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教学内容: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压强的影响因素及利用压强的关键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事实就是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这一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通过试验引入新课

出示试验器材,

师:这是一个木板,上面有一个钉子,把一个气球放在上面,压上一个重物…………

学生看到现象:气球破了

师:这儿有一个更恐怖的钉板(出示实验器材,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同样一个气球,放上同样的重物——气球破了。

启发:你认为两次实验的结果不同,原因何在?

学生各抒己见……

师: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压力

看大屏幕,如图:汽车在地面上,对地面有作用力,牛奶瓶对桌面有作用力,钉子对墙壁有作用力,人对椅背有作用力。

师: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大家可以从力的基础知识,力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总结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2、作用在受力物体上………

教师总结:我们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继续讲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三、压强

1、压强的作用效果

根据大屏幕上的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并让学生体验。

根据图,学生思考:两个人对地面都有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教师继续启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探究。

2、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根据以下试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A、分别用粗绳和细绳提起钩码,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B、分别用食指压住气球的两端,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C、用一只手指轻轻的挤压气球,再用力挤压气球,球的形变情况如何?

D、用一只手的手掌抵住气球,另一只手的手指抵住气球,球的形变怎样?

教师再演示砖、桶的试验

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压面积有关

(2)试验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试验器材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要把以往所学到的物理方法运用到实验中,注意团结协作,小组交流、

(3)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上台来交流汇报

(4)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还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概念

出示课件:芭蕾舞演员与大象谁对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呢?

大家各抒己见

教师分析引导,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到:

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继续讲解压强的公式、单位,让学生了解1帕的含义。

四、课后作业的布置及练习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例二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内容 《液体的压强》主要内容包括体会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先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二、学生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还很低,他们对液体压强的感性经验少。因此,本节课加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总结实验结论,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先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然后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液体的压强的规律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大量事例引入课题,创造一个物理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存在。然后利用已有的固体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变代表液体压强的存在,用形变的程度代表液体压强的大小等问题。然后用分析论证法,利用液柱理想模型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探究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特点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再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的规律。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更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赶课时。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主动,发挥主体地位,同时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充满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应用解释简单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以及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通过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初中物理_初中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钩码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用手用相同的力把气球按压在 钉子和钉床上,观察效果参与实验 思考回答 让学生亲身感受,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的 兴趣。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 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 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 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 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根据力的平衡,两个手指 受力相同。 尖的一端手指觉得更疼。 尖的一端手指凹陷的更 多。 不相同。 与压力作用面积、压力大 小有关。 聆听 进一步展示现象,说 明这种现象的普遍 性。锻炼学生的分析 能力。 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压力的大小; 锻炼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09) 课题: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二)、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_____、________ (三)、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⑶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 米2(m 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 F (一般F=G=mg )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F F F F F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 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 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五)、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 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例1:三个质量均为2千克的物体,如图放置,处于平衡状态,试分析它们对接 触面的压力和重力的关系?(实物投影,请同学们作出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例2、海淀区图1中,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列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案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 - 1蝉及14.1 —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一压强 二. 新 课教学j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F G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 ?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 ?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 F 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一平方米(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o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9----3、4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压强》教学案例

9.1《压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改变物体压力或受力面积可以改变压力的作用效果,建立压力和受力面积是影响压强的因素的概念模型; 2.通过对比速度,迁移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并明确其物理意义,学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压强计算,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 3.例举生活实例分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压强的应用,将物理回归生活,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的定义和公式; 本课的难点是从实验体验中抽象出压强的数学公式。 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模式,并通过设置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体验和思考得出压强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定义、公式及其应用。 具体环节为:情景引入—概念呈现—概念发散—实验体验—对比迁移—抽象归纳—得出结论—德育渗透—应用拓展 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景引入,展示课堂“卖点” 师: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我准备邀请班上的一位体型较小的女生和我比赛,赛什么呢?比赛切苹果。 为了增强对比度,我特意邀请了班上最瘦小的女生。 沟通之后我先切,我故意用刀背切,很用力的样子,结果没法切开;我提示女生平常怎么切就怎么切,结果她用刀刃一下就切开了。学生的注意力被比赛吸引过来。 师:我完败。比赛情况说明了我和女生通过刀施加在苹果上的压力产生的效果不同,我的力大但没有把苹果切开,她的力小却把苹果切开了,这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不同,也同时说明了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两回事,物理学中把压力的作用效果称为压强。PPT呈现课题并板书。

