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
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

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摘要】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愈发突出,政府经费支持不足,社会捐赠和科研经费不稳定,学校财务压力增大,人才培养质量受限,学校经费管理困难。
为改善现状,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吸引更多社会捐赠,提高科研经费稳定性,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机制,保障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公立高校, 经费来源, 二元化格局, 困境分析, 政府支持, 社会捐赠, 科研经费, 财务压力, 人才培养, 经费管理, 多元化, 教育质量, 改善,支持, 稳定性, 机制, 教育质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引言我国公立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公立高校面临着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
传统上,我国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政府经费支持存在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社会捐赠和科研经费的不稳定性,使得公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化,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立高校面临着财务压力增大、人才培养质量受限、经费管理困境等诸多挑战。
深入分析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公立高校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的困境分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公立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格局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立高校财务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解决经费来源二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公立高校经费来源的困境也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困境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和投入。
历年来,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资金投入的限制。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投资主要受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
各个因素在功能和效力上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作用大小不一。
运用例证旨在对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216-02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王浩洁(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一、经济因素经济是影响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想要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教育经费决定了该地区能够办多少学校,招多少学生,配备多少师资。
如果教育经费的投入得不到保障,那么教育发展也无从谈起。
中国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包括中央政府分配资金、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经费以及教育费的额外费用,其中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为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 对教育投资总量产生长期积极影响,成为影响教育投资的最基本因素。
它对教育总投资的贡献正在逐步增加,并且是自最初阶段以来最大的。
因此,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必须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实现公共财政优先,确保教育投入。
除此之外,也要开辟新的路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比如划拨专项收入作为教育经费、加大社会教育投资。
著名学者吴英发在《中国基础教育经费制度研究》中指出,政府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收集社会闲置资金,以便更多资金流入教育;同时,也可以发行教育债券,确保一定的回报率,为基础教育的发展筹集更多资金。
从家庭层面上看,一个家庭的人文背景、收入情况都会影响教育的投入。
孩子可以上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甚至几年的教育都与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收入密切相关。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及优化

( ) 三 高等 教 育 市 场化 开辟 了 多渠 道 的 融 资途 径
教 育 总 经 费 的 比 重 却 在 逐 年 下 降 , 19 从 9 4年 的 8 .7 2 1%
高等教育 的产生和成长从来就 以服务经济发展 为 目 的, 在高等教育服务经 济发展 的过程 中, 高校逐 步与市场 接轨 , 不断开发各种适应市场需 求的产 品, 通过提供 各种 有偿服务 , 比如各种短期培训 或成人学历 教育 , 承担各种
的社会融资能力 , 直接推 动了 高等教育 经费来 源结 构 也
由单 一 的政 府 财 政 拨 款 向 财 政 支 付 、 会 出 资 、 益 者 负 社 受
担 的多元化投入模式的转变。
[ 收稿 日期 ]2 1・3 1 0 10 —2 [ 作者简 介]刘
经济研究 。
1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哗(9 2 ) 女 , 17 一 , 陕西延安人 , 集美大学财经学 院讲 师、 管理学博 士, 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及产业
技 术 开 发 或 咨询 , 资 兴办 企 业 , 合 开辟 了多 渠 道 的 融 资 途 径 , 一定 程 度 上 推 进 了 高 等 教 育 多 元 化 投 入 模 式 的 发 在
金进入教育领域 , 促成了我国 以政府 投入为 主体 、 社会 各
界共同办学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投入模式的初 步形成 。
一
济, 因而这两条 原则也 同样是 我 国高等教 育经 费筹措 的 基本原则 , 由此 也决定 了我 国当前 高等教 育投入 模式 多
元化的合理性。
我 国高等教 育 多元 化 投 入模 式 的形 成 机理
、
( ) 二 高校 办学 自主权的提 升强化 了其 自身社会 融资
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

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高职教育经费筹措现状,探讨了多元化筹措途径,建立与完善捐资机制,推广社会化运作模式,以及构建技术支持与监督机制。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教育经费筹措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捐资机制,社会化运作模式,技术支持,监督机制,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暂时只提供的内容。
2000字字数要求内容如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和社会捐助等渠道。
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学费收入不足以覆盖教育成本,科研经费较少,社会捐助意识薄弱,高职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为了解决高职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有必要探讨高职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措途径和捐资机制。
