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试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试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二○一三年第三十二期试论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谭杰,涂苏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摘要]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正式文体产生于清末民初,是一种为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类型,中国儿童文学文体风格是20世纪初语言变革而定型的。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中国儿童文学具有真实美、荒诞美、情趣美和音乐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言;美学特征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成果之一。

项目名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探讨。

项目编号:07WX220一般项目。

儿童文学是专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而创作的文学类型,由于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和阅读能力,所以要求作品的内容通俗易懂、作品的形式生动活泼和作品的重要的教育意义。

根据阅读对象的年龄段,儿童文学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根据文学的体裁分为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儿童曲艺和儿童影视等。

儿童文学拥有十分鲜明的文体特征,拥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也十分悠久,是世界文学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按照广义的理解,国外的儿童文学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远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就产生了说书人以故事形式对儿童所讲述的儿童故事,公元100至200年间产生以文字形式的儿童文学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列子和庄子,都将童话故事和寓言以自己的形式表达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

然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思想的统治地位,三纲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封建伦理道德是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具有儿童心理特质的儿童文学在教育中不被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缺乏适合成长的有效土壤。

周作人曾经说过:“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作为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论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是唐朝重要的文学家,他在诗歌写作方面突出,写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优美绝唱。

在王维诗歌的美学特征方面,具有自然美、文化美、伦理美三大特征。

首先,王维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然美。

他以"山水"诗歌闻名于世,他把自己随着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发表出来,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山水诗的风格,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次,王维的诗歌也有文化美的特征。

他创造出一种术语"涧中涧,阴回阳,阳又回阴",诉说着悠久历史变化,犹如一部美轮美奂的文学史,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融汇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思想审美能力。

最后,王维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伦理美的特色。

他的诗歌抒发出着丰满的人生感悟,清新的言语传递浓浓的情感,令人深深迷恋,让读者深思远虑,感觉到生活的价值与责任的承担,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的美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维诗歌表现出了天然之美、文化之美以及伦理之美,在丰富多彩的文学表达中,把无尽的情感传达出来,至今依然让人深刻铭记。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42Vol.159曾志女(龙泉市大门第青瓷厂,浙江…龙泉…323000)摘 要:哥窑瓷纹的神奇性、天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为人们所称道。

文章结合作者对哥窑瓷的研究与感受,阐述了其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关键词:哥窑;开片;纹片美;特征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受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拟谈与之相对应的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第一,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

这是哥窑瓷表面的主要特征。

青瓷单色釉有时未免有点单调,适当的装饰点缀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

划刻、堆塑,古人都试过,而哥窑的天然开片极好地装点了瓷器外表。

哥窑瓷最为人们称奇的就是这种自然开裂。

釉层外表开裂,但瓷胎、瓷骨浑然无损,且韵致盎然。

这种自然开片美,开创了陶瓷美学上无需装饰、却酷似书画,有梦幻般的千变万化、意味无穷。

在哥窑瓷器朴素大雅的自然开片美中,寓动于静,动静搭配,凸显了浑然天成的天然美,开一代瓷器天然装饰美的先河,在瓷器王国里独树一帜。

第二,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从稀罕度、时代性上来说,古代保存下来的哥窑瓷器无一不是瑰宝。

哥窑瓷器表面布满的纹线就是奇迹。

哥窑以纹片著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纹线具体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格古要论》指出:“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元末明初的收藏家曹昭不仅对哥窑瓷极为欣赏,而且根据其纹片的不同,给其分出上、中、下的等级,还给这些形式极美的纹片取了传神的名字。

