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的木鼓舞有何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共有多少种民族舞蹈

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共有多少种民族舞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佤族舞蹈简介佤族共有多少种民族舞蹈
导语: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
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
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

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个动作组成。

臼棒舞:岩帅一带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进行剽牛时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

整个舞蹈,竹子、铜铃来伴奏。

臼棒(用于舂米的)代表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铃(马铃)表示有马骑。

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

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

拉木桥: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含着风俗祭祀和娱乐两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

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

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大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性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跳双刀舞。

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

刀舞:流传于班老一带的一种自卫防身的民间刀术,舞蹈属男性集体舞,从傣族地区传人。

刀舞由蹲步动、左膝跪地动,右膝跪地动,左上步左膝跪地动,右上步右膝跪地动五个部分组成。

无乐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较重大的节日里才表演。

三弦舞:佤族祖传的一种不分季节性的男女自娱集体舞蹈。

在月光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浅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浅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摘要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集中聚集在著名的“歌舞之乡”——云南。

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佤族舞蹈更是因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佤族舞蹈种类内容繁多,形式众多,语汇丰富,风格独异,是佤族传统艺术璀璨夺目的结晶,它形象地再现了佤族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讨论和研究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发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因素,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展现出来,并运用于相关教学和研究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佤族舞蹈;风格;特点引言佤族历史悠久,佤族舞蹈也蕴含着深远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佤族舞蹈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一样,其取材真实还原和再现了佤族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是佤族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

每一部艺术品的诞生都能找到它所归属的社会文化,佤舞蹈也一样。

佤族舞蹈的形成,与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它与其民族的日常生活相关,有反映猎守游牧的作品、宗教祭祀的作品、欢庆聚会的作品,这些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其文化息息相关。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及种类(一)佤族舞蹈的起源佤族舞蹈的起源古老而悠远,它是伴随着佤族先民们的各种信仰和崇拜的祭祀活动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文化。

[1]传统佤族在民族活动中,由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迷信与天神的崇拜心理。

所以,此刻佤族人民通常会把这些活动理解为神灵起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与神灵相通的图腾元素。

古老的佤族民众常常将图腾的作用放大,在日积月累的传播中人民越来越相信神灵的作用,由此图腾的传承也尤为重要。

舞蹈便是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舞蹈的动作展现是佤族创作者依据佤族的民族特点创作而成,由表演者借助肢体动作进行演绎完成。

[2]演绎过程中,表演者可以借助舞蹈动作表现出内心情感,进而可以表达民族的情感,人们可以宣泄情感、表达喜悦等等。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介绍大班艺术课程
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内容: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 素质
课程特点: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开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
课程意义: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 础
教学目标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 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课程背景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内容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6 教学效果评估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课程背景
第二章
介绍佤族木鼓舞
起源:起源于古代原始部落,是佤 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 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敲击技巧与节奏感培养
敲击方法:介绍正确的敲击姿势和手法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敲击力度:掌握适当的力度,使声音更加清 脆有力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敲击节奏:通过练习,掌握敲击的节奏感 节 奏感培养 节奏感培养
音乐节奏:介绍音乐中的节奏和节拍,培养 孩子的节奏感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教学效果评估
第六章
学生掌握情况评估
评估方法:通过观 察、测试和问卷调 查等方式了解学生 掌握情况
评估内容:学生对 木鼓舞的节奏、动 作和音乐等方面的 掌握情况
评估结果:根据评 估结果,分析学生 在哪些方面掌握得 较好,哪些方面需 要加强
改进措施:根据评 估结果,提出相应 的改进措施,如加 强练习、调整教学 方法等
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与佤族文 化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佤族舞蹈文化特征

佤族舞蹈文化特征

浅谈对西盟佤族民间舞蹈的几点认识西盟县民族小学实习教师:摘要:佤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她就像是我国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颜色和香味,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历史沉淀深厚,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诸种社会功能.佤族人民常用它来记忆祖先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传授生产生活知识,进行娱乐健身活动及其商业文化演出。

虽然这种歌舞已经逐步引起重视,但它未被更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传承与弘扬。

因此,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不仅仅在于听、唱、跳等,结合当前社会不断大步向前发展的事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再对民族的东西产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尤其只眷恋流行的、潮流的音乐或是歌舞,为使这项稀有度极高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为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自己的拙见,给大家简要介绍佤族民间歌舞这朵小花,目的在于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希望大家都为之浇水、施肥,使之开得更加艳丽、芬芳。

虽然之前我做过教师,但我没有教过音乐,同时也不再从事教育工作,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着佤族的歌舞文化,从小就被这高亢、深沉、粗狂并能让人为之振奋、为之醉的音乐舞蹈而深深打动。

我也是一名佤族,我深深的爱着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挖掘、继承和弘扬这项文化的工作当中。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唐、明代就有望蛮、哈瓦、古刺、哈刺、哈杜等记载,这些均为佤族祖先的不同称呼。

自古以来,佤族就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边疆的阿佤山区(主要聚集在西盟县境)。

由于历史等原因,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形态不仅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

