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2)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 (2)

记承天寺夜游 (2)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析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体现了苏轼当时怎 样一种复杂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三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
知道他是谁吗?
北宋文坛有一人,他频遭贬谪,被无 数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 人间丑态,他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 人!”他痛失多位至亲,茕茕孑立,他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 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 洒。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B组掌握重点字词的含 义,A组翻译句子能字字落实。
检查形式:A组和B组分组竞赛。
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含义。
规则:B组同学轮流答题,答对加十分。
(男女生各推荐一人朗读,其他同 学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偶尔读读《东坡志林》,发现这就是 传说中苏东坡的博客了,许多是从日常生 活片断的记述中,抒发了一个封建时代落 拓不羁的文人的某些情趣。这些小品,常 常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勾勒出一种情 调或一片心境。这种艺术特色,就是写意 艺术。 至于有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就 更是苏轼的写意佳品。它以精得不能再精 的笔法,勾勒了诗意浓郁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

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

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

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

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

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

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

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

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

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

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

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

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

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

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

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原文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特殊句子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正式) 2

记承天寺夜游(正式) 2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从容 闲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月夜景 色所作的美妙描述,透露出 贬谪中的作者自我排遣的特 殊心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 安、乐观旷达的胸襟。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 空闲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 ___ ;他一生数次被贬 ,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 __ ;他为官一任, 安闲 造福一方,他肯定不 __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 清闲 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 __ 处之;一生辗转万里 闲淡 闲情 ,他不辍 ___ ;生活穷困不堪,他 ___ 自在。这样的人 闲逸 ,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 ,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 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碧水之月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18、(2)记承天寺夜游

18、(2)记承天寺夜游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 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 曳的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亦真亦幻,写出了一个清澈空明的 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如何赏析第二段?
•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 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 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 界。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4)熟读、背诵课文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注意停顿。 3、再读文章,掌握重点字词,翻译 课文。 4、背诵课文。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
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承天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字音和节奏
遂( suì ) 横( héng )寝( qǐn ) 藻( zǎo ) 荇(xìng )柏 ( bǎi )
4、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闲 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境:有 贬谪中的失意无奈而又安闲自适、自我 安慰,有赏月的欣喜又有对世人忙于名 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感慨。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记承天寺夜游(2)

记承天寺夜游(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3.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重点: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欣赏fiash音乐《但愿人长久》一.借月导入新课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

但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就让我们与苏轼共同夜游承天寺。

板书课题如果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绝唱,那么本文怎就是经典咏月小品文,也可以说是记游散文。

二.走近苏轼多媒体展示苏轼画像,苏轼这位名垂千古的人物,你对他了解多少?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介绍。

三.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1.诵读,叩开生字之门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学生试读,齐读多媒体展示:遂寝藻荇2.叩开词句之门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实词四.再读课文,走近苏轼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吗?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如何?(1)文章一开头就就记“夜游”的时间是?(2)哪句话又交代了他“夜游”的原因是?(3)“欣然”作何解释?“月色入户”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得有情有味,请你体会其中的妙处。

过渡语: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时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4)作者见月起行,为何将地点选在承天寺?为何又唯独找张怀民做伴?显示出与好友“心有灵犀”喜悦的句子是什么?齐读描写月景的句子(5)对于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写月而无月,但皎洁的月光无处不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6)品味两组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唐 天“
张 九
涯海 共上
龄 此生
)
时明
”月

“ 举 杯
邀 明 月
,



李 白
三 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是 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 称为“三苏” ,为“唐 宋八大 家”之一。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 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 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 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 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带 领家人在郡城旧营地的城外东坡 开垦荒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 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走到院子中。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大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的 影子。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而已,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手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悠长: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 中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 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 想感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 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 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 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 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 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 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出门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 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 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态 度。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 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 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自 嘲之意) ③、反映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豁达 乐观。(积极进取精神)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