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4版《卖炭翁》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2

社会学角度:社会问题反映及启示
社会阶层与贫富差距
分析《卖炭翁》中反映的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问题,探讨这些问 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官民关系与权力腐败
从《卖炭翁》中看唐代官民关系和权力腐败问题,思考如何构建 和谐的官民关系。
民生问题与社会责任
关注《卖炭翁》中反映的民生问题,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心理学角度: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剖析
段落大意
诗歌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卖炭 老人的艰辛生活,第二部分描写老人运 炭上山的艰难过程,第三部分则是宫使 抢炭的悲惨结局。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卖炭翁形象
诗歌中的卖炭老人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艰辛的底层人民代表。他年事已高, 却仍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生计而挣扎。
宫使形象
宫使是诗歌中的反派角色,他们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盛气凌人, 无视老人的艰辛,强行抢走老人的炭火,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05
跨学科融合拓展延伸
历史学角度:时代背景对中期社会背景
了解唐代中期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分 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卖 炭翁》的创作。
宫市制度
探讨宫市制度对百姓生活 的影响,以及在《卖炭翁》 中如何体现这一制度的弊 端。
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分析其与《卖炭翁》创作 之间的联系。
刻关注。
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心理描 写,成功塑造了卖炭翁这一鲜明 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其坚韧、勤
劳的品质。
强烈的对比手法
作品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如 卖炭翁的贫寒与宫市的繁华、劳 动者的艰辛与统治者的奢侈等,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深化了主题。
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挖掘
《卖炭翁》情境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卖炭翁》情境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对簿公堂明冤屈谏言请命诉衷肠——《卖炭翁》情境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重点)2.赏读诗歌,品味诗中对人物的精彩描写,理解卖炭翁的形象。
(难点)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重点)【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卖炭翁一车千余斤重的炭被强买后,他捧着半匹红纱一丈绫越想越气,决定哪怕拼了老命也要去大理寺讨回公道。
大理寺受理此案,今日开庭公审,请同学们经过穿越之门,来到公堂之上,自主选择角色,可作为原告、被告、目击者或者大理寺卿,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
任务一——调查案件,记录卷宗1.情境朗读白居易目睹了整个事件,并以其为原型,创作了叙事诗《卖炭翁》,今天他也来到了公堂之上,有请白居易诵读诗歌,为我们再现事件始末。
2.答疑解惑我白居易为诗向来浅白易懂,坊间流传,妇孺皆知。
现场的哪位朋友还有不懂得地方请尽管提出,我白居易现场答疑解惑。
预设:敕:皇帝的命令叱:吆喝直:同值,价值3.记录卷宗事件始末大家已了解,请大家帮助大理寺卿记录卷宗。
请大家继续用六个字概括情节: 炭、炭、炭请继续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情境诵读,结合注释,了解全诗意思,完成表格,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任务二——体察苦难,还原真相1.卖炭翁自陈悲苦(1)首先进行陈情的是原告卖炭翁,他一开口,便直呼自己太苦了!请同学结合第一段中的具体诗句进行讨论,以卖炭翁的口吻分析他“苦"在何处。
“我太苦了,你看我(诗句),苦在________(具体分析)”的句式回答,要求回答时要模拟人物角色,富有感情。
教师示范:①我太苦了,你看我“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苦在烧炭辛苦,我的脸和手指长时间被烟火熏烤,又黑又脏。
即使两鬓斑白,也还要劳作。
(手法:外貌描写)②我太苦了,你看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苦在收入低微,卖炭得来的钱也只能基本解决我的温饱问题。
第13课《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把握全诗内容。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没情造,激趣导入雪落他身——一场一尺来厚的大雪,如一位老翁所愿,飘洒而下,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希望。
殊不知,他生命中还有一场更大的“雪"将会带给也巨大的苦难,他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关注的人物——卖炭翁(板书)二.学习活动一:倾心关注,聚焦卖炭翁1.范读第一节,并结合诗句说说卖炭翁过着怎样的生活。
2.生自读此节,勾画句子说说这些的句子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怎样的卖炭翁。
师大屏出示方法点拨:可着眼于诗句简洁的笔法、留白的意蕴、设问的运用、善于以“色”着墨于人、人物的描写、情节的起伏等。
预没:“伐薪烧炭南山中"(职业介绍,含蓄写卖炭翁的勤劳艰辛、生活不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以“色”写人,年迈苍老,生活困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设问,生活困苦艰辛,衣食无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天寒."(矛盾心理,生活悲苦)“晓驾炭车辗冰辙”(早起卖炭运炭之辛苦,车重炭多)“夜来城外一尺雪"(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有起伏)师小结:卖炭翁生活艰辛困苦,可怜至极、苦不堪言,让我们再读第一节诗体会卖炭翁生活之艰辛。
那么这场大雪是不是会让炭卖个好价钱,可以让他吃饱穿暖养家糊口呢?三.学习活动二:宫使到来,雪有人间1.听读第二节,看看卖炭翁又经历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研学活动:(一)基础探学(仿照第一节学习、合作研读,角度:设问、外貌、动作、含蓄的笔调写心理、对比)(二)提升演学.(小组演“被抢炭”情景,加深理解体会)2.小组汇报基础探学的学习成果预设:“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写宫使的趾高气扬)“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以动作来写宫使的蛮横无理、巧取豪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含蓄地写卖炭翁的无奈悲苦)“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对比写炭与所得报酬之间的严重不对等,体会宫使形象)3、小组演学师小结:在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似乎穿越了时代,看到了宫使的蛮横与仗势欺人。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朗读指导
教师提供朗读指导,包括语音语 调、情感表达等,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角色。
比赛评选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 表演团队和个人。