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极小开片。

陶瓷艺术的三大美感——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

陶瓷艺术的三大美感——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

50艺术论丛陶瓷艺术的三大美感——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林吉祥德化县儒裕陶瓷研究所摘要:陶瓷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魅力,中国陶瓷享誉世界,陶瓷不但丰富人们了物质生活,而且陶瓷还具有多方面的美感,具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每件陶瓷作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陶瓷艺术主要具有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这三大美感,我们有必须要把握着三方面美感的具体内涵,从而促进我国陶瓷艺术设计实现更大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陶瓷艺术;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引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陶瓷已经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我们从陶瓷的器型、装饰等方面,就能够充分的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元素。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关注陶瓷艺术的发展,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这就有必要深入研究陶瓷艺术的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这三大美感,从而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陶瓷艺术的艺术美之所以称作陶瓷艺术,说明陶瓷具有艺术美,这是陶瓷艺术的最基本美感。

陶瓷艺术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艺术美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气息、陶瓷艺术品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模仿和直接反映,是对原始自然形态的主观加工,渗透了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实现了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艺术升华,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从而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比自然更美[1]。

由于每位艺术家具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创作风格,所以每件陶瓷艺术品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蕴含着不同的美学观点,都是艺术家独创的。

陶瓷艺术品具有可感的形象,并向人民传达其中的思想,展现出本身的风姿神韵,所以非常高的艺术美感审美价值。

其中,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美的最主要表现,赋予了陶瓷艺术形象的灵魂,陶瓷在造型上都是由线组成面,进而组成体,对于陶瓷器皿的口、腹、底、嘴、耳等局部处理都要与整体相和谐,同时体现出个性化的造型风格。

比如,德化瓷就是中国陶瓷艺术美的杰出代表,德化窑是宋代名窑之一,明朝何朝宗利用高岭土制作了精美的德化瓷作品,艺术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白”。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诗歌、杂技、武术等。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2、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但它的艺术性高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就是典型的虚拟性。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

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之一京剧的综合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蓝色宝石”、“中国戏曲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京剧艺术中,有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其中之一是京剧的综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的这一特征。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表演艺术上。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方式,即唱腔、说白、表演和武功。

京剧的唱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唱腔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唱腔曲调,如“大曲”、“二黄”、“中曲”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念白是京剧中的说白展示方式,演员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表演是京剧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舞蹈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一种方式。

武功则是京剧演员的特殊表演技巧,包括套路动作、跳跃、武器操等,通过精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英勇和战斗力。

这四种表演方式相互结合,使得京剧具有多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享受。

其次,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剧目题材上。

京剧的题材广泛多样,涵盖了历史、古籍、小说、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

京剧中有许多基于历史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赵氏孤儿》、《红楼梦》等,这些剧目通过扎实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等重要事件。

同时,京剧中也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剧目,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在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京剧通过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将文学作品巧妙地呈现给观众。

京剧还有许多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剧目,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这些剧目以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京剧的表演方式和音乐艺术向观众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京剧的综合性表现在艺术形式上。

京剧通过舞台布景、化妆服饰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舞台布景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装置和布景效果,将观众带入剧情所在的时空背景,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化妆服饰是京剧演员身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剧的脸谱和戏曲服装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精心的化妆和服饰设计,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

美学常识

美学常识

美学常识一1、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的美学专著《美学》(Aesthetik)等卷的出版,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

2、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3、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两条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4、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说”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苏格拉底、孟德斯鸠——“美在典型说”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5、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6、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正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

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

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

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7、为什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设计的三大美学特征关于戏曲服装的特点、特征、特性,在理论界有诸说。

但我认为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为戏曲服装的美学特征。

一、可舞性“可舞,”从字面上看,就是可以舞动的意思,指服装经过特殊的艺术加工后,可以舞动,并且舞得很美。

古人云:“长袖善舞”,就包含了这两层意思,说舞者的衣袖很长,利于舞蹈;还能有助于舞者形成优美舞姿。

需要指出的是,“长袖善舞”中的“舞,”是特指古代舞蹈(或歌舞),而不是后来的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中的舞——这两者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那么,“可舞”的深层次涵义是什么呢?戏曲客观实际表明:戏曲表演艺术形态的成熟,是与重视服装作用有关的;演员塑造人物,是一种意象创造,性格、品格、气质的体现,一是主要靠自身的语言、唱腔、形体动作,二就是有赖于服装、化妆等外部因素的辅助和衬托。

