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11.桂花雨 课文解读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重点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重点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主题思想《桂花雨》是一篇以回忆童年生活为题材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全文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摇花时的欢乐以及思乡之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二、重点内容桂花的香气和特点文章开篇即描写桂花的香气,用“香气弥漫”等词语形容桂花的浓郁芬芳,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桂花的特点,如“小小的黄花”、“密密麻麻地开在绿叶丛中”、“四季常绿”等,突出了桂花的独特之处。
摇花时的欢乐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通过描写孩子们的欢乐和兴奋,展现了摇花时的美好时光。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孩子们摇桂花时的场景,如“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欢乐的场景之中。
思乡之情文章最后,通过母亲的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恋之情。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母亲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这句话,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三、写作特点情感真挚《桂花雨》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桂花的香气、摇花时的欢乐以及思乡之情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文章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语言生动形象《桂花雨》的语言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气弥漫”等词语形容桂花的浓郁芬芳,“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等语句描绘了孩子们摇花时的欢乐和兴奋。
这些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描绘的场景。
结构紧凑《桂花雨》的结构紧凑,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桂花的香气到摇花时的欢乐再到思乡之情,层层递进,情感逐渐深入。
这种紧凑的结构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让读者更加容易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场景变换。
《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解读

《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解读《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解读桂花雨课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课文原文: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家老爷爷,一斗给毛家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桂花雨》课文解析

《桂花雨》课文解析
《桂花雨》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解析: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文章结构
1. 爱桂花:“我”喜欢桂花的原因。
2. 摇桂花:“我”摇桂花的原因。
3. 思桂花:“我”离开家乡后对桂花的怀念。
三、写作特色
1. 以桂花为线索,情感真挚:文章以桂花为线索,通过写“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运用对比,凸显情感:作者将桂花和梅花进行对比,凸显出桂花的朴实无华,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3.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意: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如同桂花一般清新质朴,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
四、重点语句
1.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里的“浸”字说明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已经渗透到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3.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对桂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赏析
《桂花雨》课文原文: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桂花一开,我就吵着要摇桂花树。
母亲总是笑着答应我。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像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我仰头看着,笑着,心里充满了快乐。
桂花落下来,我们把它们收集起来,做桂花糕,泡桂花茶。
那香甜的味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每当我在外地闻到桂花香,就会想起故乡的桂花雨,想起母亲的笑容和那香甜的桂花糕。
”
赏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童年时期在故乡中秋节前后摇桂花、赏桂花、品尝桂花美食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记忆和怀念之情。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桂花飘落的场景,仿佛是一场金色的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课文中的母亲形象也十分鲜明。
她总是笑着答应孩子的请求,与孩子一起享受摇桂花的乐趣,制作美味的桂花糕和茶,这种母爱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最后,课文以在外闻到桂花香引发的思乡之情收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总的来说,《桂花雨》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故乡的美好和亲情的温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五年级桂花雨知识点

五年级桂花雨知识点一、作者与背景《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
琦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美好回忆。
这篇文章的背景设定在作者的童年时光,那个时候的生活简单而纯真,桂花成为了作者童年回忆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字词积累1、生字“箩”(luó),注意读音不要读成“ló”。
“杭”(háng),注意是后鼻音。
2、词语解释“姿态”: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指指点点”:指频繁挑出他人的缺点咄咄逼人,或背后评论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1、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家乡摇桂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 1 2 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第 3 6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欢乐和兴奋。
第三部分(第 7 8 自然段):写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总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3、重点语句分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句话通过“不说香飘十里”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表现了桂花的迷人。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生动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持久,弥漫在整个村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摇桂花的期待和急切心情。
四、写作手法1、借物抒情作者借桂花这一事物,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细节描写文中对摇桂花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抱”“摇”“喊”等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场景。
《桂花雨》课文讲解

《桂花雨》课文讲解
一、作者与背景
二、课文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 2 自然段):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以及桂花的香气迷人。
2. 第二部分(第 3 6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摇桂花”的情景,包括摇花
前的期待,摇花时的快乐,以及摇花后的享受。
3. 第三部分(第 7 8 自然段):描写了在杭州赏桂花的经历,但始终觉得
家乡的桂花更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三、主题思想
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美好时
光的怀念。
四、重点语句分析
1.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2.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
摇桂花呢?’”
通过“总是缠着”表现了“我”对摇桂花的急切盼望。
3.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持久和弥漫的范围之广。
五、写作特色
1. 借物抒情:作者借助桂花这一事物,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2. 细节描写:文中对摇桂花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对比手法:将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突出了家乡桂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桂花雨课文讲解批注笔记

桂花雨课文讲解批注笔记
《桂花雨》是一篇由林则徐所撰写的散文诗。
它以极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桂花雨的深情厚意。
下面将为大家讲解并批注这篇课文。
《桂花雨》这篇文章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作为开篇,引出了大自然中物种各有主宰的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桂花从开放到凋零的过程,表达了对植物世界中物种生命的关怀和敬意。
他将桂花雨与诗情画意相结合,营造了一种美好而宁静的意境。
林则徐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句式,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蛟龙未遇,濯(zhuó)足洲渚”等,使课文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将桂花与人类的生活进行了巧妙地比喻。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桂花的情感与生命。
在桂花雨即将凋零时,作者写道:“宝灯高照,万籁寂寂”。
这一句揭示了桂花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坦然与安详。
而随后的“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更为深刻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通过这些句子,作者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林则徐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如“清香溢(yì)人鼻”,“盛开”,“凋零”等等。
这些精心选择的词语,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能够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
总的来说,林则徐的《桂花雨》是一篇以桂花为主题的散文诗。
通过对桂花的描写,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物种生命的敬意,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课文内容流畅自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为分析《桂花雨》的主要特点和观点,并无其他目的。
【语文知识点】桂花雨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知识点】桂花雨课文主要内容《桂花雨》主要回忆了作者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桂花雨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
段意如下: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我”小时候喜欢桂花以及摇桂花的原因。
第二段(第5、6自然段):“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
第三段(第7、8自然段):“我”对童年“摇花乐”的怀念。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11.桂花雨课文解读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应该说,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词句解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②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
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对词语的理解。
姿态:姿势。
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