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哈姆莱特》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论述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论述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论述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之一。

它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卓越的艺术手法而闻名,并在戏剧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哈姆雷特展示了莎士比亚独特的戏剧结构和蒙太奇技巧。

剧中通过交错的情节和剧情迂回曲折的方式,展示了哈姆雷特寻求父亲复仇和发现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莎士比亚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混合了悲剧和喜剧的元素,使得戏剧更具有吸引力和复杂性。

此外,他还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独白和对白,突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其次,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深刻的人物塑造。

哈姆雷特本身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

他的思想敏锐,善于观察和思考,但由于犹豫和自我怀疑而陷入了困境。

他的形象展现了人类存在的种种矛盾,对于真相和道德的探索,使得观众对他产生了共鸣。

其他角色如奥菲利亚、克劳迪斯、吉尔登斯特恩等也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此外,哈姆雷特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还体现在语言运用上。

莎士比亚的语言技巧使得剧中的对白和独白具有音乐性和诗意,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隐喻,使得剧中的对话更加丰富多样,语言更加精准生动。

这些语言技巧使得剧中的角色情感更加真实和深入,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杰作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戏剧结构和蒙太奇技巧,并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的语言运用而成为经典之作。

它的艺术成就在戏剧和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向右走?
《哈姆雷特》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的人物语 言按照人物的身分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 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 表现人物。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 性格,而且贴和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 的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 语言,符合王子的身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在装疯时 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 点。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 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与奥斯里克,王后 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各 如其人。
I love Ophelia: 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 我爱奥菲利娅的兄弟 的爱加起来, 还抵不 过我对她的爱。
3)隐喻
• 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 我不会把一只鹰当作了一只鹭鸶。
例:“呵,天地之神明呀!
还有呢? 难道也要呼唤于 地狱之恶鬼吗? ” 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 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 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 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 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 有了,丧失了行动的能 力。” 通过哈姆莱特的独白, 来体现他内心的纠结和痛 苦的挣扎。
向左走? 一千个读者
旁白和独白
除了人物语言的形象生动外, 独白和旁白的也不失为剧本的一 大亮点。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 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 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 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 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 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 他的自责,他的怀疑。独白有时 用诗体,有时用散文,语言有时 急促,有时隐晦,有时粗俚,有 效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内心矛盾和感情变化,使他成为 有血有肉、生动具体、富有个性 的形象。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特色」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76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他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土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

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菜特的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

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不仅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它也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

恩格斯提到过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莎土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

《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

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其次,《哈姆莱特》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

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

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除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外,莎土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它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展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丰富多元: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题,但同时也融入了爱情、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多个元素。

作品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深思和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一部政治悲剧,通过展示丹麦王室的腐败和权力斗争,呈现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2. 对话和独白的运用:哈姆雷特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展开,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莎士比亚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揭示了角色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角色,感同身受。

3. 情感的表达:哈姆雷特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从悲痛、愤怒到病态的幽默,莎士比亚通过角色的情感变化展示了复杂的人类情感。

特别是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他深陷于亲人的背叛和复仇的困境中,内心痛苦和纠结的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4. 人物形象的塑造: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除了哈姆雷特本身,还有他的父亲之魂、玛丽、奥菲利亚等等。

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命运的发展都与剧情紧密相关。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对戏剧形式的创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它以丹麦王室为背景,融入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同时也结合了古希腊悲剧的元素。

莎士比亚在剧中运用了闪回、独白、幕间插曲等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是一部艺术性极高的作品。

它融合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引发观众对生命、道德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独特魅力,成为了戏剧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

该剧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探讨了权力、道德、情感等多重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展现了悲剧的独特艺术特征。

1. 剧情丰富复杂《哈姆莱特》的剧情错综复杂,充满悬念。

故事发生在丹麦,主要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自己的兄弟克劳狄斯杀害后,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而设下的一连串计谋与事件。

剧中穿插了爱情、背叛、欺骗等众多元素,使剧情变得扣人心弦,让观众充满了疑问与忐忑。

2. 复杂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中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敏锐的年轻王子,他犹豫不决、矛盾复杂,既有痛苦的一面,也有机智的一面。

克劳狄斯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他通过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其他角色如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吉尔登斯特恩等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和动机。

这种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3. 精湛的语言技巧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为《哈姆莱特》注入了深厚的艺术气息。

他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剧中对话更富有诗意和戏剧张力。

例如,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表达了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莎士比亚的语言技巧使观众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同身受。

4. 深刻探讨权力和道德《哈姆莱特》通过探讨权力和道德的问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克劳狄斯夺取王位的行为暴露了权力的滥用和背叛的阴谋。

哈姆莱特一直犹豫不决的行为也引发了对人性内在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无一不受到欲望、抱负和情感的驱使,他们的选择与决定也因个体的情感和信仰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种探讨使《哈姆莱特》超越了单纯的复仇故事,赋予了剧作更深刻的内涵。

总结起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在剧情的丰富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精湛的语言技巧以及对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探讨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17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陈莉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现实。

威廉·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悲剧《哈姆莱特》,他在这部悲剧中把主人公哈姆莱特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形象。

这一人物形象以其语言丰富,内心感情细腻而著称。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和分析威廉·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哈姆莱特》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从而分析其艺术特色,并且进一步探索威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威廉·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人物形象;情节;语言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品《哈姆莱特》自问世以来,历经数百年仍然受到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读者喜爱。

主人公哈姆莱特悲壮的一生,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一、威廉·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莱特》(1)威廉·莎士比亚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3日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莎士比亚童年时期上的文法学校里,教师多数是牛津大学毕业生。

