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xx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2016xx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2016xx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2016年xx县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一、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改变, 也从根本上使人群疾病模式发生改变,随之我国人口的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死因。

全国已经通过开展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来了解全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的情况。

因此为了评价出我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结合我县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口学特征,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死因监测工作已是我县的重要公共卫生工作。

(一)xx县基本情况xx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乌江流经南北,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东西贯通,距主城3小时车程,有较为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也是重庆的出海通道之一。

北接湖北,南连贵州,与市内武隆、黔江等区县为邻。

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171人/平方公里。

全县最高海拔1859m、最低海拔194m。

境内居住着苗、土家、蒙古、回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5%。

全县辖11镇28乡,300个村(社区),1979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69万,常住人口51.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907人,死亡报告4078人。

(二)xx县死因监测历史和现状xx县从2008年开始在我县10个乡镇开展人群死因监测(2008年才纳入网络直报),2010年4月开始在我县动态、全面地收集人群死亡信息。

目前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以及其他所有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

二、目的死因监测是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死亡原因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是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估计人群卫生需要,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死因资料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余姚市2016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余姚市2016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4]孙娟,张会敏,朱丽丽,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7):4194-4196.[5]褚丽萍,刘晓玲.社区一专多能糖尿病管理护士在护理门诊中的作用评价[J].上海护理,2017,17(2):41-44.[6]汪清雅,张舜,刘英,等.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66-68.[7]陈晓凤,郭茹茹,展恩欣,等.菜单志愿服务式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7):72-74、84.[8]罗春青.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6):241-242.(收稿日期:2017-12-02)余姚市2016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袁红燕(余姚市阳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余姚315400)DOI:10.19435/j.1672-1721.2018.11.079为掌握余姚市居民疾病发生规律,了解居民死亡特征、死因顺位、主要死因,本文对2016年余姚市居民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源于2016年余姚市辖区浙江省卫生监测局的死因监测系统,由全市各级医院和街道(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卫生调查并上报,经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户口所在地为余姚市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人口资料采用公安部门统计数据。

1.2死因分类标准采用ICD-10疾病分类标准。

1.3统计方法采用卫生部指定的死因登记报告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居民死亡情况2016年余姚市平均总人口837110人,报告死亡6416人,死亡率为7.66‰。

其中男性413494人,死亡3598人,死亡率为8.70‰;女性423616人,死亡2818人,死亡率为6.65‰。

死亡性别比为1.28∶1,男性多于女性。

2.2不同年龄组死亡率0岁组死亡率较高为194.68/10万,1岁~35岁组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平均死亡率为27.38/10万,其中5岁组15.72/10万为最低,45岁组后死亡率开始明显上升,至65岁组后死亡率快速上升,占总数的79.32%。

死因监测分析报告的撰写

死因监测分析报告的撰写

01
02
03
监测数据采集
采用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方 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完整性和一致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 和分析方法,提取有价值 的信息,为疫情控制和决 策提供依据。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格式撰写报告, 确保内容全面、清晰、易 于理解。
报告的质量保障措施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 系,明确各项质量标准 和要求,确保每个环节 的质量控制。
05
死因监测报告的质量控制和保障
报告的质量标准
准确性
死因监测报告应准确反映死因和相关因素,不夸大、不缩小,客 观真实地呈现实际情况。
及时性
报告应当及时撰写和发布,以尽快提供给相关单位和个人使用, 不耽误疫情控制和决策。
完整性
报告内容应当全面完整,涵盖监测数据的各个方面,不遗漏任何重 要信息。
报告的质量控制
报告的重要性
01
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监测和分析,为医院领导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有助于医院发展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02
提高医疗水平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提高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03
完善医院管理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不断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提高
医院的管理水平。
《死因监测分析报告的撰 写》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死因监测报告的目的和重要性 • 死因监测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死因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死因监测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 死因监测报告的质量控制和保障 • 死因监测报告的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
01
死因监测报告的目的和重要性

死因监测工作年终总结

死因监测工作年终总结

死因监测工作年终总结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单位死因监测工作组的负责人。

在这即将结束的XX年里,我们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现将我司今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工作成绩1. 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死因监测任务,准确统计和分析了每起死因,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2. 去年提出的改进方案在今年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度,并取得了相应的实际效果。

3. 成功建立了与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关系,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来源。

4. 组织了多次培训和交流会议,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了一批新的工作骨干。

5. 积极参与了各类学术研讨会和会议,增进了与其他单位的交流合作,提升了我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由于工作量增加,人手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使得部分工作进展缓慢,需要加强协调和资源调配。

