构成,核 心景区面积达364km2,比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平均面积的两倍 还多,总面积390km2。武陵源景区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
茶科 (Theaceae) 茶树 杨桐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三尖杉
杜英科(Elaeocarpaceae) 仿栗
香草叶科(Guttiferaces) 桉叶
五桠果科(Dilleniaceae) 五桠果
胡桃科(Juglandaceae) 青钱柳
云实科(Caesalpiniaceae) 皂荚
蝶形花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刺 槐
合计(all)
表3 乔木的取样
样地一
数量
平均胸径
(quantity)
(cm)
样地二
数量
平均胸径
(quantity)
(cm)
11
79.45
1
16
22
29.15
5
78.5
国内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文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动态综述国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开始的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遗产旅游和旅游发展策略两个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行综述。
1.在遗产旅游方面。
在这方面国内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遗产价值分析、管理体制体制等方面,其中遗产保护是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1)对遗产保护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遗产的真实完整性、遗产的开发利用和法律制度建设。
王振宇在2012年以武陵源为例研究遗产的真实完整性,并提出保护建议。
李军则表示在对遗产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把握住保护第一的原则,以此来对遗产进行利用和管理,处理好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杨丽霞和梁正海则表示应科学、法制的开发和保护世界遗产,必须以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遗产地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共同发展。
(2)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早期的一本有关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专著《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的作者陶伟在对遗产分类的基础上对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解释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出了我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王星光和贾兵强则通过实例分析遗产的价值、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产品、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吕华鲜等通过实地调查发下遗产地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倡议要加强宣传工作、重视管理、发掘文化和完善法制等,从而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赵晓宁等通过实例研究了混合遗产地,过程中发现存在文化开发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对遗产价值的分析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遗产旅游价值和遗产地的价值来研究。
蔡靖泉认为世界遗产的有形价值和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同时加强世界遗产无形价值的开发可以提高世界遗产旅游价值和顾客的满意度。
林菲菲则表示文化遗产价值包括存在价值、潜在的以及现实的经济价值,因此也衍生出存在利益、潜在利益、和现实的经济利益。
《旅游景区管理》 课后案例分析思路

第二章案例蜘蛛洞与旅游产品分析思路:“不可移动性”去理解,其中表现之一是:景区产品所在的地理位置一般固定不变。
蜘蛛洞的移动可能破坏了景区产品的完整性,从景区产品三个层次的构成也可以进行分析。
2.利弊分析:利:在美国国内早就一个新的旅游景区(点),方便美国国内旅游者参观;弊:破坏了蜘蛛洞存在的文脉特征,成为一个孤零零的景点,失去了其存在文化、地域特征,吸引力将大大降低。
第三章案例小孩子的大麻烦武士与游客的格斗分析思路:1.案例发生的原因:景区公共产品服务产品体系不健全。
前者是安全服务不到位,后者是游程中没有布局免费休息服务引起的。
2.防止办法:建立景区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景区服务管理水平。
第四章案例预约制度和虚拟技术挽救敦煌莫高窟生命分析思路:1.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预约制度的实质意义和人文类景区特征的关系,从旅游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感知容量、旅游最大容量等)的角度展开讨论。
2.景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被包括在旅游容量体系之内(见课本第81也),分别有对应的旅游容量。
资源保护是旅游景区发展亘古不变的主题,它贯穿于旅游容量体系和三大效益之中。
第五章案例草堂寺景区的项目设计(部分)1.从案例中体验旅游项目设计的一般原则:独特差异性、市场适应性、持续发展性、真实体验性。
2.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如何将一种文化(例如佛教文化)转化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旅游景区产品。
第六章案例平遥古城墙的体验设计(部分)1.内涵式升华是此案例开发体验旅游产品的主要出发点。
通过此案例学生要能够区别外延式开发与内涵式升华这两种开发体验旅游产品的方法。
2.通过实地考察(或上网收集资料),主要了解两个景区内部都有哪些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参考课本第157页“基于游客体验的景区项目设计”部分分析讨论。
第七章案例黄山:给旅游景点“放假”此案例讨论的理论基础是课本第179页“景区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国内外景区资源管理的各种有效手段来理解课本内容,同时也要学生思考我国景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举措。
武陵源区典故

武陵源区典故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素有“山水甲天下,湘西第一山水”之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其境内有着丰富的典故,如神奇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等,为游客们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探索的乐趣。
当谈到武陵源区的典故,人们往往会想到《神木》、《诗经》中的“柏舟”、《南华经》中的“峻极曲岩”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是《神木》。
《神木》是张家界武陵源的一个传说,它讲述了一个叫做远离的秀才和一个叫做阿凤的女孩之间的故事。
阿凤是远离心中的真爱,但由于阿凤家境贫寒,最终远离远离前往京城考取功名。
然而,在远离离去的时候,远离却发现了漫山遍野的巨大杉木树,远离决定将这些杉木树用于修建取中缀,使得杉木树被人们长时间以来看作是神木。
于是,以《神木》为题,在武陵源区的一片翠绿中,诞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另外,武陵源区的典故还可追溯到《诗经》中的“柏舟”。
这首古老的诗歌描述了一个黄昏时分,诗人乘坐柏木制作的小船漂浮在湖面上,享受着宁静与美丽。
这个典故在武陵源区也有着永恒的定位。
游客们可以乘船沿着湖泊漫游,感受诗歌中的意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此外,武陵源区还有《南华经》中的“峻极曲岩”典故。
《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描述了南华山上峻极曲岩的奇特景象。
在该地,山峰陡峭,曲岩峻拔,给人一种凌厉的气势。
武陵源区的山峰群也在这个描述中找到了共鸣,被人们赋予了“峻极”之名,成为该地的一大特色。
总而言之,武陵源区充满了丰富的典故。
这不仅使得该地成为了旅游胜地,也为游客们提供了在探索神秘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无论是《神木》、《诗经》中的“柏舟”、《南华经》中的“峻极曲岩”,这些典故都给武陵源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武陵源区,感受这些典故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思考吧!。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案例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案例1. 案例一:某旅游景区在游客拥挤的旺季,采用预约制度来管理游客流量。
