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自卑感、择业焦虑、茫然心理、择业嫉妒心理、盲目攀高心理、消极依赖心理等常见择业心理问题。
并从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原因分析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择业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
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
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2、择业焦虑。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
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
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
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3、茫然心理。
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
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
4、择业嫉妒心理。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误区及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择业误区:
1、“金钱至上”的观念:假定只有选择最高薪水的工作才能成功。
2、“社会俗气”的观念:假定学校教育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具有显
著社会地位的工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3、“循规蹈矩”的观念:择业时只能按照传统行业和家庭限制来择业,
不敢冒然尝试新领域。
二、原因:
1、未接受专业职业规划培训:职业规划重要性未得到认可,很多大学
生在择业时没有斟酌充分。
2、社会对显著性成功的过度看重:学校教育给同学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倾向于看重社会的评价,而忽视职业快乐与个人实现的宏伟。
3、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一波技术革命到来的背景下,传统行业面
临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急切想要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择业,导致择业
观念混乱。
三、应对措施:
1、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引入合理的职业规划模式,引导毕业生辩证
地理解职业规划,理性面对择业问题,不被融入金钱至上、社会俗气、
循规蹈矩的误区。
2、建立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匹配模式: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传统行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可能,需要把握好个人能力和传统行业之间的匹配,以适应大局。
3、加强体验与培训:通过实践体验与各项培训,让毕业生在择业决策前更加清晰明确,有充分的斟酌时间,让可能选择的职业都有可能体现出来,增强择业的自信。
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1.焦虑心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未来充满担忧。
2.盲目从众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缺乏主见,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盲目跟风,导致就业选择失误。
3.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足或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4.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度依赖父母、亲戚和朋友,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短期行为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过于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容易导致职业规划不明确。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服务等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3.社会因素:就业政策、市场需求、社会舆论等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4.个人因素: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直接影响。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应对策略1.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调整心态: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3.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抗压能力,以适应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4.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
5.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
6.积极参加实习: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7.寻求心理支持: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寻求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的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压力。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 就业焦虑就业焦虑是指由于对未来就业不确定的忧虑和恐惧,导致个体出现心理紧张、烦躁不安等不适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逐渐提高,就业焦虑水平也相应提高。
1.2 自我认知不足在大学期间,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清晰的认知。
他们可能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心态。
1.3 求职技巧不足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缺乏正确的求职技巧,包括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技巧的不足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诸多挫折,增加了就业心理压力。
1.4 就业期望值不合理由于对就业市场的误解或者过高的期望,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在找工作过程中出现挫折感和失望情绪。
1.5 家庭期望压力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也是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会使大学生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
2.1 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挑战。
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认知,正确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追求某些热门行业或职业。
2.3 提高求职技能大学生应主动学习求职技能,包括简历撰写、面试技巧、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参与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进行合理调整,明晰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定位,不要盲目追逐热门行业或职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步入职场,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选择职业时会出现纷繁复杂的择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其选择职业产生负面影响。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探讨如何规避这些问题,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参考。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就业焦虑作为学生,眼前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然而,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而感到压力和焦虑。
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正确,担心未来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和挑战。
职业选择困难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自然而然地会出现职业选择困难的问题。
有些学生会在众多职业中感到迷茫,难以做出决定,也有些学生会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有限而感到选择过于有限。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大学生不知所措,被职业选择的问题所困扰。
工作对内心期望的不符合当大学生进入职场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与期望的职业生活有所出入。
这种不符合会让大学生感到失落和挫败。
因此,想要圆梦,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往往需要具备坚定的决心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外部因素大学生成长长时间处于学校环境中,他们不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市场竞争状况。