表演艺术要求服装的是:可以让演员充分借助,以帮助演员表情达意。

这样,表演艺术形态一旦成熟,被赋予了表情达意功能的服装,自然也随之成熟并定型,就此密不可分。

表演与服装的关系紧密到了什么程度?已紧密到水乳交融、成为了一个艺术整体。

演员表演人物,喜、怒、哀、乐在他的面部、语言、唱腔和形体动作上,同时,喜、怒、哀、乐也表现在服装上,服装犹如一张放大了的脸,“可以被演员“舞”出喜、怒、哀、乐——这就是“可舞性”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舞蹈和舞剧,它们的舞衣,虽然对表演也很重要,但,负载决没有戏曲表演那么多。

它们用的是独特的“舞蹈语汇”,即通过形体表现喜、怒、哀、乐,换句话说,就是:演员的四肢即一张放大的脸。

在戏曲表演基本功里,与服装相关的有水袖功、翎子功、帽翅功、靠旗功、跷功,与化妆有关的有甩发功、髯口功等。

在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手中,服装的大部分都是可以利用来表演的工具;不仅是服装的部件(水袖等),而服装整体则更是如此。

臂如:蟒可以“撩”靠可以“飞、”褶可以“踢”……那么,服装为什么会成为“可以舞出情感”的工具呢?概括说,这是由于设计构思与工艺体现的巧妙,其中涉及到形式美要素。

艺术学中讲述形式美,通常集中于涵盖一切艺术门类的基本规律。

如,形式美概念: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线、形、色、质等外形因素及其有机组合关系);形式美法则:多样统一、平衡、对比、对称、比例、节奏、宾主、参差、和谐等。

在现代的艺术学体系完整构建起来之前,我国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实际上正是符合上述形式美法则,创造了无比璀璨辉煌的民族传统艺术(包括戏曲服装艺术在内)。

对于戏曲服装,创造者们从“可以舞出情感”的特殊要求出发,提炼出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增扩、放射等一系列特殊的形式美要素,正是由于这些形式美要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服装“舞出情感”。

可以说,戏曲服装的可舞性,表现于款式。

在七种形式美要素中,除增扩、放射作用于表现气质,其他五种(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既表现气质,又表情达意,以表情达意为主。

延伸水袖是衣袖的延伸,形成了“长衣袖”制式,以长为特色。

因其长,就利于舞。

在表演上被规范出多达数百种舞法(程砚秋先生概括为勾、挑、撑、冲、拨、扬、弹、甩、打、抖等十大类),成为戏曲歌舞化表演中夸张、传神的主要表演语汇之一,强烈地外化角色性格及心理、情绪。

化妆上的长甩发、长线尾子与服装上的长衣袖相协调,也极力追求延伸。

延伸,实质是角色手势的夸张与放大,是内心世界的视象化。

宽松蟒、帔、靠、褶和衣类中的长衣,几乎全部是宽松式的服装制式,平面裁剪,不讲究“称身适体” ;同时,又都有高开衩,甚至四面开衩(如箭衣)。

就大部分戏衣宽松而言,可将戏曲服装概括为“宽松式服装” 。

宽松,利于蟒的“撩”、“踢、” “抓”等表演动作,川剧生角的褶子开衩特别高,因此能让演员做出“踢褶子”的优美动作,外化内心的激动情绪。

分离服装的前、后片不缝合,自成一体,仅有“点”上的适当联缀(燕窝绾结于腋下、搂带系结于腰部)。

以靠为典型,它在表演上的作用和审美意义,前面已讲过,兹不赘述。

悬垂绝大部分饰物,不是纯粹装饰;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夸张、变形手法的处理,使之悬垂(或悬挂),便于自然飘动,利于演员借助它们进行表演。

