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主要断裂带-个人整理

合集下载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活动性初探

广西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活动性初探

广西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活动性初探何军;刘怀庆;黎清华;朱章显【摘要】防城-灵山断裂北东支灵山段为北部湾经济区内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为了查明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的断裂活动变形特征,尤其是在活动性特征的关键部位控制断裂构造的产状特征,断裂产状深部变化、断裂带规模及展布方向,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以及浅层地震和地质雷达勘探等物探方法对广西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段的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活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并被多条北西向断裂错断,东西边界分别为灵山断裂和石塘断裂。

灵山断裂错断了晚更新世洪积扇阶地,河流流经灵山断裂后发生右旋偏转;石塘断裂表现为宽约250 m的破碎带,次级断裂密集发育。

物探结果显示防城-灵山断裂北东支灵山段的东西两支在晚更新世以来均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Seismic activity in northeast branch of Fangcheng-Linshan fault appeared most frequently in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The work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of northeast branch of Fangcheng-Linshan fault,especially the occurrence and its changes in depth,the scales and spr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sin the key parts.Are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of the northeast branch of the Fangcheng-Lingshan fault zone in Lingshan was preliminary discusses by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survey,as well as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nd ground prospecting radar(GP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ault was offset by a number of northwest-trending faults,east and west margin of which are Lingshan fault and Shitang fault,respectively.Linshan fault offset the alluvialfan terraces formed in late Pleistocene.The streams were dextral at Linshan fault.Shitang fault presented a fracture zone with 250 m width,where secondary faults were dense.The images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showed that both of the two branches of Fangcheng-Linshan fault had a relative strong activity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8页(P71-78)【关键词】防城-灵山断裂带北东支;灵山;活动性【作者】何军;刘怀庆;黎清华;朱章显【作者单位】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活动断裂是一种现代正在活动的构造,它与地震和地质灾害紧密相关,从而对经济区(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

广西的地质结构

广西的地质结构

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百色盆地南伍断裂构造

百色盆地南伍断裂构造

百色盆地南伍断裂构造论文提要百色盆地为典型的第三系残留型盆地,在其构造发育及演化进程中,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其中那读期开始发育的南伍断裂对盆地的改造影响至深。

本文主要对南伍断裂构造特征、断带发育特征,构造类型以及断裂对油气生、储、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做出论述。

正文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市,地处广西西部,百色地区中部,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是云贵高原与南岭丘陵的过渡地带,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

百色地形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230公里,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典型的山区,山区约占总面积的95.4%,丘陵、平原仅占4.6%。

百色市区四面山峰环抱,是典型的小盆地城市。

百色盆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右江大断裂,盆地断陷沉降接受沉积受到塘孚断裂的控制,盆地发育中、后期出现南伍断裂。

塘孚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沉积,而南伍断裂对第三系沉积地层的改造以及油气的聚集成藏的控制举足轻重。

一、断裂构造特征南伍断裂发育与塘孚沉降断裂的南侧,主干断裂位于田东县南伍村南,北西西走向,穿越盆地东部凹陷,东端在思林一带与其他断裂汇合,西端与墙红断层交会,断层北倾。

据剖面分析,南伍断裂为一晚期断裂,它切割了所有第三纪地层,在基底部位与塘孚断裂交汇。

南伍主干断裂两侧发育有一系列分支断层,其南部广泛发育有走向近似为东西向及北东东向次一级断裂,控制着东部凹陷尤其是中央断凹和南部斜坡的构造格局。

其断裂主要特征如下:1)主干断裂的位置,在田东凹陷位于中央断凹与北部陡坡分界线上,往西南方向偏移。

2)纵向上,主干断裂向下穿越那读组地层断至基底,向上穿越所有上覆地层,达到地表;而其南面的次级断裂向上也达到地表,向下则消失在厚层的那读组泥岩中。

平面上主干断裂延伸长,而次级断裂短。

3)断裂活动的强度程度各有不一主干断裂东西两端断距较大,中间则小,相反,次级断裂为中间大。

4)主干断裂不太规则,产状较陡峭,而次级断裂较为规则,产状较缓。

广西灵山1936年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

广西灵山1936年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

第39卷 第4期2017年8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39,No.4Aug.,2017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5广西灵山1936年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李细光1) 李冰溯1) 潘黎黎1) 聂冠军1)吴教兵1) 陆俊宏1) 严小敏2) 李志勇3)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南宁 5300222)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南宁 530023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 430074摘 要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

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现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华南中强震构造区尚属首次。

野外调查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2 5km,在罗阳山前总体呈NE向展布,主要表现为地震陡坎、张裂缝、右旋错移冲沟水系等,地表破裂特征及断错地貌情况显示出该地震地表破裂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