改编现代版《卖炭翁》故事
故事背景
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现代社会,卖炭翁可以是一位环保主义者或手 工艺人。
情节改编
保留原故事的核心情节,如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善良品质等,同 时加入现代元素和细节。
文学传承关系
唐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 了独特的唐代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 唐代文学也通过教育、科举等途径得到广泛传播和传承。
04 跨学科知识融合 应用
地理学视角:炭火资源分布及影响
炭火资源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地带, 受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影响。
艰辛过程。
遭遇宫使
描述卖炭翁在卖炭途中 遭遇宫使的经过,以及 宫使的蛮横无理行为。
结局反思
对卖炭翁的悲惨遭遇进 行深刻反思,引导学生 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问
题。
人物形象分析
卖炭翁形象
分析卖炭翁的性格特点、 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塑 造一个勤劳、善良、可怜 的老人形象。
宫使形象
分析宫使的性格特点、行 为举止和内心世界,揭露 其贪婪、蛮横、无情的丑 恶面目。
创作背景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 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社会背景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时期。宫市是其中之一, 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以个别事 例来表现普遍状况,反映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024精选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 生了解《卖炭翁》的背景、 主题和艺术特色。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等方 面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 音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拓展阅读法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引导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 对唐代社会和文学的认识。
2024精选卖炭翁公 开课一等奖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究 • 艺术特色及表现技巧探讨 • 跨学科拓展与延伸思考 • 创新思维训练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卖炭翁故事简介
《卖炭翁》是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叙事诗,讲述了一 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 的苦难。
同时,白居易在诗中融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卖炭老人的遭遇表达 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感情的真挚和深刻, 使得《卖炭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社会意义。
此外,白居易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与“两 鬓苍苍十指黑”的对比,突出了老人的艰辛和生活的残酷。这种对比不 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提出与卖炭翁故事相 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 维。
头脑风暴法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 各种与卖炭翁相关的想法 和观点,不加以评判,以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法
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 具,将卖炭翁故事中的元 素进行拆解、重组,以发 现新的创意和思路。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故事中,卖炭老人辛勤劳作却遭受官府掠夺,最终在一 场大雪中冻死,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第24课 唐诗三首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读民生之病苦,悟诗人之情怀——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学情文本】《卖炭翁》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艰苦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古诗学习能力,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示范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感受卖炭翁遭遇之苦,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教学流程】一、导入:猜谜语出示:生在深山长在林,入了古洞烟火熏。
三魂六魄上天去,剩下骨头驱严寒。
——(打一物)从这个谜语我们知道,要烧制出御寒取暖的木炭真是来之不易。
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烧炭的老人,他辛辛苦苦烧出的一千多斤的炭被人当街抢走了,这场悲剧的幕后黑手是谁呢?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卖炭翁》,感受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人生。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三读诵诗歌1.读准字音:强调:辗、敕系等字的读音与字形2.读好节奏:讨论诗的停奏:七言句为主,四三式,二二三式。
3.读清韵脚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发现与用韵上与以往读过的诗有什么不同?古体诗:押韵自由灵活,可以换韵。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
虽辞为乐府,已不被声律。
出示:朗读小锦囊:如何读好韵脚?平声韵要读得悠长,入声韵要读得有力铿锵。
如:平声——翁、中、单、寒;要读得悠长。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背诵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2. 对比阅读,把握课文特色。
3.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一、复习导入:我们读了《石壕吏》,杜甫用诗来记录他生活时代的悲苦,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他的诗就像记录片,记录历史,佐证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知道杜甫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他悲悯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因品德高尚,被称为“诗圣”。
那继杜甫之后,用诗歌来记录百姓疾苦,时代悲哀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谁呢?那就是被称为“诗王"的白居易。
我们一起来读他的《卖炭翁》。
二、初读诗歌(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鬓辗辙骑敕叱将系(2)读诗歌,明体裁《卖炭翁》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式相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作者有感而发,一般用第一人称,记人、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容真实、生动。
