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 教案
滔滔多瑙河教案3

滔滔多瑙河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演唱《幽静的山谷》,唱准弱起拍,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2.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与表现弱起乐句的韵律,感受歌曲的感情。
2.难点:唱好弱起乐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三单元:滔滔多瑙河蓝色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第二长河,被人赞美为“蓝色的多瑙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的东坡,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的利纳附近注入黑海。
它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二.欣赏《瑞士山河》、《孤独的牧羊人》:1.欣赏《瑞士山河》:听一听什么感觉?2.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歌曲的特殊唱法。
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的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而且用这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一会儿真声,一会儿假声,形成奇特的效果。
3 .再听一遍:你听到了歌声中的“咿、噢、来”等各种衬腔吗?这种源于山里牧羊人呼喊的声音有什么特征?4.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这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作品,听一听,歌曲的演唱与《瑞士山歌》有哪些相似之处?5.复听:请在“来咿噢都”处轻轻地和着拍子拍手。
6.模仿一下大跳的唱法。
三.学唱《幽静的山谷》:1.自由读歌词:2.按节奏读词,由老师带领着,体会弱起小节,正确的换气、分句。
3.分句学唱歌曲:注意一音两字、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可以适当示范。
4.完整地唱歌曲:提醒学生正确换气、分句。
分析歌曲:第一乐句以级进为主,第二乐句两次四度大跳使旋律突然明朗。
第三乐句6小节,前半句运用附点节奏,啬了音乐的动感,后半句再现了第一、二乐句的音乐元素,在回味中结束歌曲。
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

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单元目标:1、感受欧洲民间音乐,初识欧洲民间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丰富审美情趣。
2、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感受瑞士民间特有的真假声交替的“约德尔唱法”;聆听《苏格兰风笛》,了解苏格兰风笛的构造、音色与演奏方式,感受苏格兰民族这一特性乐器的优雅、悠远的风格特点。
3、学唱德国民歌《幽静的山谷》和意大利民歌《来和我划船》,在合唱、轮唱中关注与他人合作,能有意倾听并注重声部间的平衡与和谐,体验合作的愉快。
4、在结合听赏的综合性演奏活动《水上音乐》中,能恰当地把握速度与力度,能对同伴在合作与演奏时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瑞士山歌》教学目标:1、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风笛的演奏方法。
2、对比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的乐曲,了解乐器不同形制、不同演奏方式对音响效果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风笛的演奏方法。
2、对比爱尔兰风笛和苏格兰风笛的乐曲,了解乐器不同形制、不同演奏方式对音响效果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瑞士山歌和约德尔唱法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1、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爱尔兰。
2、出示爱尔兰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
3、播放视频,观赏爱尔兰和生活习俗。
4、播放爱尔兰风笛:初听、感受音乐的情绪。
学生交流初听的感受。
5、简介风笛:又名风袋管,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民间乐器。
风笛属管乐器,发声原理类似于风琴、手风琴以至于口琴,靠气流振动簧片发声。
其发音原理是演奏者向风袋内充气,再把风袋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风袋上的簧管内鼓簧发音。
6、观看图片,了解风笛的基本分类: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
7、观看两段风笛视频,了解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的演奏方法。
8、简介《音乐之声》和《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曲目。
歌曲的演唱形式为表演唱。
歌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曲调生动活泼。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凑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精品教学资料,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程教学过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
德国: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
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
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 1.欣赏《瑞士山歌》:听一听什么感觉? 2.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歌曲的特殊唱法。
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的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而且用这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一会儿真声,一会儿假声,形成奇特的效果。
3.再听一遍:你听到了歌声中的“咿、噢、来”等各种衬腔吗?这种源于山里牧羊人呼喊的声音有什么特征? 4.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这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作品,听一听,歌曲的演唱与《瑞士山歌》有哪些相似之处? 5.复听:请在“来咿噢都”处轻轻地和着拍子拍手。
6.模仿一下大跳的唱法。
三、拓展:原生态唱法 1.介绍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教学过程 6. 分析结构 二部曲式,快板,这个主题音乐具有明显的快速舞曲特点。
苏教版小学音乐五下《多瑙河之波》PPT课件

作者简介
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899年〕,奥地利作曲 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7岁时创作了第一 首圆舞曲。19岁组织了自己的乐队并正式登台指 挥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约翰·施特劳 斯开始了辉煌的音乐创作与演出生涯。被人们誉 为“圆舞曲之王”。主要作品有:轻歌剧、圆舞 曲及其它舞曲共479首(其中圆舞曲400余首)
分段欣赏
引子:AB
音乐展现了多瑙河什么时候的景色? 小提琴的震音,表现薄雾缭绕、寂静的
多瑙河晨景。
主题A 圆号 多瑙河主题
充满希望的上行音型,逐渐增强的力度,宛如东 方晨曦初露,生机盎然。
引子主题B 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力度:变强 速度:变快 节奏:圆舞曲节奏 音色:木管 小提琴 表现天色渐渐明亮,生机勃勃,使人感到振奋。
我 们 来 唱 歌 唱歌, 我们 来 跳 舞 跳舞.
