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建构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专题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在新的发展进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清醒认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阔前景。

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以什么为指导、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围绕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一、概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核心思想在于,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简单映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基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产物。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课程设计注重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同时,建构主义课程研究也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提倡个性化教学和合作学习,以促进每个学习者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需要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在探究和合作中建构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课程评价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过程性。

它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建构主义课程评价通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档案袋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致力于构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知识建构过程和个体差异的课程模式。

它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同时,它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帮助学习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建构主义课程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

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营销传播的广阔领域中,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的研究与发展历经了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这一理论旨在通过整合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实现信息的协同传播,从而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

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模式。

在理论建构方面,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从最初的概念界定到后来的理论框架构建,再到具体的应用策略和方法,都经过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学者们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媒介环境、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批评与反思。

在理论批评方面,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和质疑。

一些学者指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完全实现信息的协同传播,因为不同传播渠道和媒介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信息的整合变得复杂而困难。

一些学者还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过于强调传播手段的整合,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论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一理论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看到更多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深入探讨和批评反思,以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1. 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的重要性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理论自诞生以来,便以其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营销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单一的营销手段已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的多元化需求,而IMC理论则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全面和高效的营销解决方案。

4、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4、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9
文献综述
3、文献的分类及其搜集
(1)文献的分类
a. 书,包括专著、论文集、教科书、工具书; b. 期刊 学术性期刊、工具性期刊、政策性期刊 c. 报纸 d. 学位论文 e. 会议论文 f. 会议报告和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文CSSCI来源期刊 China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教育类) 1教育研究,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010)82014985 2高等教育研究,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430074)(027)87543893 3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100871)(010)62751216 62754971 4电化教育研究,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730070)(0931)7971823 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021)62232305 6比较教育研究,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00875)(010) 58808310 7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文南楼403室(100084)(010)62788995 8教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00875)(010)58807942 9教育与经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430079)(027)67865330
4
理论研究概述
2、归纳推理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是教育研究中 运用得最多的推理方式。
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将前提中包含的事实全部呈现出来,其中每项事实都包含 相同的性质和规律,由此得出结论; 不完全归纳推理:依据前提中的部分事实和某些规则作出一般性的结论的 方法。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开题报告导师意见

开题报告导师意见

开题报告导师意见开题报告导师意见开题报告导师意见篇【一】为确保论文写作质量,督促学生在校期间收集足够资料以保证后期顺利开展论文写作,体现开题报告的真正意义,进一步规范论文指导工作,经请示教务处并结合资料收集和开题报告撰写、师生交流的实际情况,现对论文开题和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和指导意见:1、开题报告中的选题理由和意义、研究计划(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即论文内容框架、研究目的、拟解决的难题、参考文献)必须真正体现学生对论题的把握、思考和资料占有情况。

2、在资料收集方面,必须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图书资料借阅和cnki期刊网下载的便利条件。

借阅的图书由于受借期限制,应于离校前复印需要参考的内容。

下载的期刊文章应保存于u盘,并建议学生打印出纸质文稿以方便写作时参考。

3、开题报告中的论文研究内容视为论文提纲初稿,可要求至一级标题,学生离校前(至迟不得超过2月上旬)应另交包含二级标题或更详细脉络的正式提纲。

教师同意论文提纲后,允许学生在后期写作中微调,但主题内容不得偏离已确定的选题。

4、开题报告中不写论文写作各阶段的时间要求(时间要求由教师在论文任务书中下达)。

5、开题工作一律由指导小组统一进行。

指导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主要检查以下内容:①学生在选题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难题方面,对论文主题的把握程度和思考情况。

②资料占有情况,指导小组要检查学生复印纸质图书资料和下载期刊网文章(注意:caj或pdf格式文章,而非网页文章)情况。

对于纸质图书资料,著作类应至少复印封面交指导教师留存备查,期刊类应复印所参考文章的全文,并另复印参考文章的首页交指导教师留存备查;对于下载的期刊网文章,应用u盘将下载的全部文章拷贝给指导教师留存备查。

③检查是否仍存在重题情况。

6、达不到开题要求的,指导小组应责令学生修改开题报告、补足资料,于学生离校前另行开题。

7、开题报告形成过程中,选题可做学科内调整。

开题报告获得通过,选题即不得再行改动,否则即会出现论文与开题报告不一致。

历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学科背景介绍: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变迁,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阐释,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历史学既是深入了解过去的工具,也是探索未来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重点探讨历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包括其方法论、理论构建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方法论综述: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历史现象的学科,涉及到广泛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断探索并改进方法论,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其中,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史、社会调查等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综述了相关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深入剖析了其优劣,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

理论构建综述:历史学的理论构建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之一。

历史学家利用现有理论框架和概念来阐释过去的事件和现象,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以解释历史现象。

本文将综述历史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历史学、社会历史学等。

同时,对这些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理论建构。

研究成果综述: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与解读。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综述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对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对历史时期、历史体制的比较研究等。

