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嫁习俗

合集下载

关于嫁女的礼仪

关于嫁女的礼仪

关于嫁女的礼仪
嫁女礼仪是指在中华传统婚礼中,女方离开自己的娘家,嫁到男方的家庭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嫁女礼仪的常见内容:
1. 准备嫁妆:女方在嫁前将自己的嫁妆准备好,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具、锦绣等物品,具体内容因地区风俗而异。

2. 迎亲仪式:男方家庭会派出一支接亲队伍去迎接新娘,队伍通常由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组成。

3. 迎亲祭拜: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会先行祭拜祖先,以示尊重。

4. 丈母娘接见:女方进入男方家后,会由男方的母亲或长辈接见,接见过程中,女方必须示谦卑恭,表达对男方家庭的敬意。

5. 赞礼:女方家庭会为新娘垫付一筹礼金,作为嫁女的礼节。

男方则会以礼金回赠。

6. 三朝新娘:新娘需要在结婚当日三次向夫家的各位长辈行三叩礼,以示对家庭中各位长辈的敬意。

7. 新房入门:新娘进入新房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入门仪式,如踏入龙凤榻,接过三杯茶等。

8. 迎新娘宴:新娘进入新家后,男方家庭会举办一场迎新娘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以庆祝新娘的到来。

以上所提及的礼仪只是一些常见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地域和家族的不同,嫁女礼仪可能会有所差异。

然而,无论具体细节如何,在整个嫁女仪式中,尊重和敬意是核心价值观,并且以和睦、喜庆的氛围为主导。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

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传统习俗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嫁礼仪婚姻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婚嫁礼仪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婚姻的庄重和仪式感使得婚礼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发展和传承。

一、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因此,婚姻一直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二、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

比如,在婚前,双方家长要进行严格的婚姻介绍,以相互了解和协商。

而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够正式迎接新娘。

这种繁琐且独特的过程,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婚姻重视和庄重的一面。

三、传统婚嫁礼仪的传承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中国的传统婚嫁礼仪依然保持了很强的传承性。

在一些农村地区,婚礼仍然以传统婚嫁礼仪为主,严谨而庄重。

同时,一些城市地区也开始注意传统婚嫁礼仪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传统婚礼展示和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四、传统婚嫁礼仪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婚嫁礼仪在现代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和演变。

一方面,一些传统礼仪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实用性的考虑,逐渐被放宽或改变。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家庭也选择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婚礼形式。

这种演变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更在现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新的时尚和风貌。

五、婚嫁礼仪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婚嫁礼仪不仅仅是形式化的程序,更是一种文化和人情味的传递。

通过严谨而庄重的仪式,婚姻的庄严感和祝福的美好都得以表达。

婚嫁礼仪也承载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婚嫁礼仪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礼仪的接受度降低,更倾向于简洁和个性化的婚礼形式。

传统婚嫁习俗拜堂过门与婚礼仪式

传统婚嫁习俗拜堂过门与婚礼仪式

传统婚嫁习俗拜堂过门与婚礼仪式传统婚嫁习俗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仪式。

在全球范围内,拜堂过门和婚礼仪式是婚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统婚嫁习俗中的拜堂过门以及婚礼仪式,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之处。

一、拜堂过门拜堂过门是传统婚嫁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标志着新郎和新娘正式融入彼此的家庭,成为一家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拜堂过门多以神圣庄重的方式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华丽的喜轿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婚礼场地或新郎家。

在接新娘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敲门求婚、谈嫁价、请亲亲友友助婚等。

这些仪式代表着新郎和新娘对彼此的诚挚之意,以及对父母、亲友的尊重。

拜堂过门的核心仪式是跪拜祖先,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新家庭的决心。

相比之下,西方的拜堂过门仪式通常简洁而隆重。

在教堂或婚礼场地,新郎和新娘会面对面站在神父或主持人面前,向彼此宣誓并交换婚戒。

这是一个象征着彼此承诺和爱的重要时刻。

随后,他们会互相以吻的方式庆祝这一特殊时刻,这个吻即代表着彼此对爱情的承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拜堂过门仪式都是新郎和新娘婚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们不仅仅象征着两个人的团聚,更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和祝福。

二、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是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不同文化中,婚礼仪式的形式和过程各异,但都以庄重、热闹的方式进行。

中国传统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敬茶、行礼、宴席等环节。

新郎一般会带着婚车和伴郎团前往新娘家,接新娘。

在新娘家,新郎会与新娘亲友们一起进行一系列的敬茶和行礼仪式,以表达对新家庭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随后,新娘会与新郎一同乘坐婚车回到新郎家,开始婚宴。

在婚宴上,亲友们会共同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并祝福新人。

而在西方国家,婚礼仪式通常包括宣誓和誓词、交换戒指、证婚、领证和庆祝宴会等环节。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面对面向彼此宣誓,并交换戒指以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和忠诚。

随后,证婚人会宣布他们正式成为合法夫妻,并颁发结婚证书。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婚嫁、葬礼、饮食、服饰、礼仪等。

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婚嫁习俗在古代中国,婚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体现了家族传承和社会秩序。

婚礼通常包括聘礼、迎亲、拜堂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代表着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迎亲是男方一家人去女方家中接新娘,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拜堂是新娘和新郎在正式结婚仪式上行拜之礼,家族长辈主持,并给予祝福。

