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内容

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内容

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内容
一、生态文明新理念
生态文明新理念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旨在通过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新理念强调建立清洁、节约、生态宜居的新型文明,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新理念要求建设绿色家园,以人类为中心,创建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新理念支撑的具体措施
1、提倡低碳和绿色发展。

要大力实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加快低碳绿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节约、环保、和谐。

2、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

要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题,注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构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

3、维护生态安全环境。

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建立健全生态安全管理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4、建设和谐生态文明。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改进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和谐共存,创造和谐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社会。

- 1 -。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它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关系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首先得明确“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生态文明,简单来说,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尊重自然”。

自然并非是人类可以随意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不能因为人类的短视和贪婪而去破坏它。

比如,森林是地球之肺,为我们提供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如果我们过度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还会加剧气候变化。

尊重自然,意味着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去强行干预那些我们尚不了解的自然过程。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当采用生态农业的方法,顺应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

“顺应自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自然的特点和规律来调整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自然界有着其精妙的平衡机制,每一个物种、每一种生态系统都在其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当我们试图打破这种平衡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大规模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导致洪水调节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而顺应自然,就是要认识到这些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的模式,打造绿色空间,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

“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核心理念。

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系统也变得日益脆弱。

我们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打击非法捕猎和砍伐。

倡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倡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最新资料推荐------------------------------------------------------ 倡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倡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主要内容:1、增强生态意识2、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3、积极创建生态校园主要内容:1、增强生态意识2、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3、积极创建生态校园环保,对于世人来说,这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语。

上至领导高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说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目前,气候变暖、沙尘暴、雾霾、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总体格局。

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比如说生态,十七大讲了 12次,十八大讲了 39 次;环境十七大讲了 27 次,十八大讲了33 次;资源十七大讲了 24 次,十八大1 / 14讲了 32 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 2 次,十八大讲了 15 次,所有有关自然、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基本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一些次数是增加速度是非常快的。

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提出了美丽中国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而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因为他们今天是国家的小主人,明天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在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增强生态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对于建设生态校园、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践行

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践行

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践行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关注和努力的重要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又该如何去践行呢?生态文明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这种理念认识到自然界具有自身的规律和价值,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生态文明理念包含了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知。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其中的生物、非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网络。

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是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利用。

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必须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确保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再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要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多样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呢?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比如,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用电。

刷牙时随手关闭水龙头,离开房间随手关灯。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出门自带水杯、餐具和购物袋。

在饮食方面,尽量选择当地、当季的食材,这样不仅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能支持本地农业发展。

出行时,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比如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如果距离较近,步行或骑自行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少碳排放。

如果路程较远,优先选择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个人出行对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做好垃圾分类。

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还可以在阳台上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树立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摘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理念;重要性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这是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党的发展理念的升华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生态物质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即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它独特的要求。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是生态文明运行的生态轨迹。

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应有之义。

当代青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当代青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当代青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当代青年应当在几方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如下: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强化污染防治力度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顺应自然,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土地消耗强度、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低碳发展,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消费过程的减量化,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循环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

四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水。

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劣质消费等习惯,在生产力布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促进生产、城镇化发展、资源化、流通、再利用,大幅降低能源,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改变奢侈消费。

五是要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保护、合理开发,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其它方面: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观念。

一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

人类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闪烁着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之光,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说到了级致。

二要树立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取之有度”,如果不节约资源,适必有资源枯竭的时候,因此,一定要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要树立节约的消费观。

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以为更多的消费就是对经济发展更大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著名经济学家布朗认为,“自愿地简化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可缓和争夺稀少资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定义说明解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定义说明解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应当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生态危机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尊重自然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界的众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把自然当作我们随意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而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价值。

只有尊重自然,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享受自然的恩赐。

顺应自然是指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规律相符合,不能违背自然的节奏。

只有顺应自然,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保护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自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我们的活动对这个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环境污染、生物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问题都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科技手段,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可以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也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生态文明,共享自然的恩赐。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文章的概述进行介绍,同时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总结。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展开讨论尊重自然的意义、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的必要性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等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内容篇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优先: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应置于经济发展之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 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3.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鼓励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 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保护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度,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

为了落实这些生态文明理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和考核力度,鼓励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篇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

以下是该理念的主要内容:1. 倡导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优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正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与生存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乃如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类,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美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耕地锐减,土地沙化;植被遭侵,草原告急;泱泱浊流,水源污染;全国三分之一国土被酸雨侵害,沙尘暴不断向人们袭来……。