通过阐述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历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该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对历史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这包括对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新的理论构建和跨学科研究的推动等。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数字化历史研究和公众历史研究等新兴研究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我们将为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论: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应用实践及不足之处。最后,文章总结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前景。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深受教育界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性和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 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的。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评价标准 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4、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总结与反思阶段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对学生 和教师的反思和提升。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念,它强调学习者的主 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意义建构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培训、康复和心理学等领域提 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发展思路。
摘要
本次演示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探讨了其发展历程、主 要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然后从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
未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等技 术来支持意义建构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 加实践和案例研究
,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建构理论研究综述1 引言意义建构理论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涉及三个学科,分别是Russell、Stefik、 Pirolli[1]开展的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Karl Weick[2]完成的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以及Brenda Dervin[3]进行的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

本文主要围绕Dervin的意义建构理论展开。

意义建构理论是以构建主义理论[4]、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以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核心[5]的理论方法。

意义建构是指人们赋予经历意义的过程[3],也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建构或非建构,即信息设计的过程[4]。

意义建构理论具有鲜明的构建主义和用户导向的特色,目前已经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之一[6]。

Ying Ding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1991年间,在因子“信息需求和用户研究”中,Dervin的影响因子为0.81,仅次于Kuhlthau的 0.84;在1992年~1997年间,在因子“信息查询行为模型”中,Dervin的影响因子排在第二[7],由此可见Dervin的意义建构理论在学术界已经具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意义建构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乔欢等部分学者的相关工作[8-10],尚未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的成果。

鉴于此,本文针对Brenda Dervin的意义建构理论进行系统的综述。

2 方法2.1 文献收集本文主要通过被引文献数据完成意义建构理论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

意义建构理论的早期工作出现于1976年Dervin的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human information needs: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一文[11]中,相对完整的工作出现于1983年Dervin在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年度会议上的报告An overview of sense-making research:Concepts,methods and results to date[3]。

在前期的文献调研发现围绕意义建构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引用了这两篇经典文献,据此,笔者以上述两篇文献为来源文献,在SSCI、Elsevier Science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以及谷歌学术中完成了引用文献的收集工作,共获得相关文献817篇。

2.2 文献选择本文的文献收集工作完成于2013年6月28日,具体工作如下。

(1)将817篇文献的基本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对文献去重后得到522篇文献。

(2)通过阅读剩余522篇文献的标题和摘要,排除完全不相关以及仅提及意义建构理论的文献,最后得到92篇相关文献,其中30篇主要涉及理论演化,62篇涉及理论的应用。

3 意义建构理论及演化3.1 意义建构理论的提出上世纪70年代,基于Dewey[4]、Taylor[12]和Artandi[13]等学者的工作,Brenda Dervin质疑了信息的经典定义[11],并提出了信息的意义由使用者决定的观点。

随之,Dervin及其团队历经8年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意义建构(Sense-making)理论[3],其基本假设包括:①现实世界不是完整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普遍存在的间断或鸿沟组成;②信息不能独立于人存在,是人类认知的结果;③信息是主观的,受限于个人的生理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情境;④信息的查找和使用不再是一种传递活动,而是一种构建活动;⑤与传统方法关注信息源的使用不同,意义建构更关注个人直接或者间接的观察以建构现实的图景并用于指导行为;⑥信息建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

意义建构是人类认知与信息行为过程的有机结合[3]。

意义建构涉及多种不同的情境,其中每个情境由个人角色与时空环境组合而成,情境间由于个人的认知差异,会形成某些行为障碍,对此,人类通过自身认知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达成解决方案。

Dervin将此解释为“允许个人建构和设计自身时空运动的内部(即认知的)和外部(即程序上的)行为”[14]。

意义建构理论最初表现为由3个元素组成的三角模型(图1),分别是情境(Situation)、鸿沟(Gap)和使用(Uses)。

其中,情境是指意义被构建的时空背景;鸿沟是有待解决的需求(needing bridging);使用则是个人建构的新的意义[3]。

如图l所示,情境和使用之间存在必须面对鸿沟(Gap-faced),为了跨越之,需要一个中介(Gap-bridged)[15],即桥梁(Bridge),据此形成了意义建构理论的四要素模型(图2)。

桥梁可以理解为获得答案、形成想法以及获取资源等[15]。

图1 意义建构理论三角模型[3]图2 意义建构理论四要素模型[3]为便于理解,Dervin通过隐喻对意义建构理论进行了解释[16]。

情境代表历史、经验、个人认知等;鸿沟代表困难、问题、阻碍等;桥梁代表想法、答案、资源等;使用代表帮助、阻碍、影响等。

Dervin将意义建构的过程形象的表示为,个人在认知的道路上前行,在某一情境(Situation)下,由于自身的认知缺失,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Gap),为了继续前进,势必要借助桥梁(Bridge)以实现跨越,从而解决问题(Uses/Helps) (图3)。