探槽揭露该断裂至少存在3次地震事件,其中2次为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为灵山6级地震。

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对灵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 灵山6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防城-灵山断裂 寨圩断裂 探槽中图分类号:P3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7)04-0689-10〔收稿日期〕 2016-08-17收稿,2017-04-18改回。

〔基金项目〕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4251008)资助。

通讯作者:李冰溯,工程师,E-mail:libingsu@yeah.net。

0 引言地震地表破裂带是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破裂和形变的总称,一般6 5级以上地震容易产生地震地表破裂(Bonilla,1988;Wellsetal.,1994;Coppersmithetal.,2000)。

广西区域性断裂构造概况8

广西区域性断裂构造概况8

区域性断裂指延伸较长,区域上有较大影响的断裂。

广西主要区域性断裂有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有四堡断裂、平垌岭断裂、三江一融安断裂、寿城断裂、永福—龙胜断裂和资源断裂等,北东东向区域性断裂有陆川—岑溪断裂、博白—梧州断裂、灵山—藤县断裂、垌中—小董断裂、南屏—新棠断裂和大黎断裂等,北西向区域性断裂有那坡断裂、右江断裂、巴马断裂和南丹—昆仑关断裂等。

四堡断裂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伸入广西,往南经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兴洞、在罗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宝坛、乔善东止于下里,呈北北东向延伸,广西境内长140千米。

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35—70度。

北段横切四堡期褶皱,与加里东期褶皱大体平行,为逆冲断层,断距可达3000米;南段切割泥盆系和石炭系,为正断层。

断层破碎带宽10—150米,带内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及片理等,局部有韧性变形,具硅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

硅化带宽10—80米,由褐红色硅化角砾岩组成,形成特殊的突出地貌。

该断裂控制了丹洲群和泥盆系的沉积相,四堡、雪峰期花岗岩体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并被断裂切割。

与雪峰期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锡矿,多见于主断裂旁侧,沿次级平行断裂充填。

属硅铝层深断裂,形成于四堡运动,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

平垌岭断裂为区域性大断裂,南起宜州市北缘的天桥村,往北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南、东门、寺门、龙岸东、平垌岭,过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红水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西、高培,从玉马延入湖南,呈北北东向展布。

区内长约170千米。

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40—75度,由南往北逐渐变陡。

北段为逆冲断层,切割四堡期至加里东期褶皱基底,断距可达3000米,南段为正断层,错断泥盆、石炭系盖层,断距100—1800米。

断层破碎带宽数米至150米,断层角砾岩和硅化带十分发育,通过元宝山岩体时出现千糜岩、糜棱岩和片麻岩带。

两侧地层揉皱强烈,见劈理和擦痕。

地貌上呈现明显的断层崖、三角面和断层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防城~灵山断裂带(6)西南起自越南境内,分为三支,北支为南屏~新棠断裂(10),中支为峒中~小董断裂(9),南支为灵山~藤县断裂(8)。

断裂西南始于越南的先安,经广西的防城、灵山至平南大安,由相互平行的一组断裂组成,呈舒缓波状延伸,长约350km。

该断裂可能往东北方向继续延伸,经贺州进入湖南。

总体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东、南西均有,倾角40°~80°,其中大于60°居多。

断裂破碎带或动力变质带宽数米至百余米,局部达2000m,带内构造透镜体,挤压揉皱、角砾岩、千糜岩,糜棱岩、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

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及华里西期至燕山期花岗岩,属硅铝层深断裂。

断裂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以后又多次活动,是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

断裂带在新生代以来和第四纪有明显活动,并表现出右旋剪切~引张的力学性质。

沿断裂带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和第四纪狭长状谷地,盆地边缘呈锯齿状,呈现张性断裂谷地景观。

断裂不但控制盆地和谷地的边界,而且切割盆地内的第三系,形成地堑性构造。

控制钦江河谷及矛岭江、防城河部分河段的发育,而且在卫星影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矛岭江及其支流和防城河在穿过断裂时发生右旋同向弯曲和错位。

从河流错移的距离看,第四纪以来,断裂可能右旋平移了800m~1000m。

在断裂中段罗阳山一带,新构造活动明显,地貌发差强烈。

在罗阳山麓可见洪积扇裙,由于断裂活动,洪积扇发生右旋偏转。

横切断裂的河流两侧,阶地高度不一致,高差1m~3.5m不等,且具有分段性;浦北寨圩东南一段两侧,阶地高差较寨圩东北一段大。

3级地震6次,最大震级是强烈的现代构造运动具体的表现为沿断裂带曾发生M≥443级地震,震中烈度九度。

根据发生在断裂带上历史地1936年4月1日灵山县平山东的64震震级判别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表5.8.3分级,,该断裂带为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动力车间场地正处在防城~灵山断裂带内的西南端:北西距灵山~藤县断裂(8)最近距离约1.5km。

