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建构理论 Sense

合集下载

社区情感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综述

社区情感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综述

品位·经典人文·社会82【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TJSR18—003)、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魏智慧,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应用。

李晓钰,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社区情感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综述○魏智慧 李晓钰(天津理工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天津 300384)【摘 要】 社区情感是指个体与社区的联系与连接,基于社区共同生活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包括对社区整体(包括各要素)的依恋感、归属感等各类情感。

目前,社区情感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范式,对动态的理论走向把握还不够成熟,经常是一般性的规律的探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截至至今有关社区情感的实证性研究,为社区情感在其他的领域的应用实践提供经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社区情感;……情感建设;……人际关系社区研究旨在将各种社会关系放到一定的时空中探讨,千丝万缕、纷繁错乱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情感是亘古不变的重要主题,社会学中,情感通常是一种“主观社会现实”,透过情感,我们可以洞悉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甚至社会运行机理,探索情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过程。

现代社区交织着大量异质性不确定性元素,人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波动,无论是情感建设还是具象的社区情感建设对于洞悉当代社会和把握时代的脉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对社区情感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学系统中剩余范畴,在各种经验研究中被慢慢摸索,但至今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范式。

“社区情感”这一概念,社会学至今没有统一的研究框架与标准,英文“sense…of…community”“community…emotion”“community…attachment”这几种译法,也有学者使用community…cohesion等不同词语。

我国关于社区情感有众多表述译法,如“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社区感”,“社区依附”等,对于各种表述之间的关系一直未有明确界定,许多研究都是基于目前学者的经验性研究,本文对社区情感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与整理。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社会建构论的心理观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解构”,二是“重构”。

社会建构论首先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然后力图从后现代视野重新审视和重构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取向。

(一)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批判与解构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格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者站在西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对立面,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

他们反对传统心理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个体主义和科学主义。

1.对主客二元论的批判。

现代主义心理学的首要预设是人生活在主客二元的世界中,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主体的心理、意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认为,这种二元世界的划分只是一种无法“证伪”亦无法“证实”的预设,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

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某个对象,我们就已经进入表征世界。

”在表征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因此“二元世界”的划分是一个武断的、不可靠的预设。

2.对实在论的批判。

实在论主张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的客观实在。

基于这种实在论预设,现代主义心理学相信心理(心灵、意识、人格)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或发现它们。

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学的概念也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

所谓认知、情绪、人格等一切心理特征都不过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

心理(知识)并非是人对心灵本质的揭示或发现,而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或发明。

3.对科学至上论的批判。

在现代主义取向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坚定地主张科学方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社会建构论者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热衷于实证方法的心理学日益淡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

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

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蒋志辉1周兆雄2(1.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湖南永州425100;2.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文在明晰意义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意义建构的本质,分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提出意义建构即联系的建立及细化与抽象。

同时本文对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做出尝试性的探索,提出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不在于对意义建构的质的规定,而在于对意义建构的过程的规定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意义建构;本质20世纪90年代,当建构主义盛行一时,建构主义受到人们的极度热捧,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正像有学者提出建构主义在教育理论界开始独领风骚,各类教育实践也纷纷贴上了建构主义的标签。

[1]而今,随着研究热潮的退却,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建构主义的某些错误倾向,鉴于建构主义的某些极端取向,有学者提出对建构主义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应从理论高度对其作深入的分析和必要的反思。

[2]当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已有的研究时,发现诸多研究是从对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及对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等的思考,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转向从哲学认识论上反思建构主义,但这些研究似乎对意义建构本质的解释并不彻底,还存在很多困惑点,这也是造成对建构主义盲目应用的根源。

因此,笔者试图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解析意义建构的本质,并对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作出尝试性的探索。

1意义建构本质的解析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构成判断与推理的基本单位。

如果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就必须要明确概念,否则,就缺乏讨论问题的逻辑基础。

因此,我们要探讨建构主义意义建构的本质,首先应理解意义的概念。

1.1何为意义什么是意义呢?在心理学上,意义并不是建构主义所独有的概念,它衍生于认知主义某些观点。

最典型的关于意义的解释是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他认为,所谓有意义,是指观念或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

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或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某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