早期,核心隐喻只包含情境(Situation)、鸿沟(Gap-faced)、桥梁(Gap-bridged)和使用 (Uses/Helps)。

后继研究中,加入了“动词论(Verbings)”以及“语境(Context)”。

图3 意义建构的隐喻[17]3.2 意义建构理论的新视角3.2.1 动词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对于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某一状态或者实体的分析研究,而没有关注过程和动态[18]。

但是,意义建构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人类的主观想法可以改变,关注的是一种传播沟通行为,即动态行为。

基于此,Dervin 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词论(verbing) [19]的观点。

所谓动词论是指用动词取代名词,即意义建构理论聚焦于人们为了建构意义而进行的内在和外在的沟通过程[20],关注的是每一时刻的变化,即更加关注人们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某一事物认知的变化过程[21-22]。

3.2.2 合作式意义建构传统意义建构研究主要关注个人处理意义建构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意义建构理论不仅可以指导个人认知世界,还可以指导多人的合作意义建构。

基于此,近十年来关于合作式意义建构的研究,成了意义构建理论的新焦点[23-27]。

合作式意义建构是行动者开放式进出合作意义建构空间并暂存任务策略的沟通互动过程[20],其沟通本质是团体成员合力搜寻与形成一个共享的描述以完成共同的任务,即找到彼此间的知识纽带[20]。

目前,对于合作式意义建构的研究主要围绕空间性观点[23-24,27]和意义建构的互动形态[26]两方面进行。

3.2.3 意义建构元素的权重分配意义建构理论无论是三要素(情境-鸿沟-使用)模型还是四要素(情境-鸿沟-桥梁-使用)模型,都没有提及在整个环境下每个要素的权重。

Kari[28]认为意义建构模型在逻辑上并不完美,因为它默认假设了每个元素的权重在模型中相同。

四要素模型的典型过程是个人在某一情境下遇到鸿沟,然后架构桥梁,再从构建意义中获得帮助。

但是情境相对于其他三要素而言,权重是不同的。

情境并不仅仅发生在意义建构之前,而是意义建构发生在情境[28],如图4所示。

图4 情境中的意义建构[28]4 意义建构理论在方法学上的应用Dervin的意义建构理论并不仅是一个信息行为模型[29],其更主要的价值是作为信息行为模型的元理论,有三点理由:一是该理论具有一系列关于现实的基础假设;二是意义构建理论使用了大量隐喻;三是就更抽象的层面而言意义建构理论关注个人在信息行为过程中每一时刻的动态表现。

意义建构理论的方法学应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研究问题框架设计、问卷设计以及分析与结论[30-32],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意义建构理论与传统访谈法相结合形成的微刻时序访谈法(Micro-Moment Time-Line)。

有别于传统访谈方法,该方法强调采访人员必须围绕意义建构理论三要素的“情境”、“鸿沟”与“帮助”完成对被采访者整个意义建构过程的访谈与分析。

该方法结合中立型提问则可以收集到更为翔实的数据。

4.1 微刻时序访谈法微刻时序访谈法是半结构化方法,适合理解和获取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信息。

具体而言,在研究者确定了研究问题后,需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并对其所处语境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列出访谈提纲;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改变问题的顺序或添加相关问题;访谈至少涉及三要素中的两个,同时所有数据必须与微刻(Micro- Moment)相关联[33];该方法要求受访者对整个事件进行重构,需要其描述在特定语境下如图5所示的事件逐步(Step-By-Step)变化情况,即在每个特定时刻,需要受访者描述相应的情境、鸿沟与帮助,即每个微刻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实证研究中,微刻时序访谈法通常会根据意义建构模型对应的“情境”、“鸿沟”、“使用”三要素进行提问,常见问题如:首先发生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随后发生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以此类推[32]。

微刻时序访谈法基本的模式是采访者和受访者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当直接交流无法实现时,衍生了一些变化的访谈形式,比如根据时间线上核心的步骤和问题,选取出“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通过简短的电话访谈达到目的[34-36];通过访问分析获得一般语境与其中的共性问题,然后再通过对受访者微刻描述的分析得到特殊情境中的相关问题[37];或者要求受访者详细描述特定微刻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3],以达到访谈的目的。

相比其他访谈方式,微刻时序访谈法具有鲜明的特点[3]:①比传统的访谈时间长,通常为60~90分钟;②能够激发受访者和采访者的兴趣;③尽可能减少结构化的访问;④在访谈前,通常会对受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

该方法可以使受访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对话更为自由,从而获取更多的数据,避免出现传统结构化访谈所出现的问题,比如:传统问卷中的封闭型问题,被调查者只能选择给定的答案,不能给出自己的想法;或传统访谈中易出现采访人员引导被采访人员的想法等 [31-32]。

从根本上来说,意义建构理论为人们自由地思考、观察、实施和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

4.2 中立型提问在很多情况下,图书馆员很难了解读者的需求,读者也难以清晰地表达其需求。

对此,Dervin于1981年提出了一种以意义建构理论为指导的人际沟通策略[3],即中立型提问(Neutral Questions),旨在培训图书馆员的沟通技巧,以了解读者的意图[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