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成为当今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抗肿瘤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重要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转移和耐药等过程,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抗VEGF药物、EGFR抑制剂、HER2抑制剂、CDK4/6抑制剂、PARP抑制剂、PD-1抑制剂等。

其中,抗VEGF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厄洛替尼、吉西他滨等,主要用于治疗肺癌、结直肠癌等。

HER2抑制剂主要包括曲妥珠单抗、帕托珠单抗等,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等HER2阳性肿瘤。

CDK4/6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等肿瘤,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PARP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等肿瘤,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修复和存活。

PD-1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肺癌等肿瘤,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好地对抗肿瘤细胞。

2.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抗肿瘤靶向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抗肿瘤靶向药物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治疗效果有限、耐药性、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质量,未来的研究和发展主要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未来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精确地分析患者肿瘤的基因变异、蛋白表达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联合治疗:目前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是单药治疗,但单药治疗在一些难治性或复杂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治疗,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但是肿瘤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怎么才能更好地治疗肿瘤呢?一些科学家和研究者正在研制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1.1免疫疗法药物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或控制其生长。

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和癌症免疫调节剂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针对靶向癌细胞和副作用小的优点。

例如,刚得亨现已在国内上市,可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等。

1.2基因疗法药物基因疗法是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主要利用有效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病毒或基因转移向靶细胞,从而强化、修复、替换或抑制靶细胞的遗传物质。

目前,基因疗法药物主要包括基因疫苗、基因工程化的肿瘤病毒、慢病毒载体和RNAi等。

例如,载有p53基因的adenovirus能够激活有抑癌作用的p53基因,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

1.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是指药物能够直接靶向癌细胞的特异受体、酶或信号途径,从而阻断细胞信号转导和调节,杀死癌细胞。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

例如,伊立替康(Iressa)是一种常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等肿瘤。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未来趋势2.1个性化治疗药物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来定制和选择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能够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

未来,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例如,针对肿瘤具体基因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药物,将会更加成熟和应用广泛。

2.2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研究和治疗癌症方面,我们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抗肿瘤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优化

抗肿瘤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优化

抗肿瘤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优化一、引言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抗肿瘤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的优化日益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及挑战,并分析治疗策略的优化方向。

二、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与挑战1. 研发现状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主要包括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个方向。

恶性肿瘤的复杂性导致了药物研发过程的长期和高风险性。

同时,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以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也是研发过程中的挑战。

2. 个体化治疗的需求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肿瘤、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巨大。

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以靶向治疗为例,通过检测患者的肿瘤基因组信息,可以实现对特定靶点进行精确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三、抗肿瘤药物治疗策略优化1. 组合治疗的优势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面临耐药性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组合治疗成为了一种优化策略。

通过选择具有互补作用的药物,可以增强药物的杀伤效应、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并降低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

2.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了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但仍面临耐药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3. 新型药物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药物的研发成为了抗肿瘤药物优化的重要方向。

例如,基因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纳米药物和靶向药物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抗肿瘤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的优化是解决肿瘤治疗难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个体化治疗、组合治疗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可以更好地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优势。

然而,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相信在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下,抗肿瘤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的优化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谈之色变的词,一直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的发现,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能够驱动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

因此,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研发成为了当前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三个核心观点。

二、核心观点一:肿瘤干细胞作为治疗靶点的重要性1. 理论依据: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组织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的能力,这些细胞就是肿瘤干细胞。

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消灭肿瘤的根源,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数据统计分析:根据PubMed数据库的统计,近五年来关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在临床试验方面,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某些药物已经能够在体外实验中有效抑制肿瘤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三、核心观点二:现有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挑战与不足1. 理论分析:尽管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耐药性,这使得药物筛选和优化变得困难重重。

现有的药物大多存在毒副作用大、选择性差等问题,难以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2. 数据统计分析:根据一项针对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Meta分析,目前市场上可用的药物中,只有少数几种能够在体内实验中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干细胞活性。