看注释①可知:《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始创于杜甫,白居易大力提倡,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其中《卖炭翁》是第三十二首。
(3)知作者,识主题白居易,我们已读过他的几首诗了,一起来回忆一下?《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这些诗,你觉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所写?白居易把自己所写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这些诗属于闲适诗,就他所说“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白居易为后人所称颂的是他两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是感伤诗,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白居易最不愿别人提起的。
白居易最满意的是他所写的讽喻诗和闲适诗。
什么是讽喻诗?我告诉大家,《卖炭翁》是讽喻诗,你能说说什么是讽喻诗吗?学生说。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通过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叙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注释读懂浅近文言文,而白居易的作品又是特别明白晓畅的,因此教授本课时,应当想方设法消除时代隔膜,让学生自主探究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遭遇的成因,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小说以及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概括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比较熟悉,因此本课就当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人物形象的自主分析和事件的自主归纳了解中唐以后的社会状况,对于事件的成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了解民生疾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卖炭翁形象及其遭遇。
2、通过理解作者写法,理解作者对劳苦大众寄予的深切同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自读,诱导学生讨论、质疑,从而自主探究卖炭翁人物形象及其遭遇。
2、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卖炭翁悲惨遭遇的社会成因。
3、采用拓展阅读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了解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认同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存在的价值,学习他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
明确卖炭翁痛苦、悲惨、无奈。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造成卖炭翁悲惨命运的社会成因,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穿越大唐——诵读入境
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请同学们先读两遍课文,第一遍,请你读准字音,第二遍,请你尽可能读出情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是文中卖炭翁的情感。
二、就地采访——揭秘卖炭翁
1、(情境设置):因为你有感情的诵读,你穿越到了大唐贞元十七年
(公元802年)腊月二十七,你现在的身份是《长安日报》的一名记者。
快要过年了,你还在街上走着寻找素材,临近皇宫,你看到恢弘的宫墙之下正有一位老人牵着一头头系红纱的老牛蹒跚而来,他浑身泥土的衣裳因为天气寒冷已经结成了硬壳,你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个有故事的人,于是走上前去采访他。
2、探究卖炭翁形象
(1)问:请问您怎么了?
教师预设:我想要出来卖炭,结果我的炭被朝廷征走了。
(2)那么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教师预设:走投无路,衣食无着
(3)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打算为他写篇报道帮助他,那么为了使老人获得更多人的同情,除了他遭遇的这件事情之外,你还应该写些什么,才会更显得真实呢?
外貌:两鬓苍苍—苍老、衣衫褴褛—贫苦、满面尘土、十指黑—艰辛心理:矛盾、无助(绝望)
环境:城外一尺雪(寒冷)、冰辙(艰辛)
介绍以往经历:烧炭艰辛——赶路困窘
三、发表无门——探究原因
当你胸有成竹将这一切写下来准备发表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心想一定能够募集到善款给老人过年,可是你的这篇稿子却像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了。
(根据文本,寻找原因)
原因: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
宫市——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
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热闹街坊,叫作"白望"。
他们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还要货主送到宫内,并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你发现你所看到的不公居然是“合理”“合法”的!此时你内心极度!
四、足做安慰——体悟作者心迹
1、理解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幸好,卖炭翁还遇到了白居易。
他以诗名让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天下皆知,用他的官声抨击不公制度,讽刺胡作非为的官员。
白居易像你一样表达着对卖炭翁的同情,也努力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着对制度和官使的愤怒:
对比:翩翩两骑(轻快)——牛困人饥(沉重)
手把文书口称敕(专横跋扈)——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奈绝望)
白皮红纱一丈绫(轻薄)——一车炭,千余斤(贵重)
2、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存在的价值。
“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敏锐的眼睛,让像卖炭翁一样的穷苦百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繁华面纱之下的悲苦与沉重。
我们该感谢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他们,正是他们将双脚站在泥土里,悲悯地看待众生,关怀众生,才有机会让社会变得更好!
五、不改初衷——整理底层人民生存档案
尽管我们没有白居易这样的诗名,但是我们却可以将苦难传播给更多的人知道!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们的眼睛去发现,去整理!
推荐篇目(根据水平不同)
1、白居易《观刈麦》
2、白居易《歌舞》
3、杜甫《石壕吏》
在(作品)中,我看到了因为原因而有遭遇的(身份)。
六、回到现实
感谢让我遇到这样充满着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你们,希望无论再过多少年,你们依旧初心不改!
请你也像白居易为你身边处境艰辛的人写篇报道,并且帮他找找改善生活的方法。
(注意借鉴作者的写法,深入思考原因)
七、板书:
卖炭翁——同情(叙述、描写)
叙述:经历:烧炭——卖炭——被夺
结局:衣食无着、投靠无门
描写:外貌:两鬓苍苍—苍老、衣衫褴褛—贫苦、
满面尘土、十指黑—艰辛
心理:矛盾、无助(绝望)
环境:城外一尺雪(寒冷)、冰辙(艰辛)
宫使——讽刺(对比)
牛困人饥(沉重)——翩翩两骑(轻快)
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奈绝望)——手把文书口称敕(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贵重)——半匹红纱一丈绫(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