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筛查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产前筛查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在女性怀孕初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评估胎儿是否患有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疾病。

产前筛查的目的是帮助孕妇了解自己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产前筛查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产前筛查的历史产前筛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一些常规检查手段如超声波、血液检测等对孕妇进行筛查,但由于技术限制,筛查结果不够准确。

随着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产前筛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69年,美国遗传学家史建南首次提出了产前筛查的概念,他通过检测孕妇尿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来评估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

1983年,戈德博士发表了关于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的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这是血清学指标用于产前筛查的重要突破。

二、国内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1.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引起智力发育迟缓和身体畸形。

国内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和血清标志物的联合筛查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此外,通过对胎儿DNA进行非侵入性产前筛查,也为准确诊断和评估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手段。

2. 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神经管缺陷是胎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类严重的遗传疾病。

国内研究发现,通过测定孕妇血液中的血清蛋白或草酸浓度,以及超声波检查,可以提高对神经管缺陷的筛查准确率。

同时,孕妇摄入叶酸等营养素的补充也被认为是预防神经管缺陷的重要措施。

三、国外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1. DNA基因检测的产前筛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将此技术应用于产前筛查中。

通过对孕妇血液中胎儿DNA进行测序,可以获取大量遗传信息,从而快速高效地进行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筛查。

这种方法准确率较高,已被广泛用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筛查。

2. 羊水穿刺的产前筛查羊水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产前诊断方法,通过直接获取羊水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能够对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进行准确确诊。

关于21三体综合症的综述

关于21三体综合症的综述

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 21合征或者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活产胎儿中最常见的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最罕见的一种染色体病。

据报道,新生儿中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60%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

按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将21-三体综合征患儿分为3型:21三体型/标准型(95%),易位(%-5%)和嵌合型(2%-4%),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明显的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商在20-25之间,生长发育迟缓,出生时身长.体重低于正常儿,骨龄常落后于年龄,出牙延迟且常错位。

2.特殊面容,且常呈现嗜题和喂养困难,小头,耳位低,眼距宽,外眼角上斜,鼻梁低平,口常张开,舌大且常伸出口外,又称''伸舌样痴呆''。

3.多发畸形,四肢短,由于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

4.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低下表现逐渐明显,动作发育和性发育部延迟。

5.因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白血病的发生率也增高10~30倍。

如存活至成人期,则常在30岁以后出现老年性痴呆症状。

约5%为先天性心脏病,也有胃肠道畸形,趾距宽,通惯掌频率高。

6.皮肤纹理特征通贯手,atd角增大;第4、5指桡箕增多;脚趾球胫侧弓形纹,第5趾只有一条指横纹。

一、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机理: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即21三体。

最新研究发现母亲年龄与减数分裂中2l号染色体改变的重组类型相关。

母亲年龄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外资料,如果一般人群出生时的母亲年龄平均为岁,则唐氏患儿的母亲年龄平均为岁。

随年龄的增长,分娩出患儿的风险逐渐增高。

临床上生育期的高龄妇女指年龄在35岁以上的妇女,其生育的子女中痴呆儿和畸形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因为产妇年龄过大,卵细胞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人体(包括卵巢)受各种有害物质和射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因素都会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机会增多。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进程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进程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进程作者:王宏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35期王宏(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疾病检查的种类由1962年单一疾病的筛查,发展到对传染病、血红蛋白病、先天性代谢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50多种疾病的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方法由细菌筛查抑制法发展到免疫学方法、酶学评定、DNA序列检测方法、高压液相色谱及电泳等。

这些进展使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范围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方法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2(b)-0228-01作为最有效的公共卫生举措之一,新生儿疾病筛查至今开展已近50年。

随着筛查技术的提高,从1962年单一的筛查开始,已发展成为包括对传染性疾病(弓形虫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血红蛋白病、先天性代谢病、囊性纤维化在内的50余种病种的筛查。

其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是最常见的新生儿筛查疾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减少和降低儿童智能低下、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降低出生缺陷的第二级预防措施。