游客在购票时需提前选择游览时间段,并需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景区入口。
景区设置了专门的预约入口,通过扫描二维码验证预约信息,减少游客排队等候时间,提高游客体验。
2. 案例二:某旅游景区引入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定位、导航、讲解等功能。
游客通过手机APP或租借的导览设备,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景点,并可实时获取相关信息和导航路线,提升游览效率和体验。
3. 案例三:某旅游景区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服务中心,设立了投诉建议箱和24小时热线,接受游客的反馈和意见。
景区通过及时回复和解决游客的问题,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案例四:某旅游景区开展了员工培训和素质提升计划。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课程和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5. 案例五:某旅游景区推出了VIP服务,为高端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包括专属导游、私人定制行程、豪华交通工具等,满足高端游客对品质和尊贵体验的需求。
6. 案例六:某旅游景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和偏好,进行精准营销和服务。
通过分析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推送个性化的推荐和优惠活动,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7. 案例七:某旅游景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集合了门票购买、景点预约、咨询导览等功能。
游客可通过自助终端或手机APP完成各项服务,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提升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8. 案例八:某旅游景区建立了紧急救援中心,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和设备。
在游客发生意外或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提供急救和救援服务,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健康。
9. 案例九:某旅游景区开展了文化活动和主题展览,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示、艺术表演、特色美食等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10. 案例十:某旅游景区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倡导游客保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十一:武陵源案例一、武陵源简介张家界是当今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家之一,我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西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
风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中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四大部分组成,共有30多条游览线。
精华游览线有黄石寨、金鞭溪、天子山、黄龙洞、宝峰湖等五条。
新近开发的杨家界景区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的绝美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心弛神往。
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共有4项,即生态环境、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
上苍似乎格外垂青张家界,它事实上拥有这4项标准的基本条件,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张家界,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奇山”、“山的代表、山的典型、山的精灵”、“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中国山水画的原本”。
景区内三千座岩峰热拨地而起,耸立在原始旷野之上,八百条溪流蜿蜒曲折,穿行于莽荡峡谷之中,可谓融、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因而被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而填补了中国无国家公园的空白。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张家界下属的武陵源接纳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对象,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之后,境内的天门山又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1986年,中国的第一条漂流旅游线在市境内的茅岩河开发推出。
至今,全市又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三个(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
全市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500平方公里。
二、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区以来,武陵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表II-1 表明了武陵源旅游的发展历程。
三、武陵源自然遗产旅游开发的经验与教训1[1](一)遗产旅游开发由于在旅游开发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缺乏严格控制,违章违法建筑不断出现,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
它们不仅仅是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更重要的是大煞风景,影响了风景区整体形象。
“错位开发建设”使武陵源核心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趋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体、大气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恶化加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警告。
指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范围内。
和九寨沟的情况一样,考察组对于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发展的速度十分震惊。
在峡谷入口处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产生影响之深度尚不清楚,但美学的影响是显著的。
武陵源现在像个城市郊区的植物园或公园,旅游设施泛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问题主要成因有:其一,早期开发与建设缺乏严格及时规划。
现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所辖4个乡镇1988年之前分属于原常德地区和湘西自治州的慈利县、大庸县和桑植县。
由于个区县的经济利益冲突,武陵源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以大局为重,统一规划,而是相互争地盘、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1988年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的成立才顺应了武陵源自然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整合,才有了这颗世界风景名珠的整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
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对武陵源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缺乏长远的规划、科学的管理、严密的论证和严格的控制,社区对旅游的参与不够。