如服装的飘带、鸾带、流苏、珠穗、牵巾、狐尾,化妆上的髯口,大多都被用做表演工具。

玉带属于悬挂,是悬垂的另一种形式,经常被用作“端带”的动作造型,表示气质庄重。

由于悬垂物多,可以将戏曲服装称为垂直线最多的服装。

颤动盔头上的饰物,极讲究可颤动——颤动最能外化心理情绪。

珠子、绒球、纱帽翅等,因为是用细小弹簧支撑,极易颤动。

在演关羽刮骨疗毒一场戏时,演员神态自若,却让盔头轻轻摇动,令珠子、绒球轻轻颤抖,飒飒作响,外化了角色的痛感;这种艺术真实,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关羽忍痛刮骨的大勇精神。

纱帽翅颤动的学问最大,有双翅颤、单翅颤两类,又分上下颤、前后颤、旋转等三种,能外化角色的多种心理情绪(激动、狂喜、焦虑、彷徨)。

《杀驿》中吴承恩处于生死关头的激烈思想斗争,就是通过帽纱翅颤动而表现出来的。

另如盔头上的翎子,因其柔韧性强,用于《群英会》之周瑜,随动作而飞舞,表现了一股“骄狂”之气;用于《小宴》之吕布,通过双翎一上一下的颤动,传达出他急切盼望美女貂蝉的焦急心情,待到与貂蝉相见时,用手将一根翎子刮向貂蝉下颏,通过这“以翎代手”的调情动作,艺术地表现了吕布的贪色品格和轻浮气质。

关于增扩和放射这两种形式美要素,一是从横向上加宽角色身材,二是从纵向上加高角色体形,都属于表现人物气质的装饰性范畴,留待下面去讲。

现在,我们可以对可舞性做如下总结:可舞性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上,由于款式具有内在的“可以舞出情感”的一系列形式美要素,服装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有机融合,使服装成为了服从表演、有利表演的重要工具。

鉴于戏曲服装以上述独特形式塑造戏曲人物外部形象,所以,可舞性成为戏曲服装的显著美学特征、第一美学特征。

对于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增扩、放射等七种形式美要素,为便于记忆,还可以进一步高度概括为这样七个字:长、松、离、垂、颤、宽、高。

二、装饰性装饰性”是美学词汇。

美学辞典释义云:装饰性,主要指实用艺术中的艺术成分。

它通过造型艺术的一些技巧和手段,使实用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装饰性”既包含了装饰图纹,又包含了装饰图纹的依附物(载体),所以,“装饰性”是一个涵义很宽的整体性概念。

作为实用艺术范畴的戏曲服装,其“装饰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款式、装扮、纹样、色彩。

鉴于这四个方面的装饰性内容在第二章中都有所涉及,所以,不必再具体讲,只需要做一种综合性的阐述。

戏曲服装装饰性的审美价值,有下列三点:1 、突出神韵戏曲表演艺术以优美的程式动作与程式造型,塑造了极具神韵(本质特征鲜明生动)的戏曲人物形象。

要求服装及化妆紧密配合,以突出人物的神韵。

为此,戏曲服装上致力于服装的装饰性。

(1)宽袍阔袖尽显精神意蕴之美:戏衣的宽袍阔袖,在款式上确立了极强的装饰性。

蟒庄重威严,靠壮丽威武,帔潇洒明快,褶大方质朴,用于不同阶层的正面人物时,均展示了一种超脱生活、超越自然形体的精神美,展示了人的精神力量。

端庄、大方、含蓄、质朴是中华民族气质的神韵;戏曲服装在款式整体上具有的浓郁装饰性,正是这一神韵的集中体现。

(2)盔靴胖袄衬托形象高大魁梧:盔头讲究高,靴底讲究厚,这是装饰性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具有“拔高”人物的形式美感;作为内用辅助物的胖袄,一方面是为“撑起”宽袍之所需,而更主要是垫宽肩部,具有“增扩”人物的形式美感。