通过多元化的筹措途径,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保障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而建立健全的捐资机制,不仅可以激励社会各界支持高职教育,还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中的内容结束。
1.2 研究意义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高职教育经费筹措的新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经费来源和更有效的筹资途径。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但这两种方式的限制性较大,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不断增长的经费需求。
研究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将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财务独立性和经费筹措的灵活性,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

324.45
23.41
262.00
16.50
1987 年
385.11
5.97
346.70
6.86
271.56
3.65
1988 年
443.53
15.17
414.49
19.55
323.22
19.02
1989 年
594.67
34.08
518.14
25.01
397.72
23.06
1990 年
659.36
10.88
图3 1978-1985年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977
财政教育 拨款比例 (%)
财政性教 育支出占 GNP比例 (%)
0.00
5.00
10.00
15.00
1986-1990 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 ——全社会教育投资 2446.1 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教育拨款 1680.6 亿元,均比“六 五”期间翻了一番以上。“七五”计划确定的国家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 1166 亿元 的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实际执行数为 1390.1 亿元,完成计划的 119.2%。
专栏 2.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投资比例的调整
教育支出占 GNP 比例为 2.96%,比建国前期 1952-1977 年邓小平同志 1980 年曾针对教 育投资比例过低的状况尖锐地指出:“经济发展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的发展的比例失 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从明年,最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步加 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目前的形势与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250 页)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六五”期间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投资比例作了重大调整。1985 年与 1980 年比较,财政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由 8.78%提高至 11.22%。整个“六五”期间财 政支出中教育投资比例为 10.95%,国家财政性期间的 6.81%和 2.18%的平均水平有了明显的 提高。
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

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经费来源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及捐资机制进行了探讨。
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经费的现状,指出传统的单一经费来源已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接着介绍了多元化筹措途径,包括校友捐资机制建设、企业赞助合作以及社会捐助渠道开拓。
这些途径能够有效缓解高职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结论部分强调了促进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多元化筹措途径和捐资机制,可以更好地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筹措途径、校友捐资、企业赞助、社会捐助、促进、发展、重要性、捐资机制、合作、渠道、探讨、建设、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高职教育经费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但往往仍然存在资金不足、贫困生面临难以承受的学费压力、学校设施设备滞后等问题。
为解决高职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筹措途径和建立健全的捐资机制。
校友捐资、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可以有效补充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经费现状和探讨多元化筹措途径,可以为高职教育经费多元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培养技术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目前,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等渠道,但这些渠道仍然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上,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意识是:现有的经费筹措模式存在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导致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作者:张超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12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新乡县教育体育局必须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落实本级预算资金,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优先保障,加大投入新乡县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财政支持,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83亿元,同比增长10.5%;城镇教育费附加按照三税实征2308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实征755万元;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资金1781.21万元,结转1696万元列入2023年预算。
目前,新乡县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即小学生均650元、初中生均850元,特教学校年生均6000元补助公用经费,在此基础上寄宿制学校按每个寄宿生再增加200元公用经费补助,同时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新乡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统筹城乡、区域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新乡县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
2022年,中央、县级配套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343.9万元,投入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1324万元,促进了新乡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目前,新乡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100%,图书、教学仪器、计算机和体音美器材足额配备,宽带接入率达100%。
