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8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8篇)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为贫苦生活所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艰难无奈)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卖炭翁》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分析卖炭翁的形象和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卖炭翁的形象。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宫使”的掠夺本质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从诗歌的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倾向。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卖炭翁的遭遇,增强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2)提问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卖炭翁》。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诗句:薪:柴。
辗:同“碾”,轧。
辙:车轮印。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希望天气更寒冷。
5、分析形象(1)引导学生思考: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和艰辛。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卖炭翁》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3.深情诵读,感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怀,体悟诗歌主题。
教学流程:一、动漫情境导入今天让我们一同循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三、检查预习并复习生难字。
1、生难字学习:读准字音。
鬓碾辙敕叱绫裳系(jì) :释义为打结、打扣。
翩翩:轻快的样子。
两骑(jì):一人一马为一骑。
四、品读诗歌,整体把握。
1、大声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A单读。
2、学生听读:出示动漫情境诗歌朗诵。
(1)我们在朗读和听读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朗朗上口啊?请学生A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地方。
(翁—中,单—寒)古体诗押韵自由,篇幅长短不限,用长短句句式让诗歌节奏富有变化,使诗歌跌宕生姿。
(2)品味诗歌的感情基调:悲凉。
3、品读诗题:读一读诗题,你读到了什么信息?——一位卖炭为生的老人。
五、品悟诗情: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
1、品味烧炭的辛苦你从哪些诗句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学情预设1: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困苦和艰辛。
(如果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属于什么描写呢?——外貌描写,请记下来。
)“两鬓苍苍”与”十指黑”如此强烈的对比,会让你感觉到......学情预设2: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衣食无着。
(起码的生存需求,而且很是急迫。
)同时如此的一问一答,又让诗歌节奏跌宕起伏。
2、品读诗歌,品味忧炭的凄苦。
预设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

(1)对古代社会背景的理解,尤其是对唐代宫市制度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课文注释、课外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唐代宫市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古诗表现手法的把握,尤其是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解析: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举例说明,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运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夸张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诗句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努力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卖炭翁》是一首描绘社会现实的诗歌,它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展现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
(2)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举例:分析“一车炭,千余斤”与“宫使驱将惜不得”之间的对比,以及“黄衣使者白衫儿”中的拟人手法。
(3)掌握词语和句式,如“心忧炭贱愿天寒”、“手把文书口称敕”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解释“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心忧”和“愿”,以及“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手把”和“口称”。
《卖炭翁》教学教案

《卖炭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卖炭翁》故事中的深层内涵;
2.认识传统文学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
让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卖炭翁》,并就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展
开讨论和分析。
3.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和游子的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
特点和相互关系。
4.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卖炭翁》中的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
题进行深入思考。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卖炭翁》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引导学
生感悟文学之美。
6.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综合性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卖炭翁》这一经典作品,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独立分析《卖炭翁》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
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
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
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
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
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
(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
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
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
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
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
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
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9)布置作业: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