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定稿版
AARC 关于院内机械通气病患转运的临床实践指南(简介)

每个医院都会有在院内对机械通气的病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转运工作。
而这项工作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病患的转运过程中,每一项尝试都要保证监测,通气,氧合和病患的护理保持不变。
病患转运包括准备工作,要明确转运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转运过程所花费的时间。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对院内机械通气病患的转运提出了一个临床实践指南(In-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在这里我把指南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向大家做个介绍,也希望大家能够谈谈各自医院的经验,取长补短。
1. 病患转运的适应症(Indications):对机械通气的病患转运只有在对转运风险进行仔细评估后才可进行。
2. 病患转运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
对机械通气的病患进行转运,应当是在对病患转运的潜在风险和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完成后进行。
禁忌症包括:1). 在转运过程中,无论是通过人工通气, 便携式呼吸机(portable ventilator), 或标准的重症监护室呼吸机(standard intensive care unit ventilator)都不能提供适当的氧合和通气2). 在转运过程中不能维持可以接受的血流动力学的表现(Inability to maintain acceptable hemodynamic performance during transport);3). 在转运过程中不能适当的监测病患心肺状态(Inability to adequately monitor patient cardiopulmonary status during transport);4). 在转运过程中不能维持气道控制(Inability to maintain airway control during transport);5). 除非所有必须参加转运的人员到齐,转运工作不能执行。
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转运的质控与培训
•应制定转运的质控标准以保证重症患者的转运质量。质控计 划应包括建立审查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定期进行更新及 完善; •所有参与重症患者转运的人员都应学习上述重症患者转运相 关知识,并接受临床培训,通过评估考核合格,才能独立实 施重症患者转运。并接受定期评估。
案例一
检查后,患者返回抢救室,复测生命体征,BP 160/90mmhg,P103次/分,SPO2 90%,患者呼吸急促, 喉头有痰鸣音,护士未予任何处理,20分钟后医生看 了检查报告后要求将病人送入病区,护士又测了一次 生命体征,当时BP 166/93mmHg,P104次/分,SPO2 87%,未进行任何处理,也未带任何设备,与工人一 起将病人送入病区,由于患者没有家属,护士就帮病 人办理了住院手续,等护士办完手续,工人已将病人 推入电梯直奔病房,护士随后从另一电梯赶往病区。 等护士赶到病人身旁,发现病人呕吐不止,
概述
重症患者的转运存在于 我们每个科室,但我们 的转运安全吗?
01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 龙 XX,男,58岁,因“车祸致伤头部伴全 身多处伤半小时” 入急诊科。入院时神志模糊, 双瞳等大等圆( 1.0mm ),光反应迟钝,全身酒 味,BP 166/94mmHg,P 107次/分,R 22次/分, SPO2 92%。予开通静脉,吸氧3升/分,监测生命 体征等处理。医嘱立即送CT、B超、X线检查,当 班护士未带任何设备陪同检查,在CT室患者呕吐 胃内容物两次约500ml,护士予以头偏向一侧,保 持呼吸道通畅。
转运病人的首要任务
• 首要的就是要确保病人的生命,因 此,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病 情的观察与处理都应集中于 保持 气道开放 呼吸 循环三个方面
机械通气操作规程

ICU经口气管插管术操作规程1.备齐用物推至床旁2.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一个功能垫(小枕,抬高约10cm )。
操作者站床头用右手压患者前额,使头部在寰枕关节处极度后伸,使口、咽、喉在一条直线上3.检查口腔(口述取出异物及活动义齿、无舌后坠等),戴手套4.试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插入导管芯,用石蜡油纱布润滑导管前端及喉镜末端5.右手拇、食、中三指分开上、下唇,左手持喉镜沿口角右侧置入口腔,用镜片侧翼将舌体左推,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然后左臂用力上提暴露咽腔(不能以牙做支点上撬,以免损伤牙齿)6.看到咽腔后镜片继续向前,可见如小舌样会厌,用镜片前端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右手以握笔状,持导管从右侧弧形斜插口中将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后,轻柔插入气管内7.在气管导管的气囊过声门后,将导管芯拔出,继续插至所需深度(成年女性插管深度距门齿约22皿,成年男性约24cm)8.放入牙垫,退出喉镜,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气管导管(由助手协助挤压气囊),听诊双肺,确定导管在气管内9.固定导管及牙垫,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气约5〜10ml,密闭气道10.口述拔管要点(清除口腔、咽腔及导管内分泌物;放导管气囊,边吸引,边拔管)经皮气管切开术操作规程(一)适应症1.喉阻塞。
任何原因引起的3~4度喉阻塞,尤其是病因不能很快解除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2.下呼吸道阻塞,因昏迷、颅脑病变、神经麻痹、呼吸道烧伤等引起喉肌麻痹,咳嗽反射消失,以致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或呕吐物易进入气管不能咳出,可做气管切开术,便于通过气管套管吸出分泌物,减少呼吸道死腔,改善肺部气体交换。
3.颈部外伤,为了减少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可行气管切开。
有些头颈部大手术,为了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须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二)禁忌症基本同传统气管切开术,小儿禁用。
1.绝对禁忌证(1 )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感染。
(2 )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恶性肿瘤。
(3)解剖标志难以辨别。
2.相对禁忌证(1)甲状腺增生肥大。