同时,新乡县加大非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普通高中按每年1000元的标准安排生均公用經费,2022年共计拨付450.79万元;落实民办普惠幼儿园奖补政策,按生均每年200元的标准拨付,2022年安排134.1万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计量经济学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摘要21世纪,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能否在新世纪实现稳步较快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多元化人力资本的投入的多寡。
因此,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当务之急。
然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建立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收集了相关数据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对我国1994-2013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多因素的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关因素;模型;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检验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急需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总数逐年上升。
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
教育经费成为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研究教育经费的影响因素,不仅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合理安排,而且对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意义。
1.2 国内研究综述近年来,很多学者都从定性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对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其中大部分相关文献集中于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进行探讨。
刘卫东试图从国家和个人的支付能力上来探讨国家和个人在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上的比例,认为只有建立起成熟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摊机制,才能从来源方面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唐佳认为,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两个关键方面,除了经济外,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劳动力类型都对高等教育经费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郑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中国省级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官员晋升机制和财政分权制度的结合、转移支付比重过高都会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比重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给度则对教育支出比重具有正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因素影响机制进行动态分析。将此 3 种研究工 具及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从时空双重维度对高等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系统地
育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且极化程度 进行动态分析。
逐渐上升[3~5]。但这些研究仍存在研究周期短、部分 1.1 Cartogram 专题地图
指标代表性不足、没有清晰梳理影响因素的互动关
本文综合利用专题地图、极化指数和循环累
位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资源或 经费投入空间格局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① 中国 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较均衡 ,但 [1,2] 该观点以重
积因果分析原理等技术和理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 经费投入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专题地 图是地理空间格局研究中衡量总体情况的常用工
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复杂循环累积效应所致。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循环累积因果原理;Cartogram 图;Wolfson 指数
中图分类号:G64;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6)02-0180-08
教育资源分布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是目前中国 考察对象,从多学科视角探讨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特
连续性框架应用于解构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经费
的空间非均衡配置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对于深入
理解和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具
有启发性意义。
1.4 数据来源 本文以省区(包括直辖市和自治区)为区域研
究单位(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及台湾地区),考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指标,包 括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总额、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 育经费支出额、中央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部属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额及地方属高等学校(以下 简称“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额。文中采用的 所 有 数 据 均 来 源 于《中 国 教 育 经 费 统 计 年 鉴》 (1996~2012)[13]。
变化,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断地推动整个系统向
最初的变化方向发展,产生循环累积效应[8~10],解释
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极化发展 。 [11,12] 循环累
积因果原理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逐步被引进到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研究领
域,有力地解释了区域内及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
衡现象的产生和加剧。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这一
① 本文采用的中国经济地带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 11 省市;中 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 8 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 疆、广西、内蒙古等 12 省市。
