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教案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生能够体会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 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 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 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基础知识。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重点内容。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如卖炭翁的遭遇、封建社会的黑暗等。
-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朗读法 -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分析法 -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 通过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角色扮演法 - 让学生扮演诗歌中的人物,如卖炭翁、宫使等。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诗歌朗诵法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通过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卖炭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炭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炭火背后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卖炭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卖炭翁”、“伐薪”、“烧炭”等。
c. 讨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b. 举例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词背景:卖炭翁的艰辛生活4. 诗词解析:a. 关键词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b. 意境描绘:炭火红、冰雪寒、生活艰辛5. 思想感情: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卖炭翁这个角色的理解。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2. 答案:a. 卖炭翁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但生活艰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
课大赛《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卖炭翁的艰辛生活;(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卖炭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劳动却收获甚微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中的劳动人民生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分析“伐薪”、“烧炭”等动作描绘,理解卖炭翁的辛勤劳作;探讨“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寓意,感受诗人的生活关怀。
(3)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解释“炭”、“薪”等词语在诗中的具体指代,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
(4)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节奏美。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实验操作,他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朗读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由于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阶段,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析《卖炭翁》的现实意义时,能够联系到当代社会,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教案

《卖炭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卖炭翁》故事中的深层内涵;
2.认识传统文学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
让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卖炭翁》,并就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展
开讨论和分析。
3.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和游子的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
特点和相互关系。
4.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卖炭翁》中的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
题进行深入思考。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卖炭翁》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引导学
生感悟文学之美。
6.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综合性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卖炭翁》这一经典作品,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独立分析《卖炭翁》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1/2
时间
教具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初读环节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2、通过默读、引读、悟读等精读环节让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句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教法学法设计
2、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表达。师:这哪里是买卖,这分明是掠夺,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宫市”制度,皇宫里的太监以皇帝的名义用很少的价值或不用价值任意从劳动者手中掠夺财物。当时,有多少个罪恶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呀!也有多少个可怜的“卖炭翁”。作者就是借这首诗对统治者发出强烈的控诉,请再读古诗。
抓住“诗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自主感悟古诗,引导学生读悟结合,在品悟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增强朗读古诗的能力。
生读这一句。
指名读这句诗。
出示后半节。师读。交代结局。
(二)、解诗释义
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
2、释疑。预设:南山,烟火色,苍苍,何所营,心忧炭贱愿天寒。
3、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卖炭的老人啊,长期在终南山中砍伐树木,并一窑窑地把树木烧制成木炭。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师:由于长期烟熏火烤,老人满脸灰尘,两鬓花白,十指乌黑。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师: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做什么呢?是为了买吃的食物和穿的衣服。生: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师:可怜这老人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而他却担忧炭的价格太低而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诗歌,尽量背诵
.
指名学生读
指名学生再读古诗,师生评价。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加深对诗人的了解,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及书上提供的帮助自己解决诗意,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古诗的能力
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教学内容
卖炭翁2/2
时间
教具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渗透背景介绍,以读悟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抓住重点诗句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尝试学习
四.总结
五.作业
1、导入新课
师板书“炭“字,谁能说说什么是炭?师: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一)初读诗歌
1、解诗题。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2、初读古诗。
(1)、师: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引读:老人之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因为——生:伐薪烧炭南山,因为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所以老人——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小结:是呀,这是长期从事艰辛劳动的人特有的外貌。在终南山中,老人一斧斧的砍柴,一窑窑的烧炭,辛苦劳作了一年,才得到了这车炭,老人已经身心俱疲,须发皆白,真是可怜的卖炭翁,请带着感受读读这句诗。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3、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师: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诗题及刚刚对诗句的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情吗?
过程与方法
2、紧扣诗情、读悟结合、合理渗透、适当延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析诗句,诵读诗句,积累诗句。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教法学法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准备练习
三新课.
四.二次练习
五总结
六、作业
七、板书
朗读诗歌
品诗悟情
1、入情入境,引读古诗。
小结:是呀,老人此时已经顾不得冷了,一心想着把这车炭赶快出手,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已经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你能读出老人此时的处境吗?
预设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是老人的什么描写?指名一名学生读诗句,其他同学想像,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
卖炭翁有这样的外貌是因为什么?能在诗句里找一找吗?
预设三:“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卖炭是为了做什么?辛苦一年的劳作只是为了——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这是维持生活温饱的最低限度,这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呀?一年辛苦的劳动也只能换取——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这所劳与所得是多么的不平等呀!真是可怜的卖炭翁。
1、交代结局:
师:本诗是节选,没有交代结局,同学们认为结局怎样,或者希望结局是怎样的?
2、抓住“诗眼”,深入感悟。
师:在诗人笔下,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从诗中的那个词能看出来?诗人看到了老人的可怜,写出了老人的可怜,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画出一处你认为最能体现老人可怜的诗句,反复读几遍,简单的写下你的感受。
预设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老人可怜在哪里?在寒风中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很可怜,但更可怜的是什么?“衣正单”和“愿天寒”之间是多么矛盾的关系啊,你能用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么?天更寒会怎样?由此请你大胆联想老人的生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师: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制度腐败,统治者任意欺压人民,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一日,诗人在市场南门外行走,看见了一位——生:卖炭翁。师:白居易想,这位老人必定长期——生:伐薪烧炭南山中。师:因为他——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禁不住上前问道:“老人家——生:卖炭得钱何所营?”师:老人凄苦一笑,答道——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看着衣着单薄,在风中瑟瑟发抖的老人,诗人禁不住感叹道——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师:但是老人却顾不了这些,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是——生: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心中激愤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卖炭翁》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诗人笔下的这些苦难的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因为,生活在没有压迫,没有苦难的文明,和谐的新社会里,我们无比幸福。
背诵并默写
10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外
两鬓苍苍十指黑。貌
卖炭得钱何所营,可
身上衣裳口中食。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心忧炭贱愿天寒。理
回读全诗。
把背景介绍融入古诗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叙述中有感情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