莎士比亚的主要课程是拉丁文,并研读古罗马西塞罗的演说辞、书信、论文选段,维吉尔、奥维德的诗歌,普劳图斯、塞内加的戏剧和悲剧。

后来因为父亲经商破产,16岁便辍学自谋生活。

1585年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在一家剧院打杂。

这些职务,使他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士。

后来他参加了编剧工作,结识了一些大学生和青年新贵族,从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他当杂役、跑龙套、偶尔演演主角的同时,坚持自学,并改编和创作剧本。

他的戏剧创作是深深植根于英国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时期的现实生活中的。

莎士比亚一生一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不少诗歌,为世界的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

《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

《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之一。

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自然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独有的艺术风格:通过丰富的人物独白、双关语、比喻等手法展示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首先是丰富的人物独白。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它既可以起到交代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在《哈姆莱特》中,独白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作品运用独白,不仅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且也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独白对主人公哈姆莱特内心矛盾的深刻揭示,是其他艺术手段难以代替的。

通过独白,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哈姆莱特性格发展的曲折历程。

其次是双关语的妙用。

双关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许多台词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易于理解,其实其中暗示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这成为莎剧的一个显著特征。

莎士比亚诙谐而又不乏诗意的双关语,不仅使剧作充满妙趣和才智,使观众感受到他卓越的语言才华,而且其本身也是莎士比亚作为莎剧这样一个特定文本的创造者主体意向的真实映射。

再次是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形象地把事物的特点表现出来。

莎剧人物常常是用作者的语言形象说话的,因此从人物语言中频频出现的比喻里,会找到很多表现人物心理特征的材料。

总之,莎士比亚的语言充满着智慧和深刻的情感,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他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的高深造诣和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力。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物独白、双关语、比喻等手法,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不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灿烂巅峰。

《哈姆莱特》也就无法成为流传后世的佳作。

1/ 1。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哈姆莱特》这部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首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作品结构的复杂和情节的生动也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卓越的艺术才能。

剧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丹麦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丹麦与挪威、英国的外交往来;丹麦朝廷对德国威登堡(人文主义中心)的态度;哈姆莱特的家庭关系,波洛涅斯的家庭关系以及这两家之间的冲突;对剧情的转折起重大作用的戏中戏和比剑的安排;哈姆莱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父亲的亡魂、作为对手的叔父、波洛涅斯、他的两个同学、王后、奥菲莉娅、霍拉旭、雷欧提斯、剧团伶人、两个掘墓人以及作为旧式官僚的代表的奥斯里克)。

所有这一切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都被莎士比亚巧妙地安排在这一悲剧里,不仅增强了剧本的现实性,更为剧中众多人物展示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环境。

再者,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莎士比亚为他们设计了大量的独白。

尤其是在刻画哈姆莱特这一中心形象时,为了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为了更好地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过程,莎士比亚大大发挥了独白的作用。

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独白最多的一个。

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

通过这些独白,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掌握了剧情展开的线索。

这些独白本身也是优秀的诗篇,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剧本无疑将大为逊色。

最后,剧中不同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也是莎士比亚剧作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这里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哈姆莱特的直截了当,波洛涅斯的咬文嚼字,两位同学的躲躲闪闪,奥斯里克的矫情迂腐,掘墓人的俗俚简洁……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

而哈姆莱特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也在不断变化着语言。

有时是一针见血的褒贬,有时是晦涩难懂的疯话,有时是温情脉脉的表白,有时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哈姆莱特》的艺术特点。

《哈姆莱特》不仅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它也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

我们不妨从典型环境、戏剧情节、人物和语言等四个方面来略作分析。

莎士比亚认为戏剧应是“时代的缩影”。

《哈姆莱特》一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之间的社会生活,从宫廷到家庭,从军士守卫到人民造反,从深闺到墓地,从剧场到比武场,这么广阔的社会背景,构成主人公的典型环境。

这一以反映封建社会解体、资产阶级方兴未艾时代的英国平民社会的五光十色为背景的典型环境,很能衬托出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及其变化。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又一主要特色,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

《哈姆莱特》一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的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

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这一特点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在他以前的古代、中世纪的戏剧,人物多是类型化的。

本剧中尽管人物众多,但各具性格特点。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对立的,性格也适成对比,一个是内向性的,一个是外向性的,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也成对比,一个佯狂,一个真疯。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个贵族青年都有为父复仇的心事,而性格各异,做法各各不同。

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像怒潮一般涌向王宫。

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后果,只有个人的恩怨,而缺乏扭转乾坤的大志,同哈姆莱特相比,就显得简单鲁莽。

福丁布拉斯,原定兴兵复仇,夺回老王失去的国土,在个人私仇上似乎也加上了一点国家兴亡的色彩,但却禁不住叔王的一顿训斥,放弃了复仇的打算。

相形之下,显然没有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和坚定。

哈姆莱特性格的特点是忧郁,但不是一成不变。

他起初本是无忧无虑、抱负非凡的时代新青年,遭到惨变之后便陷入忧郁,最后从忧郁中解脱出来,成了决断决行的豪爽性格。

因此,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个性。

奥菲利娅是个天真柔顺的女子,受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的影响,有些开通的思想,喜爱读书,喜爱民间文艺,也明白一些国家大事。

但她和莎士比亚其他悲喜剧中的新女性都不一样:既不象《奥赛罗》中苔丝德蒙娜样痴情,甘受冤枉,至死无悔;也不像《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那样绝口不说半句阿谀的话;也不像《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那样有谋
略,参与法庭的斗争;更不像《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那样野心、残忍。

总之,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很多,都有其不同的个性,其中有不少在世界文学中传为不朽的典型。

语言的丰富有力,也是莎剧动人的力量所在。

《哈姆莱特》一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又结合了散文、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不同的文体在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莎士比亚按照人物的身份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

人物不同,所用的语言都各如其人。

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也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