Cartogram 即比较统计地图,又称变形地图或
系等问题。
夸张地图,是出现较早的一种统计地图形式,其历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地理空间视角出发,基于 史可以追溯到 1868 年。Cartogram 可以依据某个专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演化,以经费投入为主要 题属性对地理要素进行扭曲、变形,用专题属性值
收稿日期:2014-12-20;修订日期:2015-03-09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1JD039)、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1001083)及国家留学基金资助。[Foundation: Key Project of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 Funded by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1JD039),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001083), Chinese Scholarship Council.] 作者简介:游小珺(1988-),女,福建漳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研究。E-mail: xiaoj.you@ 通讯作者:杜德斌,教授。E-mail:dbdu@
高等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准确把握中国高等 征及形成机理,力求更为系统、准确、直观地刻画出
教育经费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客观分析探究高 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和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演进机制。
等教育经费在空间格局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 因,对于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育协调发展及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地
Wolfson 极化指数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分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化的形成机理,得出结论:① 中国高
等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呈“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非均衡空间格局,空间极化日益显著;生均教育经费虽然比
较均衡,但仍呈“东西两大地带隆起而中部塌陷”的特征;部属院校教育经费非均衡性与地方院校相比更为突
出。②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差异是受国家政策主导,在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资金收益率
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地,是高等教 育经费投入的使用主体,理论上讲,理想均衡状态 下的高等教育经费配置应依照高等院校的数量及 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均匀投入。中国高等院 校空间分布不均衡(图 1),高校主要聚集在东部地 区及中部地区少数省份。江苏拥有的高校最多,达 128 所;山东次之,为 124 所;北京和上海虽为中国 教育及经济中心,但由于二者的高等职业院校少于 江苏和山东,因此其高校数量仅处于第二梯队,分 别为 83 所及 63 所;青海及西藏的高校最少,分别只 有 8 所及 6 所。中国重点高校的分布更为集中,全 国“211 工程”院校共 112 所,其中 50.9%聚集在北京 (23 所)、江苏(11 所)、上海(9 所)、陕西(7 所)及湖 北(7 所)5 个省份,其他省份的优质高校匮乏,浙江 等经济发达省份只有 1 所重点高校。
心重合度衡量全国尺度的均衡状况,只考虑高等 具,极化指数能于时间序列上刻画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与经济、人口等整体协调发展方面,忽略了经 的空间异化动态,而利用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能对
济地带区域内部差异及区域间生均教育资源或投 入的巨大差别,研究结论有商榷。② 通过对高校、 学生及经费投入数量等因素分析,认为中国高等教
182
地理科学
36 卷
图 1 2012 年中国高等院校空间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in 2012
计投入仅 60.2 亿元人民币,不足北京的 1/73;作为 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心的湖北投入约 2 102.4 亿元 人民币,亦不及北京 1/2。综合对比图 1、图 2a 可 知,中国的高校数量及经费投入分布均呈“东、中、 西”阶梯状剧烈递减的极度非均衡特征。其中,北 京、上海的高校数量比江苏、山东等地少,却获得 了更多的经费投入;天津的经费投入也与其高校 数量不匹配。剔除省际人口规模影响的高校教育 经费累积投入分布图(图 2b)变形更为突出,东部 地区“面积”占据全国“面积”的绝大部分,其中北 京是经费投入最密集地区,超过 3 亿元人民币/万 人,贵州却不足 0.09 亿元人民币/万人,差距超过 33
M
U1)
(1)
式中,U*为修正了的教育经费投入,U* =教育经费
投入全国平均值 × (1-基尼指数);U1表示投入量最
少的 1/2 省份的平均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为投入中位值;Wolfson
极化(W)处于 0(没有分化)和 1(完全分化)之间。
1.3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核心观点为系统中任何一个
要素的改变将引起其他要素的支持性而不是抵消性
信息映射为面积大小来表达其中的数量差异,同
时尽量保持各个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拓扑结
构。利用 Cartogram 等专题地图来刻画中国高等
教育投入的空间分布,可以直观地根据图中各省
市的面积大小判读其高等教育投入额度,克服普
通专题地图上大区域主导显示而造成的视觉干扰
问题,从而更准确地展示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2期
游小珺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
181
的大小取代真实面积,利用夸张的效果更直观地反
映数量特征。它是一种对呈面状区域分布的专题属
性进行定位表达的专题地图[6]。与常规的点数法、分
区统计图法等普通专题地图不同,它对空间区域的
形状进行了几何变换,使得面积大小与表达的属
性信息数量成一定的比率关系,将区域内的属性
第36卷第 2期 2016年 02月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 36 No. 2 Feb., 2016
游小珺,赵光龙,杜德斌,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2):180-187.[You Xiaojun, Zhao Guanglong, Du Debin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of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2):180-187.] doi: 10.13249/ki. sgs.2016.02.003
1997~2011 年全国部属高校(共约 111 所高校, 大多为“211 工程”院校)的教育经费为 12 749.3 亿 元人民币,约占全国高等教育总经费的 1/3,其中超 过 37%投到北京及上海(图 4);地方高校累计教育 经费投入为 26 079.9 亿元人民币。北京、上海、湖 北、江苏等地区获得部属高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 而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多个省份因无部属高校而 无法获得该部分投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最多的 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均为经济水平高、 地方政府财政好、人才需求大的东部地区,而河南、 四川等中、西部人口大省因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较大 而对地方高校的投资较多。整体而言,部属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