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_教案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生能够体会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 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 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 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基础知识。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重点内容。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如卖炭翁的遭遇、封建社会的黑暗等。
-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朗读法 -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分析法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 通过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角色扮演法 - 让学生扮演诗歌中的人物,如卖炭翁、宫使等。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诗歌朗诵法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通过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正音:骑jì 将 jing 系jì【再读古诗读准节奏】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内容和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卖炭翁》,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卖炭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式。
2. 难点:解读《卖炭翁》中的寓意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卖炭翁》的课件2. 文学欣赏工具书3. 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源四、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播放和讲解中国古诗词中的经典《卖炭翁》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作者介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步:理解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韵律和意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故事情节和主题。
第三步:词汇学习教师介绍生词,让学生掌握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第四步:文学鉴赏1. 教师讲解《卖炭翁》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情感。
2. 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第五步:写作训练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卖炭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情感体验1. 学生进行情感认知训练,通过课文情节和表达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情味。
2.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情感体验。
第七步: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展望,提醒学生学习《卖炭翁》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对《卖炭翁》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其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情味,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8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8篇)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为贫苦生活所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艰难无奈)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全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学习卖炭翁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白居易的诗作,如《琵琶行》、《长恨歌》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并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卖炭翁的形象塑造和社会背景。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特殊句式和用法,解析课文主题,剖析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了解身边的社会底层人民,并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关爱他们。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的朗读、背诵以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卖炭翁精神的理解,以及关爱他人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七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七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3、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含蓄表达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人民的艰辛,从而引出课题《卖炭翁》。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子。
(四)精读诗歌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1)诗歌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这些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生活艰辛、困苦)(3)除了外貌描写,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卖炭翁的辛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探讨“宫市”的罪恶(1)诗歌中是怎样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2)宫使的行为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蛮横、霸道、仗势欺人)(3)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你有什么感受?(通过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宫市的黑暗。
)3、体会诗人的情感(1)诗人对卖炭翁持怎样的态度?(同情)(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姚孟洪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
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
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艰辛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年龄特征----- 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运炭的艰苦的?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
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
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