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2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让人想起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月光的描绘。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有一位大文豪,他对月亮更是情有独衷,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他就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夜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2 记承天寺夜游》 试题试卷 含答案解析(2)

《11.2承天寺夜游》课时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A.解.衣欲睡()B.欣然起行.()C.念无与乐.者()D.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欣然..()如吾两人者耳.()..起行()水中藻荇交横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填空①《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宋代。
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词方面,他与合称“”,同为宋代词派的代表。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的特殊心境。
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哟那个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8.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
请写出两句苏轼的有关月光的诗句。
9.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二)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3.《记承天寺夜游》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6.《记承天寺夜游》中“,,”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7.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
其实,“??”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
8.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
9.《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正面和侧面结合对月光进行描写,营造了一个月光清朗、竹影斑驳的夜景。
10.古人“闲来无事不从容”。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闲游承天寺,借月、竹、柏抒旷达之情,最后说“”。
11.“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是空旷澄澈之意。
1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澄澈、竹影清晰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3.《记承天寺夜游》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水中藻、荇交横”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二次修改)白玉红

……
谢谢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唐 张 九 龄
(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 · )
唐“ 野 孟旷 浩天 然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杜 甫
—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 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 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 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 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 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 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 怀……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 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 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 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 美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 苦难的人格魅力。
读《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记承天寺夜游(正式) 2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从容 闲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月夜景 色所作的美妙描述,透露出 贬谪中的作者自我排遣的特 殊心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 安、乐观旷达的胸襟。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 空闲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 ___ ;他一生数次被贬 ,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 __ ;他为官一任, 安闲 造福一方,他肯定不 __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 清闲 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 __ 处之;一生辗转万里 闲淡 闲情 ,他不辍 ___ ;生活穷困不堪,他 ___ 自在。这样的人 闲逸 ,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 ,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 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苏
轼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碧水之月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后注释,解释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析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 对比分析:将《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他苏轼的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其风格特点。
八年级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

读懂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读懂课文 —— 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读透课文——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才能够看 得到这样的美景呢?(找关键词)
闲的人
闲
的人
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 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 逸的人。
关于苏轼——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 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 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几次 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
——新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如是说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 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 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 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 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 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 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能的。可以说在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
大才子,苏轼却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
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城南初中陈帆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自主生疑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释疑
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7、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3)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
四、内化迁疑
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