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摘要】中药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
主要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中药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具有不良反应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国际公认,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肿瘤病因、病机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
《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虚衰,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以及七情内伤;外因指六淫之邪和疫戾之气,当人体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五脏之气紊乱,致使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损耗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停、毒聚等病理变化,即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脏腑失调、经络瘀阻。
2 抗肿瘤中药功效与药理研究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别施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清热解毒等不同方法。
2.1 扶正培本与增强免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抗肿瘤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现状

抗肿瘤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现状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邹玺摘要:血清药理学近年研究颇多,特别是抗肿瘤中药方面。
现将抗肿瘤中药的研究分别从(1)与中药粗制剂的比较,(2)剂量的探索,(3)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抗肿瘤中药血清药理学现状体外实验是中药药理的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其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超微、生化、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药物机理较为深入,重复性好,使用材料少。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进行体外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很多问题。
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口服后体内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物转化以发挥药效,而且理化性质复杂,经常造成一些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例如:五、六十年代国内外用瘤细胞株在体外过筛数千种植物提取物,报道了上百个阳性结果,但用于体内实验结果大部分为阴性(1)。
这促使各国学者不断的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日本学者首次提出给动物灌服中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进行实验的药理学新方法。
1988年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
国内直到90年代初才开始探索,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立题,使该研究得以较系统开展。
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其列为重点项目,着重进行方法学研究(2)。
此后,血清药理学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消化、免疫等方面的药理学研究中,并与体外实验所见作比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其推广应用将对提高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
现将以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国内现状综述如下。
1. 中药粗制剂与含药血清比较:王力倩等(3)首次报道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了苦参、仙鹤草的抗肿瘤作用。
结果发现:仙鹤草、苦参煎剂及含苦参的血清在体外均可明显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而含仙鹤草血清则无效。
说明苦参在体内外确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而仙鹤草口服吸收进体内则失去其抗肿瘤活性。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现状与前景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现状与前景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长期以来,西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潜力和前景。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现状1. 中医药在缓解肿瘤患者症状中的应用中医药在缓解肿瘤患者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等方式,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恶心、乏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2. 中医药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辅助治疗肿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减少毒副作用。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加治疗的效果。
第二部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1. 中医药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趋势。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症状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中医药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肿瘤预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注重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减少肿瘤发生的风险。
通过中医药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减轻社会和个人的负担。
3.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创新研究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创新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例如,一些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复方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抗肿瘤的潜力。
此外,一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联合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的效果。
结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中医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需要更多的科学验证和研究。
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及使用现状分析

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及使用现状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界也在这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重要作为我国医学界与西方国家的最主要差别之处,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给中华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随着近些年肿瘤问题愈发严重,肿瘤在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医学界在西药治疗出现瓶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的抗肿瘤作用。
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对中药抗肿瘤应用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药治疗和对抗肿瘤疾病过程中的应用发展,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中药;机理;有效成分;抗肿瘤引言随着近些年肿瘤疾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人开始寻求针对肿瘤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
在西医对肿瘤治疗出现瓶颈的今天,利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来进行肿瘤疾病治疗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研究范围之中,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疗方式有着很多特有的优势,尤其是与西药相比起毒副作用小、价格底料、制作工艺简单,因此对重要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意义重大。
下面,笔者将对中药有效成分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阐述。