二、葬礼习俗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庄重和严谨。

在葬礼上,家人会穿上孝服,以示对逝者的哀悼。

在葬礼过程中,有各种仪式和礼节,如告别仪式、烧纸钱、领请客人等。

告别仪式是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送行的仪式,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烧纸钱则是为了向逝者送去物质供应,认为逝者在来世也需要使用。

三、饮食习俗中国人对待饮食十分重视,古代的饮食习俗则更为注重礼仪和习惯。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应该依据五谷为主,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每顿饭前,人们通常会行“举箸礼”,以示对食物的敬重和感恩。

在宴席上,酒桌上的规矩更是有条不紊,如不可自斟自酌,应等待长者和上级先行,严谨而又有序。

四、服饰习俗古代中国的服饰习俗丰富多样,其中之一是儒家文化中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in御俗、书主等艺术形式中,华皇家中产阶级代表,五个上等艺术形式,各自特点而闻名于丘强寻豁郁等艺术御俗时期传统社会,在道教、空王的配乐中属于饮食。

数学艺术和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书写和数学计算来加深对礼仪文化的理解。

五、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体现了尊重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师长是一种美德。

尊重和谦虚的态度在古代礼仪习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男女之间的交往中,也有着一系列的礼仪规矩,如男子应该率先行礼,女子则应该谦虚有礼,有时间地裹住嘴或装束高雅。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
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无比的繁琐,但是不难看出在这些繁琐的礼仪中蕴含着对婚姻的希翼和憧憬,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传统婚俗
传统婚俗礼仪
三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徵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里缔造婚姻关系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男家向女家求婚,延请媒人做媒,女家同意後,再收纳男家送来的订婚礼物,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古时纳采礼物用「雁」,这有四个基本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

二是不失时、不失节。

三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夸越。

四是用雁在当时还有比喻其从一而终、不在醮之义,这是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

在今时今日,男家是用生面,肉包盒担到女家,女家则需回以纱巾、糖、荖、绸巾、花肚等物。

问名
「问名」即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问名的目的有二:防止同姓近亲婚姻;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纳吉」即问名,若卜得吉兆,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
男方使遣媒婆致赠薄礼到女家,告知女家议婚可以继续进行,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纳徵
「纳徵」即正式送聘礼,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谓之纳徵,今称「过大礼」。

在对偶婚制时期,聘礼的性质是新郎以赠物表示对女方的好意或尊敬,以此证实自己有维持妻子的能力。

另外,聘礼表现出男子能担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标志,这反映出私有制社会里以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财富和权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以表达男子维系家庭能力的风俗到现时的阶级社会并没有骤然消失。

男订过礼
礼金价钱丰俭由人
礼饼一担(一百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经济情况而定。

通常每款分做两包,不论多少斤。

发菜是不可缺少,其他的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及鱼肚等等。

三牲鸡两对(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即一片相连开二)。

鱼大鱼或鲮鱼,取其腥(声)气。

椰子两对(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取其有椰有子。

酒洋酒或米酒共四支。

四京果龙眼乾、品枝乾、合桃乾即连壳花生。

生果取生生猛猛之意。

茶叶、芝麻因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常以茶叶为礼物,即祝愿种植不移之子,亦暗喻好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反悔,亦即所谓「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 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乾、龙眼乾,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
金、以及龙凤烛一双及对联一幅。

备注:所有礼金、礼饼及礼品均需双数,取好是成双之意。

女家回礼
女方回礼,必须具备茶叶及生果,其他还有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贺维巾;长裤(长命富贵);皮带、银包(内置利是)及鞋一双(意同偕到老);扁柏、姜;回聘金、茶煎堆、松糕大发、槟椰受一个,余数全回给男家(指一郎到尾)。

备注:切不可送手帕,泛指分手之意。

「请期」即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确定了娶亲吉日後,即派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见,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为六礼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亲迎」意义有二: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亲娘,表现对女子的尊重;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古时,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亲,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

在当时,亲迎被看成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依据。

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

然而一但举行了亲迎後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娘就只能认命而从一而终了。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中的禁忌
结婚习俗禁忌一:串门
在中国的传统结婚习俗中,新婚后去串门是对亲友不吉利的。

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内不要去亲友家拜访,特别是那些有老人在的人家,更要忌讳。

结婚习俗禁忌二:准新郎独睡婚床
新婚之前婚床准备装饰妥当后,就只等着新娘的入住了。

不过,在婚前,准新郎是不能独自睡婚床的,否则会认为意味着他婚后会孤独一人,是不吉利的。

如果实在没其他休息的地方,就可以找一名未成年男童一起睡新床即可。

结婚习俗禁忌三:孕妇送亲
在传统结婚习俗中,婚礼当天,新娘出门时,亲人朋友会送亲。

不过那些怀有身孕的亲友却是不宜相送的。

因为古人认为孕妇象征着
血光之灾,是不祥的。

而且送亲时人多场面又杂乱,一不小心也会有安全隐患的。

结婚习俗禁忌四:“回门”时留宿娘家
在传统结婚习俗中,新娘出嫁三天后要带着新郎一起回娘家,被称之为“回门”。

但回门当天是不能在新娘家过夜的,必须返回新郎家,而且要在天黑之前赶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