2. 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与部分单位的合作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4. 有些工作人员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和质量水平。

三、展望和改进方向1. 进一步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数据来源,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统计和分析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度。

3. 继续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和方法。

4.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5. 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声誉,积极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死因监测的重要性,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和落地。

通过今年的总结,我们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明确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和目标。

2022年,我们将继续秉承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团队合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为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016年1571例死亡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死亡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经过分析,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看出,2014年死亡病例有486例(30.94%),2015年有519例(33.04%),2016年有566例(36.03%);其中≥60岁以上患者有949例,占60.41%,2014年有291例(18.52%),2015年有308例(19.61%),2016年有350例(22.28%),三年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别(χ2=0.101,0.582,0.198,P>0.05)。

其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有173例,占11.01%,脑血管疾病有71例(4.52%),心脏疾病有42例(2.67%),高血压有21例(1.34%),糖尿病有13例(0.83%),肺部感染有10例(0.64%),尿毒症有5例(0.32%),慢阻肺有4例(0.25%),其他有7例(0.45%),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慢阻肺高(χ2=3.916,P<0.05)。

且死亡病例患者中呼吸衰竭居多,占39.02%,心脏衰竭患者33.61%,消化系统衰竭有20.94%,脑衰竭有10.44%,全身衰竭有8.59%,肾脏衰竭有6.49%,其中呼吸、心脏衰竭发生率比其他脏器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1,7.786,30.102,25.526,15.630,4.046,22.941,18.801,P<0.05)。

结论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数量日趋增长,其中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较多,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并伴有多处脏器衰竭现象,因此应加强老年患者慢性病防治工作,为其预后提供保障。

关键词:情况分析;死亡病例;疾病分类;医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平均寿命随之升高。

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

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

《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背景介绍:年死因监测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健康数据来源,能够帮助机构和政府了解每年的死因分布情况、疾病趋势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对公众健康政策和措施的建议。

1. 总体死因分布:根据年死因监测报告,我们可以了解每年的总体死因分布情况。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各类死因在不同年份的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主要的死因类型。

通过对主要死因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哪些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2. 年度疾病趋势:通过对年死因监测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追踪不同疾病在不同年份的趋势变化。

这有助于了解某些疾病是否呈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可能的原因。

例如,心脏病和癌症是否在逐年增加,或者是由于公众健康政策和预防措施的改变而出现了变化。

3. 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年死因监测报告还可以提供关于可能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的数据。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对公众健康有更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改善公众健康状况。

4. 地域差异:除了对整体数据进行分析外,年死因监测报告还可以提供不同地区的死因分布情况。

这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公众健康需求。

通过了解地域差异,政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政策和投入资源。

5. 建议和政策制定:通过对年度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供政府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参考。

例如,如果某类疾病呈上升趋势,政府可以加大对该疾病的宣传和预防措施。

另外,如果某个地区的公众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政府可以考虑增加该地区的医疗资源和改善基础设施。

结论:年死因监测报告是政府和公众健康机构了解公众健康状况的重要数据源。

通过对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总体死因分布、年度疾病趋势、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地域差异,并提出政策和措施的建议。

这些分析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公共健康政策,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死因监测项目年度总结(3篇)

死因监测项目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死因监测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死亡原因数据,为政府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死因监测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本年度,我单位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了死因监测项目,现将项目年度总结如下。

二、项目实施情况(一)组织管理1. 组织架构: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协调、监督等工作。

2. 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上级卫生部门举办的死因监测培训班,提高业务水平。

3. 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数据收集1. 死亡报告:加强与各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死亡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录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收集到的死亡数据进行录入,确保数据质量。

3. 数据审核:定期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三)数据分析1. 死因构成分析:分析各类死因的构成情况,掌握主要死因变化趋势。

2. 地区差异分析: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因构成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3. 时间趋势分析:分析各类死因的时间变化趋势,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四)结果应用1. 政策制定: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2. 健康教育:针对主要死因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3. 疾病防控:针对主要死因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降低死亡率。

三、项目成果(一)数据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加强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制度建设和数据审核,本年度死因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为政策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死因构成分析结果1. 主要死因: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等。

2.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因构成存在差异,如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

2016年均川镇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定稿)

2016年均川镇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定稿)

2016年均川镇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一、监测背景全人群死因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死因监测是慢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全人群死因监测信息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可靠的死因登记报告对制定社会发展政策、确定资源配置和干预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我县新增为国家死因监测点,全面启动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通过培训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逐步提升,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走向正轨。

二、监测目的为了解均川镇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找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卫生服务状况,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各监测点采用网报的方式,对随县辖区死亡居民的相关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由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及时对报告的死亡个案进行网络审核,核实无误后通过网络报告。