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医学免疫学的角度来讲,免疫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免疫监视功能,这一功能的失调或缺失是导致肿瘤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运用中药进行肿瘤疾病抵抗时首先就是要对身体免疫力进行调节,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恢复或加强身体的免疫功能,这类的成分主要为多糖类物质,如:海藻多糖、香菇多糖、银耳多糖、枸杞多糖等,都是进行提高身体免疫力的有效成分。
这些多糖能够对机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激活作用,加快各类有益因子的产生,促进体内各类抗体的产生和发挥作用,对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效果。
2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和恶化过程中都离不开微血管的生成,因此对微血管进行抑制能够简介抑制肿瘤的生长。
中药成分对微血管的生成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通过抑制血管的内皮增值和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2 cule,AM)和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MVEC)的表达来实现抑制微血管的生成,并且,中药成分还能够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s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抑制来限制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icr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MVECGFR)的表达,进而限制肿瘤细胞的运动和扩散。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前景:介绍当前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吸引了广泛的科研兴趣和投资。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抗肿瘤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各类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新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科研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抗肿瘤机制。
未来,中药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继续挖掘中药资源,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质,提高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以及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都将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多机遇。
此外,加强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推动中药抗肿瘤药物向前发展,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带来新的希望。
一、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 中药的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包括草本植物、动物性药材和矿物药物等多种类型。
这些中药资源中的许多已经被用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如连翘、黄芪、山楂等。
中药的多样性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2. 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发现:科研人员不断努力,致力于从中药中分离和鉴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一些活性物质,如白藜芦醇、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已经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这些物质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侵袭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3. 中药的多靶点效应:中药往往具有多靶点的效应,可以同时干扰肿瘤细胞的多个生长和增殖途径。
这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多种方式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 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许多中药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或者在部分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这些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正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一些中药药物,如清宁颗粒、曲妥珠单抗等,在特定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已经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目前,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手术等多种,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副作用并且不适合所有患者。
近年来,抗肿瘤中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抗肿瘤中药具有生源性、完整性和多成分化等特点,同时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和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等,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本文将重点关注抗肿瘤中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1.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现状中国传统医学中,抗肿瘤中药已有悠久的历史。
近几十年来,针对抗肿瘤中药的研究工作逐渐兴起。
基于这些传统的药方,研究人员陆续从中提取出多种有效成分进行临床研究,包括中药复合物、生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等。
如单独使用复方甘草口服液或与传统化疗药联用能减轻术后乳腺癌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并减少复发率。
在肿瘤治疗中,另一种常用的中药“三七粉”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并被应用于肾癌、口腔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此外,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也被陆续破解。
例如通草总皂甙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冬虫夏草多糖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中草药在恶性肿瘤的生物转化和转移等病理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抗肿瘤中药的应用前景随着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日益深入,其应用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广阔。
抗肿瘤中药在未来肿瘤治疗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抗肿瘤中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晚期和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中药复方的制剂、中药注射液等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治疗期间的不适症状。
此外,中草药的二次开发也有望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2)减轻化疗副作用:化疗是较为常用的肿瘤治疗方式,但其药理作用导致患者副作用症状较多。
利用中药可行性作为化疗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减轻采用化疗造成的刺激,有效控制和缓解系统副作用。
(3)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抗肿瘤中药的多成分和多作用机制特点,能够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抗肿瘤中草药的研究发展

抗肿瘤中草药的研究发展摘要:本文对抗肿瘤中草药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报告了中草药治疗的现状,阐述了抗肿瘤中草药发展的趋势,对新型抗肿瘤中草药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肿瘤中草药药物0引言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恶性肿瘤更是威胁生命的杀手。
人类医学在对抗肿瘤的漫长战争中,西医治疗方法起了主要的作用,而中医疗法被认为有一定辅助疗效。
肿瘤的放化疗损害人体免疫功能,中草药在维护正常免疫功能上起一定的“扶正”作用,不少中草药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很多恶性肿瘤至今还是“绝症”,其治疗耗费巨大,很多肿瘤病人最后都是“人财两空”。
现在治疗肿瘤主要还是依靠西医,在西医理论中,肿瘤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正常细胞的异常增生,机体免疫系统本来可以监控和调整这种异常变异,但当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对机体的监控调整功能就被削弱,细胞的变异变得无法控制,逐步朝着肿瘤的方向发展。
然而,西医对肿瘤的治疗中,现有的手段如外科手术、放化疗等都会进一步降低和减弱机体免疫功能,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在调整和恢复身体免疫功能上,传统的中医有一定作用。
中医药的“扶正”功能就是对免疫功能的保护和恢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
实际上,中医里很早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我国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病名,到宋代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癌”的病名。
