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反思
卖炭翁读后感【精选10篇】

卖炭翁读后感【精选10篇】卖炭翁读后感【精选10篇】一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叫陈康肃,他十分的擅长射箭,可以在一百步以外射中一棵树的叶子。
这样的技术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于是陈康肃很骄傲,觉得自己的箭法最了不起,他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有一回,陈康肃在练箭,引来了很多人在旁观看。
他射箭的技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见差不多全部都射中靶心。
旁边的人大声喝彩,刚刚好,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路过,他停下来斜着眼精看着陈康肃表演,脸上并没有露出赞叹的表情,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陈康肃看到老头这样的表情,感到非常生气,就问他:“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觉得我的技术好不够好吗?”老头平静地回答他:“我觉得这没啥了不起的,只是你练得多嘛,手熟罢了。
”陈康肃很生气,说:“你凭什么这么说!”老头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铜钱,然后往盖着的铜钱里倒,等油倒完了,竟然一点油都没有。
人们都开始惊叹起来,老头笑着说:“我现在的技术知识熟练而已。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的!”陈康肃听了以后客客气气的给卖油的老头鞠了一躬,还说:“我明白了。
”卖炭翁读后感【精选10篇】二当我读到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看到的幻想这一段时,心里不由得再一次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叹息。
是的,在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小女孩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到的暖烘烘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一切对小女孩来说都只能是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比起小女孩,我是多么幸福,从小到现在,我都吃饱穿暖,在家里,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老师同学关心我。
生活是多么美好!如果小女孩生长在新中国,她一定也能向我们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如果小女孩生长在新中国,在大年夜里,她一定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吃团圆饭;如果小女孩生长在新中国,她一定会为祖国的迅猛发展感到骄傲;如果……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我似乎长大了,朦胧中懂得了什么……卖炭翁读后感【精选10篇】三清晨太阳初升。
课大赛《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卖炭翁》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背诵并默写《卖炭翁》全诗。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卖炭翁》的诗文内容,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卖炭翁》诗文,了解其基本内容。
(2)收集与诗文相关的资料,增加对诗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卖炭翁》的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写这首诗。
2. 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3. 分析与探讨:(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让学生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应用与拓展:(1)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能力。
(3)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卖炭翁读后感【精选7篇】

卖炭翁读后感【精选7篇】卖炭翁读后感【精选7篇】一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一颗绿树向着一边倒下,鸟儿一齐鸣叫着从树上飞下,“叽叽喳喳”又要寻一新栖息地了。
一位年迈的老翁,双手将斧头处在地上,如一根拐杖,支撑着他站着,大口的喘气。
在他那双有力的眸子中,看到一丝喜悦。
一会屡屡黑烟冉冉升起,飘向天边,那烟着时有些抢人,白发老翁。
不禁轻咳了两声。
一双颜色黝黑皮肤干燥粗糙的手将新伐的柴扔进熊熊烈火中,手指夹着如炭一般的黑汗水划过满是皱纹的脸如雨而下。
伸手一抹炭灰尽数到了脸上。
木柴在烈火的烧灼下,呈现出块块漆黑。
老翁单薄的几层布衣被寒冬的冷风,肆意侵饳进入骨子里,双手怀抱着脚下的布鞋这破一块,哪儿补一块如何下得去脚,踏在这冰天雪地里。
可是他的心里却有一丝高兴:“天气够冷,炭也许能够卖个好价钱回家吃饭为午吧!但愿有个好运气。
”一个夜晚过去,城外的积雪已有一尺的厚度。
大清早便牵着牛拉着炭车,向市场前行。
老翁将绳子放在自己硬朗的肩头,弯着腰一步一走,脚印把原本平整的雪地踩得坑坑洼洼,车轮印开雪地里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正午时分,太阳正至头顶,牛儿困得无力,一早上还未吃草,老翁在市门外的泥地中休息。
突然,远处有两个轻快的身影正朝着这边极速而来。
dede的马蹄声渐响,看清身着黄衣的寉官与一位白衣手下。
老翁顿时站起,眼神中透露着惊恐。
不料两位官员向着他正直走来,他苦着脸朝着他们艰难地笑了笑,身上不觉得开始发抖,但丝毫不是因为太冷,那黄衣宦官手持着皇帝的指令头台的高高的仿佛要捅破了天,白衣下手吆喝着把牛牵向宫廷的方位,一点不过问老翁,直接想要拉走这一车千余斤的炭。
老翁慌了手忙脚乱地上前,伸手想要阻拦,一个凶神恶煞的眼神将他的手刺的缩了回去,黑着脸吼到“你的炭能被我们着上是你的运气好,别不识好歹。
官员直接将半匹红沙与一丈绫系向了牛头,提着灰车走了。
老翁顿时瘫坐在地上,几天的努力,美好的愿望在此刻烟消云散,手紧握着红沙,目光呆滞的望着炭车渐远。
课大赛《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卖炭翁的艰辛生活;(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卖炭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卖炭翁课后反思