主题B:流动、舒畅而兴奋, 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第四圆舞曲 AB
用“绿”跟音乐模唱
主题A
妩媚清丽 优美动人 富有歌唱性
主题B 附点音符 舞蹈节奏 兴奋活泼 热烈奔放
第五圆舞曲
起伏回荡 柔美温情
热烈欢腾 全曲高潮
听辨与回答
下面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前面哪几首圆舞曲 的某些段落?音乐情绪有什么特点?
神奇美丽的多瑙河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 它发源于德国西南 部,自西向东流经10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 家最多的河流, 注入黑海,全长2850km。
多瑙河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8种颜色:6天棕 色,55天浊黄色,38天浊绿色,49天鲜绿色,47天草绿 色,24天铁青色,109天宝石绿色,37天深绿色。
卡拉扬指挥《蓝色多瑙河》
引子A--引子B-- 1A-- 1B-- 2A--2B-- 3A-- 3B-- 4A-- 4B-- 5A-- 5B-- 结束部
多瑙河之波教案

欣赏《多瑙河之波》——选自西师版六下第四单元《江河之声》教材分析:《多瑙河之波》选自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江河之声。
乐曲由罗马尼亚作曲家伊凡诺维奇创作,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四首小圆舞曲组成。
优美、舒展。
手风琴独奏。
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A徐缓委婉,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一般;紧接着的第二主题B,每一乐句都先紧后松,反复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
第二小圆舞曲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丰富,也以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
第一主题A的舞蹈气氛比较强烈; 第二主题B使用了大量的跳进音程,但仍然保持着流畅的特点,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
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旋律实行趋于委婉平和,使乐曲带有歌唱的色彩。
动人的第四圆舞曲主题,曲调宽广而又柔和,使人联想到风光旖旎的多瑙河欢畅的流水。
结尾部分先将序奏的素材加以演变发展,然后再现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和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B,然后通过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
学情分析:手风琴这个乐器六年级学生没有在教材中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感受、聆听等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手风琴的基本性能。
出示乐器,协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要素。
本课中区别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需要学生通过感受、交流找出其音乐要素,了解所有音乐形象都是音乐要素的构建。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起伏跌宕的旋律线条以及所表现的多瑙河美丽风光。
2、通过画旋律线条感受主题一、主题二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不同音乐画面。
3、通过聆听、合作、哼唱、小组交流抓住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不同画面。
教学重点:通过画旋律线感受乐曲主题一、二不同的音乐要素与音乐画面。
教学难点:听辨两个音乐主题,能用不同的旋律线表现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手风琴导入:1)出示手风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乐器?”2)“对它了解多少?举手交流交流?”师:手风琴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分为键盘式手风琴与键钮式手风琴。
蓝色多瑙河的教案

蓝色多瑙河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蓝色多瑙河教学目标:1. 了解蓝色多瑙河的地理位置、特征和重要性。
2. 掌握蓝色多瑙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 蓝色多瑙河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2. 蓝色多瑙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蓝色多瑙河的地理位置和特征的理解。
2. 学生对蓝色多瑙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整合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 地图和图片资料。
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图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蓝色多瑙河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蓝色多瑙河在哪个国家流经吗?它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蓝色多瑙河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包括流经国家、长度、流域面积等。
2. 分析蓝色多瑙河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特点、河岸地貌、水文特征等。
3. 探讨蓝色多瑙河流域的人文景观,包括沿岸城市、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蓝色多瑙河流域的城市或景点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该城市或景点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3. 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所了解的信息。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蓝色多瑙河的地理位置、特征和流域景观。