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因为毒副作用或耐药性问题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四、核心观点三:未来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发展趋势与方向1. 理论预测:随着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未来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研发将更加注重靶点的精准性和药物的选择性。

抗耐药性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耐药性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耐药性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的巨大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细胞逐渐展现出对现有治疗手段的“适应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耐药性。

这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变得不那么灵光,让治疗之路愈发艰难。

但别担心,咱们这就开始聊聊怎么对付这些狡猾的癌细胞,特别是怎么研发出能对付它们耐药性的新药物。

一、当前抗耐药性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1 现有药物面临的挑战先来说说现在的情况吧。

不少抗癌药物,像是化疗药、靶向药,一开始用的时候效果杠杠的,但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癌细胞开始“耍滑头”,对这些药物不再那么“感冒”了,这就是耐药性。

拿化疗药为例,它们的原理是快速分裂的细胞容易被杀死,但癌细胞也不傻,它们会想办法加速修复受损的DNA,或者找到其他途径来生长,这样一来,药物就没那么管用了。

还有靶向药,比如针对某种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一开始很精准,但癌细胞可能会发生新的突变,让药物失去靶标,这就是所谓的“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1.2 技术创新与突破不过,科学家们可没闲着,他们一直在找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一方面,他们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改变药物的结构,让它更难被癌细胞识别和“绕过”。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断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探索之前被忽视的癌症机制。

比如说,有些科学家发现,肿瘤周围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肿瘤微环境”,对癌细胞的生长和耐药性有很大影响。

于是,他们就想着能不能通过改变这个环境来“饿死”癌细胞,或者至少让它变得不那么“友好”给癌细胞生长。

还有一些研究专注于免疫系统,希望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反应来对抗癌细胞,这种方法被称为癌症免疫疗法。

二、核心观点一:多维度攻击策略的重要性2.1 何为多维度攻击策略?就是要同时从多个角度去对付癌细胞。

因为癌细胞很狡猾,你只从一个方向进攻,它很容易找到对策。

所以,多维度攻击就成了一个很流行的研究方向。

2.2 具体实施方法比如,你可以同时使用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这样即使癌细胞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还有其他药物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生活和食品习惯的改变,肿瘤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了当代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虽然许多抗癌药物已经问世,但是它们普遍存在毒副作用大、挑战药物代谢等问题,这些不仅增加了病人的负担,也深刻影响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因此,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是许多学者和医生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致病机制探究现今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然而目前大部分药物均通过杀死癌细胞来抑制癌症进展。

除此之外,也有针对细胞信号调控和肿瘤免疫支持的药物被研发出来。

其中,靶向癌症基因突变的药物被广泛研究和发展,特别是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型癌症治疗手段在近年来取得同样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代谢定量药物代谢是药物的一种重要性质,是判断一种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的重要标志。

对于抗肿瘤药物而言,因为其对癌症细胞产生强烈的影响,药物代谢定量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为严峻。

因此,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代谢定量已经成为抗癌药物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研发抗肿瘤药物是为了让癌症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应用是抗肿瘤药物重要的实践环节。

但是随着癌症的多样化和个体化,抗肿瘤治疗也越来越多地朝着个性化治疗方向发展。

每个癌症患者的抗癌组合药物需要根据病情和情况不同而定,为临床应用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药物配方也是未来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四、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科研基础硬件的建设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抗癌疗法和治疗方案不断更新也离不开科研人才和基础设施的支撑。

因此,要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走在前列,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文化氛围的建设都至关重要。

同时,前沿技术的研究和传播也是促进抗肿瘤药物研发进步的关键。

提高创新能力,是未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possible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ncer drug research)。

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曾经几乎被视作绝症的疾病,在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如今已经有了更多的对抗手段。

手术、化疗、放疗,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有效,但副作用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患者和医生。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2.1 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CRISPRCas9,这位基因编辑界的“大咖”,自从被科学家们“发掘”出来后,就迅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这项技术能够像剪刀一样精确地剪切DNA序列,实现对基因的添加、删除或替换。

