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正音:骑jì 将 jing 系jì【再读古诗读准节奏】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人的社会现实关注和批判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授过程中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点的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和同情。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劳动却收获甚微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中的劳动人民生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分析“伐薪”、“烧炭”等动作描绘,理解卖炭翁的辛勤劳作;探讨“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寓意,感受诗人的生活关怀。
(3)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解释“炭”、“薪”等词语在诗中的具体指代,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
(4)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节奏美。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实验操作,他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朗读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由于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阶段,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析《卖炭翁》的现实意义时,能够联系到当代社会,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修改版]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修改版]

第一篇:《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卖炭翁》人物性格揭示一、教学目标:1.了解《卖炭翁》的基本情节和背景知识。

2.分析描写人物特点和性格,并学会用细节分析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3.归纳总结人物性格,并深入思考人物性格对于故事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描写人物特点和性格的方法。

2.思考人物性格对于故事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用手机放一段《卖炭翁》的动画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然后用问题导入,如:“你们都知道唐代著名作家欧阳修吧?你们对他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

2.导入(15分钟):教师将背景知识的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相关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背景知识。

3.情节分析(15分钟):教师读一段《卖炭翁》的文本,然后对情节进行分析,将关键句子在黑板上标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人物性格揭示方法(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将文本中描写人物性格的细节分析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进行实例解析,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方法的应用。

5.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学生根据所学的分析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在小组内讨论该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然后归纳总结,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6.思考性问题(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卖炭翁》中主角的性格对于故事发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整理所学内容,并写一篇关于《卖炭翁》人物性格揭示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表现评价:根据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深度进行评价,如积极参与、条理清晰、独立思考等。

2.作业评价:对学生写的作文进行评价,如观点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五、教学拓展:1.可以将《卖炭翁》与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和分析不同作品中人物性格揭示的方法。

《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

《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

《卖炭翁》教案《卖炭翁》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卖炭翁》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

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写作特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

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案
主备人:李素云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 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
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
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

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 | 行动——运炭艰辛苦
| |
|比 |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