2. 引导学生讨论蓝色多瑙河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总结学习成果,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通过绘制海报、写作或制作PPT等形式,进一步展示对蓝色多瑙河的理解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蓝色多瑙河相关的练习题。
2. 布置写一篇关于蓝色多瑙河的作文,包括对其地理特征和环境保护的看法。
六上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滔滔多瑙河教材学情简析:蓝色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第二长河,被人赞美为“蓝色的多瑙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的东坡,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的利纳附近注入黑海。
它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支流廷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摩尔多瓦等7国,最后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km。
它不仅连接着中欧和南欧,还是欧洲的文明纽带,多瑙河流域也是现代欧洲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滔滔河水孕育了人才辈出的乐都维也纳。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大师。
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2.音乐知识的拓展,了解约德乐山歌的独特唱法,再联系到原生态唱法,接受并体会各种不同的文化和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与表现弱起乐句的韵律,感受歌曲的感情。
教学难点:唱好弱起乐句。
教学准备1、钢琴2、磁带、录音机3、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意大利:公元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等文化与科学巨匠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见到精心保存下来的古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
德国: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
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
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欣赏《瑞士山河》、《孤独的牧羊人》:1.欣赏《瑞士山河》:听一听什么感觉?2.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歌曲的特殊唱法。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四单元 涛涛多瑙河 第一课时 苏少版

第四单元涛涛多瑙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唱《幽静的山谷》。
[教材分析]:《瑞士山歌》在瑞士山区,牧人们常常用号角或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来传递各种信息。
久而久之,他们竟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真假声交替的约德尔唱法。
这种唱法称为瑞士山歌的特色。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经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歌曲。
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玩木偶戏时的情景。
演唱形式为表演唱。
歌词采用拟人化得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曲调生动活泼。
《幽静的山谷》这是一首德国民歌,由我国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译配。
歌曲为D大调,四四拍,弱起。
歌曲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乐句以级进为主。
第二乐句两次四度大跳使旋律豁然明朗。
第三乐句6小节,前半句运用附点节奏,增加了音乐的动感,后半句再现了第一、第二乐句的音乐元素,在回味中结束歌曲。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学会演唱歌曲《幽静的山谷》;2.通过演唱《幽静的山谷》,掌握弱起拍歌曲的演唱,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的魅力;3.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教学重、难点]:学习约德尔唱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钢琴、配套CD[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你们肯定都吃过“阿尔卑斯奶糖”吧?生:回答。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阿尔卑斯山脉呢?2、师图片展示阿尔卑斯山脉美丽的自然风光。
3、师:那你们知道阿尔卑斯山脉在哪里吗?介绍:欧洲中南部大山脉,是一条不甚连贯的山系中的一小段,该山系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过南欧和南亚,直到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从亚热带地中海海岸法国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内瓦湖,然后再向东-东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脉遍及下列6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仅有瑞士和奥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尔卑斯型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听赏第一圆舞曲
美丽的多瑙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感受)
师总结:第一主题是小调,旋律徐缓而委婉,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水,请我们班的女同学一起随老师来表现一下吧!