1 国外新生儿疾病筛查概况新生儿疾病筛查为新生儿时期一些症状尚未出现的疾病提供了早期的诊断、干预的方法,为避免在症状出现后才得到诊断和治疗,延误治疗对儿童的智能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非常有必要进行早期筛查一些先天性疾病。

1961年Guthrie发明的细菌抑制法简单、便宜、可靠,非常适合用于大规模的筛查,促进了筛查苯丙酮尿症实施。

随着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

1991年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由于不同的疾病筛查方法不同造成的,筛查病种的增加使实验室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的问题。

产前唐氏综合征(DS)

产前唐氏综合征(DS)
针对病种 Ⅰ期: 妊娠早期〔孕7-13周〕 采用二联法〔PAPP-A + F-β-HCG/β-HCG〕 报告唐氏综合征胎儿风险率。 Ⅱ期: 妊娠中期〔孕14-21周〕 采用二联法〔AFP+β-H CG/F-β-HCG〕或三联法 〔F-β-HCG/βHCG+AFP+µE3〕 报告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及神经管缺陷风险率。
产前筛查可以在妊娠早期〔7-13周〕或中期〔14-21周〕进行。
唐氏综合征〔DS〕 神经管缺陷〔NTD〕简介
一、唐氏综合征〔DS〕
唐氏综合征是1866年英国名叫兰登•唐的医生 首先发现并描述了这种疾病,故命名为唐氏综 合征,简称D.S.〔DOWN’S Syndrome〕。
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 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畸变综合征,是导 致先天智力低下的最常见的原因。
中国年生百万名缺陷婴儿 ——调查说明我国成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
来自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系统昨天公布的1996年—2004年监 测结果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每年约 有80万—120万出生缺陷的婴儿诞生,占出生人口的4%—6%。
昨天,第二届开展中国家预防出生缺陷与残疾国际大会 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官员及来自世界各国约1500名科学家、 公共卫生工作者交流全世界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方面的研究 成果。
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特殊面容
主要临床病症: 严重智力低下、 特殊面容、掌纹 多有通贯、男女 比例为3:2。
50%患儿伴有先天 性心脏病、消化 道畸形、白血病 等。
唐氏综合征
21三体图片
发病机理: 主要 是由于卵细胞在减 数分裂时局部别离, 使得第21号染色体 由二体变异成三体。 95%以上的唐氏儿 的核型是新生的, 与父母的核型没有 关系。

2024年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发展现状概述无创产前检测是指通过采集孕妇的血液样本进行基因分析,从而对胎儿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进行筛查的一种检测方法。

与传统的羊水穿刺、绒毛活检等方法相比,无创产前检测具有非侵入性、容易操作、结果准确等优点,逐渐成为产前检测的主流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无创产前检测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在过去几年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无创产前检测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X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XX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XX%。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范围的扩大。

技术进展近年来,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是基于DNA测序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非侵入性产前筛查(NIPT)等。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大大提高了产前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也为无创产前检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分析孕妇的血液中的胎儿DNA片段,可以得到更多关于胎儿健康状况的信息,增加了筛查的准确性和范围。

市场驱动因素无创产前检测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多个驱动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们对胎儿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产前筛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其次,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无创产前检测技术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应用该技术,医生和患者对其可靠性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此外,政府对产前筛查的政策支持和倡导也为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场挑战和机遇尽管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发展迅猛,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多种不同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和产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

其次,无创产前检测技术的高昂价格也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目前,无创产前检测的费用较高,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承受较大经济压力,这也对市场的扩展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产前诊断行业市场现状:分析NIPT市场渗透率高、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出生缺陷防治卓有成效

产前诊断行业市场现状:分析NIPT市场渗透率高、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出生缺陷防治卓有成效

产前诊断行业市场现状:分析NIPT市场渗透率高、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出生缺陷防治卓有成效我国现在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90万,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发达国家之一,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在5.6%左右。

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影响都能引起出生缺陷的发生,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唇裂等出生缺陷严重危害儿童自身生命和生活,影响家庭关系,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为有效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生命质量和群体健康水平,避免因出生缺陷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产前诊断技术应运而生。