片段二概念发散,激发学生联想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大家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1:滑雪用滑雪板,就不至于陷入雪里; 生2:书包带又宽又软,背起了不那么勒肩; 生3:啄木鸟的嘴非常尖细,容易磕开树皮; …… 师:很好,大家很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现象,这是我们学物理的一个好方法,把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关于这些现象同学们最想知道的物理知识是什么呢? 生4:我想知道压强的定义; 生5:我想知道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生6:我想学会如何计算压强; …… 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便于学后回顾。 片段三实验体验,提炼学生感受 师:实验见真章,我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PPT中用思维导图呈现了四个实验,一是提书包(书包带、细线,拿出部分书);二是抵铅笔(一端削尖,一端橡皮头);三是气球的安全(木板上的装水气球,三枚钉尖上的装水气球,三枚钉尖上的气球);四是摁图钉(摁图钉,摁螺杆) 实验完成。各组讨论出一致的观点。 师:好,请提书包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7:用书包带提轻松,用细线提勒手;书少了轻松,书多了勒手。 师:这是同学们的感受,那么我们试图用物理量来换说法,想想看怎么换? 生7:书包带的面积宽,细线的面积窄,所以细线勒手;书少了压力小,书多了压力大,所以勒手。 师:书包带面积,你指的是整条书包带吗? 生7:哦不是,是我提的那一部分,和我的手接触的那一部分。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 吉隆中学吕伟新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 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钢直尺、小凳子盒、砝码盒、棉花、气球、小桌等。

人教版初二下册物理《压强》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二下册物理《压强》教案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大气压强教学活动案例

大气压强(一)教学活动”案例 淮安外国语学校管俊芝 【教材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8 年级下册【内容简析】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气体压强》分2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是第一课,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实验的观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初中学生。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压强已有的模糊概念,但并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导”入式的概念教学,使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概念。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探究水平,通过观察“瓶吞鸡蛋”和易拉罐被压瘪等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结论。同时培养了他们细致、耐心的科学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了解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3)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亲近科学,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如何利用大气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前的准备】 1、实验器材:剥了壳的熟鸡蛋、空牛奶瓶、酒精棉、火柴、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杯、纸片、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水(热水和冷水) 学生四人小组器材:玻璃杯、纸片、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水(热水和冷水) 2、多媒体课件

(完整)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 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S F P ,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压强 背景 《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在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一个基础。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案例 1、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在本节课开始用简单的小游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展示一枚鸡蛋,问学生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手均匀用力捏鸡蛋,能否把鸡蛋捏碎,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捏不碎。一位女生上前面来亲自试试能否捏碎,她用了很大的力也没能把鸡蛋捏碎。男生们觉得这个女生根本没用力捏鸡蛋,所以鸡蛋没碎。一位力气大的男生说,我去试试,鸡蛋不碎都不可能,结果他来到前面也没能把鸡蛋捏碎。这个结果很出乎学生的意料。教师提问,谁有其他办法使鸡蛋碎了?学生说了生活中最常用的办法。教师又提出问题,一只手同时握两个鸡蛋,均匀用力,鸡蛋会不会碎呢?很多学生说,一个都捏不碎,两个就更不可能捏碎了。刚才试验的女生再次到前面捏鸡蛋,结果鸡蛋碎了,她说她用的力没有第一次大呢,鸡蛋却碎了,太不可思议了。试验结果出

乎多数学生意料。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自主参与探究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啄木鸟的嘴很尖;注射器的针头很尖。学生亲自体会,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两个手指的感觉分别怎么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交流得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形状、材料、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和想法在课堂上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真正的把物理和生活联系了起来。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究精神。虽然有的猜想是错误的,但说明学生也经过认真的思考,教师给予了鼓励和赞许。 3、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展示宽带书包、坦克、切菜、按画钉等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坐在地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知识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播放视频《踩气球》 从同学们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一)压力: 让学生观察3幅图片,总结出压力的定义 2.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结合3道组图题,强化学生对压力的定义理解 3.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观察图片雪地里的两个孩子 学生讨论: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深陷雪地,一个没有呢?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自己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师]大家利用“练习三”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压力与受力面积大小的比值有关系。 师]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压强的应用: 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练习1.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本节课开头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师]观察几幅图片,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压力、压强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章压强和浮力 〖课程标准〗: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压强的概念 2.通过阅读,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3.通过学习,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分析,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把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 5.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力的感念,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二力平衡等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了更多的感性接触和理性认识,但对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很少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对“压强”这个概念模型的建立以及应用具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1.用身边物品作活动器材,保证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2.“活动探究”和“思维训练(理论探究)”相结合 3.全程“自主”的活动,让学生的成功体验更充分。 〖器材准备〗: 充气气球(几只)、小刀、大头针(若干)、一头削尖的铅笔、肥皂(一块)、铁丝(粗、细各一段)、布条(一段)、图钉、老虎钳、完好的盒装牛奶(含吸管)、海绵(一大块)、砖头(2~3块)、钩码(一盒)、装满水的饮料瓶(一只)、瓦匠用灰桶(一只)、背包 〖教学过程〗: 活动布置:定组长——协调组内工作。 要求——①人人参与、团结协作 ②做好记录(记录包含实验现象、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③活动交流包含操作演示和讲解两部分。 ㈠压力和压强 1、活动1:提沙桶 活动要求:用铅丝(粗、细任选)组装好提桶的提手,再将装满沙的提桶提着走一段。 活动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组装提桶的提手既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选择铅丝的不同,又显现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活动2:压气球 活动要求:很大的压力,不能压破气球 很小的压力,就能压破气球 活动交流: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继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之后的一个内容,学生已具有了压强和压力的有关知识,但对流体、流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应用却是一个新的内容,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热情。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这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道飞机升力的产生,不要求过多过深的涉及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关的内容。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飞机升力产生原因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么样产生的,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升力,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本环节我采用了观察法,启发法,练习法的措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本环节的重点是:了解流体在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在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难点是: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特点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案例过程:在探究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学生已经懂得了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的结论。这时向学生们提问: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够腾空而起?并展示多种类型的飞机,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很多同桌间开展了小声音的相互议论。这时提示班级学生做纸条能飞起的实验:用手将一张纸条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下垂,吹气。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学