机械通气操作规程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机械通气操作规程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机械通气操作规程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机械通气操作规程(大纲)一、概述1.1机械通气的定义及作用1.2机械通气适应症与禁忌症1.3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二、机械通气设备与器械2.1呼吸机的基本结构及功能2.2呼吸机的主要类型及选择2.3呼吸机配件及其作用2.4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套管的选择与使用三、机械通气操作流程3.1患者评估3.2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操作3.3呼吸机参数设置3.4呼吸机连接与调试3.5监测与评估3.6撤机与拔管四、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4.1患者体位管理4.2气道管理4.3呼吸道湿化与温化4.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处理4.5患者心理护理五、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5.1气道损伤5.2肺损伤5.3心律失常5.4感染5.5营养代谢紊乱六、特殊情况下机械通气的应用6.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3重症哮喘6.4脑损伤与神经肌肉疾病6.5胸部手术后七、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与随访7.1康复训练7.2撤机后随访7.3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与改善一、概述机械通气操作规程概述:1.1 机械通气的定义及作用: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辅助或完全替代自主通气功能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在于维持或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确保足够的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呼吸机使用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呼吸机使用技术规范【名词定义】转运呼吸机是指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使用的机械通气辅助装置。
【适应证】1.野外抢救。
2.院前急救。
3.不能脱离呼吸机患者的院内转运。
【禁忌证】1.转运过程中通过简易呼吸器或便携式呼吸机不能维持足够的氧合。
2.转运中无监测仪对患者的心肺状态进行监测。
3,转运中不能维持患者气道开放。
4.无配备专业的转运人员。
5.患者病情不稳定。
【目的】保障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维持足够的氧合。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1年制定的《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草案)》和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专家组于2017年制定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共识一一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草案)》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而制定。
2.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Drageroxylog3000plus转运呼吸机使用说明书。
【准备】1.用物准备:氧气瓶、转运呼吸机一台(检查储备电池电源是否充足)、配套的转运呼吸机管路一套、模拟肺、压力采样管、转运箱一个(内置简易呼吸器一套)、转运监护仪一台、听诊器、检查手套、洗手液、护理记录单,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3.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4.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5.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配合操作。
【操作流程】1.素质准备服装整洁6.评估L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情、治疗情况、心肺情况、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报告2.检查气管接口与机器接口是否相匹配3.人工气道的种类、插管深度、固定的松紧度、气囊充气情况4.是否需要吸痰7.洗手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4,物品准备氧气瓶、转运呼吸机一台(检查储备电池电源是否充足)、配套的转运呼吸机管路一套、压力采样管、转运箱一个(内置简易呼吸器一套)、模拟肺、转运监护仪一台、听诊器、检查手套、洗手液、护理记录单,无创通气时检查无创面罩有无破损漏气,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5.解释核对采用两种身份识别的方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腕带、床头卡),对清醒患者核对解释,取得合作6.开机检查设备工作状态1.检查电源指示灯是否亮2.开机按下电源键,检查电池标志是否满格3,选择成人重复使用呼吸机管路,设备自检7,检查氧气瓶压力检查氧气压力表显示在10〜15MPa8.连接气源将转运呼吸机与氧气瓶相连接9.安装管路和呼吸阀按说明书正确安装转运呼吸机管路和呼吸阀10.调节模式参数及报警设置1.床位医生/呼吸机治疗师调节转运呼吸机模式参数及报警范围2.连接模拟肺试运行,正常工作后将呼吸机推至患者床旁IL再次核对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清醒患者解释沟通,必要时吸痰12.连接患者将患者气道与转运呼吸机管路相连接13.转运前观察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运行及患者生命体征,3〜5分钟后床位医生确认病情允许转运14.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时间及患者转运前的生命体征15.转运中护士站在患者头侧,观察:1.患者病情、神志、面色、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胸廓起伏等2.机器运行情况,有无机器报警及人机对抗3.各管路有无滑脱、阻塞4.氧气瓶压力16.到达目的地L转科:协助接收护士妥善安置患者,做好交接班2.转运至医技部门:协助医技人员妥善安置患者,观察检查过程中的机器运行情况17.转运后呼吸机终末处理L关闭机器电源及氧源,充电/充气备用2.终末处理:(1)对重复使用呼吸机管路根据说明书进行消毒,一次性呼吸回路弃去(2)呼气阀:根据说明书进行消毒(3)流量传感器:根据说明书进行消毒(4)机器表面:无可见污染的用清水抹布擦拭,有可见污染的(患者血液、分泌物等)用500mg∕L的含氯制剂进行擦拭18.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时间及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事项】1.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获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重症医学分会2024)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4年)引言重症医学是探讨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起先,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爱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依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