此外,一些媒体、家人和朋友也会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增加选择的困难。
因此,外部环境对职业选择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经历、知识水平、职业规划、兴趣和能力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偏好和选择,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内部因素做出充分的分析和评估。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规避方法全面了解职业市场和行业发展为了避免接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渠道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不同行业的就业前景。
通过了解,可以在职业选择方面做出全面的决策。
明确职业规划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充分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才能在未来职场合选择合适的职业。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因素分析及其纠正的对策

2 . 3 高职 院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表3 显示 , 绝大 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课外体育活 动 , 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根本 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特别是女生远多于于男生。 ( 见表3 ) 2 . 4 高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 目的选择 由表4 可见看出 ,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 目选择排序前3 位的依次为乒乓球 、 羽毛球 、 篮球。男生选择项 目 排序依 次为篮球 、 乒乓球 、 足球等项 目 ; 女生选择 项目 排序依次为乒乓球 、 健美操 、羽毛球等项 目。由此表 明,男生喜 欢激烈 、对抗性强 、活动量大 的项 目,女生喜欢柔 和 、节奏性强 、对 抗程度较低 的项 目 ( 见表4)。 2 . 5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学校体 育作 为学校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 其发展动力源于学 生的需要 。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虽然需要场地器材 、时间 、 技术 , 但他 们总是扮演着一个主体的角色 ,因为,体育是实施于大众 的 , 其最终
起必 要 的关 注 。 ( 见表 2)
结果 又表现在学生 的身上。调查得知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 运动器材短缺 ,学习紧锻炼时间少 , 即客观因素 限制 了学生参加课 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 ,加大学院 体 育资金 的投入 、扩大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 用, 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大 学生择 业心理误 区因素分析及其 纠正 的对 策
徐倩倩
( 山西大 学 商务 学 院 ,山 西 太 原 0 3 0 0 3 1 )
当前 ,我 国就业难 、就业压力大 、就业竞争力强等因素 , 导致 当 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日 益严重, 尤其是对 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曲 于受 就业形势严峻 的网扰, 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突 出。本文从实践经验和理性 分析的结合上, 浅论心理误区因素分析及其纠正的对策。 基 于就业 的乐力 ,当前大学毕业 生在择业过程 中容易产生这 样或 那样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 为以下七个方面:自负心理 、自卑心理 、急 功近利心理 、依赖心理 、忌妒心理 、盲从 心理 、焦虑心理 。这些心理 误 区不仅脱离实际_ 而且不利 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经本人考 察论证 ,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及其纠正的主要对策如下 : 是要不断提升大学生 的人生价值观。许多大学生非常看重 自己 的专业, 希望将来把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工作中去, 并以此为追求 的最终 目 标 ,这仅仅是不够 的。大学生的使命 是伟 大而光荣 的,不仅 要有强烈 的事业心 、责任心和时代精神 ,更要有崇高的爱 国信仰 、理 想、 信念 、 信任并为之奋斗和奉献。 二是要科学认识扩招 “ 冲击波 ”带来的诸多影响。近年来 ,一些 高校对学生进行 了大规模的扩招 , 所 开设 的专业和课程没有与社会 的
大学生求职常见心理误区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是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直接决定了一 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有的大学 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以后的生 活。这样的求职心理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幻想着去机 关、事业单位等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到条件相 对艰苦的基层,特别是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更不想 去自主创业。
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与新课标的思想是相符合的。
例2:已知x,y∈R,满足3x+4y2=10,求x2+y2的值。
解法(1)(函数法)由3x+4y2=10得
y = 5 − 3 x ,代入得
24
x2 + y2 = x2 + ( 5 − 3 x)2 = 25 (x − 6)2 + 4 ≥ 4 ,当且仅当 x = 6 , y = 8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114 OCCUPATION 2011 8
的,那就一定是不好的工作。这是一种缺乏主见和自信 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对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不甚明白。有的即使明了,看到其他人的行 动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一 来,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盲目选择工 作,结果自然不会对工作满意。
三、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各类 高职院校,但本质都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毕业生片面 地理解专业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极端看 重“专业对口”,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就 等于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其实,大 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是专业所 涉及的最基本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 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 地强调“专业对口”,不仅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还会制 约对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扩 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
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大学生毕业分配经历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然而,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准备更多的是一次次考试,对于择业方面的准备却知之甚少。
面对择业中的种种矛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因此,了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矛盾及表现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羽翼丰满,对择业的期望值很高。
想干一番大事业,却看不起眼前的小单位;想成为大企业家、大经理,却看不起眼前的小企业等等。
产生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这些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希望自己选择的就业单位能够马上定下来。
一旦在择业中选择不到理想的单位,就会垂头丧气、丧失自信、心理紧张、烦躁不安。
2.“实现人生价值”与“缺乏艰苦创业思想准备”的矛盾。
在择业中,一部分学生有远大的理想,然而,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不愿到艰苦的边远的地方去。
为此产生了极度的心理矛盾,常常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3.“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矛盾。
部分学生要求社会承认“自我意识中的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
由于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择业受挫,就容易产生孤傲冷漠的情绪,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消沉。