5第五章 理论建构

5第五章 理论建构

(三)微观理论(Low-level theory)
• 针对特定具体现象,涵盖范围狭隘,即具 体的命题(proposition)或假设 (hypothesis)。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 (1) 结构简约性: 理论结构愈简练 愈好。
(2) 解释精确性: 理论解释放精 确愈好。
第三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
变量
命题
假设
一、概念
• 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 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 抽象是说概念所指涉或描述的是一些具体事件或 现象的某一特质或层面 。 • 概念由定义构成,定义是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
概念的各种特征间的关系
二、研究变量
• 理论建构是从观察开始,同时利用归纳推 理从这些观察中推导出一个理论的过程。
一、理论建构的宏观视角讨论
• 理论建构(Theory constructions)前的工 作即大胆假设,它可来自于经验亦可来自 于个案研究或文献探讨
• (1)假设某理论成立会有哪些命题,把其 中一些命题抓出来验证,若H0:无关而又 拒绝H0,则接受命题,若接受 H0,则推翻 命题与理论。无人不能直接验证理论的正 确性,我们只要找出几个关键性命题加以 验证,若不合则拒绝。
(3) 涵盖广泛 性::解释范 围愈广泛愈好。
四、理论的功能
了解
解释
预测
控制
五、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 探索性研究(事先无理论)的步骤 :
• 1.选择某现象,并发觉该现象有关的各种特性(例如: 性向→内外性) • 2.衡量不同情境下该特性的表现(例如:是否与社会化 有关) • 3.分析该特性与情境系统是否存在某种系统性的模态 (pattern)或规律 • 4.将该模态或规律予以理论化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义学一.语义学(Semantics)的定义: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尤其是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二.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1)意义与指称(sense and reference):意义与指称是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术语,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意义(sense)是一系列抽象语义特征的集合,与语境无关,可以在字典中查到。

而指称(reference)是语言形式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指的事物;它涉及语言形式与非语言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意义与指称是意义的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方面,例如“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的意义虽然不同,但其指称一样,都指代天空中的同一颗星星。

2)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指词语所指称的外部世界的事物、状态、抽象情感。

例如:dog(狗)的外延意义是指“一种四肢、有毛、会汪汪叫的哺乳动物”,这种意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

3)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指源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经历、情感、评价、语境等外部因素的意义。

例如dragon一词,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权利”,但在某些英语国家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为“残暴”和“邪恶”。

三.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hip):1)同义关系(Synonymy):方言同义词(Dialectal synonyms):意义相同但方言有差异的词,例如:autumn(BrE)= fall(ArE)。

文体同义词(Stylistic synonyms):意义相同但在文体上或者正式程度上有差别的词,例如:buy(较为随意)——purchase(较为正式)。

搭配同义词(Collocational synonyms):指意义上相同,但是搭配不相同的词。

例如:provide和supply,provide sth. for sb.和supply sth. to sb.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同义词(Synonyms with different emotive or evaluative meaning):意义相同,但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词,例如:politician (政客)含贬义色彩,statesmen(政治家)含褒义色彩。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语义学一.语义学(Semantics)的定义: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尤其是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二.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1)意义与指称(sense and reference):意义与指称是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术语,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意义(sense)是一系列抽象语义特征的集合,与语境无关,可以在字典中查到。

而指称(reference)是语言形式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指的事物;它涉及语言形式与非语言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意义与指称是意义的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方面,例如“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的意义虽然不同,但其指称一样,都指代天空中的同一颗星星。

2)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指词语所指称的外部世界的事物、状态、抽象情感。

例如:dog(狗)的外延意义是指“一种四肢、有毛、会汪汪叫的哺乳动物”,这种意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

3)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指源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经历、情感、评价、语境等外部因素的意义。

例如dragon一词,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权利”,但在某些英语国家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为“残暴”和“邪恶”。

三.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hip):1)同义关系(Synonymy):方言同义词(Dialectal synonyms):意义相同但方言有差异的词,例如:autumn(BrE)= fall(ArE)。

文体同义词(Stylistic synonyms):意义相同但在文体上或者正式程度上有差别的词,例如:buy(较为随意)——purchase(较为正式)。

搭配同义词(Collocational synonyms):指意义上相同,但是搭配不相同的词。

例如:provide和supply,provide sth. for sb.和supply sth. to sb.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同义词(Synonyms with different emotive or evaluative meaning):意义相同,但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词,例如:politician (政客)含贬义色彩,statesmen(政治家)含褒义色彩。

16--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16--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吸取了众多学习理论,尤其是皮亚杰、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建构主义对“什么是学习活动的本质”从整体上及一定的认识论角度作出了科学的分析。

一、建构主义的认知论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第一,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镜面式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第二,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主体的认知结构亦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现代的建构主义有多种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极端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

极端建构主义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突出强调认识活动的建构性质,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主体的建构,我们不可能具有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认识活动就是一个“意义赋予”( sense making )的过程,即是主体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出对外部世界的意义;其次,是对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的绝对肯定,认为各个主体必然地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基础(或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就同一个对象的认识而言,相应的认识活动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必然地具在个体的特殊性。

在极端建构主义者看来,个人的建构有其充分的自主性,即是一种高度自主的活动,也就是说“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极端建构主义也常常被称作“个人建构主义”(personal constructivism)。