解放前,佤族社会始终停留在带有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的奴隶社会,只有少部分杂居区进入封建社会初期,佤族聚集区的社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

广大劳动人民仍然过着“身穿兽皮芭蕉叶,吃的是山茅野菜枇杷果”的悲惨生活。

尽管如此,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以及聪明才智总结出来的经验,创造出了带有浓重民族地方特色文学和歌舞艺术。

佤族舞蹈要求和要点

佤族舞蹈要求和要点

佤族舞蹈要求和要点佤族舞蹈是佤族人民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佤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佤族人民的历史、思想和情感。

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动作和音乐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展示着佤族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生活态度。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佤族舞蹈的要求和要点。

首先,佤族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佤族舞蹈需要舞者保持一定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以完成舞蹈动作的要求。

舞者需要通过训练,提高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以保证身体能够自如地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同时,佤族舞蹈也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和平衡感,以确保舞蹈的整体效果。

其次,佤族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

佤族舞蹈是一门严谨的舞蹈形式,它包含着丰富的舞蹈技巧和规范。

舞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掌握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手臂的舞蹈动作、脚步的节奏和身体的舞姿等。

舞者还需要掌握佤族舞蹈的节奏和节拍,以确保舞蹈的整体协调和和谐。

另外,佤族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表演能力。

舞者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将舞蹈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观众。

舞者需要在舞蹈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舞者还需要通过舞蹈的表演技巧,展示舞蹈的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此外,佤族舞蹈还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佤族舞蹈与音乐紧密相连,舞者需要熟悉佤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以便能够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拍和节奏。

舞者需要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灵活地配合舞蹈动作,以实现舞蹈和音乐的完美融合。

最后,佤族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台意识。

舞者需要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舞姿和动作,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舞者需要熟悉舞台的布置和灯光的效果,以便能够调整自己的表演,使舞蹈更加生动和有趣。

舞者还需要学会与其他舞者和乐师的配合,以确保舞蹈的整体效果和节奏。

总而言之,佤族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舞蹈技巧、表演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和舞台意识。

只有舞者具备这些基本要素,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够真正展示佤族舞蹈的魅力和精髓。

论文浅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

论文浅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

艺术论坛我国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耿马、永德、昌宁、孟连、镇康、景东、腾冲、普洱等县,即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拉祜、傈僳、哈尼等民族交错居住。

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中心区的民族,与沧源佤族自治县共同成为我国佤族总人口数占据最多的地区。

西盟佤族人以“瓦”、“安瓦”、“勒佤”、“布饶克”等自称,“瓦”“安瓦”、“布饶克”意为位石山上的人,“勒佤”为看守大门的人。

1963年,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根据本民族意愿,报经国务批准,正式定名为佤族。

由于阿佤山区路途遥远且交通不发达,长时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受外界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冲击的程度不同,佤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记载:“至1949年前,佤族社会经济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西盟为主,包括澜沧沧源部分佤族的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阿瓦山中心区;二是以沧源大部分佤族以及耿马、双江、澜沧一部分和孟连、西双版纳等地佤族组成的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特征的佤山边缘区;三是已进入地主经济的镇康、凤庆佤族地区。

”①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各村寨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靠口耳相传,所以“司岗里”出来以前的历史文化在佤族群众的记忆中是模糊不清的,而“司岗里”出来以后年龄较大的老人、巴猜、窝朗等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曾经居住的地理特征、民族历史、迁徙路线等,这些重要的家庭口头传承文化,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西盟佤族社会经济历史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由于西盟山区的阿佤人与拉祜族、傣族交错居住,在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中相互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里山岭重叠,平坝较少,其房屋建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两层的楼房,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房顶均以茅草遮盖并垂落于房檐。

如今,西盟新县城在政府的支持下,楼房建筑全然换上“新装”,在浅褐色的外墙上,以红、黑色等佤族传统颜色绘制的具有浓厚佤山风情的房檐,并以铝制的“铝茅草”覆盖在屋顶,别有一番民族风味。

木鼓与佤族的历史文化 - 东北文献图片库

木鼓与佤族的历史文化 - 东北文献图片库

《云南档案》!魏志荣木鼓与佤族的历史文化木鼓(佤语称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做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一般长七尺、直径二尺,中凿小槽,两端侧面各凿两个鼓耳,间或牛首浮雕,外形古朴粗陋,声音宏亮浑厚。

木鼓,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大型乐鼓,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聚集在本鼓房前,挥槌敲响木鼓,高歌狂舞,同时还以水酒助兴,大家共饮,大家同乐,如醉如痴,越跳越烈,通宵达旦。

在佤族的历史上,本鼓是一种重要的祭器。

特别在西盟,人们把木鼓视为崇拜之物(认为能保寨子平安),通天的神器(敲响本鼓、老天就知道我们做鬼了)。

还叫它“通天之鼓”。

因此,西盟山上的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木鼓房,每个本鼓房内有一对本鼓,所谓一公一母。