纵向和横向的装饰性,把人物的外部形象衬托得高大魁梧,从而更加强烈地突出了民族气质的“神韵”。

2 、整体和谐在服装的装扮上,在服装与化妆的关系上,体现了人物外部造型装饰性的统一美、和谐美。

(1)服饰组合装饰性强:戏衣的完美艺术形式是靠“装扮” 出来的,依赖一定的服饰组合和特殊的装扮技艺。

例如箭衣需要“拾,”“拾”出修长挺拔的英武之气;靠要“扎,”“扎”出扩张放射的威武之气;抱衣需要“束(”即以绦绳束胸),“束”出灵巧轻盈的潇洒之气。

(2)服装和化妆都一致强调纹样装饰,施于服装的刺绣纹样,施于面部的油彩纹样,都强调夸张化,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服装与化妆浑然一体(同时也与砌末和整个舞台上的装饰纹样达到戏曲舞台的整体统一)。

3 、褒善贬恶根据戏曲人物善恶分明的特点,服装上特别注重装饰性的倾向性,在装饰纹样、色彩上寄寓褒贬,褒善贬恶;褒善用装饰,贬恶也用装饰。

同情善良人物苏三,让她穿的罪衣裤是鲜艳、洁净的,面庞是俊美、秀丽的,连刑具也是银的、有纹饰的。

贬斥丑恶人物高衙内,让他敞穿满绣红、粉花朵的绿褶子,同样是纹样装饰,却鲜明显示了浮艳堆砌,让人一眼就洞穿这种丑类的卑劣品格。

装饰性中渗透着艺术家进步的倾向性。

龚和德说得好:“装饰性是为了区别生活的自然形态,是为了美,但只有同生活的真实性、同艺术家对生活的正确评价即进步的倾向性相结合,才是一种真正的美,才能真正满足观众的美感要求。

这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好传统。

”三、程式性大家可能已注意到这样一个特殊现象:我们在讲述每一种服装时,都附带涉及它是由什么人穿的——这与服装学上的叙述方式有着根本区别;讲款式品种,必须同时联系穿用对象,这就是戏曲服装表述上所特有的“款式程式并举法” 。

它标志着我们对程式性所应有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程式?“程,”本来是我国古代度量名称,又是古代容量名称。

“程” 这个词汇很早就被转义而用于意识形态领域。

《荀子•致仕》中云:“程者,物之准也。

”这就是说,“程”即是事物的准则,具有度量客观事物和树立行为规则的含义。

“程”与“式”(联标用准的法式),即含有规范化的涵义,最早用于古代文学艺术。

程式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表现形式,用于古典诗词,就是“格律”;用于古典绘画,就是由工具而引申转义的“笔墨程式” ;用于古典戏剧,则直呼“戏曲程式” 。

因戏曲是编、导、表、音、美等诸构成要素组成的综合艺术,故各部分都有程式的特称,在表演上称“行当表演规制”,在音乐上有“声腔规制”和“锣鼓经,” 在舞台美术的服装上就叫做“穿戴规制” 。

程式在戏曲中普遍、广泛的运用,这就构成了戏曲的重要艺术成份,因此就具有了程式性。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戏曲服装的重要美学特征。

戏曲服装程式性内涵,可概括为下列四点:1 、从类型出发到个性表现的程式服装中应用最普遍、广泛的蟒、帔、靠、褶等四大系列,从应用角度上看,是类型化服装。

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人物用于隆重场合的礼服,帔是帝王及后妃、官臣豪绅及其眷属用于闲居场合的常服,靠是正规军或非正规军男、女武将用于战斗场合的戎服,褶是中、下层社会人物用于普通场合的便服。

据此,可以说,戏衣中的蟒、帔、靠、褶本是身份与场合结合的特殊的礼服、常服、戎服、便服。

这四种类型服装,在表现历史题材的剧目中,覆盖了封建社会上、中、下三个大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独特而非凡的艺术概括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