(女生随琴声哼唱第一主题旋律)
(2)师:美丽的多瑙河不断向前流淌,现在她到哪里了?(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拍子舞曲风格的一般特点。
2、通过音乐各要素的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的情感,传递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点:
感受圆舞曲韵律特点,联想多瑙河迷人的风光。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结构,能熟练听辨主题旋律,并能用打击乐器或舞蹈动作即兴表演。
7、教师弹奏电子琴,逐句学唱,歌曲分为三部分:A+B+A,三段体结构。
由学生分别体会感受每乐段的情绪,并作总结。
8、通过分析乐曲,奏圆舞曲的节拍,轻快,优美,完整的歌唱。
四、课堂小结:
在轻快,优美,热烈,奔放的旋律中,我们学完了《多瑙河之波》。多瑙河的音乐是美妙的,多瑙河的风景是迷人的,多瑙河的歌声更是灿烂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将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开拓更壮更美的山河,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谱写成美妙的乐章!
师总:从涓涓细流,到波涛澎湃,从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此过程中,历经了多少的磨难。今天的多瑙河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富饶,是她不断努力地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家要向她所学习的。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
三、课题展示
1、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被人们称为“蓝色多瑙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蜿蜒在 欧洲大地上。多瑙河的两岸有许多美丽的城市,她们是:恩根斯堡、维也纳、布拉迪斯拉、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等。她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兰色的飘带上。其中,维也纳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感受这美丽的河流吧!
二、听赏
1、大家随着一首轻松、优美、情绪热烈的音乐走进课堂。听后,请说出这是什么体裁的音乐?(奏鸣曲、进行曲、圆舞曲等)
2、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舞时两人成对旋转。18世纪后半叶,圆舞曲始用于城市社会舞会。19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其特点为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具有鲜明的“强、弱、弱”的节拍感。
教学难点:
1、掌握三拍子舞曲的基本节拍,节奏旋律和曲式结构的特点。
2、让学生充满热情地用三拍子激发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听音乐《蓝色多瑙河》(闭眼欣赏)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它蜿蜒曲折游历9个国家,它奔腾不息,全长2850千米。它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用她蓝色的锻带给大地装点亮丽;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哺育着两岸人民繁衍生息。它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的名字叫——多瑙河。
《多瑙河之波》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听《多瑙河之波》。乐曲《多瑙河之波》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圆舞曲的韵律特点,联想多瑙河迷人的风光,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结构,进一步了解圆舞曲的基本特点。
本课设计通过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片段创设情景,为学生学习圆舞曲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以听觉领先,分段感受乐曲,并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结构,了解圆舞曲的韵律特点,在完整欣赏中能听辩不同的主题旋律,通过对比欣赏其他圆舞曲片段,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进一步了解圆舞曲的基本特点。
2、听了多瑙河的简介,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多瑙河,聆听它带给我们美妙的音乐。
3、听后,让学生感受音乐体裁的特点------“强、弱、弱”
4、用轻轻拍手的形式来学习,强调圆舞曲的音乐特点,“强、弱、弱”的结构。
5、随着音乐,用“啦”、“噜”或者闭口哼鸣来熟悉旋律。
6、用划旋律线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正确的音高,特别是变化音。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唱、记忆一些乐曲的主题旋律,积累音乐素养,并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体裁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补充完善音乐知识的结构体系。
作为音乐课堂,既要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基地,又要接受全世界的优秀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更浓。
(4)师: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正是有着这一份坚韧和勇敢,才会有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条美丽的河流。今天的人们离不开她,因为她给我们带来了生命与富饶。今天的人们更要热爱她,因为她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万物的滋养。今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她呢?
(听第四圆舞曲,小组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
教学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自己的音乐素养的积累和一定的知识结构,所以在本课中通过一定量的音像资料的对比听赏,使学生对于以往不够熟悉的圆舞曲,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因为圆舞曲这种音乐属于宫廷音乐,离现在的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但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的媒体,将学生的视野扩大,拉近与圆舞曲的距离,接受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
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都无所谓惧;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辛,都奋勇前进。这是快乐者的歌唱,这是勇敢者的舞蹈。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快乐吧!
(随主题音乐用手模仿浪花飞溅的场面。)
(3).师:历经一番艰辛与困苦,多瑙河更显得宽广、稳重。此时的她正在思考着怎样的问题呢?
(听第三圆舞曲,学生交流、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