因而产生了一系列布局上的问题。
在新的开发建筑项目中,无视生态的举动仍屡见不鲜,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根本不经过水利行政部门的审查就直接上马的比比皆是。
“搞了环保影响评估就等于搞了水保方案,搞了评审就等于经过了审批,收费就用于发工资,这种做法实在少见。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析一语中的:“影响景区最主要的因素是各主要出口处和某些山顶的旅游设施。
景区管理人员指出他们曾尝试拒绝过不合适的建筑项目,但是由于武陵源是湖南省的贫困地区,许多人都想从旅游业分享经济效益,因此景区管理人员发现很难老是讲‘不行’,并且他们的决策常常被宣告无效。
”另外,规划没有及时更新,“世界第一电梯”的建造就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据了解,1992年百龙公司与张家界武陵源区政府签订电梯项目协议时,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还没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标准比全国风景名胜区的要求高,”但即使如此,百龙电梯在1998年并未获得建设部的批准,但最终却在省建委获得了通过,张家界市政府是在动工后才知道这个项目已获批准了。
不过当时的审批部门也并非无章可循。
在1990年编制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可以找到依据:“以现代的技术为人们增添游览趣味和经历……老屋场神兵聚会处,拟建升降梯。
”这个规划在1992年通过了建设部审批,是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在当时属国内一流水平;同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但是规划并没有随之调整。
其二,环保意识弱,污染处理步伐滞后。
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缺乏生态观念,他们的目的是最求最大的利润。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权重,不惜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代价,建造了大量的旅游设施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使张家界市自然风景区出现严重的“城市化”现象。
生态核心区的悬崖上于2002年8月建成了全场326米的钢架电梯,不仅破坏了山体,而且于整个自然景观极为不协调,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者污染处理设施缺乏。
根据调查,1998年武陵源风景区内有锅炉75台,有茶炉13台。
年耗煤量5930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62万吨,固体废弃物1400吨,而且近几年的污水排放量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武陵源风景区内的水系,金鞭溪和索溪因为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正遭受严重污染。
金鞭溪河床卵石上已滋生大量藻类,原来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河床呈现黑色,严重损害了金鞭溪“黄金游道”的形象。
除省重点工程外其余开工工程均未编制水保方案工程施工随意倾倒渣土;施工水泥石灰呛死娃娃鱼;景区城市化污染环境;修筑公路占据河道;施工后植被被破坏;河道被渣土堵塞;核心景区常住人口有7000多人。
无视生态环境的开发无异于自掘坟墓。
其三,管理目标混乱,多头管理2[2]。
我国地大物博,往往容易出现一地两牌,甚至更多。
如,武陵源在不大的范围内更是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四块国家级牌子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块世界级牌子于一体。
我国受保护的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多采取属地管理,同一块区域难免重叠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实际上是想将方方面面的可利用资源一网打尽。
由于在这四类管理体系中我国最先组织起来的是自然保护区,而自然保护区对商业开发的管理是最严格的,许多自然保护区为了不被政策限制,利用几块牌子的评审体系资源要求上的共同点和开发限制上的不同点,再挂一块牌子,就能两手抓,两边都抓钱。
这种“一地两用”不仅引起了管理目标的混乱和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也给地方故意混淆二者管理界限、无序开发留下了突破口。
有些地方甚至在地方领导的“统筹”下遇什么事打什么牌子,以致对保护区的违规开发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
其他几类保护地的管理尽管对经济开发的限制和要求有所不同,也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二)过度开发的代价与理性回归以牺牲生态、破坏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示的“黄牌”,代表国家履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立即决定采取有效措施,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自然遗产。
在着手进行违章建筑拆迁的同时,着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旅游村镇规划》编制,确保武陵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驶入法制和科学的良性发展轨道。
区委、政府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自然遗产保护为基础,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导向。
通过深层次的分析,他们认识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某一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一次总体梳理,要有一揽子解决方案。
为此也有了我国第一个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于2001年正式实施。
1999年,武陵源启动第一期“大拆违”,对景区内游道、公路两旁和游客集散地有碍观瞻的190余处2.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
2001年10月,第二期“大拆违”共拆除袁家界、水绕四门、天子山等景区59家旅游接待设施,搬迁景区内世居居民377户1162人,基本解决了景区城市化倾向问题,还世界自然遗产以本来面貌。
眼下,黄石寨、金鞭溪、索溪峪林场、杨家界等区域的65家旅游接待设施和169户世居居民,已列入第三期景区房屋拆迁范围,年底完成。
届时,武陵源将彻底告别景区城市化。
在此基础上,武陵源积极实施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恢复植被16785亩,封山育林11000亩,以维护景区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目前,武陵源区森林覆盖率为74.4%,核心景区高达98%,每年增加森林贮水量达1.2亿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75万吨,吸附灰尘204万吨,改善能源结构,严禁森林采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严格控制日进山人数,组建景区环保汽车公司,处理污水、垃圾,控制环境污染。
一套“山上游、山下住”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大大减轻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给景区带来的环境压力。
四、遗产旅游可持续管理模式(1)目标:武陵源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世界一流的景区;这就要求:资源保护充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秩序文明安全。
(2)管理原则: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应当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
(3)保护管理机构3[3]省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管理工作。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
张家界森林公园除业务上受上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外,必须服从区人民政府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依法做好张家界森林公园范围内的保护管理工作。
对在保护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4)武陵源自然遗产的保护实践①分区保护4[4]在景区内进行分区不仅有利于内部规划,而且有利于景区内的保护工作的进行,也利于今后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