4.“想竞争”与“怕失败”的矛盾。
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竞争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择业产生了既想竞争,又怕失败的矛盾心理。
他们担心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由于害怕失败,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肯定会失败。
尤其是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压力重重,缺乏竞争的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现象,从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广大毕业生能顺利地进行角Biblioteka 色转换,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2)7- 0105- 02
在所有造成大学生们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因 素中,求职困难、求职过程压力大、求职竞争激烈等问题 以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牵动着大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心。因 此对于就要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在 严峻的择业、就业、从业的压力之下,随之带来的各种各 样的情绪、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突出。
(3)急功近利心理。目前,大学生人群中也有一些 在刚刚毕业步入社会时,就想“一步登天,一门心思只 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 单位,或是希望工作能够一步到位。抱有这样心态的大 学生通常在择业的时侯对于职业的性质过分看重,对于 自身的报酬和地位关注过度,脱离客观实际的这种心理 误区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不敢面对挑战,不敢参与求职竞争。大学生的自卑超过 一定的程度,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沮丧、失望、孤寂 等便会伴随产生,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心 灵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这些消极的个体心理体验与以 上所提及的“自负心理”表现截然不同。自卑心理往往 出现在学业不良或者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身上,每每在 遭遇其认为激烈的竞争之中,就产生“事事不如人”的 自我认知偏差,行动上表现为畏首畏尾,自信心、竞争力 的缺乏,面试过程中有紧张、忐忑、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 因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通常维护自己的自尊的方 式就是防御,遭遇挫折的概率一般较大,而且容易出现 一蹶不振的状况。
第 2012 7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32 期
Jul 2012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艳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7)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大学生焦虑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
(4)依赖心理。具有依赖心理的大学生们表现为两 种行为倾向:一是从众心理。缺乏自身的独立见解,而虚 荣心、侥幸心理又会造成其放弃原有的自我期望,因此 择业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自己的判断;二 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守株待兔”,不是主动去积极 参与选择和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更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肯成长,依赖家长与亲戚朋友走后 门、托关系,乃至连与用人单位洽谈都是让家长出面,择 业的一切环节由家长一手包办,孩子坐享其成。这种做 法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择 业过程中的成长机会。这样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 了我们的一些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6)盲从心理。盲目从众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中 表现出来的另一种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盲从的原因主是 大学生们自主性的缺乏和竞争意识的缺乏,未能从自身 和周围环境的现实出发,而只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哪 里“热”去哪里,什么“火”做什么,盲目从众。抱有这种 心理的大学生脱离了自身实际,盲目跟风,特别是一些 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在择业现场目光狭窄,焦点集中在 热门职业上,对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做分析,因此当然 也不会扬长避短。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恰当的 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人 云亦云。见别人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见别人做什么, 自己就做什么。
*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 2011 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 年度课题立项编号为 GH- 11131《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研 究与实践》的课题论文
·105·
用以摆脱自身恐惧感和愤怒情绪的困扰。主要表现有: 当他们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好的 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然后心有不甘,个别人甚 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恶劣手段以求心理平衡。嫉妒的后果 是严重伤害了同学间的感情,造成同学关系逐渐恶化, 影响了同学的就业。嫉妒还会造成班级或宿舍团体内的 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因而又更加重本人的内心痛 苦和烦恼,以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5)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消极 情绪体验,有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嫉妒心理的主要特点 就是把别人相对自己的优越之处看作是对自己不利的, 是一种威胁,“拿别人优点和自己缺点比”,由此造成心 理上的不平衡感,甚至是恐惧感和愤怒情绪,基于此种 看法,借着贬低、诽谤他人,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
一、对于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消极心理的分析 国际上,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冲击巨大。国内,连 年的扩招。内外压力之下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 七个方面。 (1) 自负心理。从自我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方面来 看,现实自我与镜像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 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但部分大学生在此存在差距较大 的现象,一方面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另一方 面自己的愿望脱离社会的需要,一切理想化。这些大学 生在择业时通常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太高,行为上往往 固执己见或自命不凡。这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好高骛远, 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于大学生选择职业这样的人生 大事是非常不利的。表现出这样的心态的大学生主要是 平时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或者曾经在校园里从事过学生 会工作的群体。这一群体因为一向被周围人群公认为学 习成绩优异、勤奋好学,是他人的榜样和楷模,因此产生 很高自我评价,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在很多方面均要求过 高,常常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心理学角度认为自我意识发展不健 全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成因有外部原因 也有内部原因,其中内部原因包括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健 全、自我评价不当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具有良好的性 格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当中的或大或小的消极事件的侵 袭往往有着良好的抵御能力,而性格不良的大学生在遭 遇各种挫折的时候会表现出能力缺乏而被击倒,因而引 起各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疾病。具有不良性格的这类大 学生择业的过程之中在遭遇到暂时性的挫折或者求职 数次失败后,往往会因而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他 们在择业时,认知上往往觉得自己“不配”、“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