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知识讲解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望》、《江南逢李龟年》。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
(3)分析诗歌意象,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魅力。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
(3)分析诗歌意象,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三课时:《春望》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望》,一起来品味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
(3)分析诗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和《赤壁怀古》四首经典诗篇。
详细内容如下:1.《登高》:描写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望岳》:通过对泰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及责任感。
3.《春望》:描绘了战乱年代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4.《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四首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意。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四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四首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理由。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四首》2. 板书内容:四首诗的作者、诗题、重点字词、句子、艺术特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四首诗。
(2)选择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3)根据四首诗的内容,创作一幅诗意图。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例文:《望岳》鉴赏。
(3)学生作品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策略的优缺点,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诗四首》课件

唐文宗在位期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李商隐身处其中,深感无奈,他的诗歌多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黑暗。
诗句解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01
描述了与心爱之人相见的难得和离别的不舍,表达了深深的思
念之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
02
借用东风和百花凋零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杰出的 文学家、田园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诗句解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看见南山的情景,表达了 诗人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居住在人间喧嚣之地,却感受不到车马喧嚣之声,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远 离尘嚣的境界。
学习反馈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到 的四首诗,试着背诵并默写下 来。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这 四首诗的感受和体会。
请思考一下,这些诗歌在语言、 意境和情感方面有哪些特点?
下节课预告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中的绝句 和律诗,了解其特点和风格。
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唐代诗人,如 杜甫、王维等,了解他们的生平
传递自己的情感。
06
总结与回顾
本课总结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
李白通过描绘夜晚的月 光,表达了深深的思乡
之情。
李白以壮丽的瀑布景象, 抒发了对自然的赞叹和
豪情。
王之涣描绘了登高远眺 的壮丽景色,表达了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早发白帝城》
李白以欢快的笔调,描述了 清晨离开白帝城的景象,表 达了对旅途的愉悦和期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 《 诗四首》

9/16/2019
28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9/16/2019
29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 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 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 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 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 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 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 深深依恋与挚爱。
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
广阔9/16/的2019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
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
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
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9/16/2019
6
诗歌的末句“但使愿无 违”的“愿”具体指什 么?
9/16/2019
7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9/16/2019
45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 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 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 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重点赏析

《诗四首》重点赏析归园田居(其三)1.本诗表现一天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尾联的“愿”指的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表达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愿望。
3.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使至塞上中心: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孤独郁闷的思想感情。
1. 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独、郁闷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2.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云霄;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直”和“圆”两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可选择一例答题)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结构分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结构分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结构分析
1、《归园田居》(其三)
首联:写园田种植情况。
颔联:写早晚耕耘劳作。
颈联:写夕露沾湿我衣。
尾联:写随己心愿生活。
2、《使至塞上》:
首联: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描绘沙漠中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尾联: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3、《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送别缘起。
颔联: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尾联:抒深沉思乡之情。
4、《游山西村》:
首联:渲染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
颔联:写山间水畔迷疑而见朗的景色。
颈联:描摹农村古老而纯朴的风俗画卷。
尾联:写闲游随访的款款心情。
5、中心思想:
《归园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情怀。
《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渡荆门送别》作者通过描绘了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游山西村》诗人通过对山野风光的描绘,陶醉在其中和农村的人情美中,对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八年级语文上册 6.30 诗四首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课文解析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①这两句诗介绍了什么?语言运用有何特点?)【译文】在南山脚下种豆,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从这两句诗可看出作者的劳动生活很辛苦,他的精神也同样痛苦吗?)【译文】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译文】道路狭窄,草木丛生,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衣裳沾湿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了。
【注释】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长(zhǎng):草木丛生。
【段析】这首诗是陶渊明退隐后的第二年春夏间所作,主要写他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热爱的心情。
首联写南山脚下豆苗的生长情况。
颔联写他早起晚息、不辞劳苦的精神。
颈联是他归来后的景物描写和感受。
尾联句写的是这样做为的是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③最后一句诗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④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更反映了他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样分析对吗?为什么?)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⑤首联点明了什么内容?)【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⑥此联运用了什么修辞?)【译文】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⑦此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试对其进行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文】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注释】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征蓬:飘飞的蓬草。
胡天: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现在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段析】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行程。
颔联描写万里行程。
颈联描写塞外荒漠雄浑的景象。
尾联句呼应开头,交代自己的行程。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蕴含的情感。 辛勤劳作一天,尽管十分劳累,但作者的心情依旧很好,“带月荷锄归”,使读者看到诗人的心理 上颇为满足,而且还有些自我欣赏的味道。 3.请你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厌倦、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 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 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 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使至塞上》 1.朗读全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 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 在燕然前线。 2.【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6】请你谈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它蕴含作者 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边塞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上 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8】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 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 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 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 绘中。就像《红楼梦》中香菱说的那样:“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 《渡荆门送别》 1.请你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2.本诗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按什么顺序描绘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本诗写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它们是按由远到 近的顺序写的。 鉴赏诗句并说明理由: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 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内心抑郁(即景设喻) 情由事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
景由事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千古壮观)
《渡荆门送别》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远 渡 地 点 、 出 蜀 目
渡 荆 的。 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水(远景) 景色壮阔
送 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云(近景)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
,
,
,
,
。
解析:1.D 项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显示了诗人 内心的苦闷抑郁,其原因是在朝廷中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因而失意、苦闷;并非是因为离开 朋友,表达的也不是思念之情。本题选 D。
2.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本题所考查的全部是理解性默写。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根据积 累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不能出错别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注意“铜雀”“ 暝”“繁阴”等字词的 书写。平时背诵古诗文时除了熟记字词句外,还要注意理解词句的意思。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⑤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 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张养浩的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嬗变
的普遍规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
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④正如孔子所说“
,
”,对已学知识不断反刍以至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
才是获得真知灼见、超越他人的科学方法。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诗四首》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归园田居》 【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5、7】陶渊明(约 365—427)东晋大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 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又称“五柳先生”。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 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 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 身逢迎的志趣,宣扬了“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篇,寄 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 渊明集》。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 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使至塞上》 【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2】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 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有 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安史之乱前,官至 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权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 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 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出家于终南山。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 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 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 暝》等诗。 【高清课堂:诗四首 ppt14】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 北)。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 挤出朝廷。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 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 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 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 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 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 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 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 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 《李太白集》。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 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 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 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登岳阳楼(其一)》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登岳阳楼(其一)》 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与义认清了杜甫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 精神,他对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登岳阳 楼》就是很好的例子。
把握重点 《归园田居》 1.“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郁的意境,令人读后感到趣味无穷。例如开头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写出作者初归田园, 不熟悉农活,所以杂草丛生的情形。这两句将真实的情况和盘托出,十分坦然。“草盛”与“豆苗稀” 相对照,有作者自惭自嘲之意,显出作者的幽默性格。这两句起得平淡、亲切,如同—个老农在闲 谈。
《使至塞上》 全篇运用借汉喻唐、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边塞风光、边庭战事和出塞情怀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 写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从而使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名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中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 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渡荆门送别》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荆门外雄伟奇丽的景色,表现出青年诗人留恋故乡和奔向广阔天地的情意,反 映出作者的蓬勃朝气和广阔胸襟。诗的想象瑰丽,形象生动,意境高远,语言清新俊逸,风格雄放飘 逸。
考题例析 1.(2015•福建福州中考)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B.《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