产前诊断是指在孕期对宫内胚胎或胎儿进行检测试验,诊断其发育状态是否良好以及是否患有先天性缺陷和遗传疾病等。

产前诊断的目标疾病包括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埃德华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无脑儿、脊椎裂)等一些危害比较严重、能进行产前诊断、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一些疾病。

产前诊断技术项目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

产前检查率稳步提升,出生缺陷防治卓有成效我国的产前诊断工作起步较晚,于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迈出了产前诊断的第一步。

2002年我国正式制定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并陆续成立产前诊断机构,2017年经国家卫健委批准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340家,其中贵州省6家,截止至今贵州省产前诊断医疗机构增至14家,全国各省市也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产前筛选和诊断技术培训班,为国家产前诊断和遗传诊断培养技术骨干。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中国产前诊断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产前诊断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15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81%、1.07%;2020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0.54%、0.75%。

新生儿疾病筛查历史和现状培训

新生儿疾病筛查历史和现状培训

新生儿疾病筛查历史和现状培训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旨在检测某些严重疾病的血液检测项目,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进行。

它是一种预防性医疗措施,旨在检测出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和发展的疾病,以便尽早治疗。

一、历史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最初,这项测试是在检测苯丙酮尿症方面进行的,旨在识别一种影响儿童脑部发育的罕见遗传性疾病。

此后,科学家开始研究检测其他疾病的方法。

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些州先后发布了法规,要求所有新生儿必须进行疾病筛查,其中包括德克萨斯州和印第安纳州。

现在,在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

二、现状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新生儿疾病筛查已经得到普及。

在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都要求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

有些国家还实施了一些改进的方案,例如荷兰,该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计划考虑到了对早期治疗的需求以及家庭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开展较晚,在2019年国家出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公共服务标准。

根据标准,新生儿疾病筛查应该包括16种常见疾病,由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

标准还规定了新生儿筛查的程序和方法。

三、培训为了确保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质量,专业的培训对于医务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如何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如何解释结果、如何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等。

此外,培训还包括重要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如隐私和知情同意等。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家庭在得知筛查结果时的反应,以及如何适当地传达和解释这些结果。

总之,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重要的预防医学措施,帮助医务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和异常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并需要考虑到伦理、法律和心理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的研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是指当前各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取向,对于了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同领域进行简析,以期能够对研究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生物医学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趋势。

国外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英国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等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如癌症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疗法等。

而国内的医学科研机构也在传统中医药研究和肿瘤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如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医学院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信息技术领域在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十分活跃。

国外的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领域有着世界领先的水平,而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也在国内外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三、环境工程领域在环境工程领域,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备受关注。