生做完实验后,赵鹏坤回答:“可以看到纸在吹气的作用下向上飞。”接着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宋凯回答:“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上下压强差使纸片飞起来。”鼓励他回答的非常好,班级响起一片掌声。接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飞机的升力产生是否也一样呢?秘密在于机翼。机翼的形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观察飞机机翼的截面使什么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飞机机翼的形状,再展示动画:机翼在飞行时过遇到空气气流,并向学生们介绍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是间里机翼上方空气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比下方空气流速大。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开始议论升力的产生原因。蔡晓兰回答:“可能是空气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了向上的压力差,压强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我肯定了蔡晓兰的说法,并在黑板板书:机翼升力产生原因是飞机飞行时,空气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是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接着向学生拓展:在生活中,不仅飞机利用了升力,水翼船也利用了升力来减小船体的阻力,水翼船的下部,也有类似飞机机翼的水翼,船在高速行驶时,水翼会获得升力,使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水对船体的阻力,进一步提高船速。讲解完后学生的感觉就好像懂得到很多到东西。于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道巩固练习。练习1:当气流通过机翼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压强();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压强(),使机翼受到向上的压强,压力差,这就是飞机的升力。练习2:飞机机翼的形状特征是:底()上()。当出完这两道题之后,学生们几乎是一口同声的说出来当气流通过机翼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压强大,通过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对机翼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之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之压强教案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

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 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 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

《压强》教学案例 (1)

《压强》教学案例 横山桥初级中学牟仁龙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这一课时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该案例通过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学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内容来解决导课时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所学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是学有所用的。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物理问题巧妙地融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主动实现了知识的建构。 教学设计的细节: (一)教学中的闪光点本节课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但我认为,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好的开端和好的结尾。 2、引入新课后,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在物理这么学科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4、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具体的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内容:压强 1、根据课标要求,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知识 1、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与 2、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 技能 3、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学 4、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目 标 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过程 与方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法 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情感 态度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与价 值观 重点压强的概念 难点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 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本着贴近生活、从学生 学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分力;通过准备教具,亲历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析

方法,及时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提高使学生 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环节主要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思考,进入情境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讲述,创设引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轻灵情境 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你知 入道这其中道理吗,学了这一节的内 容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了解压力的概念讲述压力新的概念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讨论压力作用效果 引导启发可能有关的因素 2、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我学生设计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压设计探究实验进行 探究实验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探究活动 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巡回指导授 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呢,首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一 下你们的观点,然后用桌面上的器 材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课 有关因素,检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 果是否合理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或数 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总结分析据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区分压力与压力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压力和压强教案

第1节压强 第1课时压力和压强 知识与技能 教具准备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相互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知识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教具准备 图钉、气球、砝码、海绵、小木桌、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思考:为什么图钉的钉尖做得很尖,而钉帽做得很大?为什么坐沙发比坐板凳舒服?为什么刀口磨得越薄,刀越锋利?你认为书包带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 教师引导并提问:它们都跟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内容。 1、认识压力。 (1)根据课本相关图片情景,你认为什么是压力?压力的方向怎么描述?压力作用在什么位置?压力与重力有何关系? (2)压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2.简单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阅读课本观察9.1—3图例,并结合生活体验,你认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2)如何做9.1—3所示的实验,注意事项是什么? 3.认识压强。阅读课本“压强”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压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写出各个量表示的含义及单位(注意压强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的变形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 3、1粒西瓜子对桌面的压强为20Pa,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压力

八年级物理 压强教学案例 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下《9.1压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让学生观察带领

要求学生根据公式找出帕斯卡与力和面 在公式基础上指出,帕是很小的单位。一颗瓜子平放在手心里对手 给出教师的体重,实际

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 结合学生提出的例子,教师再提出一些实 针对第二 【实践活动】 (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 (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 【教学反馈】 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