这一切的出现,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上述误区分不开的。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宁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联合国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气候变换正以空前的规模威胁人类的发展,对穷过影响最大,它使穷过千百万人面对缺水、却食物和营养、生态遭到破坏的恶性循环。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必要性㈠、我国的客观条件,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

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没有问题,世界第一。

幅员辽阔没有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排名前三位。

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是对的,但是物博绝对不对。

中国的物产非常的不博、不多。

尤其是一些资源型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我们中国是极度欠缺的。

我们中国目前统计数据,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的1/3,水资源人均是世界的1/4,天然气人均是全世界1/20,铜是1/5,铝是1/13,水平都非常的低。

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国。

美国宇航局的全球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像美国,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朝鲜,朝鲜没有什么灯光。

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资源能源消耗越大。

美国总人口3亿,占全世界人口4%多一点,但是消耗全球1/3的能源,排放世界1/4的二氧化碳。

美国的人均能耗是中国的5倍。

中国现在经济是全球第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我们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全世界都完蛋了。

非常简单,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4不到,消耗了全球1/3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照美国这个人口方式消耗把全世界能源4/3都消耗掉了,就是现有能源里面还缺1/3的口子,不知道哪找去。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美国是1/4,中国如果像美国那样生活,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的升高。

所以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经济越发达这一条路越走不通了。

我们必须得警惕。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的惨重。

举个例子,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里面,其中前八大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

而且前八个里面都是在6、70年代,4、50年代时期出现的,到70年代时期以后,西方国家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不是那么惨重,实际上以前代价非常的惨重。

过去二三百年以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实际上温室气体比较,二氧化碳增温效应是63%,二氧化碳生命周期是可以生存两百年的时间,甲烷可以生存12年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可以生存120年,全氟化碳是可以生存5万年。

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

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在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导致全球变暖,《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

很多地方海平面会上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曾经之前写过一本书是《难以忽视的真相》。

也做了一个纪录片是《难以忽视的真相》,就是因为这本书和这个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

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至今65万年以来全球温度一直是变化是横向变化的,但是自从1950年过后就一下子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上升。

全球变暖了,会导致北极和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格陵兰岛冰川都会融化,如果是事实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有了,泡在水底下了。

我们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

我们无法搞好能源生态惨重这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是37%多,荒漠化面积是占27%,90%的草原,90%的江河湖泊都受到退化在污染。

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不足,在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很多地区就不适合居住。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一条线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这个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画的,但是说96%的人口都住在这个线以东南,以西以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60%,但是人口非常少,只占5%,6%。

本来中国宜居的地方就不多,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非常的恶劣。

沙漠化、戈壁、盐碱化这种现在非常常见。

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这都很严重的,北京市都出现了北京下土了这样的说法,北京下土了。

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北京都往下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

像广州这些地方污染都很严重,广州这个城市雾霾非常的严重。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看看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发展。

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

3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一段时间以来,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转变。

自然既被人类改造又需要人类保护,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

走科学发展之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就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意义,充分认识可发掘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

2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

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我们必须摈弃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挑战(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是目前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些过去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环境保护,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村村户户冒火点烟这种现象很常见,分散的小工厂非常常见,过去乡村企业还有一些小厂子非常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的,污染非常严重,对资源消耗非常厉害,我们就是一直砍自己的树做一些方便筷还有纸,都是靠自己的树,结果把国内的树砍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慢慢去亚马逊河流域往回运了,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导致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比如说很多村民上访,甚至是不高兴。

很多村落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癌症高发,最近几年以来全国信访总量里面环境信访一直处于前三位,直接进行抗争、上访。

还出现环境的集体行动,也就是群体性事件。

这是集体行动早期阶段,就是无组织、无目标的群众大规模聚集现象,最终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影响,但是他们是乌合之众。

环境性的群体性事件,1996年以来我们国家环境型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在高发的态势,每一年增长率是29%。

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所以说公众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像镇海事件、天津的事件、大连的事件,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群众聚集反对低产能的产业在本地落户,希望产业标准升级,搞一些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

甚至还有集体行动,比如说厦门的PX事件,江苏的启东事件。

2007年厦门的PX事件,当时反对PX项目在厦门市区落户,结果连续几个月市民不断的散步,通过散步的方式进行抗议,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倒台,这个项目最终落在泉州,转到外地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