2)合浦~北流断裂带(5)该断裂西南起于北部湾海中,往东北方向经合浦、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岑溪,而后延伸入广东,在广西境内长300 余公里。

断裂带由一组走向大致为北东40°~60°的断裂组成,分为东西两束:东边一束称陆川~岑溪断裂带,多数倾向南东,倾角40°~70°,属硅镁层深断裂;西边一束称博白~梧州断裂带,多数倾向北西,倾角70°左右,属硅铝层深断裂。

二者构成对冲组合。

断裂带动力变质现象十分发育,有宽数百米至数千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千糜岩、糜棱岩及片理化带。

岩层强烈挤压,角砾岩化、硅化及各种矿化现象常见。

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以后多次活动,是长期活动的继承性断裂带。

断裂带在新生代以来和第四纪有明显的活动,并表现出右旋剪切一引张的力学性质。

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后来断裂又切割新生界。

在合浦石冲至党江一段,断裂错断了晚第三系,断裂两侧N2 ~Q 地层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在不同程度上断裂控制着南流江和北流河谷地的发育。

合浦石冲至博白顿谷一段,断裂两侧出现强烈的地貌反差:东侧为冲积平原,西侧为低山丘陵,谷坡陡峭,山脚呈直线展布。

沿断裂带有较多温泉出露。

在断裂带的东北段,从1507 年至1969 年曾发生443级地震4 次;1970年后,据仪器记录,2~3 级地震时有发生。

根据发生在断裂带上历史地震震级判别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表5.8.3分级,该断裂带属微弱全新活动断裂,该断裂带位于动力车间场地东约50km 。

3)百色~合浦断裂带(3)西北始于隆林、西林一带,往东南经百色、平果、南宁、合浦,尔后进入广东雷州半岛。

由一组走向北西310°~320°的断裂组成,倾向以北东为主,局部倾向南西,倾角60°~80°居多,长约500余公里。

断裂带在南宁西北十分清楚,连续性好,延伸长,称右江断裂带,其于南宁东南连续性差,时隐时现,断续出现。

右江断裂带在卫星影像上显示十分清晰醒目,在百色以西分为两束,东北一束从隆林起,经田林、百色,而后从百色盆地东北边缘直插平果、隆安、南宁,是右江断裂的主干断裂。

西南一束自西林县古障起,经田林县的八桂直插百色,在百色盆地西南侧断续出现。

断裂在绝大部分地段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北东为主,局部倾向南西,倾角60°~80°居多。

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距100m ~900m 不等,综合表现为高角度的逆断层,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挤压影响带可达200m 。

带内构造透镜体、挤压揉皱、糜棱岩、角砾岩、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

断面上水平、垂直和斜交擦痕均有。

断裂形成于印支早期,印支运动时它强烈活动,使得它两侧的印支褶皱走向截然不同:北东侧为北西向,与断裂平行;南东侧为北东东向。

该断裂带航磁特征线明显,在重力异常图上有一定的反映。

右江断裂带在第三纪有强烈的活动。

由于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沿断裂带形成永乐、百色、雁江—隆安、那龙等第三纪串珠状拉分型或尾张型盆地。

盆地内沉积厚度大于500m ,最大厚度在百色盆地东北侧,大于3000m ,而后断裂又切割第三系。

在百色盆地的东北侧,三叠系逆冲到第三系之上。

右江断裂带在第四纪仍有活动,它控制百色以下右江河段的发育,控制右江支流驮娘江、乐里河的发育。

在许多地段形成平直、狭长的断裂谷地,断崖、断层三角面发育。

在田东林逢、田林八桂一带,断裂经过处使水系或冲沟产生左旋同向弯曲。

断裂两侧同级地貌发育不对称,如在平果县马头镇至果化一段,断裂北东盘发育有四级以上的侵蚀—溶蚀平台,而南西盘不发育;断裂两侧同级地貌面高度不一致,如隆安小林至田东思林,断裂北东盘的一级河流阶地1.0m ~3.5m 。

田林八桂、潞城一带,同级夷平面高差达100m —300m 。

取断裂破碎带物质作扫描电镜观察及用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试,结果表明右江断裂在中更世有过强烈的活动;破碎带中方解石的年龄为23万年~35万年,个别67万年;百色以西一段,右江断裂带的活动方式是粘滑和蠕滑运动兼而有之。