在抗肿瘤领域,CRISPRCas9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机制。

例如,通过编辑肿瘤细胞中的特定基因,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这些基因如何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等特性。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基因治疗方案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初步的疗效,为未来的个性化治疗带来了希望。

2.2 病毒载体的创新与发展病毒载体作为基因治疗的“运输工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病毒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腺病毒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因传递能力,但存在免疫原性高、插入突变等风险。

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病毒载体,以降低这些风险并提高基因传递的效率。

例如,腺相关病毒(AAV)因其较小的免疫原性和较广泛的宿主范围而备受关注。

通过对AAV进行改造和优化,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多种抗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中。

2.3 mRNA技术的进步mRNA技术是近年来基因治疗领域的另一大突破。

与传统的DNA基因治疗方法相比,mRNA技术具有作用时间短、易于降解、安全性高等优点。

在抗肿瘤治疗中,mRNA技术主要用于编码肿瘤抗原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蛋白,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曾经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的词汇,如今正逐渐被科学的光芒照亮。

在众多癌症类型中,血液系统肿瘤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从最初的化疗、放疗,到如今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类在与血液系统肿瘤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突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1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药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大、耐药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和长期疗效,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难以得到显著提高。

因此,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靶向治疗的兴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能够精准地杀灭肿瘤细胞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已有多个靶向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如伊马替尼、利妥昔单抗等,它们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靶向治疗也面临着耐药性、个体差异等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1.3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抗血液系统肿瘤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具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小等优点。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一种典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未来趋势分析2.1 个性化治疗的普及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趋势。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病史等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概述中国I期临床研究现状I期病房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实例创新药物研究•包含新药发现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两大部分•化学、药学、生物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高新技术互相渗透的复杂研究体系新药临床研究•指新药开发研究后期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以认识新药用于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分为以下四个阶段:I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II期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初步评价该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扩大的临床试验多中心、足够样本量、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Ⅳ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新药上市后考察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其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候选化合物IDEA100-300患者研究(II 期)I 期临床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研发小组和计划大量候选药物的合成化合物的合成筛选早期安全研究开发剂型安全研究的延伸3000-10000患者Ⅲ期研究新药发现探索性研究确证性研究•40% 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毙掉•这是药物研发风险最高的阶段•将试验药物带入FIH 研究时•你可能伤害受试者•你可能使公司倒闭•你可能使科学倒退•定义:首次在人体中评价某种新药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的试验•受试人群的选择:应选择健康成年人(心、肝、肾、造血功能正常)及患者(当明确药物有预期毒性时),均以自愿为原则•开放,20-30例•主要研究目的:安全性–治疗是否安全:确认剂量限制性毒性(DTLs),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合适的剂量及给药方式:推荐II期剂量(RP2D)•次要研究目的:–确定新治疗在该剂量水平下的毒性反应谱、药物动力学(PK)药效学(PD)•内容: 人体耐受性试验、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CFDA药物试验登记注册平台•211项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国内研发中的新药: 121项•国际研发中的新药: 90项靶向治疗59%免疫治疗21%化疗10%others10%•研究设计现状:分析了过去十年中小分子靶向药物剂量爬坡设计与研究结果•以3+3设计与加速滴定设计为主•两者耗时接近前提下,加速滴定探索的剂量范围更广,剂量水平等级更多,消耗受试者人数更少•此类药物设计存在的问题–同靶点药物是否已观察到DL T?–是否存在biomarker作为剂量选择的考量?–选择更高起始剂量还是多个水平快速爬坡?Kit Man Wong et, al.The changing landscapeof phaseI trials in oncology.Nature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16•目前仍以3+3与加速滴定法为主•经验有限•是否充分评估药理机制?•是否存在biomarker作为剂量选择的考量?•是否存在迟发性免疫反应(疗效与毒性均应考虑)?基于药物剂量的荟萃分析(共15,370例癌症患者):大多数相同ICI药物不同剂量之间安全性无显著差异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概述中国I期临床研究现状I期病房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实例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改变:肿瘤学I期临床试验年度报告现状一:I 期临床试验机构数目不足、分布不均•2017年中国大陆在研的I 期临床试验数目达180项,仅次于欧洲的241项•180项I 期临床试验仅由18所研究机构承接,其中的前5所研究机构完成了59%(107)项的项目;73%的I 期试验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图1A. I 期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分布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现状二:试验设计重复低效,人群筛选与研究癌种未考虑中国患者特征•由跨国药企资助的试验均为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试验,其中过半为旨在加快药品审批的桥接试验•我国为乙肝大国,但29项抗PD-1/PD-L1抗体研究,仅1项针对研究纳入HBV阳性的患者;图1B. I期临床试验研究癌种分布现状二:试验设计重复低效,人群筛选与研究癌种未考虑中国患者特征•我国高发肿瘤占比低:胃癌、肝癌、食管癌及鼻咽癌为中国特有的四大癌种。

