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背诵和描述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理解诗歌的社会意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2.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提问学生: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命运如何?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讨论诗歌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正音:骑jì 将 jing 系jì【再读古诗读准节奏】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第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的第三首诗。
作者白居易是唐朝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对于此诗的主旨,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年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本文就揭露抨击了这样的黑暗现实。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期盼独立和自我,但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法,达到使学生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默写诗歌,把握主旨。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体会人物形象难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二、朗读背诵,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师示范背诵全诗。
2、生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全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学习卖炭翁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白居易的诗作,如《琵琶行》、《长恨歌》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并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卖炭翁的形象塑造和社会背景。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特殊句式和用法,解析课文主题,剖析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了解身边的社会底层人民,并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关爱他们。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的朗读、背诵以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精神的理解,以及关爱他人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2024版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目录•教学目标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创设情境与激发兴趣策略•深入解读文本与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技巧提升指导•评价反馈机制建立01教学目标与意义掌握《卖炭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卖炭翁》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的深刻反思。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结合历史学科,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融合语文学科,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入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跨学科融合及实际意义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拓展深度和广度,引导其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需求02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课文内容重点难点剖析重点掌握《卖炭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映。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韵律,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增强语感和朗读能力。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就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030201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问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分享交流互动式课堂设计思路03名家解读和评论引入名家对《卖炭翁》的解读和评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思考角度。
01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提供与《卖炭翁》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七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七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3、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含蓄表达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人民的艰辛,从而引出课题《卖炭翁》。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子。
(四)精读诗歌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1)诗歌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这些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生活艰辛、困苦)(3)除了外貌描写,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卖炭翁的辛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探讨“宫市”的罪恶(1)诗歌中是怎样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2)宫使的行为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蛮横、霸道、仗势欺人)(3)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你有什么感受?(通过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宫市的黑暗。
)3、体会诗人的情感(1)诗人对卖炭翁持怎样的态度?(同情)(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024精选卖炭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2024精选卖炭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卖炭翁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课文《卖炭翁》。
本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讲述了卖炭翁辛勤劳作的生活以及他遭遇的不幸。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
2. 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朗读和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炭火盆,一幅是卖炭翁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吗?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谁的艰辛生活?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3. 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回答问题,讲解课文内容。
4. 朗读感悟: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卖炭翁的艰辛生活,体会课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六、板书设计卖炭翁艰辛生活社会不公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一下,现在还有没有类似卖炭翁这样的人?他们生活状况如何?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课文《卖炭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解读与教学设计
《卖炭翁》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
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该诗历来为人所传诵,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但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该班属农村学校的学生,阅读内容比较狭窄,对语言感悟能力不强。
升入七年级后,该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对唐诗的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反复诵读思考后能够一步步领会诗歌含义。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
从老人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描写,可见工作条件之艰苦,可见老人在天寒地冻下可怜的矛盾心理。
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
”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苦宫市也”。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千余斤的炭,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孰重孰轻,对于这位老人来说,是能御寒呢,还是能充饥呢?这极其不公平的“交易”反衬出了“宫市”掠夺的残酷,尤
其全诗前半部分渲染的老人希望的炽热,如今,一场辛苦,一切希望,全部化为了泡影,老人怎能“惜得”?真是欲哭无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他的心在淌血!老人今后的生活没了指望,陷入了重重的绝境中。
“苦宫市也”,字字血泪。
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悲凉!
1、掌握“薪、把、营、直”等词语含义,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2、在朗读中品味诗中对人物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宫市”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深入挖掘主旨。
一、视频导入,知人知事: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此环节创设情境,了解“白居易”其人其事及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为后面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此环节意在使在反复诵读过程中疏通文字,读通、读懂,把握文章内容。
三、圈划描写,品读人物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卖炭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炭被抢更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无可奈何、悲愤辛酸)
此环节通过圈画品读描写人物的词句,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状况,为后文学习做铺垫。
四、细读宫使,了解背景
除了卖炭翁,诗中还刻画了两个人物,他们是谁?这两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强取豪夺)
学生通过:
1、品读描写宫使的语句,说说这二人给自己的印象。
2、读课下注释“宫市”,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深入理解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宫使:强取豪夺。
师:其实他们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读课下注释“宫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五、联系主张,深挖主题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改写诗歌
1、积累“薪、把、营、直”等词语。
2、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3、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后,运用描写将故事写成一篇小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