中医文献上的“痈疽”、“积聚”、“瘿瘤”、“乳岩”等病名,都包含了癌症的信息。
1在中医界肿瘤形成的原因,治疗最佳时期以及发展动向由于在正常成人中,除了创伤愈合及生殖周期外,几乎所有的新生血管生成都是病理性的,因此,选择性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对肿瘤治疗有其特殊的优势。
新血管的生成取决于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
在正常组织中,由于缺少血管生长因子或被高水平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严格控制,血管生成的开关是处于关闭状态的,但在肿瘤组织中,由于生长因子表达过度,抑制因子表达过低,改变了这个平衡,从而使肿瘤血管的生成保持在开启状态,从而引起肿瘤血管的过度生长。
2024年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本报告是针对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进行的调查研究。
中药抗肿瘤药物是指通过中药药材制备的、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减少恶性肿瘤发生的药物。
该药物市场具有潜力,有望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点。
本调查报告旨在分析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键挑战。
2. 市场分析2.1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查数据,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该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目前,该市场的规模约为xx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xxx亿元。
2.2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受到多个驱动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增加,中药抗肿瘤药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其次,肿瘤发病率的增加也推动了该市场的发展。
此外,政府对中药药物的支持和鼓励也促进了市场的增长。
2.3 市场竞争格局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多家知名企业。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xxx公司、xxx公司和xxx公司等。
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 市场发展趋势3.1 个性化治疗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药抗肿瘤药物逐渐向个性化治疗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病理和临床特征,可以实现精确匹配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3.2 多药联合治疗趋势研究表明,多药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多药联合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细胞耐药性,还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和靶点来同时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3 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增加为了满足中药抗肿瘤药物市场的需求,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市场的发展。
4. 关键挑战与机遇4.1 临床研究验证的困难中药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验证面临一些困难,如难以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剂量确定困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摘要】中药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
主要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中药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具有不良反应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国际公认,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肿瘤病因、病机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
《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虚衰,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以及七情内伤;外因指六淫之邪和疫戾之气,当人体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五脏之气紊乱,致使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损耗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停、毒聚等病理变化,即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脏腑失调、经络瘀阻。
2 抗肿瘤中药功效与药理研究
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别施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清热解毒等不同方法。
2.1 扶正培本与增强免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素问·汗法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必读》中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灵枢·五变》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为留痹,或为积聚。
”《外证医寨》则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
因此,扶正培本治疗法则“补之、调之、和之、益之”是防
治肿瘤的重要法则。
扶正培本类中药能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促进造血,保护骨髓,减少脏器手术及放化疗等毒副反应,激发或提高机体自动调节、控制能力。
现常用扶正培本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枸杞等。
人参性甘、微苦、微温,有大补元气、调营养卫之功效,人参含皂甙和多糖类等多种抗肿瘤成分。
沈玲等从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加特异性抗体形成、促进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增殖、调节天然杀伤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与环核苷酸的关系、加强白细胞介素的促转译效应及病毒感染等多方面总结了人参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人参皂甙能够降低环磷酰胺所致的细胞毒性,抑制其所诱导的骨髓细胞和外周淋巴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这一作用对于抗肿瘤药物副作用的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
黄芪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的功效。
黄芪多糖对小鼠H22、S180移植性肿瘤均有抑制作用,能提高荷瘤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能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 -2、IL-6、IL-12和TNF-a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2.2 软坚散结与抑制肿瘤生长《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华佗认为“疽痈疮肿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
非独荣卫壅塞而发也。
”元·滑寿《难经本义》谓:“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
”《内经》中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
软坚散结类药可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而形成的瘢积瘰疬诸证,通过直接抑制肿瘤增生、促进细胞凋亡而起到消散坚结、抗肿瘤的作用。
常用中药有夏枯草、海藻、穿山甲、牡蛎等。
2.3 活血化瘀与改善血液流变《血证论》中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瘤瘾,瘕者或聚或散”,“瘤者常聚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既久…”。
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形之血也。
”及“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曰:“血实者宜决之。
”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伴有血液粘度升高,尤其是血行播散,而活血化瘀药有抗凝、抗纤、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对防止或减少癌栓形成具重要意义。
常见中药有莪术、三七、丹参、当归、赤芍等。
莪术辛苦开泄,能行气破血活血。
3 结语
随着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抗肿瘤作用日益被肯定,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中药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效应、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有效等优点。
如何合理利用中药抗肿瘤的这些优势开发出特色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是目前中医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范越,杨云柯,马骏,等.松友饮联合化疗治疗6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 22(7): 467-469. 9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