木鼓的制作、一直视为重要活动延续至今。

“拉木鼓”、“祭木鼓”是佤族群众的一件大事,一姓人拉木鼓,全寨人都要参加,一个寨子拉木鼓,整个部落都要来帮忙,每当阳历!"月(佤族的格瑞月),就是举行全寨性的拉木鼓宗教活动的时节,整个过程一般需用!#天。

在拉木鼓的一系列活动中,还保留着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等原始宗教的遗迹。

西盟马散的佤族,在每次拉木鼓之前。

首先由头人,魔巴(迷信职业者)带领部分群众,乘黑夜赶往事先选定好的大树下,献上贡品,再由魔巴念咒祈祷,对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路神等进行祭祀,接着几十支火药枪对天齐鸣,赶走树鬼。

又由魔巴举刀砍树,然后青壮年男子手持砍刀、斧头轮流砍伐,大树倒后,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即给树鬼的买树钱,尔后精选一段两米多的树杆,并在两端侧面各凿两个鼓耳,系上四极藤条篾绳,在摩巴的指挥下,由青壮年男子把它拉回村寨。

鼓料沉重,山高坡陡,道路坎坷,一小时也难前进一里路程。

如果当天不能把木鼓拉回寨子,就要留下部分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守护木鼓,他们认为,我们不守护它,木鼓就会被树鬼拉回去。

第二天接着请木鼓,人们情绪激昂,随着拉木鼓的动作节奏,领舞者高唱“请木鼓调”,歌声粗犷激越,人们原地摆动藤索,踩着拍节即兴起舞,有时每唱一句拉一下,或者唱一段连拉几下。

沧源佤族木鼓舞文化的价值解读

沧源佤族木鼓舞文化的价值解读
亮 。2 O世 纪 7 0年 代 以后 , 木鼓 经过改 制成 为佤族 最具 有 代表性的一种乐 器 , 登上 了新时代 的文艺舞 台 , 逐渐走 向世
界。
( 佤族木鼓舞的文化 内涵 : 二) 巫性与审美 的完美结合 佤族 在祭 祀活 动过 程 中 , 产生 了精 美 绝伦 的木鼓 舞 , 20 0 6年录入为 国家首批 非物资文 化遗 产名 录 , 现 出恢宏 展 气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 而独特 的文化 内涵 , 主要 由拉 木 其
沧源佤族木 鼓舞文化 的价 值解读 ’
艾 兵 有 , 潘亿 生2
(. 1 临沧 师专 思政 部 , 云南 临沧 6 7 0 ; . 南 大学 , 南 昆明 6 0 9 ) 700 2 云 云 5 0 1

要: 佤族木鼓舞文化是佤族独有 的 , 中蕴含着 崇拜与感恩 、 其 巫性与 审美的完美结合 。它传递着一种 孝文化 ,
槽 拯救 了人 间唯一幸存 的达 梅吉 和小母 牛 , 而才有 了今 因
男女老少数 十人牵着几 十米长藤 条穿 过刚凿 开 的鼓 耳 , 每 鼓两排人顺藤 排好 , 一边 吆喝 , 合着拍子 , 边拉边 唱边跳 , 妇
பைடு நூலகம்
天的后 代。而那个所谓 的大猪食 木槽便是女性 的生 殖器 的 隐喻 , 也是木鼓的雏形 , 是女性祖先 安木拐身体 的象 征。诚
如《 司岗里》 创世神话 中所说 :安 木拐早 已升天 , “ 但我们 相
女在旁边助威 ,爬起来 哟 , “ 嗬哈 !红毛树 的老 大嗬 哈 !我 们杀鸡 卜 …… !才选 中 了你 呀 !你 是林 中王 、 卦 你是 寨 中 王 , !快快 回到你 的家 ( 鼓房 ) 哈 !” 巴挥 舞着 手里 黑 木 , 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舞蹈简介佤族的木鼓舞有何文化内涵
>佤族的木鼓舞历史悠久,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其舞风古朴粗犷,刚健豪爽,热情奔放,韧性悠长。

形成这种舞蹈风格与佤族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

第一,它与佤族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有必然的联系,与佤族古老的禁忌风俗密不可分。

木鼓舞是佤族典型的宗教祭祀乐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佤族的各种信仰和崇拜密不可分。

佤族人民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引伸出的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跳的木鼓祭祀舞蹈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鼓祭祀活动已不存在,但这些舞蹈还保留着最本质的色彩,并且从特定环境才跳的舞蹈变成了现在不分场合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长期流传民间。

第二,佤族木鼓舞带有明显的山区文化特色,与佤族社会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佤族民间舞蹈大都刚劲雄浑,腿的力度强,身体的俯仰幅度大,集中体现了居于山区的民族文化特点。

其中它的围圈、拉手、抬腿、提襟等,都与佤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些特点贯穿于木鼓舞表演过程中。

第三,佤族的木鼓舞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

佤族的舞蹈中吸收融合了周围傣族、彝族等民族舞蹈文化因素,随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佤族舞蹈的特征,成了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过去木鼓舞带有浓烈的原始崇拜及娱神娱人性质,现在的木鼓舞与宗教无关,已经发展为年节喜庆时的表演舞蹈,甚至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出现了以“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一批蜚声中外的优秀代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