国外的环境工程研究机构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境保护组织等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的环保部和国家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也在环境治理和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也成为了各国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不同领域都展现出了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相信未来各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和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二篇示例: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跨国合作的加强,研究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2/11
取得的成绩
• 我国婴儿死亡率已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1年的 21.4‰以下
• 2002年全国神经管畸形的出生率为10.6/万,较1996年 的13.6/万有了明显的下降
• 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1岁
2019/12/11
政府的支持
• 将“控制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 1994年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2002年启动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 出生缺陷和残疾
(Boyle associate 1994) • 一般认为,重大或致死性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约2-3% • 包括耳后赘肉、多指等一般性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约10%
2019/12/11
导致出生缺陷的原因
• 出生缺陷是由人类本身的基因缺陷、外界环境 因素及其它未知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大约25%的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缺陷是由人类本身基因缺陷引 起
1968年第一例DS儿产前诊断豁得成功
1972年Brock等报道了羊水中AFP的增高与胎儿患有 先天性神经管缺陷及无脑儿和脊柱裂有关
八十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一直用来筛查 NTD的AFP也可以用来筛DS。NTD时,AFP增高,DS 时AFP数值比正常偏低约25%
1987年Begart发现母血清中的hCG的变化与DS的发 生有关
2019/12/11
出生缺陷
• 出生缺陷指新生儿先天存在的各种脏器结构或功能缺 陷.
• 目前常见的出生缺陷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多指 趾、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耳聋等
• 控制出生缺陷目前是进一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减少 新生儿围产死亡率的重要挑战.
2019/12/11
出生缺陷发生率
• 新生儿诊断出生缺陷率-3% • 1岁内诊断出生缺陷及发育异常率-7% • 学龄前诊断的出生缺陷及发育异常率-12-14% • 18岁前诊断的出生缺陷及发育异常率-17%
新生儿疾病筛查
2019/12/11
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
• 一级预防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佳的生育 年龄、孕期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 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
2019/12/11
单基因病
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脊肌萎缩症等
多基因病 1-2%
先心病 神经管缺陷 唇腭裂等
我国已成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国
• 在每年约2000万的新生儿中
肉眼可识别的先天畸形儿: 20万-30万 每年新增的先天残疾和智障儿童总数高达120万 每30秒—40秒钟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降生 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占全世界每年500多万出生缺陷儿童的五分之一
130.59 农村 全国
128.38
城市 126.94
40
2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份
图. 1996~2004年全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变化趋势(1/万)
2019/12/11
控制出生缺陷刻不容缓
• 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严重的 公共卫生问题,对我国人口素质、国民经济发 展、以及社会稳定和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019/12/11
美国与中国出生缺陷数
每天出生的缺陷儿数
个 3000
2739
2500
2000 1500
中国
1000 500 0
411
美国 每天
每年出生的缺陷儿数
万 120
100
100 万
80
60
中国
40
20
15 万
美国
0
每年
2019/12/11
160
140
120
发 100 生 率 80
60
101.43 87.34 80.71
行动计划(2002-2010)》 • 2002卫生部颁布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 2002年以来大部分省市均相继出台具体实施《管理办法》细则,
建立了各自的省级产前诊断中心 • 2004卫生部组织成立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
2019/12/11
面临的问题
• 随着人口和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出生死亡率的下降 (<40‰),出生缺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婴 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8年,Wald等首次提出AFP、hCG、uE3三联的 筛查有助于阳性病例的检出
1991年研究显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的 低水平可以作为DS15周之前的筛查指标
1993年,在世界各地广泛临床验证的基础上,美国 遗传协会正式向全美医生推荐使用AFP、hCG作为唐氏 综合征的产前筛查指标。尽管筛查方法准确性还只能达 到65%-70%,但已被欧美国家肯定和广泛采纳,有将 近70%-80%的孕妇接受产前母血筛查。
产前筛查的历史
国内外产前筛查 现状
1933年Penrose等最先报道了孕妇年龄与唐氏综合症 发生的关系,指出孕妇的妊娠年龄越大,其胎儿罹患DS 的概率越高
1959年DS患者的第三条21号染色体被确认,从而揭 示了DS发生的机制,为以后产前诊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6年人类首次从羊水中分离胎儿细胞,培养及核 型分析获得成功
• 最大可能的降低这类患儿的出生率,使我国控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得到落 实,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19/12/11
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 - WTO
措施类别
效果
一级预防 预防发生,降低出生缺陷率
婚前保健
二级预防 避免出生,降低部分出生缺陷率
产前诊断
三级预防 避免致残,可降低致残率,减轻“疾病负担”
我国开展神经管缺损筛查已经十年,唐氏筛查始于 1997年,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展了此项目的检测,虽然 尚未大规模推广,但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针对孕中 期14-20周的孕妇。
国内外产前筛查现状
2019/12/11
我国的围产期保健工作
• 全国范围内加强了围产期保健、婴幼儿保健工作 • 推行新法接生 • 推广了围孕期叶酸补充,全民推行了碘盐饮食等工作 • 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和预防的工作 • 加强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 单纯由于药物或其它外界有害因素(致畸物) 造成的出生缺陷约占2-3%
• 大约65%的出生缺陷其原因不清楚,最有可能 是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9/12/11
出生缺陷的分类
• 染色体异常 唐氏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13-三体综合征 Tuner 综合征等
发生率 流产胚胎占50% 死产婴占8‰ 新生儿死亡者占6‰ 新生活婴占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