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5.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26题15分,27题10分,28题13分,29题9分)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金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1)材料1 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3分

(2)材料2、3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

(3)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3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2分)

18.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汉、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汉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我发现长安城中“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得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回答: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