卖炭翁课后反思卖炭翁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短文,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炭翁的生活,展现了他勤劳、坚持和乐观的精神,并传递了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刻启示。
在阅读《卖炭翁》之后,我深受启发和思考。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深刻的教益和反思。
首先,卖炭翁的勤劳和坚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炭篓上山下山,辛苦劳作,为了能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这种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获得回报和成就。
这让我更加坚信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而不是期望侥幸或靠他人的支持。
其次,卖炭翁的乐观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尽管他生活贫困,工作辛苦,但他仍然能够心怀希望和喜悦。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
这让我明白到,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困境,但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信努力和坚持会改变命运。
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被打败,而是要勇敢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最后,卖炭翁的生活态度给了我很多思考。
他虽然只是一个贫穷的炭翁,但他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感激。
他把每一天都看作是宝贵的礼物,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感谢之情。
这个态度让我想起了自己时常抱怨和埋怨的习惯。
通过阅读《卖炭翁》,我认识到了每一天都应该对生活怀着感激和喜悦的心态,珍惜每一次机会,学会充实自己,并为人生的意义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卖炭翁》,我深刻地受到了勤劳、坚持和乐观的启发。
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乐观和感恩则能让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会学习卖炭翁的勤劳和坚守精神,保持乐观的态度,珍惜每一天的机会。
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并持之以恒,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迎接属于自己的辉煌和成功。
《卖炭翁》课后教学反思

卖炭翁课后教学反思在教学课程中,文学课程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本并且思考作者的意图是教学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其中《卖炭翁》这个短篇故事更是考验了我的教学能力和挑战了学生阅读方法的熟练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故事简介《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卖炭翁的故事,这位炭匠卖着自己的炭,换取过路行人的几个硬币。
在他生活的最后几年,他把自己积蓄的几百文钱捐献给了乡里乡亲,为他的行善之举留下了广为流传的传说。
教学过程在教学上,我遵循了以下步骤:1. 了解学生的阅读难度在第一节课上,我要求学生预读短篇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
这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程度、阅读难度以及英语语言的运用情况。
2. 理解故事背景在第二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对《卖炭翁》故事的背景进行学习。
学生将故事背景和唐朝时期的社会情况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
3. 分析故事主题在第三节课上,我讲解了《卖炭翁》的主题,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理念和意义。
通过讨论和分析故事的内容,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旨意。
4. 探讨故事的意义在第四节课上,我们一起探讨了《卖炭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以及细胞炭匠在故事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
5. 期末考试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期末考试,考查学生的对《卖炭翁》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卖炭翁》这个文本时,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些学生一开始在阅读和理解方面遇到了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
此外,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倾向于采用外部资料和网络搜索来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而不是自己思考和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将教学重点放在故事背景、人物角色和主题分析等方面。
我逐渐减少了讲解和解释,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
课大赛《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
(2)了解唐代社会现实及其文学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将《卖炭翁》与其它唐诗进行比较,领会其独特之处。
(3)培养朗读、默写、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背景及社会现实的理解。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社会现实及其文学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选取其它唐诗,进行对比分析,领会《卖炭翁》的独特之处。
(2)总结唐诗的特点及魅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关爱他人,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选取其它唐诗,进行对比分析,领会《卖炭翁》的独特之处。
2024年《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6篇)

2024年《卖炭翁》教学反思(通用6篇)《卖炭翁》教学反思篇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
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
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
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
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