开展漏报调查,对漏报死亡病例及时进行补报。

四、监测内容辖区内死亡病例基本信息、死亡信息等。

五、质控与评价各监测点网报上报后,由卫生院工作人员对上报信息进行审核,对死因不明、ICD编码不准确的记录及时与网络直报单位进行沟通再次调查,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每年出具两次全人群死亡监测网络报告通报,不断提高网络报告质量。

六、统计方法将死亡数据导入Excel数据分析模板进行统计分析。

七、监测结果(一)人口资料分析1、人口总数及人口结构随县2016年总人口为60533人,其中男性31186人,女性29347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2、人口变动情况2016年均川镇共出生528人,出生率12.17‰,其中男性301人,女性267人,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21:1。

全年共报告死亡420人,其中男性死亡217人,女性死亡203人,报告总死亡率为7.6‰,男性死亡率6.6‰,女性死亡率6.08‰,人口自然增长率5.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xx县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一、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改变, 也从根本上使人群疾病模式发生改变,随之我国人口的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死因。

全国已经通过开展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来了解全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的情况。

因此为了评价出我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结合我县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口学特征,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死因监测工作已是我县的重要公共卫生工作。

(一)xx县基本情况xx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乌江流经南北,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东西贯通,距主城3小时车程,有较为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也是重庆的出海通道之一。

北接湖北,南连贵州,与市内武隆、黔江等区县为邻。

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171人/平方公里。

全县最高海拔1859m、最低海拔194m。

境内居住着苗、土家、蒙古、回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5%。

全县辖11镇28乡,300个村(社区),1979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69万,常住人口51.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907人,死亡报告4078人。

(二)xx县死因监测历史和现状xx县从2008年开始在我县10个乡镇开展人群死因监测(2008年才纳入网络直报),2010年4月开始在我县动态、全面地收集人群死亡信息。

目前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以及其他所有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

二、目的死因监测是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死亡原因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是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估计人群卫生需要,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死因资料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为掌握我县居民健康水平,分析当地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从而掌握人群健康与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死亡顺位、预期寿命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等指标,为政府保障公民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我县一直开展了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

三、死亡病例的收集方法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通过主动收集辖区内的死亡个案,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各个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防保科;各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县属医疗机构及其他民营医院的责任医生填写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报本院防保科;各医院防保科人员将收集的病例审核后录入全国死因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四、内容监测对象为辖区范围内所有的居民,报告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居民。

五、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贯穿死因监测登记报告工作的全过程。

县疾控每年按时参加上级所有相关培训,同时组织辖区内各报告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就死亡病例的报告流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规范填写,ICD-10编码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县疾控中心对各医院上报的死亡病例数据进行审核和分析,如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时,及时退回报告单位并重新填写,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各个报告单位定期开展对本院(辖区)自查,及时发现漏报和漏填、以及填写不规范的病例卡片,及时进行补报和修改;县疾控中心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县范围的漏报调查,收集全县漏报的病例,计算死因监测的漏报率。

各级定期开展现场督导,检查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抽查核对各个单位卡片填写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有效控制数据质量。

在本次分析前对现有数据进行了变量范围和逻辑性检查。

六、统计方法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应用分析软件SPSS以及全国死因监测信息系统分析。

七、监测结果分析(一)人口资料分析1、基础人口资料 2016年全县常住人口为513400人,其中男性为266366人,女性为250034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

详见表1、图1。

表1 2016年xx县居民各年龄组性别人口组成表分年龄组男性人口数男性人口比例(%) 女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比例(%)0- 3764 0.73 2955 0.571- 4720 0.91 3781 0.732- 4403 0.85 3196 0.62 3- 4004 0.78 3148 0.61 4- 3976 0.77 3318 0.64 5- 3760 0.73 2980 0.58 6- 3817 0.74 3006 0.58 7- 3957 0.77 4425 0.86 8- 3530 0.68 4301 0.83 9- 3861 0.75 2175 0.42 10- 26716 5.17 19075 3.69 15- 24403 4.73 20299 3.93 20- 14045 2.72 15386 2.98 25- 12241 2.37 12080 2.34 30- 6153 1.19 7002 1.36 35- 20704 4.01 21872 4.24 40- 22571 4.37 22562 4.37 45- 24790 4.8 27174 5.26 50- 9765 1.89 9096 1.76 55- 14447 2.8 14142 2.74 60- 15561 3.01 14870 2.88 65- 14642 2.84 13096 2.54 70- 9848 1.91 9002 1.74 75- 5998 1.16 5848 1.13 80- 3448 0.67 3748 0.73 85及以上1242 0.24 1497 0.29图1 2016年xx县居民各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二)死亡情况的分析(详见附表4)1、总体情况:2016年按照生前常住地址全县在中国疾控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登记的有4078例死亡病例,粗死亡率为789.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8.90/10万(以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标化),其中男性死亡2443例,粗死亡率为917.16/10万, 标化死亡率为763.05/10万;女性死亡1635例,粗死亡率为653.9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3.51/10万。