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探讨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供应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纳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看法和建议,反复仔细探讨,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依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举荐看法依据2024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指南涉及的文献依据探讨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举荐看法的举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举荐级别A 至少有2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B 仅有1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C 仅有II级探讨结果支持D 至少有1项III级探讨结果支持E 仅有IV级或V探讨结果支持探讨课题分级I 大样本,随机探讨,结果清楚,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II 小样本,随机探讨,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III 非随机,同期比照探讨IV 非随机,历史比照和专家看法V 病例报道,非比照探讨和专家看法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机械通气院内转运——护士

其他顺伤
颈椎?胸壁?肋骨? 气胸?
观察是否已经充分? 治疗是否已经充分?
转运—监测
转运患者或患者检查时,医务人员应始终 留在患者身边,根据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 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除颤仪 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机 呼吸机 非侵入性血压 心率 呼吸频率 监测记录
总结
送出,内容包括转运指征以及转运全过程中患者状况。
实施
—
病人 准备
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根据患者病情(生命体征、诊 断、呼吸支持条件、血流动力 学)评估转运的风险性。 充分吸出口鼻及气道的分泌物, 维持合适的气囊压力 建立静脉通道
实施
—
随从人 员
至少由三人陪同。 一名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医生。 一名熟悉气道管理和呼吸机使 用的呼吸治疗师。 一名是具备危重病护理资格, 并经过了为胜任转运所进行的 基础培训和专项训练的护士。
实施
—
所需 器材
(一)血压监护仪(或测血压袖带) (二)脉氧仪 (三)心电监护/除颤器 (四)尺寸合适的气道管理器材 (五)氧气供应足够全程所需并 富余30min以上 (六)负压吸引器
实施
—
所需 药品
(七)急救药品,即肾上腺素, 胺碘酮,阿托品和碳酸氢钠 (八)静脉输注液体和药物, 充电功能的 输液泵 (九)其他药物根据病人情况 备用,如:镇静镇痛剂、麻醉 剂
心跳骤停和严重心律失常
如肾上腺素,阿托平
气管插管 低血压和高血压
如扩容药物、升压药
躁动和疼痛
如吗啡,咪唑安定
过敏
机械通气操作规程

机械通气操作规程一、引言机械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
为了确保机械通气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和执行机械通气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机械通气操作规程的流程和步骤,旨在提供一个准确、完整、规范的操作指南。
二、术语定义1. 机械通气:通过呼吸机提供支持性呼吸,包括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等模式。
2. 呼吸机:通常指机械通气设备,用于支持和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机械通气操作规程1. 患者评估和准备在进行机械通气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稳定性、气道情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获得家属或患者的知情同意。
2. 呼吸机设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参数,进行合适的呼吸机设置。
包括通气模式的选择、吸呼比的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设定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气道压力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3. 气道管理在进行机械通气时,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防止误吸和导致气道崩塌的情况发生。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定期清洁气道分泌物,可适时进行吸痰操作。
4. 压力支持和吸气过度在使用压力支持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时,要根据患者的呼吸需求进行合适的设置。
避免吸气过度和呼气末正压过高的情况发生,以免对患者的肺组织造成损伤。
5. 呼气末正压合理调整呼气末正压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和肺顺应性。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监测指标,逐渐调整呼气末正压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
6. 呼气阀和气道湿化定期检查呼气阀和气道湿化装置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
及时更换损坏或污染的呼气阀和湿化器,以保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7. 监测和记录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参数,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潮气量、动脉血氧饱和度等。
记录监测数据和呼吸机设置参数,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8. 人机交互和紧急处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关系,及时响应患者的反应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S O P (初稿)李建民赵飞刘志光
一、转运前物品准备:
1、呼吸机:转运呼吸机(LTV1000)或急救呼吸机?