在116项研究特定癌种的I期试验中,仅12项试验针对此4种肿瘤瘤种肺癌血液肿瘤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鼻咽癌胃癌食管癌试验数36项23项18项8项5项3项2项2项现状三:国内药企专注开发改良型新药,I期试验中新分子实体少见•在被药品审评中心列为“1类新药”的国产药中,大部分为改良型新药,少见由国内制药公司独立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以小分子靶向药物为例,目前至少有18种国产的EGFR-TKIs在同时开发,均被列为“1类新药”;然而其中只有2种为国内独立研发的新分子实体•类似的情况也见于PD-1/PD-L1抗体现状三:国内药企专注开发改良型新药,I期试验中新分子实体少见2017年共180项I期研究,仿制药研究为主导(重复设计)类型数目比例生物等效性或生物利用度研究2112%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研究6737%药物的耐受性研究7643%创新治疗药物的首次人体试验169%图1C. I期临床试验生物标记物分布180项试验中,仅16项(9%)为新疗法首次人体试验现状四:缺乏协作组织,研究者、申办方及机构间交流合作困难重重研究中心申办方CRO 成立于2007年的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致力于开展肺癌II-III 期临床研究I 期临床研究无类似合作经验多家肿瘤中心国内外药企CRO I 期临床研究研究者、申办方与CRO 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临床试验顺利开展与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II/III 期临床试验的协作组织早在2007年成立,并推动了数项大型临床试验的完成。

但直至2017年,中国的I 期临床试验仍缺乏类似组织,研究者、申办方及CRO 之间的交流合作壁垒重重。

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概述中国I 期临床研究现状I 期病房与抗肿瘤新药研发实例观察和评价•毒性反应的观察和评价国际通用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药物毒性反应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oxicity Criteria,NCI-CTC)分级标准;疗效评价疗效的评价采用对可测量病灶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观察耐受性需要注意的问题:严格筛选;密切观察;动态评估;安全性作为首要考量!102030405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51730344751项目数2017年I 期联盟在研I 期临床研究概况◆1983年成立,2008年SFDA确认◆专职的研究人员:医师、护士、医学统计◆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GCP培训◆2011年承担I-IV期临床试验60项2014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抗肿瘤新药I期病房成立。

国内首个医院独立管理的抗肿瘤新药I 期病房●12张病床● 5 名医师,4名医师助理●12名I 期临床护士配套设施●病房移动工作站、MECG-200心电监护系统、呼吸机、急救车、除颤仪等抢救设备●设标本储存及处理室,配备-80°深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常温高速离心机I 期病房组织管理人员人员专业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运作合理化⏹赴美国、香港、北京参加临床试验培训课程(本院研究医生)⏹专科培训(研究生、进修生)⏹《I 期医生须知》操作⏹临床试验遵守GCP 规定⏹严格执行各项I期病房基本规范,与国际接轨⏹在研项目操作流程形成具体SOP ,审核/批准/执行制度⏹I 期病房治疗流程规范:建立项目流程文件夹⏹研究医生与临床护士、研究护士/CRC 保持良好沟通、协调,保证临床试验顺利进行⏹定期进行召开例会,加强项目间的联系和沟通免疫治疗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Ipilimumab,SHR1210,SHR1210+GP,CAR-T,KN046,JS001小分子靶向药物TQ-B3139,Abemaciclib,Ensartinib,AL3810,席栗替尼,HS-10182抗血管生成治疗: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免疫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治疗•通用名: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英文名:Avitinib Maleate Capsules•汉语拼音:Malaisuan Aiweitini Jiaonang•新型的、不可逆结合的、针对肿瘤特异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或T790M耐药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或T790M耐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第一阶段:单中心开放式单次和连续给药剂量递增试验及食物影响研究,确定进一步研究的推荐剂量和给药方案。

