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70399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全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学习卖炭翁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白居易的诗作,如《琵琶行》、《长恨歌》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并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卖炭翁的形象塑造和社会背景。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特殊句式和用法,解析课文主题,剖析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了解身边的社会底层人民,并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关爱他们。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的朗读、背诵以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精神的理解,以及关爱他人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修改版]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修改版]

第一篇:《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卖炭翁》人物性格揭示一、教学目标:1.了解《卖炭翁》的基本情节和背景知识。

2.分析描写人物特点和性格,并学会用细节分析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3.归纳总结人物性格,并深入思考人物性格对于故事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描写人物特点和性格的方法。

2.思考人物性格对于故事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用手机放一段《卖炭翁》的动画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然后用问题导入,如:“你们都知道唐代著名作家欧阳修吧?你们对他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

2.导入(15分钟):教师将背景知识的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相关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背景知识。

3.情节分析(15分钟):教师读一段《卖炭翁》的文本,然后对情节进行分析,将关键句子在黑板上标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人物性格揭示方法(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将文本中描写人物性格的细节分析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进行实例解析,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方法的应用。

5.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学生根据所学的分析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在小组内讨论该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然后归纳总结,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6.思考性问题(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卖炭翁》中主角的性格对于故事发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整理所学内容,并写一篇关于《卖炭翁》人物性格揭示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表现评价:根据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深度进行评价,如积极参与、条理清晰、独立思考等。

2.作业评价:对学生写的作文进行评价,如观点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五、教学拓展:1.可以将《卖炭翁》与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和分析不同作品中人物性格揭示的方法。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描写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现实的诗句。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体会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特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往往十分艰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初年。

当时,唐宪宗李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派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名为“宫市”,实际上就是公开掠夺。

白居易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这首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精读诗歌,赏析形象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诗歌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些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长期劳作,生活艰辛)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卖炭翁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贫苦、善良)2、分析宫使的形象诗歌中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宫使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特点?(飞扬跋扈、蛮横无理)(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卖炭翁的外貌和宫使的穿着形成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的贫苦和宫使的骄横。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卖炭翁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卖炭翁》的文本。

2. 生词和句子翻译的参考资料。

3. 修辞手法的讲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炭吗?炭有什么用途呢?(2)介绍卖炭翁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引发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关注。

2.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生词和句子的理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如“炭”、“翁”、“烟雾”等,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如“炭翁运炭去,烟熏泪流满面。

”等,理解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4.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并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段描述自然景色的文字。

5. 讨论和分享:(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6. 总结和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修辞手法,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白居易的PPT,内容包括:生平简介、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历史评价等,每组不少于10页。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创作一首关于劳动人民的诗歌,要求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不少于10行。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阅读《卖炭翁》,讨论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家长签字确认,并写下对孩子的寄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诗人白居易与卖炭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创作,提高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学习《卖炭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态度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价值观塑造: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诗歌,传承文化。”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卖炭翁教学设计3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3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1第一个环节:自读。

(8分钟)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

(12分钟)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

(15分钟)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对比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尘灰)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烟火)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苍苍)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心忧炭贱愿天寒)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与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就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2、检查预习:
薪(xīn) 鬓(bìn) 辗(niǎn) 翩(piān) 叱(chì)
骑(jì) 系(jì)
二、学生自学
1、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后学生朗读
2、思考:《卖炭翁》一文就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3、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与卖炭的不易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三、分组展示
学生分组展示自学环节中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您探究这句之所以有名的原因。

“衣正单”本应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却把解决生存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她“心忧炭贱愿天寒”。

在冻的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深刻理解了煤炭翁的艰难处境与复杂的内心活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催人泪下。

五、达标检测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路面已经结了冰,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与勤劳。

六、归纳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卖炭翁的形象,通过她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与无奈。

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卖炭翁》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