转运呼吸机(LTV1000)准备:
1)检测呼吸机备用电池是否充足(如在未接外部电源时,电池Battery监测界面显示Battery?L
ow或Battery?Empty表明电池点量不足,需充电2-4小时,才能使用)
2)检测氧气罐氧气是否充足(氧气压力保持在10MP以上)
3)连接呼吸回路,予以模肺检测呼吸机工作正常,转运期间配备模肺?
急救呼吸机准备:
2、呼吸气囊及面罩,氧气储气袋,口咽通气道及气管?
3、吸痰管及50ml注射器
4、心电监护仪(检测蹑手蹑脚,脉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5、药品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多巴按,力月西,备用液体
(5%GS250ml,0.9%NS500ml),注射器(2ml,5ml,10ml)
6、知情谈话及签字:
将转运患者的原因,必要性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意外
详细告知家属,并要求家属签字。
二、转运操作步骤
1、转运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道,测定血气。
2)评估当前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转运前酌情吸痰(包括口腔),保持气道通畅。
2、转运操作
1)设置转运呼吸机参数与当前使用呼吸机相同,换用转运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将
LTV1000设置低
压氧源),并予氧气瓶低压供氧,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5分钟),
如无异常,可行转运。
2)转运时,需陪同至少一名本院医生,一名本院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搬动患者),转运全程密
切监测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呼吸机是否运作正常,如运转过程中出现意
外情况,应立即处理并报告上级医生。
3)如转运目的完成后需返回病房的患者,应在完成转运目的后立即返回病房,返回病房后换用
转运前所使用呼吸机(设置相同参数),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4)转运完毕后,必要时吸痰,予以病历记录。
5)如需搬过病人,应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防止脱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制度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转运前对患者病情未做个面评估,对预后及可能的病情变化估计不足;
未充分作好各项准备工作(患者、药品、仪器)等;未提前通知目的科室做好接收患者进行检查或住
院的准备
;转运方法不当,出现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处理;
未与家属进行必要的医患沟通并记录。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注意事项》,规
范转运工作流程,保证医院内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畅。
一、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监护及抢救措施受到限制,病情变化快,尤其是易
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的不稳定而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危重患者如何转运,急诊科护
士必须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院内转运的可行性。
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生命体
征、呼吸节律、血氧饱和度、用药情况、伤口处理等。
其他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内环境紊乱(如低钾
血症、酸中毒等)诱发心律失常,搬运患者时导致否加重病情或出现意外损伤,躁动患者是否有坠床
的可能,引流装臵是否有脱落的可能,有无影响呼吸循环的潜在危险因素等。
二、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应从法律的角度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必须把转运风险告
知患者及家属。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风险预告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 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
使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病人满意度。
三、转运前的充分准备
1转运途中氧气供应绝大多数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需持续给氧。
在转运途中采用便携式氧
气瓶给氧,尽量避免使用氧气枕供氧,氧气枕虽然携带方便,但流量不易控制。
需呼吸机支
持的患者
需配备转运呼吸机,对于昏迷患者及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备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
物品。
2 转运途中仪器准备检查心电监护仪蓄电池情况,以确保转运途中能记录患者的心率、心律、
血氧饱和度、血压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准备蓄电池微泵,
在途中能
保证均速给药。
检查转运呼吸机工作情况,氧气瓶内氧气是否充足。
3 转运中药物准备保证转运途中有必需的备药,臵于急救箱中,用标签标明。
抢救品如:肾上腺
素、阿托品、地塞米松、甘露醇等。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予不同的急救药物,如躁动患者应备
镇静剂。
四、转运前患者的准备 1 检查插管固定的安全确保气道通畅,气管插管患者应记录
插管深度,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必要时加固原来的固定,以防转运过程中不慎使导管滑脱
或移位。
2 清理呼吸道
危重患者均可能出现气道阻塞,转运前吸净口咽分泌物和血液,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
等误吸,必要时予放臵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并加以固定,确保气道通畅。
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血氧饱
和度的指标。
3 管道护理意识障碍的患者一律选用浅静脉或深静脉留臵。
转运前检查穿刺部
位,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调整好补液速度。
各种引流管保持畅通、有效,各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清空尿袋。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转运前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控制烦躁,妥善约束患
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等。
对有颈椎损伤,必须使用颈托固定。
五、加强与接收部门的沟通协调转运前应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接收准备,如需准备监护仪
、吸引器、呼吸机、微量泵等,联系好接收时间,以便患者一到就可以检查、手术等,电话通知电梯,
减少等候时间,为患者的诊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六、转运中病情的监测与记录转运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呼吸节律、血
氧饱和度等;重视患者的主诉和表情变化;定时观察患者伤口,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包扎是否牢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