样本量:约40例(根据研究进展情况确定)。

采用改良Fibonacci法,即在初始剂量后,前2次按100%倍增,以后按75%,50%,50%,30%递增试验剂量。

共7个剂量级,每剂量级试用3例。

如无DLT出现,升至下一剂量级。

如该剂量级有1例出现DLT,同一剂量再作3例,如不出现DLT,可升至下一剂量级,反之,如仍出现DLT,停止升级。

如某一级出现2例DLT,停止升级。

剂量级1234567递增比(%)初始剂量10010075503030剂量级(mg/d)501002003505508501100受试者(人)3333333第二阶段:多中心、无对照、开放式进行单臂固定剂量连续给药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样本量:约60例连续28天给药第1天PK采血第7天临床检查耐受性PK参数DLT第1天单次采血第8天单次采血临床检查第15天单次采血临床检查第22天单次采血临床检查第28天PK采血第29天临床检查耐受性DLT单次给药筛查期在晚期肺癌推出中国第一个原创三代靶向药物首次人体试验验证有效性艾维替尼成为2016年欧洲肿瘤学年会(ESMO)唯一一个被口头报告的中国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Pre-clinicalI 期Phase III 期Phase II>>>>III 期Phase III>>2013-20142016-20182017-2018申请批准2014-2016•酪氨酸激酶端第790位氨基酸(门卫氨基酸)•T(threonine)→M(methionine)•苏氨酸→ 甲硫氨酸T790M (60%)EGFR-TKI 一线治疗EGFR T790M 获得性突变耐药EGFRmEGFR T790M第1代/第2代TKI 可结合EGFR 敏感突变抑制EGFR 信号通路T790M 突变第1代/第2代TKI 无法有效结合导致获得性耐药TKITKI机制1:空间结构上阻止了EGFR TKI 的结合机制2:增加了EGFR 酪氨酸激酶与ATP 的亲和力1/2代一线EGFR-TKI 治疗在约8-14个月时发生疾病进展进展的主要原因:获得性耐药突变数据来自于155例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腺癌患者肿瘤样本Cohort 120 mg阳性Cohort 240 mgCohort 380 mgCohort 4160 mg阳性阴性阳性阴性阳性阴性剂量爬升未进行T790M 状态的筛选剂量扩展T790M 状态由地方实验室检测后中心实验室确认(cobas TM EG FR 突变检测)或中心实验室检测Cohort 5240 mg阳性一线EGFRm#Rolling six designTablet ##一线EGFRm#T790M 人群Ib 期剂量扩展: AZD9291 治疗T790M 阳性EGFRTKI 治疗进展后NSCLC(n=222)Cytology §活检*活检*扩展人群I a 期研究I b 期研究AURA Phase Ia/Ib 研究AURA2 Phase IIEGFR 敏感突变的EGFR-TKI 耐药进展后的晚期NSCLC 患者中心实验室确诊组织T790M 阳性AURA2(n=210)Osimertinib 80 mg QDEGFR-TKI 耐药进展后的晚期NSCLC 患者(n=31)盲态独立中心评估(BICR)的ORR:66.1%(95% CI 61.2, 70.7)BICR. EGFR分析集(n=398). 靶病灶平均最大变化‒45%,标准差28.0 (中位最大变化比例‒47.6%; 范围: ‒100% to+90.8%)目的:评估奥希替尼在既往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的开放性、两个剂量级I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