在不同的地段,断裂带的活动性差异较大,在勘察区内其活动性较小。

百色~合浦断裂带在南宁东南地区虽然断续出现,但在新生代以来,仍表现出其活动性,左旋切错十万大山和六万山,并使前者在钦州市贵台一带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是后者在灵山县武利一带向西南方向成阶梯状下降。

在合浦盆地将第三系和合浦~北流断裂左旋错移,控制铁山港的发育。

在合浦一带浅部地下水等温线也呈西北向展布。

在断裂的东南端,有第四纪火山活动。

沿右江断裂带,自1751年以来,共记载曾发生443级以上(含443级)地震7次,其中1962年和1977年分别在田林八桂和平果发生5.0级地震各1次。

1970年以后据仪器记录,沿右江断裂带2.0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分布。

根据发生在断裂带上历史地震震级判别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表5.8.3分级,该断裂带为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该断裂带位于动力车间场地东北约60km 。

4)巴马~博白断裂带(4)该断裂带东南始于广东吴川、电白一带,往西北经广西博白、横县、昆仑关、大化、巴马,而后进入贵州,与紫云~垭者断裂带相接。

总体走向北西310°~330°,在广西境内长500余公里,倾向北东为主,倾角40°~85°。

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距最大达4000m ,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百余米,带内角砾岩、糜棱岩、硅化、构造透镜体、强烈的挤压揉皱等构造现象发育。

断裂形成于华里西期,在有的地段对晚古生界的岩相古地理有控制作用。

印支期强烈活动,表现出右旋剪切-挤压的力学性质。

断裂带两侧印支褶皱轴的方向不同,北东侧北北西向,南西侧北西向。

沿断裂带有燕山期小岩体及岩脉分布。

在重力场和磁场上有明显反映,属硅铝层深大断裂。

断裂带在新生代和第四纪以来具强烈的活动,并表现为左旋剪切-挤压的力学性质,在横县至马山南一段,沿断裂带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并控制宾阳第四纪盆地的西部边界。

在横县芦村至宾阳高田一带,寒武系逆冲到第三系之上,同时左旋错断早第三系和燕山晚期花岗岩体达4000m 左右。

在一些地段地貌上呈平直狭长的断裂谷地,谷坡陡峭,断崖、断层三角面发育,地貌反差强烈。

在断裂带的西北段,有些地方,如天峨井亭,可见其控制河流阶地的分布,有些地方可见同级阶地面发生差异运动,使阶地高度有差异,如板桑南红水河中更新世阶地面在断裂带两侧高差20m-30m 。

有的地方,如天峨板隆附近,断裂横切河流时,使河流上下游河谷形态然不同。

在断裂带的东南段,它控制南流江支流的发育。

据测年资料,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晚期有强烈活动,用铀系法和热释光法测得断裂破碎带的方解石年龄为6万-25万年。

沿断裂带,3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分布,443级以上(含443级)地震分布在断裂带西北段和东南段,广西有地震记载以来,3次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根据发生在断裂带上历史地震震级判别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表5.8.3分级,该断裂带为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5)桂林~南宁断裂带(7)东北始于全州县大西江附近,往西南经兴安、桂林、南宁、扶绥、崇左、宁明、而后进入越南境内,全长约600km 。

大致以北东40°~50°走向斜贯广西。

由桂林~来宾断裂带和凭祥~武鸣断裂带组成,它们在卫星影像上显示较清楚。

桂林~来宾断裂带由若干条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宽数公里,切割寒武系至白垩系,断距大者千余米。

柳州以北倾向北西为主,以南倾向南东为主,倾角30°~60°。

切割寒武系至白垩系,断距大者千余米。

凭祥~武鸣断裂带由数条大致平行断裂组成,倾向南东、北西均有,以南东为主,倾角45°~80°不等,切割泥盆系至第三系,断距大者达700m。

断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带内有角砾岩、硅化、片理化等构造现象发育。

桂林-南宁断裂带是长期活动的继承性活动断裂,新生代以来有明显活动。

该断裂控制着广西大地貌轮廓及新生代盆地的分布。

断裂以西以中-低山为主,除百色盆地外,基本上没有较大型的盆地;以东为低山-丘陵-平原区,新生代盆地广布。

沿断裂带形成串珠状的第三纪盆地和谷地。

如东北段沿断裂形成狭长的谷地-湘桂走廊;西南段严格控制宁明盆地的西北边界。

同级地貌面在断裂两侧高度有差异,如在来宾一带,断裂两侧同级夷平面及河流阶地的高度,西侧大于东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