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合集下载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正音:骑jì 将 jing 系jì【再读古诗读准节奏】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卖炭翁》教案2

《卖炭翁》教案2

《卖炭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赋》,具体章节为《卖炭翁》。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意理解、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诗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卖炭翁的典故,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1)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例题讲解:(1)诗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南山”指的是哪里?(2)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表现了卖炭翁的什么品质?5. 随堂练习:(1)请用诗句中的词语造句。

6. 主题思想探讨:(1)讨论卖炭翁的艰辛生活,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

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诗人:白居易3. 生字词4. 诗句解析5.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复述卖炭翁的故事。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卖炭翁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劳动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生活。

(3)示例: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运用了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劳动人民的诗词,如《悯农》等。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人的社会现实关注和批判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授过程中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点的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和同情。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学目标】1.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手法。

3.感悟白居易“关注底层,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白居易“关注底层,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猜谜游戏:(1)横竖要买(打一字)(2)生在深山长在林,入了古洞烟火熏。

三魂六魄上天去,剩下骨头驱严寒。

(打一物)(3)你认识这个字吗?明确:引出“卖炭翁”三个字,合理猜测诗歌内容:横竖要买——有钱;烧炭驱寒——温暖;年龄不小——享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诗作——《卖炭翁》,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

作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2.背景介绍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掌握了,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劳动却收获甚微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中的劳动人民生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分析“伐薪”、“烧炭”等动作描绘,理解卖炭翁的辛勤劳作;探讨“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寓意,感受诗人的生活关怀。
(3)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解释“炭”、“薪”等词语在诗中的具体指代,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
(4)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节奏美。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实验操作,他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朗读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由于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阶段,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析《卖炭翁》的现实意义时,能够联系到当代社会,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

《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

《卖炭翁》教案《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卖炭翁》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

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写作特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

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卖炭翁凄苦形象的塑造;“宫市”罪恶的揭露。

三、诗人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
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在其中。

四、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
...:(6)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讨论分析,了解大意。

1、明确什么是“宫室”?
“宫”指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

所谓“宫室”,是指皇宫所需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实际上是掠夺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明确:外貌,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心理。

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5了解卖炭翁运炭的艰辛。

衣正单,一尺雪,碾冰辙,“困”、“饥”、“歇
6、“偏偏”一词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7、分析两种人物形象
卖炭翁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蛮横无理的强盗
8、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

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全诗诗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对比,白描,设问
五、小结。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
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

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六、重读全诗,结合理解,感受诗意。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写500字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