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对认识活动的社会性质的明确肯定,认为社会环境、社会共同体对于主体的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个体的认识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所谓的“意义赋予”包含有“文化继承”的含义,即经由个体的建构活动所产生的“个体意义”事实上包含了对于相应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继承。

认知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识的,对心理学作了狭义的说明。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第5-6章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第5-6章

Chapter 5 Meaning1. Semantics(语义学)Semantics is the study of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units, words and sentences in particular. (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尤其是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

)2. Meanings of “meaning”1). Meaning:Meaning refers to what a language expresses about the world we live in or any possible or imaginary world.(意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关于现实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的想法。

)2). Connotation: (内涵)Connotation means the properties of the entity a word denotes.(内涵指的是一个词所指称的实体的特征。

)3). Denotation: (外延)Denotation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nguistic unit and the non-linguistic entity to which it refers. Thus it is equivalent to referential meaning. (外延涉及语言单位与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它跟指称意义是一样的。

)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aning,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Meaning refers to the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symbols with the real world.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an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pproaches.Concept is the impression of objects in people’s mind.Connotation is the implied meaning, similar to implication.Denotation, like sense,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with objects, but makes the abstract assumption ofthe real world.4. The referential theory1). DefinitionThe theory of meaning which relates the meaning of a word to the thing it refers to, or stands for, is known as the referential theory.(把词语意义跟它所指称或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理论,叫做指称理论)2). The semantic triangle (语义三角)Ogden and Richards presented the classic “Semantic Triangle”a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diagra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一意义建构理论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书情报学研究大多以“系统”为导向,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评价。

70年代后,学科重点开始向“人”转移。

1976年,美国学者Brenda Dervin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重新对信息本质、人的主体性、信息传递过程等问题加以思考,并且对信息经典定义提出质疑。

Dervin认为,有关信息的“狭义”定义,更适用于通信领域,当这一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时,其局限性便显示出来。

外在世界并非一个计划好、有秩序、可观察的对象,“人”也不只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信息观察者和接受者。

当科学论证中出现差异时,研究重心不应只局限于客观世界,人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也应引起关注。

该理论之后由Karl E. Weick深入研究,并应用于组织行为和心理学领域。

在长达八年的研究项目中,Brenda Dervin采用面谈、电话访谈、问卷等方法,在不同人群中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信息行为特点,最终形成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

二定义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一种解释沟通,信息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概念性工具(Brenda Devin),其是一种以历史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何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经验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以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以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认为信息研究应从来源强调转为使用者强调(Devin, B, 2003),将信息寻求与使用视为一种沟通实践模型。

该理论主要帮助理解人在接受信息时的行为本质(Devin, B, 1983)。

该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历时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Karl E. Weick,1995),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果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得经验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人在与环境的作用中,不断建构和修正原有知识结构。

新经验被同化到原有经验结构中,形成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认知结构。

Brenda Devin将这一理论用于不同环境,使之能够更加真实地揭示人在接受信息时的行为本质。

信息的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即认知)和外部行为(即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知识是由个体主观建构而成,而信息搜寻(info seeking)是在一连串互动中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观建构的行为活动。

信息寻求的情境基础由个人角色与环境构成,当个体角色与环境交融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行为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与情境的相互作用正是引起信息查询的直接动力。

在该情境中,人从观察者转变为行动者,信息查询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行为。

三内容意义建构模型由环境,鸿沟/差距/偏差,以及使用三要素构成。

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个体在前进中遇到鸿沟(GAP), 确定鸿沟或问题是什么,并将其概念化;其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跨越鸿沟。

环境:指时间和空间;鸿沟/差距/偏差:指因信息不连续性而形成的理解差距,大多数研究称其为信息需求或问题(曾丹,2012);使用:指信息对个体的意义;意义建构理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在时空中处于运动状态;2.人类的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3.个体为跨越认识差距,必须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4.意义建构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5.信息查询是意义建构的组成部分。

四意义建构方法论意义建构理论采用时序(time-line)与中立提问访谈技巧。

时序访谈:询问受访者描述其信息寻求顺序,并根据情境-鸿沟-使用(Situation-Gaps-Users)的基本模式,分析其寻求结果;中立提问访谈:主要应用在参考会谈模式的中立提问访谈技巧,引导使用者以自己得语言陈述其信息寻求。