2、不同年龄性别死亡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各年龄组死亡率可见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大大致呈不对称的“U”形曲线,0-岁组死亡率稍高,之后开始稍有下降,10-岁组降到最低,然后逐渐上升,55-岁组之后急剧增高,且各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说明超过55-岁组之后随着年龄增大死亡率越高。

详见表2、图2。

表2 2016年xx县各年龄组死亡率分布表(单位/10万)性别男性女性0-岁634.77 415.041-岁244.14 292.975-岁292.97 146.4810-岁341.80 97.6615-岁512.70 268.5520-岁561.52 146.4825-岁390.63 219.7330-岁463.87 415.0435-岁830.08 244.1440-岁2563.48 1245.1245-岁2880.86 1049.8050-岁2709.96 1074.2255-岁2392.58 1733.4060-岁4785.16 3100.5965-岁6738.28 3979.4970-岁9692.38 5664.0675-岁9277.34 6274.4180-岁8105.47 6835.9485-岁6494.14 6884.77图2 不同年龄性别死亡水平变化曲线图(单位/10万)(三)期望寿命分析2016年xx县居民期望寿命为75.66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3.24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1.5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

与2015年的期望寿命(75.38岁)比较,2016年我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增高。

详见表3。

表3 2016年xx县居民期望寿命表(岁)年龄组合计男性女性0岁- 75.6673.2481.501岁- 75.00 72.28 81.275岁- 71.23 68.35 77.7510岁- 66.40 63.35 73.1515岁- 61.51 58.37 68.3920岁- 56.67 53.41 63.7525岁- 51.89 48.48 59.1330岁- 47.11 43.70 54.3635岁- 42.71 39.17 50.1540岁- 37.89 34.33 45.3745岁- 33.43 29.80 41.0550岁- 28.95 25.42 36.4955岁- 25.35 21.99 32.7360岁- 20.88 17.62 28.1765岁- 16.85 13.82 23.8170岁- 12.96 10.09 19.6875岁- 9.73 7.13 15.8480岁- 7.34 5.09 12.5985岁- 5.06 3.29 9.13(四)死亡原因分析(详见附表3)1、主要疾病构成情况(1)按ICD-10疾病分类标准,2016年我县居民死因顺位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1596(282.03/10万,38.96%)、肿瘤892例(157.63/10万,21.77%)、呼吸系统疾病692(122.11/10万,16.87%)和损伤中毒外部原因 400(70.68/10万,9.77%)、消化系统疾病153例(27.04/10万,3.73%),这五类死因引起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1%,其中前三位均为慢性病,占总死亡的77.6%(详见图3,表6)。

(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死因别死亡率(详见附表2)男性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37.04%)、肿瘤疾病(23.47%)、呼吸系统疾病(15.44%)、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1.53%)、消化系统疾病(4.16%),男性前五位死因别死亡率与我县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一致。

而女性前五位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41.81%)、肿瘤疾病(19.23%)、(呼吸系统疾病18.99%)、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7.12%)、其他疾病(3.77%), 女性前五位死因别死亡率与我县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不一致,第5为其他疾病,第6位为消化系统疾病。

详见图3,表4。

图3 2016年xx 县不同性别居民死亡率比较表4 2016年xx 县主要死因顺位、死亡率、构成比及排序(死亡率:1/10万,构成比:%)疾病名称合计男女死亡率构成比排序 死亡率 构成比排序 死亡率 构成比排序循环系统疾病小计282.03 38.96 1 310.85 37.04 1 251.21 41.81 1肿瘤小计157.63 21.77 2 196.97 23.47 2 115.55 19.23 2 呼吸系统疾病小计122.11 16.87 3 129.61 15.44 3 114.09 18.99 3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小计70.68 9.76 4 96.78 11.53 4 42.78 7.12 4 消化系统疾病小计27.043.73534.884.16518.653.106八、质量评价(一)死因数据完整性评价xx县40个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及其他各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报告覆盖率100%,县级以上单位报告覆盖率为100%,全县报告的卡片经过剔除重复病例和非报告范围的病例后得到有效病例4078例,粗死亡率为789.70/1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