五特征该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历时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果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得经验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共有七个特征:1.认同性(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个体所处情境塑造了他们行动以及解释事实的方式(Pratt,2000; Currie & Brown, 2003; Weick, Sutcliff, & Obstfeld, 2005; Thurlow & Mills, 2009; Watson, 2009);2.历时性(retrospection):个体所关注的时间点影响其所强调的事件(Dunford & Jones, 2000),因此个体所关注的知识或时间也都围绕其所重视的事件所展开(Gephart, 1993);3.对话性(dialogues and narratives): 个体在所处情境中展开对话和叙事,这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思考、组织其经验,对未来事件作出控制和预测(Isabella, 1990; Weick, 1995; Abolafia, 2010), 并降低管理情境变化的复杂性(Kumar & Singhal, 2012);4.社会行为性(social activity):意义建构是一种社会行动,通过彼此之间保留、分享故事(Isabella,1990; Maitllis, 2005), 观众能够掌握说话者和陈述者所讲述的内容含义(Watson, 1995; Currie & Brown, 2003:565);5.进展性(ongoing): 个体对所处情境不断进行塑造和反馈。

通过在情境中观察和学习,个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Thurlow & Mills, 2009),进而对他人行为作出认同和反馈。

6.线索性(extract cues): 个体从情境中提取线索来帮助自身对事物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Salancick & Pfeffer, 1978; Brown, Stacey, & Nandhakumar, 2007),并建立更广阔的意义网络和相似构念(Weick, 1995);7.合理性(plausibility): 个体重视事件和情境的合理性,而非正确性(Currie & Brown, 2003;Brown, 2005; Abolafia, 2010)六国内外应用现状德尔文认为,意义建构理论是在方法论层面提出、“为解决信息问题所提出的假设、观点和方法”,该理论“允许个人建构和设计自己的认知行为”。

意义建构方法可用于自我研究,需求分析以及满意度研究等领域。

在传播领域,主要用于信息需求分析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等。

国内研究现状1.将意义建构理论应用至高校图书馆知识建构的研究中(张文华,2013)。

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利用这个理论,能够很好得改变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一种状况,由信息来源强调转向使用者强调,创建出信息的寻求与使用成为一种沟通的实践模式。

把读者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读者为了获得所需信息,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构建中去。

满足读者信息寻求的实质是一种对图书馆知识建构的行为。

另一方面,充分肯定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组件图书馆员的知识库也符合意义建构理论强调人得主观能动性这一元理论。

2.网络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研究(李天骄,2013)。

网络群体事件是由一般性事件演化而来得,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社会意义的建构,这种意义建构决定了人们得关注和态度,成为网络群体事件能够产生的关键所在。

3.基于意义建构过程的企业社会责任(卢东,S. Powpaka,&李雁晨,2009;杨辉&陈守明,2010)。

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直接起源于外部诉求,而是来自于企业组织的认知(cognitive)、释义(linguistic)和意动(conative)等意义建构活动。

4.意义建构理论应用在动态服务属性管理的服务质量提升(案例研究)(黄劲松,王铮等,2014)。

基于意义建构理论和服务属性动态管理理论对一家企业的服务质量动态提升过程进行分析,描述服务质量是如何随着内外部驱动因素的变化、管理策略的变化和员工执行的变化而得到提升的。

5.意义建构理论应用至跨文化沟通管理研究(以中的两国跨文化管理沟通为例)(谢冬梅,范丽丽&易家斌,2011)。

从沟通接收方对传播方沟通技巧进行评价的角度建立跨文化沟通技巧衡量指标体系,进而解决跨国公司中出现得跨文化管理冲突问题。

国外研究现状1.将意义建构理论应用至从网络获取知识的研究中(Pettigrew, K. E., Durrance, J., & Unruh,K. T., 2002)。

借鉴建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界定了在线社区网络使用。

意义建构种类的归纳有助于各种特定实证研究结果的映射,实验表明,情境是信息(或差距)的需求,障碍是用户在表达需求和寻求信息和结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是用户通过信息查询过程获得的。

2.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化为一种组织进行意义建构的内在过程(Basu & Palazzo, 2008)。

3.Morsing 和Schultz (2006)运用意义建构和意义表达理论,提出了三种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即利益相关者告知策略、利益相关者反应策略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策略。

从意义建构的认知维度看,采取利益相关者告知策略的企业认为自己与利益相关者相互独立,具有个体主义的身份定位倾向,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

这种企业具有“力争超越竞争对手”或“成为最优”的组织特征,并且认为企业受制于外部环境,企业行动应该与其感知的社会期望保持一致。

4.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采取意义建构的视角(Nijhof & Jeurissen, 2006) 。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交互过程,在交互过程中企业创造和再创造企业内部及外部的社会责任目标、行动以及结果,并对这个交互过程进行系统组织。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展开行动与应对行动的发展过程,即关于企业如何建构社会责任。

从意义建构视角,要关注隐含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变化中的动态和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企业所采取相关或不相关行为的动机。

5.意义建构是美国军事网络作战中心的核心框架network-centric operations(NCO)(Gartska &Alberts, 2004)。

在军事情境下,意义建构包括技术、社会、组织、文化、实施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